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711690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01
- 出版时间:2022-10-01
- 条形码:9787522711690 ; 978-7-5227-1169-0
内容简介
本书清理了媒介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述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媒介的角度为文学的发展寻找到了终极的“物质动因”,并详细论述了媒介与符号、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本书尝试建构了新的文学史观,分别从媒介和符号的角度重新进行了中国文学史的断代分期,得到了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分期结果。本书对中国诗歌体裁的演进原因及路径从媒介和符号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找到了推动文体发展的本质力量,提出了“乐诗”、“文诗”的新文类。
目录
**章 媒介、符号与文学
**节 语言的符号性
第二节 符号的媒介性
第三节 书写媒介、语言和文字
第四节 印刷术:媒介、符号功能的放大器
第二章 媒介、符号与中国文学史分期
**节 中国文学史分期的探索
第二节 媒介、符号与文学史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媒介分期
第四节 中国文学史的符号分期
第三章 媒介、符号与中国诗歌体裁的嬗变
**节 乐诗:“言”对“乐”的倚重
第二节 赋:由“言”向“文”的过渡
第三节 文诗:“文”对“言”的控制
第四节 白话诗:“文”向“言”的回归
第四章 媒介、符号与中国诗学论争
**节 所指偏向与能指偏向
第二节 能指的游戏与所指的救赎
第三节 所指驱动与能指驱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朱恒,男,1969年8月出生,土家族,湖北利川人。2008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15年-2016年访学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主要从事语言学、符号学研究,出版学术专著《现代汉语与现代汉诗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旷代同调——中国诗学论争的符号学考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主持并完成教育BU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其它各类项目多项;在《文学评论》、《中国翻译》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林徽因讲建筑
¥11.9¥29.0 -
她们
¥17.3¥46.8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9.0¥25.0 -
见字如面
¥15.9¥49.8 -
茶,汤和好天气
¥10.1¥28.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10.1¥28.0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梅子熟时栀子香
¥16.9¥49.8 -
随园食单
¥9.1¥30.0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0.7¥29.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中国小说史略
¥13.3¥35.0 -
到山中去
¥10.5¥30.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4.8¥32.0 -
瓦尔登湖
¥12.9¥39.0 -
当你老了
¥9.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