- ISBN:9787572608759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405页
- 出版时间:2023-02-01
- 条形码:9787572608759 ; 978-7-5726-0875-9
本书特色
不如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精致 更比不得景德镇瓷器闻名遐迩 它是“ 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它是1200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 它是如何另辟蹊径?赢得“国际订单”的? 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在国内诞生,并且制造业所面临的短板也在被一项项突破,作为世界上拥有*为完善工业体系的国家,中国制造业已经创造或正在创造出更大的辉煌。但这只是表象,其本质,是中国新时代思想、中国科技创新、中国文化创新的诞生、发展与强大。长沙彩瓷就是唐朝时名副其实的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纪红建 1.这是一部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的著作,深刻连接长沙彩瓷与海上丝绸之路。 2.用扎实的史料展现一千年前不可思议的中国制造。 3.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十年思考之作,充满深情地讲述作者故乡长沙望城千年铜官窑的前世今生。 4.纪红建身临其境的写法引领读者进入铜官窑彩瓷丰富斑斓的陶瓷世界,走进历史深处。 一个真正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具备不断拓展题材的能力。欣喜地看到纪红建的报告文学创作正在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成熟开掘,他的新作《彩瓷帆影》便是证明。这部作品既充满着浓郁的文学韵味又饱含着较为深刻的思辨色彩,可读性强,知识点和信息量大。他独辟蹊径,以贯穿中西的视角,依托行走、探寻、考古、历史讲述及史料记载,追溯长沙彩瓷走向世界的恢弘历程,既探秘中国制造远销海外的文化和经济因素,也描绘出一部数千年中西文明交流史的历史图景,展现了一个文明古国的丰厚形象。甚为可贵的是,他以独特的体验和文字传达着对人性、历史与现实的关注与沉思。诚然,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何建明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诗意的彩瓷,堪称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与智慧结晶。1998年,一家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的一艘名为“黑石号”的沉船上打捞文物陶瓷制品多达67000多件,其中出水的长沙铜官窑瓷器达57500余件,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长沙彩瓷。原来早在1200年前,它就已远涉重洋,走遍了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一带,越过印度洋、阿拉伯海,直奔阿拉伯以及红海之滨的埃及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条色彩鲜明的“海上丝绸之路”。作者以贯穿中西的视角,结合行走、回忆与历史讲述,追溯长沙彩瓷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恢弘历程,既探秘中国制造远销海外的文化和经济因素,也描绘出一部数千年中西文明交流史的历史图景。作者以独特的体验和文字传达着对人性、历史与现实的关注与沉思。
目录
序篇 支点
故乡的颜色
焦躁不安
祈祷
鞠躬
拜谒
**部 古岸陶为器
漂泊的灵魂
一只背水壶
故乡,曙光
来自湖南的消息
望城来客
陶都泪
艰难的现实
柞木
另一种幸运
魔力
滔滔江水
第二部 题诗安瓶上
历史坐标
瓷土芬芳
独立门户
炸窑
重心南移
非主流因素
一声脆响
走向辽阔
艺术的天空
唐诗的弃儿
国际订单
第三部 附信到扬州
诗随帆飞
叹息
往南,再往南
城陵矶
枣皮黄
长安的论证
险滩、泪水和贱卖
黄金水道
辉煌与奇迹
第四部 人归万里外
胸襟和勇气
彩瓷与玻璃
危险源
商船的哀歌,历史的念想
前仆后继
班布尔遗址
遥远的守望
绝非终点
回不去的故乡
第五部 无夜不相思
1998年
故乡啊,我要回家
我们回家
这是一条文化河流
享受快乐
长沙窑就像一位湘妹子
现实的论证
21世纪*伟大的故事之一
尾声启示
灵感与晨光
穿越时空的力量
反思与铭记,再出发
主要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致谢
节选
《彩瓷帆影》: 南岸,即石渚湖南岸。像北岸的陶源溪一样,南岸也有一条排灌的小河,或者叫渠道更为准确。它们都是1964年冬当地政府在石渚湖进行围湖造田时,新开的排灌渠道。渠道不宽,但很深。北边是石渚湖,南边紧挨山包。石渚、油船嘴、老窑上……犹如渠道串起的一颗颗珍珠。然而,现实告诉我,今天的南岸与北岸相比,南岸显然黯然失色,甚至正在或者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我走在由水泥铺成,但已经四处裂缝的渠堤上。北边已经是铜官窑古镇的商品房住宅小区,是现代元素与古代元素相融合的楼房;南边呢,还是山包,还是身姿伟岸的樟树,并且弥漫着樟花清香,山坡上点缀着民居。显然,石渚湖南岸变化不大,但因为铜官窑古镇的存在,加之北岸彩陶源村的兴起,它几乎成了一个被人忽略的角落。 从紧挨渠堤的一户民居家走出一位老人。我用望城话与他交流,我们立即就亲近起来。他叫覃运坤,石渚湖村罗家园组人,82岁了。因为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大家都称他覃三爹。他们家祖辈已经在这里住了几百年了。虽然看上去,他行动不是太方便,但听说我是来了解老窑址的,他兴致一下就上来了。 “那边!”他指着湘江的方向对我说,“有个瑞景酒店,你看建得多好,有钱真能办事。” 瑞景酒店我当然知道,还在那里参加过几次活动。四星级酒店,环境幽静,西边可眺望湘江,东边铜官窑古镇的风景可尽收眼底。老人告诉我,原来的石渚老街和石渚老窑址就在瑞景酒店一带。原来那里是个山包,湘江洪水上涨的时候,淹不到,所以被先人选作窑址。后来要修铜官窑古镇,老街拆迁了,山包被推平了。 老人拉着我沿着渠堤往里走。他说,古窑不只石渚有,油船嘴、老窑上等地都有,*厉害的是老窑上。听祖上人说,这个山冲两侧的山包上共有7处窑址,这里的窑址比石渚湖对岸的窑址都要早,所以叫老窑上。老人的家就处于老地名油船嘴和老窑上之间,只是当地年轻人大多已经对这些老地名陌生了。 他把我带到他家屋后的山坡上,山坡上的土,要么长着树和草,要么被绿苔覆盖。他用手拨开一处绿苔,是窑灰,与里层的红土颜色显然不同。他告诉我,那就是被烧过的土层,沿着山坡挖上去,就是一条明显的龙窑,专家早就鉴定过,肯定是唐朝的。瓷土山上有的是,整个唐朝都没挖空。 我好奇地问他,既然有龙窑,应该有不少瓷器。他摇着头说,早就破坏了,尘归尘、土归土了。原来这里四处是瓷片,但没人要。 他说到1964年冬天。 那年冬修水利,他们不仅修了条堤,把石渚湖围了起来,还在四周修了撇洪渠。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大家肩挑背扛,你追我赶。当年他正年轻,有使不完的劲儿。他是修南岸撇洪渠队伍中的一员,挖土的时候,瓷片到处都是,还有破损的大陶缸片,也会挖出一些完好的碗。瓷片和着泥巴挑走了,埋到了渠堤里,保留完整的碗,他就带了回来。一个冬天下来,他家四周的窗台上全都码满了挖出来的碗。谁也没觉得它们有多重要,谁也没有在乎它们,就那样放在那里。偶尔,家人会拿几个去喂鸡喂狗。不光他家这样,石渚湖南岸和北岸家家户户都这样。 ……
作者简介
纪红建,湖南望城人。著有《乡村国是》《大战“疫”》《哑巴红军》《家住武陵源》等作品。获得过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林徽因讲建筑
¥11.9¥29.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她们
¥17.3¥46.8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9.0¥25.0 -
茶,汤和好天气
¥10.1¥28.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10.1¥28.0 -
见字如面
¥15.9¥49.8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瓦尔登湖
¥12.9¥39.0 -
中国小说史略
¥13.3¥35.0 -
梅子熟时栀子香
¥16.9¥49.8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0.7¥29.0 -
随园食单
¥9.1¥30.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回声与倒影
¥13.7¥36.0 -
到山中去
¥10.5¥30.0 -
流星雨(八品)
¥12.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