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技推广示范站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践研究

农技推广示范站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践研究

1星价 ¥35.4 (6.0折)
2星价¥35.4 定价¥5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93087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34
  • 出版时间:2023-07-01
  • 条形码:9787109308763 ; 978-7-109-30876-3

内容简介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本研究聚焦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以期为创新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推进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提供借鉴。本书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选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眉县猕猴桃示范站、白水苹果示范站、阎良甜瓜示范站作为调研地,综合采用实地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多种方法收集材料。

目录

前言第1章 导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意义1.3.1 理论意义1.3.2 现实意义1.4 研究现状1.4.1 国内研究现状1.4.2 国外研究现状1.4.3 文献评述1.5 概念界定1.5.1 新型职业农民1.5.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5.3 农技推广1.5.4 大学农技推广模式1.6 理论依据1.6.1 非正规教育理论1.6.2 教育传播理论1.6.3 社会网络理论1.6.4 终身教育理论1.7 研究内容1.8 研究方法1.9 研究的创新点第2章 农技推广示范站建设和发展状况2.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示范站”模式的内涵和基本框架2.2 示范站的发展历程2.3 眉县猕猴桃试验示范站的建站背景2.4 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的建站背景2.5 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的建站背景第3章 农技推广示范站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优势3.1 区位优势3.2 人才与技术优势3.3 平台优势3.4 独特的农技推广模式3.4.1 现实视角下的“1+3+3+5”农技推广模式3.4.2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1+3+3+5”农技推广模式第4章 农技推广示范站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具体实践4.1 依托农技推广体系,长期面向潜在职业农民群体开展培训4.2 专业教师参与职业农民的理论实践教学4.3 示范站承办职业农民实训课程4.4 组织职业农民参加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4.5 建立长期培育机制,促进职业农民持续成长第5章 农技推广示范站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取得的成效5.1 引领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快速发展5.1.1 产业规模逐步扩大5.1.2 产业技术日渐成熟5.1.3 产业品种结构更加合理5.1.4 产业品牌价值逐年提升5.2 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水平5.2.1 传统生产观念发生转变5.2.2 农业生产和服务技术水平得到提升5.2.3 农业经营管理能力得到提高5.3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5.4 示范站培育的优秀新型职业农民案例5.4.1 阁良高级职业农民张小平5.4.2 白水高级职业农民曹谢虎5.4.3 白水中级职业农民林秋芳5.4.4 眉县高级职业农民齐峰第6章 农技推广示范站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问题6.1 示范站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的功能定位不够清晰,缺乏主动性6.2 示范站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缺少财政支持6.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技推广内容存在重合,造成教学资源浪费6.4 示范站教师和工作人员短缺问题突出第7章 农技推广示范站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升对策7.1 建立示范站与地方政府的协同机制,明确权责分工7.2 增加资金和政策支持建立长期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7.3 因地制宜调整培育流程,建立课程免修机制7.4 创新示范站组织结构,优化示范站人力资源配置参考文献附录 相关论文摘编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赵丹(198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陕西省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等;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在《教育研究》、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e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本科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等荣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