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江文化史:民国卷

包邮汉江文化史:民国卷

¥112.0 (7.0折) ?
1星价 ¥112.0
2星价¥112.0 定价¥16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240282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58
  • 出版时间:2023-04-01
  • 条形码:9787010240282 ; 978-7-01-024028-2

内容简介

本书以汉江文化为线索,以时间为序,以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为对象,再现了几千年来汉水流域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壮阔画卷。该书共分8卷包括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卷,主要内容涉及汉水流域的环境与资源、神话与传说、思想与学术、文学与艺术、教育与科技、城市与建筑、商贸与交通、水患与水利、军事与战争、移民与人口、民族与宗教、风尚与民俗等内容,全面的再现了汉水流域的文化风貌,是**部系统全面反映汉水文化面貌的著作。本书为第八卷民国卷。

目录

绪论 **章 辛亥革命在汉水 **节 从咨议局到鄂军都督府 第二节 维持实业,解民倒悬 第三节 武昌义旗天下应 第二章 孙中山纪念碑与首义史学 **节 孙中山莅临武汉 第二节 从临时议会到省议会 第三节 首义史学 第三章 现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节 国内外学者来鄂讲学 第二节 名人辈出的孝子之乡 第三节 中国工程师学会在汉口成立 第四章 汉水流域农林教育的改良 **节 湖北军政府恢复农林事业的措施 第二节 农林教育的推广 第三节 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的提高 第四节 乡村手工业的恢复发展 第五章 近代民族工业的振兴 **节 倡办工矿,实业救国 第二节 民营工业的长足发展 第三节 民营工业的艰难时期 第六章 汉水流域的新文化运动 **节 湖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汉水各地的五四运动 第三节 恽代英与利群书社 第四节 董必武与武汉中学 第五节 沙市“三育社” 第七章 文化教育事业的革故鼎新 **节 陕南教育的改革 第二节 湖北传统教育的全面刷新 第三节 教会教育的拓展 第四节 湖北女师学潮 第八章 汉阴小城走出北大“三沈” **节 沈氏三贤出汉阴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第三节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第四节 一代书宗沈尹默 第九章 社会生活和习俗文化的嬗变 **节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第二节 社会风俗文化的演变 第三节 市井文化生活的丰富 第十章 大革命中心时期的文教兴革 **节 国民革命中心的确立 第二节 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三节 文教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节 财政危机与市政建设 第五节 武汉国民政府的蜕变 第十一章 汉水城市面貌的改善与局限 **节 官办市政建设与城市规划 第二节 商人团体主导的汉口民办市政 第三节 汉水流域其他城镇的市政建设 第十二章 汉水流域商业贸易的持续增长 **节 民国初年的汉水棉花贸易 第二节 汉水流域棉花贸易的长足发展 第三节 纳入国际市场价格体系的棉花价格 第十三章 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 **节 从人类学改行的考古学家 第二节 永远的“人类学情结” 第三节 “*后一位迷人的重量级的学阀” 第十四章 学术薪火与民众教育馆的设立 **节 民国前期汉水流域的学术事业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普遍设立 第三节 山水相间话武大 第十五章 旱涝匪祸的痛苦记忆 **节 20年代陕南、鄂北的兵匪天灾 第二节 1928—1930年陕南特大旱灾及善后 第三节 1935年汉水中下游特大水灾及善后 第十六章 30年代汉水流域的农业改良 **节 钟祥遥堤的兴筑 第二节 推进棉花品种的改良 第三节 农村合作组织的建立 第四节 汤池训练班的开办 第十七章 老武汉的文化丰碑:民众乐园 **节 早期的民众乐园 第二节 大革命时期的民众乐园 第三节 民众乐园回归商办 第四节 汉剧与楚剧 第十八章 以武汉为中心的抗日救亡运动 **节 “一二·九”运动在武汉 第二节 武汉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心 第三节 抗日救亡团体竞相组建 第四节 抗日救亡中的文化呐喊 第五节 “七七”爱国献金运动 第十九章 1937—1938年的江汉文坛 **节 抗战初期的湖北现代文学 第二节 武汉时期文艺界的大联合 第三节 活跃在武汉等地的抗战戏剧 第四节 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内迁 第二十章 汉水流域文化重心向中上游迁移 **节 老河口成为战时经济文化中心 第二节 鄂西北的抗日救亡运动 第三节 激励抗战的战鼓与号角 第四节 战时鄂西北农村经济的困境 第五节 汉水中下游沦陷区经济的凋零 第廿一章 抗战后方文教重镇:汉中 **节 国立西北联大迁入汉中 第二节 中等学校的大批迁入 第三节 西北儿童教养院的建立 第四节 战时后方文化重镇 第廿二章 战时陕南的开发与建设 **节 中国工合南郑事务所 第二节 大西北开发的先驱:安汉 第三节 战时状态下的交通建设 第廿三章 抗战胜利后的文教事业 **节 内迁文化机构的复员 第二节 汉水流域经济文化的凋零 第三节 第二条战线的开辟 第四节 反搬迁,反破坏 第廿四章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与胜利 **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鄂豫陕、鄂西北根据地的创建 第三节 鄂豫、桐柏、江汉、陕南军区的建立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汉水流域的胜利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玉堂,男,1956年生,湖北大悟人。先后毕业于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分获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园林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会长、湖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1997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2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2005年入选“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高层次人才”和湖北省宣传文化战线首届“五个一批”人才。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史、中国法制史和中国城市史研究,公开出版学术专著《楚国经济史》等10部(含合著),主编或参与撰写《长江文化研究文库》(共55卷)等20余部,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科研成果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在相关学术领域引起较大反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