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恭绰传:仰止亭畔落梅花(文汇传记)

包邮叶恭绰传:仰止亭畔落梅花(文汇传记)

¥51.2 (5.8折) ?
1星价 ¥51.2
2星价¥51.2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963951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80
  • 出版时间:2023-03-01
  • 条形码:9787549639519 ; 978-7-5496-3951-9

本书特色

写作的生涯中,我比较欢喜写人物传记。因为人物传记是具体的,不只是他们的史料具体,而且他们的情感以及他们对那个时代的感受也是具体的,从人物的身上可以捕捉到历史细节。通过对几位 人物的描绘,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 整理旧稿,书香少年、北洋官僚、收藏家,叶恭绰的一个个绅士的背影总是浮现在眼前。

内容简介

本书为知名学者郑重所著文化人物传记。叶恭绰是我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他经历了清末、北洋、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期。在政治上,他致力于交通事业,曾两任北洋政府交通次长、三任总长,是旧交通系的第二号人物。在文学上,词学造诣颇高。擅长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编纂《广箧中词》《全清词钞》,是近代词学发展目前的杰出人物之一。在收藏上,他被称为近代广东收藏**人。同时,他还是社会活动家、书画家、教育家。本书二十余万字,配上百幅插图,讲述叶恭绰传奇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在文化收藏目前做出的很好贡献,文笔生动,可读性强,史料丰富。有阅读与收藏价值。

目录

目 录

**编 在时代变革的激流中

一、叶氏文脉

二、初入邮传部

三、路在国在,路亡国亡

四、保路运动中的政治联盟

五、参与推翻帝制,支持共和

六、为袁世凯起草就职临时大总统誓词

七、初识孙中山

八、推动第二次“铁路国有化”

九、不支持袁世凯称帝

十、支援段祺瑞平定张勋复辟

十一、组织华工参加**次世界大战

十二、1916:流年不利

附:不可不读《遐庵梦忆》

十三、出国考察,参加巴黎和会

十四、铁路要独立,不受政治干扰

十五、特派劝办实业专使

十六、以工代赈渡难关

十七、短命的梁士诒内阁

附:外国记者眼中的民国群雄

十八、投奔孙中山:“如怕死,即不来矣”

十九、创建中国独立自主的通信系统

二十、自动辞职,以谢国人

第二编 传统文化守护者

一、首倡“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并举

二、促印《四库全书》,推动传统文化传播

三、开启敦煌学研究的大门

四、《历代藏经考》和《碛砂藏》

五、不做清朝遗民

六、保护大同石窟及西北科学考察

七、支持营造学社和故宫博物院

八、宣传组织书画家联合会

九、文化运动,与蔡元培并驾齐驱

十、向世界传播中国艺术精神

十一、《清代学者象传》

十二、《全清词钞》与《词学季刊》

十三、汇校《淮海居士长短句》

十四、建立“诗、词、歌”新的文学体系

十五、筹建上海市博物馆和上海文献展

十六、避难香港:举办广东文物展

十七、不忘乡情:保护广东文物

十八、守护毛公鼎

十九、《曹娥碑》完璧归还张大千

二十、为友人辑刊遗作

第三编 鉴藏生涯

一、鉴藏理想:写一部《中国美术史》

二、藏品之渊源

三、收藏中的金钱、友情与政治

四、藏墨大家

五、鉴藏情怀

六、收藏与信仰

七、弘法利生的宗教观

八、收藏资金之谜

九、鉴定书画的眼力如何

十、相知相惜的吴湖帆

十一、向张葱玉逼债购画

十二、壮怀不再,白首维艰

十三、北洋遗民的咏叹

十四、书画艺术成就

十五、托后事于朋友

第四编 仰止亭畔落梅花

一、“身佩六国相印”

二、致信毛泽东

三、字字千金《鸭头丸》

四、铭心之作《见心莲》

五、潇洒风雅中的谨慎

六、掌管北京画院

七、期望归葬仰止亭

八、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相知相惜的吴湖帆(节选) 《凤池精舍图》是吴湖帆为叶恭绰画的怀乡之作,历时数年方告完成。图成后,叶恭绰作了长题,其中有句云:“冀后之得此者珍视此卷,知吾与湖帆交非恒泛,且画笔迥出时流耳。”表明他和吴湖帆非是泛泛的交游,是长久而广泛,从艺术到生活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交游。他们的友情在彼此藏品的题跋、日记、信札中都有记载,多为文字之交。 吴湖帆原居苏州,1924年迁居上海。叶恭绰1928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宦海生涯,南下上海隐居。此时叶恭绰年四十八岁,两人开始交往。两人的年纪虽然相差十三岁,但不妨成为相知相惜的至交。从1928年秋天初识,中间经历了几个时代的变迁,到1968年7月至8月,先后一个月时间里,两人相继去世。虽不是同年同月生,却是同年同月死,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君子之交的典范。 叶恭绰和吴湖帆都是官宦世家兼收藏家的子弟,少年时代即受家庭影响,沐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底蕴深厚,在古籍、诗词、书画鉴赏方面都打下了良好基础,好染墨翰,气息相通。吴对叶以丈人辈尊之,或者直称“遐庵姻丈”,自称“小侄”。这不是一般称呼,其中因缘,要从他们的先辈说起。吴湖帆的祖父吴大澂于光绪十二年(1886)至光绪十四年(1888)任广东巡抚,此时叶恭绰的祖父叶衍兰已辞官回乡,主讲越华书院,两人此时应该有些交往。再者叶恭绰的嗣父叶佩玱中举之后,由山东巡抚张曜把他调至山东治水。张曜是吴大澂的密友,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关系,现在都无法查考。再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亲友间盘根错节,节节相连。叶恭绰的生母为俞氏,吴湖帆的曾外祖母亦姓俞;叶恭绰有一妾为潘氏,和苏州潘家又有什么关系?这诸多线索虽无法查证,但吴湖帆称叶为“遐庵姻丈”,或是有所根据,但又终究是一个难解之谜。*实际的还是从叶恭绰和吴湖帆的信札中,来探索他们之间的关系。 《叶恭绰致吴湖帆尺牍》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经该馆研究员梁颖整理,辑录信札、诗笺一百八十五通,装订成两册,吴湖帆签署曰“积玉集”,题“叶玉甫先生手札附诗笺”,册后有沈尹默题记:“昔日金文今叶吴,从来翰墨总关渠。风流未觉前贤远,异代同珍积玉书。湖帆尊兄集玉甫先生尺牍成册,依文衡山、金元玉故事,亦名之曰‘积玉’,属尹默书之,实艺林佳话也。因题一绝奉教。”所署时间为1936年。其实,这两册信札的前后秩序比较凌乱,且信札多未署年月,无从判断信札的准确日期。叶恭绰在信札中,与吴湖帆几乎无话不谈,涉及内容极其广泛,有书画、碑帖、古籍、古董鉴赏及交易,笔墨纸砚,身体和精神状况,问讯友人消息,还有两人之间的经济往来等。因为这些信札都是他们私人之间的往来,其中有许多是叶恭绰 对吴湖帆的真情流露,从前文引用的叶致吴的一些信札中,可看到叶恭绰的另外一面。 叶恭绰在为吴湖帆《佞宋词痕》作序时即说:“嗣于一九二八年秋南下居沪,始识吴君湖帆。”叶、吴相识后的交往,见之于文字的有1929年,吴湖帆为叶恭绰校刊《淮海集》所作的题跋。**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也是在这一年开始做筹备工作的,叶恭绰、吴湖帆都参加了筹备,他们经常在一起开会商讨展览事务,挑选作品,接触频繁,交往也就多了起来。 在叶、吴所处的时代,收藏家的交往都是开放的,常在诗酒之际相聚,各自携带新近收藏或珍品,向朋友出示,观者无忌,发表各自批评的意见。或者约三五好友去朋友家,赏鉴其藏品。每有这样的际会,叶、吴总是同行,或者一起去书画市场,彼此为购进的书画发表意见,叶、吴两人的相往也就更加频繁了。1933年1月,吴湖帆的日记中就记下数则: 十一日,午,叶誉虎、梁众异来,同至中国通艺馆。 十二日,叶遐庵招饮于觉林,同座者宗丈子戴、邓丈孝先、夏丈剑丞、梁众异、黄公渚二兄、姚虞琴先生也。 十五日,叶誉虎、何亚农、陈淮生、张大千来,假大千董香光《仿荆关山水》,临一角。 十九日,访叶遐庵,观黄山谷书卷,有吴文定、李西涯两跋,隔水绫有王觉斯一跋,极佳,惜前半失去耳。 廿六日,叶遐庵丈来,携北平友人取来旧纸颜料,为之检择,皆属常品,无出色者。 在叶、吴的往来中,多为叶走动看望吴的机会较多。而对古代书画的题跋则相反,吴湖帆请叶恭绰写跋语的较多,且多为吴湖帆收藏中的珍惜之品。 一是宋刻《梅花喜神谱》,一是雷峰塔所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院罗尼经》(简称《宝箧印经》),这两件珍贵文物都是吴湖帆早期藏品。前者为潘静淑三十岁生日时,岁逢辛酉,与宋景定刻《梅花喜神谱》干支相合,其父潘祖年即以家藏《梅花喜神谱》二册相赠,吴湖帆遂额其室为“梅景书屋”,使其成为梅景书屋的镇宅 之宝。叶恭绰题了调寄《疏影》长调:“香南雪北。尽化身亿万,声影非隔。月地重寻,天水遗珍,雕琼自涌虚白。迦陵永劫同心护,禁几度、罗浮轻谪。只素娥、笑证前因,称付玉苔双翮。 休问枝头幻否,未开那有谢,行解深密。彻骨奇寒,殢梦疏香,揽镜由来无物。相看一段西来意,好折、圣湖残客。漫等闲,忘了冬深,把卷恨萦羌笛。调寄《疏影》。湖帆仁兄世大人暨静淑夫人以所藏宋椠《梅花喜神谱》索题,偶有所感因赋。叶恭绰。”

作者简介

郑重,1935年12月生,安徽宿州人。字若清,号大泽乡人,斋号百里溪。1961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文汇报》任记者,从事新闻及报告文学写作。出版有《时代风云录》《飞向太空》《寻找人类失落的文明》《原子能在内耗》等报告文学集,探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寻找中国金字塔》,著有《海上收藏世家》《谢稚柳传:江南画派**人》《大石斋唐云》《壮暮堂谢稚柳》《三釜书屋程十发》《高花阁陈佩秋》以及《百里溪翰墨缘:郑重书法集》等作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