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953660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306页
  • 出版时间:2023-10-01
  • 条形码:9787569536607 ; 978-7-5695-3660-7

本书特色

本书立足文化传统的复杂关系,从大众熟知的文化现象入手,解释人类历史绵延中出现的各种神话、图腾、民间信仰等文化现象,为读者呈现了文化大传统的内在结构和作者文学研究的本土化探索。文中案例生动有趣、语言平实,是一本难得的学术普及性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探讨文学人类学的文学观、文学人类学的“N级编码”与“N重证据”的关系、四重证据的升级改造、文学人类学视野下的谣言、流言与叙述传统的关联等问题;中编围绕献祭文化传统、文明交往中的“屠龙”等个案展开;下编围绕玉器的文化编码、臊子面的文化传统论、仙洞原型、口头与书写传统等个案展开。

目录

上编 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文学何为?——文化大传统对文学价值的重估 探案式逆推与“N级编码”、“N重证据”、多重解码 四重证据的升级改造与国学建设的当代价值 文学人类学视野下的谣言、流言与叙述大传统 中编 文学人类学与文化大传统 献祭文化传统与“替罪羊”理论 早期文明交往、分岔中的“屠龙”文化传统 民族民间屠龙文本与禳灾隐喻 迷狂与书写:对“天书”母题的再反思 “大闹”与“伏魔”:《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的禳灾结构 神话观念到民间信仰:明清宝卷所见西王母信仰本源 祭祀仪式剧与包公形象的演变 陕西“血社火”的历史文化新探 下编 文学人类学与物叙述 论纪念碑性玉器的文化编码 一个禳灾祭祀的神话文本:臊子面文化传统论 曹唐游仙诗中的仙洞原型——兼及历史演进中的乌托邦定势 口头与书写之间:文学传播史的一次大变局——以元代包公故事传播为中心的考察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永平,1970年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丝绸之路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研究涉及文学人类学、古典文学、比较文明等。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海外藏中国宝卷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十多项,出版著作《包公文学及其传播》《禳灾与记忆:宝卷的社会功能研究》《丝绸之路与文明交往》等。近年来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外国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思想战线》《文艺理论研究》《民俗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