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云层的光亮(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21年卷)/刘小波

穿越云层的光亮(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21年卷)/刘小波

1星价 ¥34.3 (7.0折)
2星价¥34.3 定价¥4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22216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08
  • 出版时间:2023-04-01
  • 条形码:9787521222166 ; 978-7-5212-2216-6

本书特色

刘小波作为当下文坛一位勤奋、热情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这本文学评论集是他对自我成长之路的一次集中检阅,涵盖了文学评论研究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维度和层次,对文学创作及批评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现象、典型的作家作品,他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文坛现象中抓住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进行剖析,如近年文学创作中的“代际书写”“经典冲动”“城市”“同质化”“博物书写”“地方性”等,一些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他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对当下文学创作不无裨益。——梁鸿鹰

内容简介

《穿越云层的光亮》收录作者近年来的批评文字。“现象寻踪”对当下文坛的热点现象与前沿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作家素描”以刘震云、罗伟章、王占黑等为个案对老中青几代作家的创作进行综合性论述。“小说小评”以短平快的形式跟踪文坛新作,快言快语点击热门新作。“文学跨界”则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探讨文学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与融合。这些文字具有一定的穿越与超越能力,这既来源于扎实的功底,开阔的视野,也来源追求批评的独异性的自觉意识。作为作者的首部文学评论集,是他对自我成长之路的一次集中检阅,涵盖了文学评论研究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维度和层次,从纷繁复杂的文坛现象中抓住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进行剖析。

目录

总序 袁 鹰/1

序 穿越与超越 梁鸿鹰/5

**辑 现象寻踪

增强战争书写的硬本领 3

文学就是介入 7

恣意的生活想象与错位的代际书写 14

“经典冲动”与当前长篇小说书写 23

城市文学:写作传统与研究范式 30

同质化书写与问题的悬置:女性文学的现状及反思 42

地方特性与世界眼光

——作为一种研究框架的“新南方写作”及其底色 54

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

——文学中的博物书写 60

长篇小说:要细节,而非堆砌 66

媒介融合:时代新语境与文学研究新思维 69

第二辑 作家素描

总体性生活解体、大历史突围与南方柔情史

——卢一萍创作论 77

不断“撕掉标签”的写作者

——王占黑小论 92

离乡返乡的博弈与乡土文学的赓续突围

——评杜阳林《惊蛰》兼论其小说创作 100

个体叙事、时代描摹与精神探询

——罗伟章小说的三个维度 112

穿越云层的光亮

——评王方晨《花局》兼论其小说创作 130

“一地鸡毛”“巧合”“话痨”及“拧巴”

——以《一日三秋》为例谈刘震云小说的几个关键词 145

以康巴书写中国:“边地”如何抵达“中心”

——高旭帆小说论 160

第三辑 小说小评

毁灭我们的不是战争,是人性

——评《劳燕》 177

青春、战争、匠气、中年怀旧及其他

——评《芳华》 183

《奔月》与中国式婚姻书写 188

人性与神性交织的生命赞歌

——评《太阳深处的火焰》 191

谁才是生活的主角

——评《主角》 196

默音《甲马》:一段奇特的时光巡回与灵魂探寻之旅 199

刘醒龙《黄冈秘卷》:与灵魂一路返乡 204

地方历史的现代诗性演绎

——评《汤汤水命》 210

当下为何及如何为乡土立传?

——评《川乡传》 214

予君一片叶 情谊万年长

——评《予君一片叶》 219

第四辑 文学跨界

文学与音乐的联姻

——格非小说的音乐式分析及音乐主题探究 227

民谣与诗性:鲍勃·迪伦带给中国同行的启示 244

国产电影的卖点制造与产业逻辑

——以《一句顶一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为例 248

音乐如何影响了文学?

——以中国当代小说书写为中心的考察 265

电视剧《装台》:真正的“标签”与“套路”是潜心做好品质 282

为什么我们对过去的时光如此怀念?

——评电视剧《人世间》 287



展开全部

节选

在文学深度面临消解的今天,战争这样的宏大题材无疑具有历史与文学的双重价值,既为历史讲述、历史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也让文学重新介入历史现实,重拾广度与深度。 战争留给人类的记忆是痛苦的,又是深刻的。这记忆需要铭记,更需要反思,而文学无疑是铭记与反思战争的重要载体。近两年当代文坛接连出现了好几部长篇巨著都是关于战争的书写,将这些作品放置在一起比较阅读,饶有意味。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共性,对我们今天理解战争书写的意义及可能性颇有启示。 其一,战争书写不约而同地从正面描写战场转向对战争中人与情的描摹。范稳的《吾血吾土》书写一位老兵七十年的命运流离;严歌苓的《芳华》中战争像影子一样存在,于无声无息中改变许多人的命运;郑洪的《南京不哭》,正如作者所言,“很多人知道我的小说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心里就浮起许多血淋淋的场面。事实上贯彻全书,无非人间一个‘情’字”;张翎的《劳燕》打捞起的是二战中一个女性与三个男人的情感纠葛;范稳的《重庆之眼》也通过爱情叙事把重庆大轰炸与对日索赔等情节进行了巧妙关联。 从“情”的角度切入战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文学优势的体现。情感越是真实,历史的苦难越是悲痛;人生越是有情,战争的无情就越显可悲。战争年代无论是战友情、爱情、亲情还是普通人之间的感情,都弥足珍贵,而反观非战争年代的人情冷暖,叙述张力也就显现出来。只是,面对民族灾难,这种情感书写极易成为一种无节制喷涌,控诉过多,甚至流于表面说教。这里需要处理的是作者的发声问题,作者的发声不能僭越作品中人物的自然流露,也不能代替读者的由衷体悟,战争书写越是真实越是急切的时候,越需要作者慢下来,给人物行动一点时间,给场景铺陈一点时间,给读者的情感发展一点时间。

作者简介

刘小波,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文学报》等报刊媒体发表文章多篇。有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长篇小说选刊》《作家通讯》《中国文学年鉴》、中国作家网等转载。曾获国家奖学金、四川省优秀毕业大学生、“马识途文学奖”、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优秀编辑、“啄木鸟杯”年度推优、四川省年度精品文艺奖励等荣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