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科技新闻作品集

包邮甘肃科技新闻作品集

¥38.7 (6.7折) ?
1星价 ¥38.7
2星价¥38.7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24290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88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542429018 ; 978-7-5424-2901-8

内容简介

本书为科技新闻作品集。主要收录了秦娜、杜英和李峰三名记者对甘肃省近十年来的重大科学技术新闻、科学技术决策、科学技术目标、科学技术项目、科学技术试验、科学技术研究、科学技术成果、科学技术扶贫、科学技术探索、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的转让和科学普及等方面的报道作品,反映了近年来甘肃科技工作的重点和科技事业的发展轨迹,具有很强的工作指导性。所收作品能为甘肃省的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起到一定的推广宣介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录

研制“独家秘方”的“国家队”
从“十分神秘”到“万分激动”
奏响创新创业“变奏曲”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
草药芬芳沁人心
众创空间:小空间成就大梦想
杜志恒:诗和远方在南极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从小企业到装备研制大基地
机制创新带来“连锁效应”
“双创”热潮带来的连锁效应
杨发荣:小杂粮做出大文章
兰白基金养成记
为科技企业撑起一片天
在祖国的高寒大地放飞梦想
新机制让科研成果“接地气”
创新,就是挑战不可能
听康世昌讲南极科考那些事儿
传统蜡果绽新姿
赤子丹心上下求索
杨澄中:中国“重离子”事业奠基人
施雅风:中国现代冰川科学开拓者
党鸿辛:中国固体润滑学科的开拓者
高由禧:高原气象学研究的先驱
朱震达:中国沙漠科学的先行者
魏宝文:开拓中国重离子物理研究新领域
程国栋:一片丹心在冻土
固体润滑国家队:书写中国“润滑”传奇
王爱勤:引领凹凸棒石研发从“跟跑”到“领跑”
张怀刚:破译高原小麦育种密码
王猛:探秘原子世界
创新跑出“加速度”
甘肃:借科技“东风”助脱贫攻坚
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
为“三农”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打造甘肃高质量发展重要平台
助飞中国航天梦
“牦牛妈妈”的科研人生
科技创新激发活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资源枯竭”到“高新环保”的华丽转身
植物专家的科研市场化之路
渐走渐红的“爱兰号”
成功也许就在下一秒
小小分子筛“催化”石油大产业
创新驱动再添活力
专家“吆喝”企业“淘宝”
共赴一场“科学之约”
亩产超过两吨不怕干旱低温
航天510研究所引力参考传感器首次在轨应用发挥关键作用
甘肃一号工程:力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甘肃专利申请受理量首破万件
展开全部

节选

  《甘肃科技新闻作品集》:  难不难?难!但是总在问自己,能不能迎难而上、做得更好。  没有豪言壮语,说起自己来也只是寥寥几句,眼前的科学家质朴、平实,可一说到研究却个个侃侃而谈,风采照人。  在普通人眼里,青藏铁路也许仅仅是一条海拔*高的铁路线,可对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主任、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青柏来说,却有着特殊的牵挂。  多年冻土、高海拔、生态环境脆弱堪称青藏铁路三大世界级难题。当年国家组建了以西北研究院前身机构为核心的攻关团队,专门解决青藏铁路修建中冻土路基及寒区隧道问题。团队整合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项目资金约8000万元,聚集了国内冻土领域的所有专家力量。“能参与这么重大的项目,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生难得的机会,所有人都铆足了劲。”在冻土研究领域奋斗了30年的吴青柏激动地说。  到底有多难?“冻土就是温度在0℃或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青藏铁路有一半路程都经过多年冻土段,受工程施工的影响,冻土极易融化下沉,会直接影响路基稳定。”吴青柏进而解释。科研攻关要做的就是在青藏铁路穿越约500千米连续多年冻土区时,提供技术保证冻土不融沉、路基始终稳定。当时有西方学者断言:根本无法攻克。  基于多年研究,以及对未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的判断,研究团队竭力主张“冷却路基”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工程手段给路基降温,*终这一方案被采用。没有先例、更没有规范,一切都得边实验、边创新、边应用。“*后我们做到了,不但实现了预期目标,还能在未来50年青藏高原气温上升2.6℃情况下,仍然保持冻土热稳定。”吴青柏满脸自豪。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西北研究院科研团队成为首批乘客。虽然过去几年间坐着轨道车频繁穿梭在这条线上,但那一刻吴青柏仍然激动得难以自持。当讲解员说到“冷却路基”的办法解决了多年冻土的世界级难题时,现场很多人瞬间“泪崩”。四年间,几百次实验,艰难困苦终究化作喜悦的泪水。  如今,程国栋、赖远明、马巍、吴青柏……已成为冻土圈研究的扛鼎人物,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坚守和努力,使“冻土”这门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冷门的研究,变成了现在响当当的热门课题。  缺资金、缺人才、环境差,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在西北从事科研事业可谓难上加难。可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西北研究院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一切靠的是百折不挠的科研精神、奉献西部的不变情怀。  爱不爱?爱!所以一切都值得,所以还要走下去。  今年51岁的赵文智是寒旱区水土资源研究室主任,12年间他8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故事在院里“广为流传”。  1987年,赵文智本科毕业于西北林学院,1999年在职攻读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此后一直从事干旱区生态水文学研究。1994-2005年,赵文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死磕”,可是年年申请,次次失败,后来连他的助手都申请到了,他还是没成功,同事也时常为此“打趣”他,赵文智倒也不急不躁。  功到自然成。2006年,赵文智申请的“荒漠生态河岸林生态格局与过程水文学机制”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此后,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一系列项目“接踵而至”,赵文智也被同事们赞为“写一个中一个”。  从*初的水资源利用到绿洲生态水文,再到近几年的绿洲生态系统对水文过程的响应与适应研究,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赵文智不停梳理着学科科学问题,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由他主持的降水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响应研究成果发表后,获得国际学术界大量引用;自2002年接手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国家站后,使团队在荒漠绿洲生态水文研究领域具有了一定影响力。  回过头看,正是那些年的“煎熬”成就了今天的赵文智。踏实严谨、耐得住寂寞,已经成为西北研究院科研工作者的鲜明标签,并且一代代传下来。  这几年,赵文智每年都要给青年科研工作者开讲座,专门讲如何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院里也形成了一个传统,每年1-3月的项目申请季,由科学家亲自把关,帮助手、学生逐字逐句地“抠”报告。在团队协作下,西北研究院的项目从*初的每年个位数逐渐增加,2006年项目经费首次突破1000万元,2016年全院共申请各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3项,项目直接经费达到约8600万元。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在冰川、冻土、沙漠等主要研究领域均处于国内引领地位。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也正因为热爱,所以管理要让大家更安心地搞科研。  ……

作者简介

秦娜,女,汉族,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系,学士学位,甘肃日报社主任记者。杜英,男,汉族,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科技日报驻甘肃记者站站长。李峰,男,回族,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系,学士学位,甘肃日报社主任记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