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晓声谈中国”系列:梁晓声谈中国人

“梁晓声谈中国”系列:梁晓声谈中国人

1星价 ¥41.3 (7.0折)
2星价¥41.3 定价¥5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7721475
  • 装帧:精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0
  • 出版时间:2024-02-01
  • 条形码:9787807721475 ; 978-7-80772-147-5

本书特色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全新三部曲“梁晓声谈中国”系列开篇之作。

这是一群中国人的“浮世绘”,也是每个你我他的“人世间”。

《梁晓声谈中国人》立足社会底层,透过“小人物”的烟火人间事,体悟“大中国”的生生不息魂。

1. “平民代言人”梁晓声书写“平凡”中国人的不平凡。

这是一部用传统、朴实的笔法写就的图书,充满诚意和使命感。梁晓声通过自己的个性观察,立足底层,立足普通小人物,将视角放置于青年人、知识分子、农民、女性等这些红尘中微小的个体,他们的故事是中国社会百态的见证,直指人心,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

2. 50余年写作生涯,经典篇目精粹。

书中所选,皆为梁晓声刻画中国人的经典篇章,如《小垃圾女》《中国中产阶级,注定艰难》等,字字深意,读来可以感受到作者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字。

梁晓声的散文也是语文中高考阅读理解和作文的重要选篇来源,本书收录了《看自行车的女人》《老妪》等多篇入选各地中高考阅读理解考试篇目。

3. 10幅由青年画家赵婉琦绘制的定制版线描插图,活泼灵动、生动形象、描摹细腻,与梁晓声有温度、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字彼此呼应、相得益彰,极富可读性与观赏感。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文坛的常青树,梁晓声一直被当作“平民的代言人”。他的作品饱含对平凡人物的关怀,秉持对社会正义的追求,真诚而具有说服力。
《梁晓声谈中国人》以人物之小,观社会之大。作者通过自己的个性观察,描写小人物、青年人、知识分子、农民、女性、立体中国人等这些红尘中微小的个体,他们的故事是中国社会百态的见证。书中对社会各色人物命运状态的记录,折射人性的弱点,见证人性的光辉、温暖与尊严。这些人物既展现时代的变革,也凸显各种群体在不同时代下的鲜明特征,让人更加明白立体中国人的含义。
书中所配10幅线描插图,生动形象,描摹细腻,与作者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字彼此呼应、相得益彰。

前言

关于青年和新中国的杂感(代序)


将每年的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年之事。

众所周知,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起先是一场文化运动,后来是一场政治运动。起先由秉持不同文化立场的知识分子们主导着话语场,后来被爱国的青年学生们之反对“丧权辱国”的政治口号所取代,于是论战犹酣的纸现场演变成了血染黄沙的广场。死伤皆青年学生,平均年龄当不足二十岁。再后来,革命风云兴起,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遂成中国“青年运动”的端点,正如斯蒂芬·霍金认为宇宙大爆炸是时间的端点,此后之中国,青年和政治被紧系在一起。功功过过,莫衷一是,纠结不清。

古兮今兮,世界上发生过各种各样的革命。不同的革命付出不同的代价,尤以政治革命的代价*大;因为它革的是政权的命,而政权又是*不情愿也*不容易被革命的。此类革命,不流血不死人的情况还没有过,少流血少死人已属大幸。并且,一个革命伦理前提乃是流什么人的血死什么人的命。是的,我认为革命也应有其伦理原则,其一当以少流血少死人为正确,其二尤当以少流青年们的血少死青年们的命为正确。倘以上两点不在革命发动者掌控之下,革命当缓。除了抢救人的生命和应对灾难的紧迫关头,世上其实没有多少事是刻不容缓的;革命也不例外。

五四运动以降,中国人有一个思想误区,或曰有一个思想上的坏毛病,即每当盼望社会进步心切,往往首先抱怨青年们的无动于衷。仿佛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理所当然地应由青年们来肩起。倘需有人流血牺牲,也理所当然地应由青年们义无反顾地站在视死如归的前列。嘴上不这么说,心里往往也是这么想的。

这是中国人诸种*坏的毛病之一。

五四运动后来是现代特征显著的政治运动。由现代特征很显著的政治运动,而遗传下了很坏的一味试图依赖着青年的思想毛病,这是发人深省的。

我认为,一个社会好还是不好,透明还是不透明,公平还是不公平,大多数人满意还是不满意,主张必须实行变革似乎仍可忍受:变革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变——这一切都向来取决于中年人是一批批怎样的中年人。并且,首先取决于中年人中的知识分子。若需有人承受政治打压,付出悲惨代价,那么首先应该是中年人,而不是青年。进言之,一个国家当下现实怎样,将来前途怎样,当首先由这个国家的中年人尤其是中年人中的知识分子来负起责任和使命。倘这些人并不真的打算将忧国忧民促推社会进步当成义不容辞之事,那么,便没有资格批评青年们的社会责任感如何如何,教诲他们本应怎样怎样了。

须知——李大钊写下“铁肩担道义”五个字时,三十六七岁矣,是中年。那五个字,既是自勉,也主要是与中年知识分子同道共勉的。

谭嗣同血洒菜市口,想来他首先要唤醒的,也主要是实行改良之能力大于青年的中年人。

鲁迅诗曰“我以我血荐轩辕”,首先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继续战斗之精神的孤独表达。

孙中山号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毋庸置疑首先是寄希望于中年群体的。

国有怎样的中年,便有怎样的青年。

一个中年中英杰辈出、垂范者众的时代,它的青年们总体上大抵是不至于精神迷乱沉沦的。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那么一段中年知识分子群体争相为国家民主之社会进步发光发热的时代,那样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矣,甚至使今人有遥远之感。那样的一列列知识分子的身影在我们今人眼中已越来越模糊。

我认为,相比于中国当代青年,恐怕令人失望的是中国的中年人,或许中国的中年知识分子更多。因为,先贤们的精神遗产,不可能跨越当下中年知识分子,而直接在中国当下青年身上发扬光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可贵之精神营养自然应该获得传承;但一个道理是那么明白,中年人不传,青年们何所承耶?依我想来,扫描中国当代青年并评三论四的时候,实在是该未开品而颇觉惭愧的。何况,是在五四青年节的月份里。故以上诸感想,是必须说在前边的。纵使接下来言辞尖刻了,也完全是为着当下青年四五十岁以后,无论是对自己,对那时的青年,对同代中的弱势群体,还是对社会之公平和正义,所作所为都比现在的我们要强……

目录

关于青年和新中国的杂感(代序)
**章 小人物
看自行车的女人 3
小垃圾女 9
玻璃匠和他的儿子 16
羊皮灯罩 23
王妈妈印象 29
老妪 40
瘦老头 42
玉顺嫂的股 60
乘客和黑车司机 68
木匠哪里去了? 75
第二章 青年人
一半幸运,一半迷惘 87
飘扬起你青春的旗 101
赏悦你的花季 105
青春无须困惑——致郑书凝同学 107
一个青年和他的青春期 110
一个陌生女孩的来信 115
小芝麻粒儿 126
达丽之死 133
我与浪漫青年 143
当今中国青年阶层分析 148
第三章 知识分子
第四章 农民
第五章 女性

第六章 立体中国人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中篇小说奖并收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经典作品文库;《雪城》收入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部优秀长篇小说典藏。长篇小说《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他的文字兼具作家、学者、思想者、观察家等多个维度,给人多方面的启发。他的写作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秉持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高扬人文主义旗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