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4264909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16开
- 页数:868
- 出版时间:2023-03-01
- 条形码:9787214264909 ; 978-7-214-26490-9
内容简介
本卷收录了黄河下游区域两个平原村庄的调查报告:一是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刘套镇管粥集村,二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镇里固乡刘屯村。两份报告均从村庄由来、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治理六方面,对村庄的传统形态进行深描,兼涉其历史变迁与现状,为深入了解黄河区域村户社会的底色与特质提供了翔实的一手资料。“中国农村调查(村庄类)”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在全国范围遴选典型性村庄展开农村区域性调查。该调查以传统形态为重点,探究了村庄历史、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治理等方面的形态及其发展变迁。研究所及,不仅包括黄河、长江、华南等中华文明核心区域的村户社会、家户社会与宗族社会,也涵盖了西北、西南等边缘区域的部落社会和村寨社会,还有混合文明区域的东北大农社会与东南农工社会。这对于抢救式发掘中华民族的文明底色,充分把握中国农村丰富多样的社会形态与区域特质,为国家决策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供依据,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目录
总序
凡例
村庄类分序 质性研究视角下农村区域性村庄分类 ………………………………………… 1
一、“因地”与 “分类”:质性研究方法……………………………………………… 1
二、“分”与 “合”:维度与条件……………………………………………………… 3
三、作为农村研究对象的区域………………………………………………………… 6
四、作为农村研究对象的村庄………………………………………………………… 8
五、作为农村研究对象的区域性村庄分类 ………………………………………… 12
集会共栖: 皖北贫弱村庄的生生之道 ——黄河区域管粥集村调查
**章 村庄的由来与演变 ……………………………………………………………… 23
**节 村庄的形成 ………………………………………………………………… 23
一、村落的起源与演变 ………………………………………………………… 23
二、村名与村落 ………………………………………………………………… 29
三、村民与村落 ………………………………………………………………… 31
第二节 村庄的建制 ………………………………………………………………… 34
第三节 村庄当下概况 ……………………………………………………………… 36
第二章 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 …………………………………………………………… 38
**节 自然形态概况 ……………………………………………………………… 38
一、自然地理 …………………………………………………………………… 38
二、气候特征 …………………………………………………………………… 41
三、土壤特征 …………………………………………………………………… 42
四、自然资源 …………………………………………………………………… 44
五、交通状况 …………………………………………………………………… 44
第二节 干旱与水利 ………………………………………………………………… 47
一、干旱社会与自然底色 ……………………………………………………… 47
二、水利社会与村庄特色 ……………………………………………………… 50
三、水利灌溉与生产 …………………………………………………………… 59
四、水患与救灾 ………………………………………………………………… 60
五、人与干旱、水利的关系 …………………………………………………… 64
第三节 平原与麦作 ………………………………………………………………… 68
一、田块分布 …………………………………………………………………… 68
二、田块边界 …………………………………………………………………… 70
三、田块距离 …………………………………………………………………… 72
四、田块耕作 …………………………………………………………………… 73
五、麦作关系 …………………………………………………………………… 76
第四节 集居与空间 ………………………………………………………………… 80
一、村庄空间格局概况 ………………………………………………………… 80
二、民居与村庄 ………………………………………………………………… 81
三、神居与村庄 ………………………………………………………………… 89
四、祖居与村庄 ………………………………………………………………… 95
五、集市与村庄 ………………………………………………………………… 96
六、公共空间与村庄…………………………………………………………… 100
七、村庄空间结构关系………………………………………………………… 105
第五节 村庄自然变迁与实态 …………………………………………………… 105
一、交通的治理变迁与实态:从闭塞之地到区位优势凸显………………… 105
二、人居的治理变迁与实态:从四合院到单家独院………………………… 107
三、公共设施的治理变迁与实态:水利设施的改善与传统空间的消逝…… 107
第三章 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 ………………………………………………………… 110
**节 人与土地、生产能力 …………………………………………………… 110
一、人与土地的关系…………………………………………………………… 110
二、人与生产能力的关系……………………………………………………… 114
第二节 产权与产权关系 ………………………………………………………… 128
一、土地产权概况……………………………………………………………… 128
二、土地买卖关系……………………………………………………………… 135
三、土地租佃关系……………………………………………………………… 142
四、土地典押关系……………………………………………………………… 151
五、土地置换关系……………………………………………………………… 153
第三节 经营与经营关系 ………………………………………………………… 154
一、以家户为主的经营单元…………………………………………………… 155
二、家户独立经营权…………………………………………………………… 157
三、经营分工…………………………………………………………………… 158
四、经营与合作………………………………………………………………… 160
五、经营与市场………………………………………………………………… 164
第四节 交换与交换关系 ………………………………………………………… 173
一、村内交换…………………………………………………………………… 173
二、村外交易…………………………………………………………………… 177
三、借贷与物件典当…………………………………………………………… 181
第五节 分配与分配关系 ………………………………………………………… 189
一、分配单元…………………………………………………………………… 189
二、分配决策…………………………………………………………………… 191
三、分配内容…………………………………………………………………… 193
四、分配关系…………………………………………………………………… 194
第六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 ………………………………………………………… 195
一、消费决策…………………………………………………………………… 195
二、消费活动…………………………………………………………………… 196
三、消费习惯…………………………………………………………………… 199
三、消费关系…………………………………………………………………… 201
第七节 继承与继承关系 ………………………………………………………… 203
一、财产继承权………………………………………………………………… 203
二、继承物……………………………………………………………………… 205
三、分家与分家关系…………………………………………………………… 206
四、一般继承及其关系………………………………………………………… 209
第八节 村落经济变迁 …………………………………………………………… 209
一、1949年之前的传统经济形态 …………………………………………… 210
二、1949年之后的传统经济形态变迁 ……………………………………… 210
第九节 村落经济实态 …………………………………………………………… 212
一、农业经济…………………………………………………………………… 212
二、打工经济…………………………………………………………………… 213
三、旅游经济…………………………………………………………………… 215
第四章 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 ………………………………………………………… 216
**节 血缘与血缘关系 ………………………………………………………… 216
一、家庭及其关系……………………………………………………………… 216
二、亲属及其关系……………………………………………………………… 221
三、拟血亲及其关系…………………………………………………………… 224
四、基于血缘的社会组织及其关系…………………………………………… 227
第二节 地缘与地缘关系 ………………………………………………………… 233
一、四邻及其关系……………………………………………………………… 233
二、熟人及其关系……………………………………………………………… 235
三、老乡及其关系……………………………………………………………… 236
四、基于地缘的社会组织及其关系…………………………………………… 238
第三节 业缘与业缘关系 ………………………………………………………… 241
一、市场组织及其关系………………………………………………………… 241
二、轿会组织及其关系………………………………………………………… 245 4
第四节 信缘与信缘关系 ………………………………………………………… 246
一、信缘主体…………………………………………………………………… 246
二、信缘关系与行为…………………………………………………………… 249
三、基于信缘的社会组织及其关系…………………………………………… 250
第五节 交往与交往关系 ………………………………………………………… 253
一、家庭内部及之间交往……………………………………………………… 253
二、村内交往…………………………………………………………………… 258
三、村外交往…………………………………………………………………… 264
第六节 流动与流动关系 ………………………………………………………… 265
一、土地与人口流动…………………………………………………………… 265
二、市场与人口流动…………………………………………………………… 267
三、战乱与人口流动…………………………………………………………… 268
四、自然灾害与人口流动……………………………………………………… 272
第七节 分化与群体关系 ………………………………………………………… 272
一、职业分化…………………………………………………………………… 273
二、财富分化…………………………………………………………………… 275
三、权力分化…………………………………………………………………… 276
四、家族分化…………………………………………………………………… 277
第八节 冲突与冲突关系 ………………………………………………………… 279
一、家庭、家族内外部冲突及其关系………………………………………… 279
二、村落内部冲突及其关系…………………………………………………… 282
三、村落之间冲突及其关系…………………………………………………… 286
第九节 保护与保护关系 ………………………………………………………… 288
一、家庭保护及其关系………………………………………………………… 288
二、家族保护及其关系………………………………………………………… 289
三、村落保护及其关系………………………………………………………… 292
第十节 村落社会变迁 …………………………………………………………… 302
一、1949年之前的传统社会形态 …………………………………………… 302
二、1949年之后的传统社会变迁 …………………………………………… 303
第十一节 村落社会实态 ………………………………………………………… 304
一、社会交往越发紧密………………………………………………………… 305
二、人口流动更加频繁………………………………………………………… 305
三、社会保障越发完善………………………………………………………… 306
第五章 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 ………………………………………………………… 307
**节 崇拜与崇拜关系 ………………………………………………………… 307
一、祠堂及其关系……………………………………………………………… 307
二、祖屋及其关系……………………………………………………………… 314
三、祖坟及其关系……………………………………………………………… 315
四、族谱及其关系……………………………………………………………… 315
五、孝道及其关系……………………………………………………………… 317
第二节 信仰与信仰关系 ………………………………………………………… 318
一、神灵信仰及信仰关系……………………………………………………… 318
二、鬼怪信仰及其影响………………………………………………………… 324
第三节 思维与思维关系 ………………………………………………………… 327
一、经验思维及思维关系……………………………………………………… 328
二、务实思维及其思维关系…………………………………………………… 331
三、循环思维及思维关系……………………………………………………… 333
四、中庸思维及思维关系……………………………………………………… 335
五、平均思维及思维关系……………………………………………………… 337
第四节 态度与态度关系 ………………………………………………………… 338
一、生育态度与态度关系……………………………………………………… 338
二、生产态度与态度关系……………………………………………………… 349
三、生活态度与态度关系……………………………………………………… 350
四、社会态度与态度关系……………………………………………………… 353
五、政治态度与态度关系……………………………………………………… 354
六、人生态度与态度关系……………………………………………………… 355 6
第五节 习俗与习俗关系 ………………………………………………………… 356
一、婚嫁习俗及习俗关系……………………………………………………… 356
二、丧葬习俗及习俗关系……………………………………………………… 368
三、节庆习俗及习俗关系……………………………………………………… 372
四、日常习俗及习俗关系……………………………………………………… 380
第六节 规训与规训关系 ………………………………………………………… 382
一、家庭与家族规训…………………………………………………………… 382
二、私塾教育…………………………………………………………………… 383
三、官学教育…………………………………………………………………… 389
四、规训中的行为关系………………………………………………………… 392
第七节 文娱与文娱关系 ………………………………………………………… 394
一、生活文娱活动及关系……………………………………………………… 394
二、节庆文娱活动及关系……………………………………………………… 401
第八节 村庄文化变迁 …………………………………………………………… 403
一、1949年之前的村落文化形态 …………………………………………… 403
二、1949年之后的村落文化形态变迁 ……………………………………… 404
第九节 村庄文化实态 …………………………………………………………… 405
一、文化习俗:传统与现代融合……………………………………………… 406
二、休闲娱乐:娱乐内容越发丰富…………………………………………… 407
三、学校教育: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408
四、男女婚育:从多子多福到优生优育……………………………………… 409
第六章 村庄治理形态与实态 ………………………………………………………… 410
**节 政权治理与治理关系 …………………………………………………… 410
一、基层政权概况:从闾邻制度到保甲制度 ……………………………… 410
二、政权治理主体及其内外关系……………………………………………… 416
三、政权治理事务……………………………………………………………… 420
四、政权治理方式……………………………………………………………… 428
第二节 村落治理与治理关系 …………………………………………………… 430 7
一、村落治理主体及其内外主体间关系……………………………………… 430
二、村落治理事务……………………………………………………………… 435
三、村落治理方式……………………………………………………………… 437
第三节 家户治理与治理关系 …………………………………………………… 438
一、家户治理主体及其制度…………………………………………………… 438
二、家户治理内容……………………………………………………………… 442
三、家户治理方式……………………………………………………………… 446
四、家户治理关系……………………………………………………………… 448
第四节 亲族治理与治理关系 …………………………………………………… 449
一、族长与家族事务治理……………………………………………………… 449
二、长辈与亲戚事务治理……………………………………………………… 455
三、亲族治理关系……………………………………………………………… 457
第五节 信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 460
一、泰山奶奶庙与治理主体…………………………………………………… 460
二、泰山奶奶庙与村落治理…………………………………………………… 461
三、娘娘会与泰山奶奶庙住持………………………………………………… 462
第六节 业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 462
一、管粥集村集市治理………………………………………………………… 463
二、村外市场治理……………………………………………………………… 466
三、行业治理…………………………………………………………………… 467
第七节 村落治理变迁 …………………………………………………………… 469
一、1949年之前的村落治理形态 …………………………………………… 469
二、1949年之后的村落治理形态变迁 ……………………………………… 470
第八节 村落治理实态 …………………………………………………………… 471
一、积极探讨村民自治新机制………………………………………………… 471
二、村庄公共服务得到显著改善……………………………………………… 472
三、精准扶贫成新时期村两委工作重心……………………………………… 472 8
附录一 管粥集村调查小记 …………………………………………………………… 474
附录二 管粥集村调查日记 (节选) ………………………………………………… 483
同族而居: 单姓屯村治理秩序维系 ———黄河区域刘屯村调查
**章 刘屯村落由来与演变 ………………………………………………………… 519
**节 刘屯村的形成 …………………………………………………………… 519
一、村落背景…………………………………………………………………… 519
二、刘氏子安建村……………………………………………………………… 520
三、村落发展—— “外来户”迁入…………………………………………… 521
第二节 村庄建制变迁 …………………………………………………………… 524
一、1949年前的村落建制 …………………………………………………… 524
二、1949年后的村落建制 …………………………………………………… 525
第三节 刘屯当下概况 …………………………………………………………… 526
第二章 自然形态与实态 ……………………………………………………………… 528
**节 自然形态概况 …………………………………………………………… 528
一、地势地形…………………………………………………………………… 528
二、气候与农业安排…………………………………………………………… 529
三、土壤分布特征……………………………………………………………… 531
四、自然资源…………………………………………………………………… 532
五、村落交通状况……………………………………………………………… 533
六、自然灾害…………………………………………………………………… 534
第二节 旱涝与水利 ……………………………………………………………… 536
一、干旱………………………………………………………………………… 536
二、夏秋水害…………………………………………………………………… 539
三、水利与村庄………………………………………………………………… 541
四、人与水旱的关系…………………………………………………………… 548
第三节 田块与麦作 ……………………………………………………………… 548
一、田块分布…………………………………………………………………… 548
二、田块的边界………………………………………………………………… 550
三、田块距离…………………………………………………………………… 551
四、田块耕作…………………………………………………………………… 551
五、麦作与村庄关系…………………………………………………………… 555
第四节 集居与空间 ……………………………………………………………… 556
一、民居与村庄………………………………………………………………… 556
二、神居与村庄………………………………………………………………… 561
三、祠堂与村庄………………………………………………………………… 564
四、集市与村庄………………………………………………………………… 565
五、公共空间与村庄…………………………………………………………… 565
六、村庄空间结构关系………………………………………………………… 570
第五节 村庄自然变迁与实态 …………………………………………………… 571
一、土地改革时期……………………………………………………………… 571
二、人民公社时期……………………………………………………………… 571
三、改革开放至今的自然形态………………………………………………… 573
第三章 村落经济形态与实态 ………………………………………………………… 575
**节 人与土地及其生产能力 ………………………………………………… 575
一、人与土地的关系…………………………………………………………… 575
二、土地分化程度……………………………………………………………… 578
三、人与生产能力的关系……………………………………………………… 579
第二节 产权及产权关系 ………………………………………………………… 586
一、土地产权性质……………………………………………………………… 586
二、土地买卖与土地租佃……………………………………………………… 592
第三节 经营及经营关系 ………………………………………………………… 601
一、经营单位…………………………………………………………………… 601
二、经营主体…………………………………………………………………… 602
三、经营分工…………………………………………………………………… 603
四、经营合作…………………………………………………………………… 605
五、雇用经营…………………………………………………………………… 607
六、雇工之间的关系…………………………………………………………… 610
第四节 交换与交换关系 ………………………………………………………… 611
一、交换场所…………………………………………………………………… 611
二、交易活动…………………………………………………………………… 614
三、交换关系…………………………………………………………………… 620
第五节 分配与分配关系 ………………………………………………………… 622
一、分配权与分配决策………………………………………………………… 622
二、分配内容…………………………………………………………………… 623
三、分配关系…………………………………………………………………… 625
第六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 ………………………………………………………… 626
一、消费主体与决策…………………………………………………………… 627
二、消费内容及方式…………………………………………………………… 627
三、家户内部消费关系………………………………………………………… 628
四、家庭外部消费关系………………………………………………………… 634
第七节 继承与继承关系 ………………………………………………………… 638
一、继承主体与继承权………………………………………………………… 638
二、继承物……………………………………………………………………… 639
三、继承程序…………………………………………………………………… 641
四、继承关系…………………………………………………………………… 641
第八节 村落经济变迁 …………………………………………………………… 644
一、土地改革运动中的村落经济……………………………………………… 645
二、集体化时期村落经济状况………………………………………………… 645
三、家庭承包到户之后小农经济状况………………………………………… 646
第九节 村落经济实态 …………………………………………………………… 647
一、村落经济概况……………………………………………………………… 647
二、集市交换…………………………………………………………………… 647
三、家庭消费…………………………………………………………………… 649
四、继承关系的变革…………………………………………………………… 649
第四章 村落社会形态与实态 ………………………………………………………… 651
**节 血缘与血缘关系 ………………………………………………………… 651
一、嫡亲………………………………………………………………………… 651
二、姻亲关系…………………………………………………………………… 653
三、干亲关系…………………………………………………………………… 654
四、血缘关系…………………………………………………………………… 655
第二节 地缘与地缘关系 ………………………………………………………… 659
一、地缘主体类型……………………………………………………………… 659
二、地缘关系…………………………………………………………………… 663
第三节 业缘与业缘关系 ………………………………………………………… 666
一、业缘组织…………………………………………………………………… 666
二、业缘关系…………………………………………………………………… 671
第四节 信缘与信缘关系 ………………………………………………………… 673
一、信缘主体…………………………………………………………………… 673
二、日常生活中的信缘关系…………………………………………………… 674
三、信仰圈……………………………………………………………………… 675
四、组织活动…………………………………………………………………… 675
第五节 交往与交往关系 ………………………………………………………… 677
一、家庭内部交往及其关系…………………………………………………… 677
二、家族内部交往及其关系…………………………………………………… 678
三、村落交往及其关系………………………………………………………… 678
四、不同村亲戚交往及其关系………………………………………………… 680
第六节 流动与流动关系 ………………………………………………………… 681
一、土地与流动………………………………………………………………… 681
二、职业与流动………………………………………………………………… 683
三、战争与流动………………………………………………………………… 684
四、灾害与流动………………………………………………………………… 684
第七节 分化与群体关系 ………………………………………………………… 685
一、财富分化及其关系………………………………………………………… 686
二、职业分化…………………………………………………………………… 687
三、血缘分化…………………………………………………………………… 691
四、权力分化…………………………………………………………………… 692
第八节 冲突与冲突关系 ………………………………………………………… 693
一、家庭纠纷与冲突…………………………………………………………… 693
二、村内农户纠纷处理………………………………………………………… 694
三、村庄之间冲突……………………………………………………………… 695
第九节 保护与保护关系 ………………………………………………………… 697
一、家庭保护及关系…………………………………………………………… 697
二、亲戚保护及关系…………………………………………………………… 699
三、村落保护及关系…………………………………………………………… 701
第十节 村落社会变迁 …………………………………………………………… 702
一、1949年前传统社会形态状况 …………………………………………… 702
二、1949年后传统社会形态变迁 …………………………………………… 703
第十一节 村落社会实态 ………………………………………………………… 705
一、部分传统交往习惯的恢复与发展………………………………………… 705
二、新的社会形态……………………………………………………………… 706
第五章 村落文化形态与实态 ………………………………………………………… 708
**节 崇拜与崇拜关系 ………………………………………………………… 708
一、先人崇拜及其关系………………………………………………………… 708
二、祖坟及其关系……………………………………………………………… 711
三、族谱及其关系……………………………………………………………… 713
四、孝道及其关系……………………………………………………………… 714
第二节 信仰与信仰关系 ………………………………………………………… 714
一、信仰对象…………………………………………………………………… 715
二、信仰关系…………………………………………………………………… 717
第三节 思维与思维关系 ………………………………………………………… 718
一、经验思维…………………………………………………………………… 718
二、务实思维——以生存为主导……………………………………………… 719
三、循环思维…………………………………………………………………… 721
四、村民的中庸思维…………………………………………………………… 722
五、平均思维…………………………………………………………………… 723
第四节 态度与态度关系 ………………………………………………………… 723
一、生育态度…………………………………………………………………… 724
二、生产态度…………………………………………………………………… 727
三、生活态度…………………………………………………………………… 728
四、社会态度…………………………………………………………………… 730
五、政治态度…………………………………………………………………… 730
六、人生态度…………………………………………………………………… 730
第五节 习俗与习俗关系 ………………………………………………………… 731
一、婚姻习俗及关系…………………………………………………………… 731
二、丧葬习俗与关系…………………………………………………………… 739
三、生育习俗与关系…………………………………………………………… 744
四、节庆习俗与关系…………………………………………………………… 745
三、日常习俗与关系…………………………………………………………… 752
第六节 规训与规训关系 ………………………………………………………… 757
一、家庭教化与规训…………………………………………………………… 757
二、学校教育与规训…………………………………………………………… 759
第七节 文娱与文娱关系 ………………………………………………………… 762
一、日常文娱活动……………………………………………………………… 762
二、节庆娱乐及其文化………………………………………………………… 765
第八节 村落文化变迁 …………………………………………………………… 766
一、1949年前传统文化形态状况 …………………………………………… 766
二、1949年后传统文化形态变迁 …………………………………………… 767
第九节 村文化实态 ……………………………………………………………… 769
一、信仰与祖先崇拜…………………………………………………………… 769
二、习俗的继承与发展………………………………………………………… 770
三、思维观念…………………………………………………………………… 772
四、教育情况…………………………………………………………………… 772
第六章 村落治理形态与实态 ………………………………………………………… 773
**节 政权治理与治理关系 …………………………………………………… 773
一、政权治理单元……………………………………………………………… 773
二、政权治理主体……………………………………………………………… 774
三、政权治理内容……………………………………………………………… 777
四、政权治理方式……………………………………………………………… 781
五、政权治理关系……………………………………………………………… 781
六、非正常治理及其关系—— “伪保长”时期……………………………… 783
第二节 村落治理与治理关系 …………………………………………………… 784
一、村落治理主体——— “问事的人”………………………………………… 785
二、村落治理内容……………………………………………………………… 785
三、治理方式…………………………………………………………………… 787
四、村落治理关系……………………………………………………………… 787
第三节 家户治理与家户关系 …………………………………………………… 789
一、家户治理单元……………………………………………………………… 789
二、家户治理主体……………………………………………………………… 790
三、家户治理内容……………………………………………………………… 791
四、家户治理手段……………………………………………………………… 792
五、家户治理关系……………………………………………………………… 793
第四节 亲族治理与治理关系 …………………………………………………… 795
一、宗族治理及其关系………………………………………………………… 796
二、亲戚治理及其关系………………………………………………………… 802
三、亲族治理关系……………………………………………………………… 803
第五节 信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 805
一、信缘组织…………………………………………………………………… 805
二、信缘治理主体……………………………………………………………… 806
三、信缘治理内容……………………………………………………………… 807
四、信缘治理方式……………………………………………………………… 807
五、信缘治理关系……………………………………………………………… 807
第六节 社会组织与治理关系 …………………………………………………… 808
一、社会组织类型……………………………………………………………… 808
二、组织关系…………………………………………………………………… 810
第七节 病菌及治理 ……………………………………………………………… 810
一、医疗状况…………………………………………………………………… 810
二、传染病治理………………………………………………………………… 811
第八节 村落治理变迁 …………………………………………………………… 812
一、1949年之前的传统治理状况 …………………………………………… 812
二、土地改革运动中的治理…………………………………………………… 813
三、农业集体化时期的村落治理……………………………………………… 814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治理………………………………………… 815
第九节 村落治理实态 …………………………………………………………… 817
一、政权治理——村两委……………………………………………………… 817
二、村落治理——村治的补充………………………………………………… 817
三、家族治理…………………………………………………………………… 818
三、业缘治理——依旧各自为政……………………………………………… 823
四、信缘治理…………………………………………………………………… 823
附录一 刘屯村调查小记 ……………………………………………………………… 824
附录二 刘屯村调查日记 (节选) …………………………………………………… 826
本卷后记…………………………………………………………………………………… 835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林圣蒙,江西吉安人,祖籍浙江温州,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 邢旭,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8级(2022届)博士研究生,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乡土中国
¥18.5¥26.0 -
偏见
¥21.8¥56.0 -
身为女性的选择
¥25.2¥56.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3.2¥32.0 -
文言浅说
¥11.0¥24.0 -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15.7¥49.0 -
西方哲学史
¥14.8¥38.0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2.2¥45.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9.5¥39.8 -
通向春天之路:巴勒斯坦的生生死死
¥22.5¥49.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0.5¥38.0 -
性心理学
¥26.7¥58.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9¥15.0 -
女性生存战争
¥26.1¥66.0 -
如何阅读一本书
¥44.0¥50.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0.0¥36.0 -
我们内心的冲突
¥21.0¥42.0 -
我们内心的冲突(平装)
¥13.8¥39.9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2.9¥39.8 -
如何阅读不同的文本
¥16.6¥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