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220132223
- 装帧:平装-锁线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65
- 出版时间:2023-06-01
- 条形码:9787220132223 ; 978-7-220-13222-3
本书特色
她是2001 年“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是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荒原上》(作者索南才让)、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奖《西南边》(作者冯良)的责任编辑;是班宇《逍遥游》、双雪涛《猎人》、郭爽发表在《收获》的**篇小说的责编……是中国著名文学期刊《收获》杂志的编辑。 作为训练有素的传统媒体人,吴越形容写作是一种隐秘的极限运动,她着迷于写作者不为人知的内在世界——写作过程和具体生活,她用切实的提问和富饶的书写带领读者进入当代文学的现场,记录下一个个被写作改变的“人生”,实现多元写作群体的文学共振。 作为文学编辑,吴越确信“世界上的一切所谓障碍都会为才华让路”,她无私地站在作者身边,敏锐地捕捉文学降临的时刻,无数次见证“这一刻成名在即,下一刻已经大红”的群星闪耀。纸背后面,蘸着隐形墨水,吴越悄然书就当代文学史的草稿大纲。
内容简介
本书是《收获》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吴越关于文学写作领域近十年来的**访谈、座谈以及非虚构叙事的结集。全书分为五辑,前四辑收入了对17位国内外文学写作的代表性人物的一对一访谈和评论,其中有对班宇、双雪涛、索南才让等新一代文学写作者的访谈,对苏童、金宇澄等资深写作者的访谈,对科尔姆·托宾、勒克来齐奥等外国文学大师的访谈,对叶永烈、何伟等非虚构类写作者的访谈,以及关于非虚构写作的对谈及座谈;辑五为作者的两篇非虚构写作代表作。 作为训练有素的传统新闻媒体人,吴越亦是勤于思考和表述的非虚构写作者。在本书中,作者一方面自觉延续了传统媒体新闻训练的严谨与切实 ,另一方面从个人兴趣出发,尝试*能打动作者和读者的独特讲述。其中描述的人物无论名人或普通人,都有一个隐约的共同点:他们都在时代的进程与个人的成长中着力转变固有身份,在流动、行走中拥抱变化,摆脱标签,蜕变求新。记录下这些故事、这些人,也是试图为时代留下个体角度的声音与线条。
目录
班宇:故事给我自由 3
麦客,双雪涛 31
索南才让:游牧与蹲守 43
张悦然:雪花落地 67
陈河:殷墟归来 83 辑二
苏童五十:中国当代先锋写作样本 99
马为什么白颜色?——与金宇澄的两次访谈 111
草帽下的阮义忠 139
逝去的“帮主”——与倪匡谈金庸 151
陈村:上海资深宅男 175
叶永烈:燃点1978 191 辑三
残酷的花:韩国当代文学印象 209
写作课上的幽灵——科尔姆·托宾在上海 227
勒克莱齐奥:我把自己比作一个鼓 243 辑四
他们只认我为“何伟” 257
在这个可能是虚构的世界上,非虚构能写什么? 273
必须写下我们 285 辑五
杂技四十年 309
重返光明街 343 后记:鱼刺 357
作者简介
吴越,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1983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新闻学硕士;曾任《文汇报》首席记者,现为《收获》文学杂志编辑,业余从事文学评论与非虚构写作,获中国新闻奖及多次上海新闻奖。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林徽因讲建筑
¥11.9¥29.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她们
¥17.3¥46.8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9.0¥25.0 -
茶,汤和好天气
¥10.1¥28.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10.1¥28.0 -
见字如面
¥15.9¥49.8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瓦尔登湖
¥12.9¥39.0 -
中国小说史略
¥13.3¥35.0 -
梅子熟时栀子香
¥16.9¥49.8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0.7¥29.0 -
随园食单
¥9.1¥30.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回声与倒影
¥13.7¥36.0 -
到山中去
¥10.5¥30.0 -
流星雨(八品)
¥12.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