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218158099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96
- 出版时间:2023-01-04
- 条形码:9787218158099 ; 978-7-218-15809-9
本书特色
n 十年磨一剑,细致描绘自1942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主导潮流的形成变革历程; n 以现代性的文学理论框架,在世界文学的视野、文明叙述的深厚背景中阐释中国当代文学史; n 中国文学研究话语创新的重要收获,对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学的现代性意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n 视野开阔,以论带史,语言清峻犀利,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一种崭新的文学史风格; n 构建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新模式,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历史化作出重要贡献。
内容简介
本书描绘了1942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主导潮流的形成及变革历程,着力阐释现代性激进化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形成的互动关系;在政治与审美的紧张关系中呈现中国当代文学艰苦卓绝的自我创造过程;揭示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文学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思潮发生的深刻变化;呈现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新流向与多元化的错综格局。该书对广大读者来说,不失为一本具有很好的学习、研究、写作、借鉴价值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科书。
目录
目录:
绪????论·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003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
009 当代文学史的性质和叙述观念
014 寻求必要的理论参照体系
018 现代性与“历史化”
**章·新文学的方向与范例
003 启蒙运动与革命文学
010 革命文艺方向的确立与主体的建构
016 解放区文艺创建的美学范例
022 革命文学的本质与生活细节问题
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建制与运动
034 **次文代会及文学的革命建制化
044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批判运动
052 现实主义理论源流及其对胡风的斗争
065 现实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可能
第三章·农村阶级斗争的文学图谱
075 农民作为当代文学主体的地位
080 赵树理的创作:在观念与本真的生活之间
085 历史地与经验地把握乡土中国
第四章·革命历史叙事的兴起
095 重写革命历史的现实依据与现代性动机
097 革命历史的重现:宏大场景与英雄传奇
105 历史化的叙事与文学的品性
第五章·“双百”方针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116 “双百”方针的背景与形成
121 可能的突破:文学观念与美学的论争
133 现实批判性:反官僚主义的文学
138 情感的多样性:小说中隐含的人性描写
143 具体化的革命史及其个体化
第六章·集体想象中的超我表达
156 超我的颂歌:时代的代言人
166 在自我与时代之间:困境中的自由
175 小我的表达,有限的情感流露
180 新民歌运动:艺术的祛魅
第七章·“十七年”的话剧、散文与儿童文学
187 突显时代精神的话剧创作
198 风云变幻中的散文创作
206 时代夹缝中的儿童文学
第八章·“文革”时期的文学
212 “文革”的发生与政治化的文学
219 红卫兵文学与《朝霞》
228 “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第九章·“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及其反思性
239 伤痕的展示:拨乱反正后的历史反思
243 伤痕的确认:修复历史及其主体
250 王蒙的寸草心:对“文革”后的独特反思
255 伤痕的深化:人性论与人道主义
第十章·朦胧诗开启的精神向度
265 “地下”的状况与《今天》的诞生
267 “三个崛起”与对现实的“回答”
272 朦胧的明朗化:从自我到历史/时代
277 “归来的诗人”群体
第十一章·历史选择中的改革文学与知青文学
291 时代主体的塑造:开拓者家族
293 现实的期望:改革攻坚战
296 知青文学:归来的迷惘
302 时代的精神镜像:超越的理想主义
第十二章·应对西方潮流的现代派与寻根派
310 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314 现代主义的引介与争论
319 现代主义在叙事文学方面的表现
323 寻根文学的源起及其代表作
第十三章·先锋派的形式变革及其后现代性
343 变革的前驱者:莫言、残雪、马原
351 先锋派的简要历史寻踪
361 90 年代:先锋派的转向与撤退
366 先锋小说的后现代性
第十四章·历史袪魅时期的新写实与晚生代
375 王朔的出场与 90 年代初的文学语境
383 新写实:原生态与认同生活现实
395 晚生代与当下生活的奇观性
第十五章·女性主义写作表征的文化与美学意向
405 历史深度中的女性叙事
419 自我内在化的女性话语
430 时尚前卫的女性写作
第十六章·转向语词与叙事的第三代诗人
437 第三代诗人的创作流变
467 90 年代中国诗人在海外的创作
478 90 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诗歌
第十七章·新时期以来的话剧、散文与儿童文学
488 新时期以来的话剧:现实、实验与小剧场
498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个人叙述与宏大历史
518 新时期儿童文学:从传统的回归到现代的新变
第十八章·多元分化与“后文学”时代的到来
533 多元分化格局与个人化写作
551 自在写作的边缘空间
558 70 后、80 后与网络文学创作
576 文学的未来面向:科幻文学的兴起
第十九章·乡土叙事的转型与汉语文学的可能性
589 传统复活与审美的重建
605 现实主义的多样性与历史小说
614 本色倔强的乡土叙事
620 新世纪乡土叙事的“晚郁”与融通
637 莫言与汉语文学的坚实道路
652 附录
节选
序 本书初版于 2009 年 4 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短时间内售罄, 2012 年修订再版,做了较大的篇幅和章节上的调整,也重新设计了封面。 2015 年再度修订,这次主要修订笔误并在字句表述方面略有改动。2019 年 底期末,我又开始修订这本书。一直修订到次年 4 月底才收稿,也有半年 多时间。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武汉、整个湖北乃至于整个中国都 产生了剧烈冲击。当时国人的心都为武汉的疫情揪着,经过数月的奋战, 中国凭借制度优势,汇聚国内所有的优势资源支援武汉,在较短的时间 内压住了疫情。谁能想到,疫情在整个世界蔓延,直至今天,除中国之 外的国家疫情都令人担忧,整个世界被疫情冲击得惨不忍睹。我们唯有为 世界人民祈祷,希望疫情赶紧减弱消失,安全有效的疫苗能尽快用上,世 界重归安宁。后疫情时代世界格局会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和影响力,中国与欧美大国的关系都会变得更加复杂。大国崛起肯定不会 一帆风顺,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与现代体制结合显现出来的特点和优势, 在后疫情时代世界格局中如何发挥,趋利避害,会成为新政治学的重大 课题。 本书在如此的背景下修订,心情和观点以及表述无疑都会受到一定 程度的影响。2020 年春节过后,北大要求院系正职大年初五开始全天值 班(周末也要值班),大年初五我就朝九晚五去值班。大约一个月后,允 许院系正职轮流值班。我和时任书记金永兵轮流值班,永兵年轻,他主动多跑一天,以是我也很感激他。那时我已经身体不太好,三四月份身体已 经报出危机。记忆中,修订完*后一个段落时,我已经筋疲力尽。从未有 过的疲惫和颓丧,呆坐于电脑前,心里是无限的虚空。想自己这本书成于 50 岁 —它与《德里达的底线》算是我 50 岁时出版的代表作。修订于 61 岁,11 年过去,岁月无敌,我已年过花甲,当年的精气神已然不再。初版 时的后记里写道“青春在眼童心热,白发盈肩壮志灰”,如今看来,那时 还透示出不服,还有“青春在眼”。如今却是满眼荒凉,无地彷徨。 回到修订,主要是考虑到本书出版已经 10 年,我的有些想法也发生了 一些变化,很多说法也要“与时俱进”,更适合在当下的语境中理解。这 次修订,很多概念和表述,甚至判断都做了不同形式的调整。这主要体现 在:其一,表述尽可能通俗易懂,原有的一些理论概念可能改为更为通俗 平易的说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原来的理论意味,但更明白晓畅。 其二,十年前对社会历史的判断,对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的理解,今天 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显出不同,本书的判断和阐释也发生相应的调整。细 心的读者朋友当不难发现,这次的修订版体现了我对当代文学的一些新的 总体思考,显现出新版更适应当下的教学与研究需要。其三,语句方面尽 可能精炼准确明确,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删去。其 四,因为近十年文学又有诸多新的现象涌现,比如重要的新作,比如科幻 近年突然成为重要的现象,这些内容都有所增加。篇幅方面,有删节,有 增加,总体上略有增加。 可以说,此番修订篇章结构未做调整,综合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 本书所做的修订是在细节处下功夫,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有时是磨得 更为锋利;有时却是藏锋。我*欣赏《中庸》的两句话:“致广大而尽精 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精微”与“中庸”可能是这次修订的指导原则。 读者可以看出,本书的表述方式和对文学与社会历史关系的把握做了一定 程度的修正,关键性的概念的内涵做了更为明确明晰的界定。相信读者读 起来会更为顺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当代性。 当年写作这本书耗去我近 10 年的工夫,从 2003 年我到北大工作,当 年秋季讲“中国当代文学史”这门课 —在课程表上,“中国当代文学史” 被标明是“中国当代文学”,这使我很颇为不服气,搞当代文学的人自己底气不足,屈服于压力,把“史”去掉,我很不以为然。我觉得首先当代 文学研究者、讲述者自己要有自信和底气,我几乎是从无顾虑地称这门课 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我对那些试图要把这门课贬抑为“中国当代文学” 的做法,深怀学术正义式的愤懑。我想从当代文学中看不出它的“历史”, 这只能说其本人对中国当代文学不了解,或者缺乏“历史感”。而我理解 中国文学的当下创作,也总是带着历史眼光 —我们共同所处的历史的背 景、作者的历史变化、置身于他文本其中的历史关系。所有的文学,总是 历史的文学。历史无处不在,历史随时都有。用杰姆逊的话来说,“永远的 历史化”。因此,本书虽然命名为“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实则是“中国当 代文学史”。 回到 2003 年,当年的夏天开始写讲稿,随着开学到来,边讲边写讲 稿,框架结构搭起来了。后来有学生根据我课堂上发的讲义和笔记,整理 成二十来万字的讲稿挂在网上,供考研学生购买。听说学生还有所斩获。 当然,该学生应该不是北大的学生。2005 年,彼时我在写《德里达的底 线》这本书,几近完成四分之三,某日接到温儒敏先生的电话,他想编一 套文学史丛书,面向地方院校,希望我牵头搞一本。温先生对我有知遇之 恩,我唯有从命而已。当时与教研室同人商议一起合作,不想,大家都没 有兴趣,都知道合作搞一本文学史有多么麻烦和吃力不讨好。况且有洪子 诚老师的名著在场,崔颢题诗在前,晚辈也不好轻举妄动。我左右为难之 际,温先生催得又急,只好硬着头皮一个人做下去。这一写就不可收拾, 几年下来,全书有六七十万字,因为 90 年代以后的文学现象远较前 40 年 丰富复杂得多。当时出版的文学史也有几十部之多,但大多写到 80 年代, 90 年代都是匆匆几笔带过。而我对八九十年代文学变革情有独钟,也是历 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写起来得心应手。本书出彩部分在 80 年代以后,可 以看出我写作的轻松自如,有读者称之为“行云流水”,我当然不敢认领, 但确实这是我的强项,也是本书的特点。这里需要加以说明,本书有用 《表意的焦虑》的部分材料,《表意的焦虑》缘自于我 1998 年在德国有三四 个月的访学,当时心静如水,就想写一本《80 年代以来的文学变革史》, 后来回国继续写作,书稿完成有四十多万字,但“史”的意味并不浓重, “评论”的色彩却是很鲜明,如此,也不敢妄称“变革史”,*后合成书取名为《表意的焦虑》。2002 年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销量还出人意料地 好,故而有两个版次的印刷。《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之所以可以在四五年内 完成,其得力于此前《表意的焦虑》打下的基础。后来《主潮》出版后, 我就很少再提到《表意》这本书,它的内容和材料大部分被《主潮》吸纳 了。也是因此,这套文集没有收入《表意的焦虑》。所以,《主潮》2009 年 出版,也说得上是花了十年的工夫。十年磨剑不敢说,但十多年断断续续, 其中辛苦也颇不寻常。只是那时身强力壮,精力充沛,从 40 岁到 50 岁, 并不觉得多么困难。如今第三次修订本书,深感老之将至,日暮乡关何处 是,字里行间都是愁。 关于本书的其他说明,在后记里已经有说过,这里不再重复。 是以为序。 陈晓明 2020 年 11 月 29 日
作者简介
陈晓明,男,1959 年生,福建光泽人。1990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十多年。2003 年起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 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6 年至 2020 年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2020 年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95 年至 1998 年曾在荷兰莱顿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等学府做访问研究和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等。出版有《无边的挑战》(1993)、《不死的纯文学》(2007)、《德里达的底线》(2009)、《中国当代文学主潮》(2009)、《众妙之门》(2015)、《无法终结的现代性》(2018)等 20 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评论近 600 篇。 2003 年获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项,2006 年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曾获教育部、北京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项若干。担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职。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24.0¥52.0 -
她们
¥15.0¥46.8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22.6¥58.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21.4¥49.8 -
西南联大文学课
¥32.1¥58.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9¥49.8 -
山月记
¥14.8¥39.0 -
这辈子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14.4¥45.0 -
读人生这本大书
¥7.8¥26.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13.7¥29.8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5.9¥49.8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13.0¥42.0 -
战争与和平(上下)
¥32.8¥78.0 -
茶,汤和好天气
¥7.6¥28.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12.2¥28.0 -
遇见动物的时刻
¥31.9¥58.0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55.8¥68.0 -
平平仄仄平平仄
¥34.7¥68.0 -
通往天竺之路
¥17.4¥58.0 -
我与地坛
¥15.4¥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