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650027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68
  • 出版时间:2023-12-01
  • 条形码:9787302650027 ; 978-7-302-65002-7

本书特色

马克思一生中的**份职业也是唯一一份正式职业便是“记者”,他为世界留下了影响深远的新闻评论文章。然而目前学界对“作为记者的马克思”的系统性、立体化、全景式的研究却付之阙如。
本书选题富有新意和重要理论价值。“作为记者的马克思”是关于新闻媒体社会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融合研究的一个创新视角,对我们深度考察新闻与政治、新闻与历史等诸多概念有启发性。
本书将马克思的新闻工作、新闻书写置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脉络中,分析马克思新闻作品文本生成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学逻辑,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19世纪的世界传播格局,理解当下全球传播秩序,同时对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新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亦有启发意义。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一生都未停止写作、学习、思考,“记者”是他的**份职业,也是他一生从事的事业。他如何书写他所置身的19世纪人类社会?他对未来抱有何种看法?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以19世纪的全球史和新闻传播史为基本的历史语境,以马克思新闻活动及新闻书写为素材基础,从角色、文本与思想三个层面切入“记者马克思”。 本书力图在历史梳理、文本分析与理论讨论等方面增进对“记者马克思”的认识。本书重点分析了“记者马克思”的三个重要时期:作为激进主义撰稿人的《莱茵报》时期,作为社会主义舆论家的《新莱茵报》时期,作为国际主义观察家的《纽约论坛报》时期,通过研究“记者马克思”与19世纪全球历史诸多要素的互动,本书也概括和讨论了马克思在这三个阶段遇到的三组张力:国家与市民社会、劳动与资本、国际主义与帝国主义。贫困、阶级与国际主义。这三组张力是马克思新闻工作中着力处理的问题,能够串联起马克思思想的进程,同时又是19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浮现的核心话题。 本书的重要创新之一是将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新闻工作与其所处的历史语境及其理论探讨、新闻书写的重点结合起来,以“关键词”方式对之展开归纳和辨析,由此有助于读者思考和理解马克思本人思想发展的脉络及其与所处语境的复杂联动。 本书也以马克思有关中国的新闻评论为案例进行了深度阐述,分析了19世纪中叶国际舆论体系的整体面貌及马克思在其中的独特位置。基于对马克思新闻文本的综合考察,作者总结了马克思新闻书写的四重价值:历史价值、研究价值、美学价值与公共价值。 本书作者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 II)作为研究样本,结合多种历史考证方式、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找到了重要的一手文献和原始档案,使用多种语言开展研究,使得论文的史料基础非常扎实。作者赴欧洲拜访了马克思出生、求学、奋斗、革命的地方,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搜集整理了大量一手资料,在历史研究方面作出贡献。 此书的基础,即作者的博士论文获评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四位评审专家均给出**等级评价。 本书将主要面向:人文社科领域专业人士及所有对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19世纪全球史和欧洲史感兴趣的读者。

目录

插图和附表清单21
第1章绪论
1.1记者马克思小传
1.2为何研究: 马克思在中国
1.3研究什么: 有关“记者马克思”的文献回顾
1.3.1历史: 马克思的新闻生涯
1.3.2文本: 马克思的新闻作品
1.3.3理论: 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及其他
1.3.4理论框架
1.4如何研究: 记者马克思的角色、文本和思想
1.4.1研究问题
1.4.2研究方法
1.4.3研究思路
1.4.4研究创新 第2章记者马克思与19世纪
2.1革命、资本、帝国: 19世纪的关键词
2.2报纸、记者、政论: 19世纪的新闻传播
2.3记者马克思及其新闻书写的时空特征
2.4本章小结 第3章激进主义撰稿人: 《莱茵报》时期
3.1历史语境: 青年黑格尔派与《莱茵报》
3.1.1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的“朋友圈”
3.1.2德国莱茵地区与记者作为“普遍”职业
3.1.3《莱茵报》的创立与发行
3.2关键框架: 国家与市民社会
3.2.1核心关切: 贫困问题——黑格尔的“苦恼”与马克思的“难事”
3.2.2文本分析: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泽尔记者的辩护》
3.3哲学转向: 为《莱茵报》工作与唯物史观的创立历程
3.4本章小结 第4章社会主义舆论家: 《新莱茵报》时期
4.1历史语境: 欧洲的1848时刻
4.1.1政治经济: 等级社会到阶级社会
4.1.2思想潮流: 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
4.1.3新闻传播: 德国的政治新闻元年
4.2横向比较: 工人运动与报刊活动
4.3新闻实践: 《新莱茵报》与主编马克思
4.3.1《新莱茵报》的编辑与发行
4.3.2作为报刊主编和革命者的马克思
4.4关键框架: 劳动与资本
4.5本章小结 第5章国际主义观察家: 《纽约论坛报》时期
5.1历史语境: 美国的激进文化与《纽约论坛报》
5.1.1思想潮流: 空想社会主义与“1848年人”在美国
5.1.2《纽约论坛报》与《新美国百科全书》
5.2新闻实践: 新闻书写与政治经济学研究之间
5.2.1与美国中心主义辩论: 批判凯里政治经济学
5.2.2新闻工作为研究提供事实细节
5.3关键框架: 帝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5.4本章小结 第6章“熔岩从东方流向西方”: 马克思有关中国的新闻作品分析
6.1引论: 马克思是“西方中心主义者”吗?
6.2马克思发表的有关中国的新闻作品
6.3马克思书写中国的舆论和理论背景
6.3.119世纪的“媒介化中国”
6.3.2马克思书写中国的思想背景
6.3.3马克思在理论文章、书信中有关亚洲的论述
6.4话语系统: 马克思如何报道中国
6.4.1置换的“文明”与“野蛮”: 中英两国形象
6.4.2自东向西的革命辩证法
6.4.3中国作为一种另类模式
6.5媒介批评: 马克思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
6.6本章小结 第7章结语
7.1角色: 作为记者的马克思
7.1.1超越专业主义
7.1.2马克思的形象
7.2文本: 马克思新闻作品的四重价值
7.2.1历史价值——思辨性
7.2.2研究价值——理论性
7.2.3美学价值——文学性
7.2.4公共价值——批判性
7.3思想: 解释与改变世界
7.3.1历史语境与关键框架
7.3.2马克思论新闻媒介
7.3.3国际主义时刻: 马克思与林肯的通信
7.4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黄斐,在清华大学获得文学学士、管理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传播政治经济学、新闻传播思想史、传播与治理等。德国洪堡学者、德国联邦总理奖学金、“中国电信奖学金”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获得者。多次获得全国、省科技竞赛、社会调研类奖项、国家奖学金等。在中外文期刊、报刊发表多篇文章。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