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82226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52
- 出版时间:2023-11-01
- 条形码:9787522822266 ; 978-7-5228-2226-6
内容简介
“流寓”是人类历史上常见的生存状态,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创作者,中国古代士人出于种种原因,常常不得不进行千里迢迢的流浪和迁移。当他们历经数月甚至数年的旅途艰辛,见识到迥异于家乡的风物景观和社会习俗时,其内心产生的震荡是巨大和深刻的。在自然环境、生存状态骤变的双重压力下,他们创造了大量的文化精品。同时,漫长的行旅体验与寓居异地的文化创作客观上也促进了地域间的文化传播,加强了文化的跨地域融合。本书聚焦于唐代西南地区的流寓现象,在梳理唐代西南地区地理交通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诗人们的行旅经历与诗歌创作情况,缕析了唐代流寓现象的形成原因、流寓者的生存状态、流寓诗歌的传播情况,以此探索了流寓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目录
**章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流寓文学
**节流寓与流寓文学
第二节中国古代流寓文学的类型
第三节流寓文学与地域文学的异同
第二章唐代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
**节唐代西南地区的概况
第二节唐代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
第三章盛唐西川名都的孤独旅人
**节成都与杜甫的流寓
第二节嘉州与岑参的流寓
第四章中唐东川小城的贬谪之旅
**节夔州与杜甫、刘禹锡的流寓
第二节通州与元稹的流寓
第三节忠州与白居易的流寓
第五章晚唐乱世偏安的悲凉行旅
**节梓州与李商隐的流寓
第二节晚唐蜀中流寓诗人群
第六章唐代西南流寓的迁移类型与流寓心理
**节唐代西南流寓的迁移类型
第二节唐代西南流寓者的流寓心理
第七章唐代西南流寓诗歌的传播
**节流寓者的双重身份与地域文化的双向传播
第二节以山川、风俗、名物为内容的诗歌传播
第三节口头、抄本、题壁等传播方式
第八章流寓传播生态下的文化融合
**节唐代文人流寓迁移潮与南方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流寓中的文化双向传播
第三节唐代西南流寓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意义
参考文献
**节流寓与流寓文学
第二节中国古代流寓文学的类型
第三节流寓文学与地域文学的异同
第二章唐代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
**节唐代西南地区的概况
第二节唐代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
第三章盛唐西川名都的孤独旅人
**节成都与杜甫的流寓
第二节嘉州与岑参的流寓
第四章中唐东川小城的贬谪之旅
**节夔州与杜甫、刘禹锡的流寓
第二节通州与元稹的流寓
第三节忠州与白居易的流寓
第五章晚唐乱世偏安的悲凉行旅
**节梓州与李商隐的流寓
第二节晚唐蜀中流寓诗人群
第六章唐代西南流寓的迁移类型与流寓心理
**节唐代西南流寓的迁移类型
第二节唐代西南流寓者的流寓心理
第七章唐代西南流寓诗歌的传播
**节流寓者的双重身份与地域文化的双向传播
第二节以山川、风俗、名物为内容的诗歌传播
第三节口头、抄本、题壁等传播方式
第八章流寓传播生态下的文化融合
**节唐代文人流寓迁移潮与南方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流寓中的文化双向传播
第三节唐代西南流寓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意义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丁红丽,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山水文学、佛教与生态文学、地域文学与文化传播。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在《浙江学刊》《新疆大学学报》《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见字如面
¥15.9¥49.8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夏日走过山间
¥11.3¥30.0 -
人生非若春日蔷薇
¥12.5¥46.0 -
瓦尔登湖
¥11.1¥39.0 -
林徽因讲建筑
¥10.3¥29.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8.6¥28.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5.8¥15.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23.1¥39.8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到山中去
¥9.1¥30.0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50.3¥68.0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6.1¥29.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20.6¥32.0 -
橙黄橘绿半甜时
¥17.9¥49.8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7.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