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818655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21
  • 出版时间:2024-01-01
  • 条形码:9787208186552 ; 978-7-208-18655-2

本书特色

本书稿系研究“教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明确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为了响应新时代法育实践的启动,逐步推进法育工作的开展,并解决法治教育发展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书稿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对法治教育进行深刻剖析。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法学”学科建设、社会普及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系列丛书之一,旨在研究“法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我国中小学已经将原思政课程名称更名为《道德与法治》,现国内大中小学教师、思政类师范学生急需一本研究“法治教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本书应运而生。文稿约24万字,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对法治教育进行深刻剖析,响应新时代法育实践的启动,逐步推进法育工作的开展,并解决法治教育发展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录

前言 / 1 上篇法治教育理论研究 **章法治教育的概念与性质 / 3
一、 法治教育的概念分析 / 4
(一) 法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 4
(二) 法治教育同相关概念的区分 / 6
二、 法治教育的内容分析 / 9
(一) 法律知识教育 / 9
(二) 法治实践教育 / 10
(三) 法治思维教育 / 11
三、 法治教育的性质探究 / 13
(一) 传统观点:“法育”属于德育体系 / 13
(二) 未来趋势:“法育”独立于德育体系 / 14
(三) 法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定位 / 16 第二章法治教育的历史 / 20
一、 国外法治教育的模式 / 20
(一) 德国学校的法治教育 / 21
(二) 日本学校的法治教育 / 22
(三) 英国学校的法治教育 / 25
(四) 美国学校的法治教育 / 27
二、 我国法治教育的历史 / 29
(一) “法育”概念界定 / 30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法育”发展状况 / 36
(三) 新时代“法育”新内涵 / 44
(四) “法育”推进的价值意义 / 49 第三章法治教育的核心是宪法教育 / 53
一、 宪法教育应着眼价值认同 / 54
(一)  法治思维并不要求法条记忆 / 55
(二)  宪法价值纽带功能强调价值共识 / 58
二、 宪法教育应以法治中国为核心建构国家认同 / 61
(一)  以宪法“中国”凝聚国家认同 / 61
(二)  教育“公民基本权利”:强化主人公意识 / 64
(三)  教育“人民主权—国家权力”:增强守法意识 / 67
(四) 教育“宪法‘中国’”:整合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 / 68
三、 结语 / 70 第四章我国法治教育的目标与功能 / 71
一、 我国法治教育的目标及其实现 / 71
(一) 法治教育与宪法教育 / 73
(二) 法治教育的双重目标 / 73
(三) 对普通公民和中小学生的知识教育 / 77
(四) 对违法公民的惩罚教育 / 80
(五) 对守法者的道德教育 / 81
(六) 对立法者的提升教育 / 85
(七) 结论:法治教育的理想路径 / 87
二、 法治教育的功能:公民性培育 / 88
(一) 树立青少年的民主法治理念 / 89
(二) 树立青少年的权利义务观念 / 91
(三) 培育青少年的民主参与能力 / 94
(四) 打造青少年的公民共同体伦理 / 97
(五) 立足宪法教育内核,探索法治教育新路径 / 98 第五章法治课程的法律与教育基础 / 102
一、 课程内容:什么法律知识*有价值 / 102
(一) 宪法教育是法治教育的核心 / 103
(二) 层次与重心:法律规则抑或法律原则 / 106
(三) 实质训练抑或形式训练 / 109
二、 课程实施:服从法律的视角 / 110
(一) 法律认知发展与课程实施 / 111
(二) 社会建构理论与课程实施 / 120
三、 课程转化的艺术:课程的视角 / 124
(一) 挤压的“柠檬”:法治课程的地位之争 / 124
(二) 见木又识林:法治课程的结构化 / 128
(三) 课程的转化之力:层级间转化 / 130
四、 我国法治课程理想型构建 / 132 第六章法治教育的教学模式 / 135
一、 议题式教学法 / 135
(一) 议题中心教学的涵义 / 135
(二) 开展议题中心教学的必要性 / 136
(三) 议题中心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 139
(四) 议题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 151
二、 模拟式教学 / 152
(一) 法治教育模拟式教学概述 / 152
(二) 法治教育模拟式教学的原则 / 153
(三) 模拟活动的方法步骤 / 156
(四) 角色扮演的方法步骤 / 158 第七章法治教育的课程资源:司法案例的使用 / 160
一、  问题的提出 / 160
二、 为何融入:司法案例融入法治教育之理论基础 / 162
(一)  反思性教学理论 / 163
(二)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163
(三) 角色取代理论 / 164
三、 融入何处:司法案例融入法治教育之维 / 165
(一)  用司法案例讲述法律概念,加深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 165
(二)  用司法案例诠释法律理念,培育学生的法律信仰 / 166
(三)  用司法案例阐述法律原则,提升学生的用法能力 / 167
(四) 用司法案例展现法律制度,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 / 168
四、 如何融入:司法案例融入法治教育的路径 / 169
(一)  确定案例主题 / 169
(二) 搜集适切案例 / 170
(三) 撰写教学案例 / 171
(四)  实施案例教学 / 172
(五)  反思案例教学 / 173 第八章法治教育的跨学科融合 / 176
一、 法治教育的要素分析 / 176
二、 学科内容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 177
三、 基础型课程法治教育渗透教学设计要点 / 179
(一) 讲解和演示 / 179
(二) 解释性问答 / 180
(三) 问题解决示范 / 182
(四) 独立性练习 / 182
(五) 训练性问答 / 183
(六) 小组合作性练习 / 184
(七) 评价与反馈 / 184
(八) 内容、方法与结构总结 / 185
(九)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 / 185
(十) 封闭式作业 / 185
(十一) 开放式作业 / 186
(十二) 预习性作业 / 186 第九章法治教育评价 / 188
一、 法治教育评价概述 / 188
(一) 法治教育评价的含义与种类 / 188
(二) 法治教育评价的特点 / 189
(三) 法治教育评价的主要原则 / 191
二、  法治教育评价的基本程序 / 192
(一) 建立法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 193
(二) 构建法治教育评价标准体系 / 194
(三) 确定法治教育评价实施过程 / 195
三、  法治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 / 199
(一) 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 200
(二) 对教师的评价方法 / 201
(三)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 202
四、 法治教育评价方法举例 / 203
(一) 对学生的评价举例 / 203
(二) 对教师的评价举例 / 209 第十章我国法治教育的实践经验及展望
——以上海市六所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探索
为例 / 212
一、 上海市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的样本与困境分析 / 213
二、 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困境出现的成因 / 216
(一)  教育主体缺乏专业性、跨学科性与贴合性 / 217
(二)  教育内容被误解为记忆法律条文 / 219
(三)  教育方式略显单一 / 222
三、 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困境的突破 / 225
(一)  法学 教育学的学科共建 / 225
(二)  法治素质教育的制度化保障 / 228
(三)  法治教育的思维转换 / 229
四、 结语 / 231 下篇法治教育教学实践 **课运用情境模拟法讲解校园欺凌 / 235
第二课运用案例法讲解网络欺诈防范 / 248
第三课将学导式教学法引入法治课堂 / 264
第四课运用模拟听证法讲解垃圾站搬迁 / 275
第五课运用辩论法讨论共享单车发展 / 293
第六课以生活源泉灌溉法治课堂 / 304
第七课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法治知识 / 314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任海涛: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法学、法治教育学。参与全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起草或修改工作。入选“上海青年法学法律人才库”“上海市教育法学人才培养计划”。出版《校园欺凌法治研究》(获上海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育惩戒法治研究》《教育法学导论》《教育法学分论》《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模式范例》等。主持“我国教育法典编纂的框架体系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4项。12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二次文献全文转载。撰写的40余篇教育法治领域的报告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对教育法律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