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年之路2:解开前半生的束缚

中年之路2:解开前半生的束缚

1星价 ¥39.5 (6.7折)
2星价¥39.5 定价¥5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824622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48
  • 出版时间:2024-06-01
  • 条形码:9787308246224 ; 978-7-308-24622-4

本书特色

在前作《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中,作者一语道破了中年危机的实质:它不是一个年龄事件,而是一种心理体验,源于我们一直以来为了迎合他人期望所扮演的“临时人格”,与我们内心的真实需求发生了猛烈的冲突。犹如一场心理上的地震,中年之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自己、开始改变的机会。但是踏上中年之路、已然听见内心召唤的我们,为什么发现“做自己”依旧这么难?
这本续作给出了问题的答案:中年的无力感,源于童年时期形成的情结,那是自我还太弱小、不足以抵抗外部威胁时形成的心理防御方式。创伤出现得越早,防御手段就会越系统化,情结的力量就会越大。每当我们感受到类似的创伤体验,情结就会被激活,它像嵌在我们“大脑主机”中的自动化程序,把我们局限在孩童式的视野和反应中。原始创伤*糟糕的后果是它扭曲了人的自我感,并造成一种无意识的冲动,让我们在日后一次次地重演创伤关系。
于是,想要改变的力量和过往经历的束缚互相拉扯,自我想要呐喊,却无力表达。抑郁、焦虑、内疚、强迫、孤独、愤怒……中年之路上遍布灵魂的沼泽地。穿越,指的不仅仅是在沼泽中坚持住,直至瘴气散尽;还意味着把每片沼泽都视作待解的命题:我的抑郁意味着什么?焦虑与我的哪些过往经历有关联?是什么在支配我、控制我?这种态度会让我们主动地面对痛苦,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忍受,借由穿越沼泽,打破原始恐惧对我们持续了半生的钳制。
我们做的*伤害自己的事情,就是被创伤困住,却还要责怪自己。以一颗还未长大的心,活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是极为不容易的。推翻童年的暴政,解开前半生的束缚,是在人生中途,我们必须完成的事情。

内容简介

在前作《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中,作者一语道破了中年危机的实质:它不是一个年龄事件,而是一种心理体验,源于我们一直以来为了迎合他人期望所扮演的“临时人格”,与我们内心的真实需求发生了猛烈的冲突。犹如一场心理上的地震,中年之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自己、开始改变的机会。但是踏上中年之路、已然听见内心召唤的我们,为什么发现“做自己”依旧这么难?这本续作给出了问题的答案:中年的无力感,源于童年时期形成的情结,那是自我还太则小、不足以抵抗外部威胁时形成的心理防御方式。创伤出现得越早,防御手段就会越系统化,情结的力量就会越大。每当我们感受到类似的创伤体验,情结就会被激活,它像嵌在我们“大脑主机”中的自动化程序,把我们局限在孩童式的视野和反应中。原始创伤*糟糕的后果是它扭曲了人的自我感,并造成一种无意识的冲动,让我们在日后一次次地重演创伤关系。于是,想要改变的力量和过往经历的束缚互相拉扯,自我想要呐喊,却无力表达。抑郁、焦虑、内疚、强迫、孤独、愤怒……中年之路上遍布灵魂的沼泽地。穿越,指的不仅仅是在沼泽中坚持住,直至瘴气散尽;还意味着把每片沼泽都视作待解的命题:我的抑郁意味着什么?焦虑与我的哪些过往经历有关联?是什么在支配我、控制我?这种态度会让我们主动地面对痛苦,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忍受,借由穿越沼泽,打破原始恐惧对我们持续了半生的钳制。我们做的*伤害自己的事情,就是被创伤困住,却还要责怪自己。以一颗还未长大的心,活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是极为不容易的。推翻童年的暴政,解开前半生的束缚,是在人生中途,我们必须完成的事情。

前言

对意义的探寻 真理是神圣的,它不是 直接就能掌握的东西。唯有 在反思中,在例证和象征中 ,在单一或相关的表象中, 我们才能领悟到它。它以“ 令人无法理解的人生”的面 目出现,可是我们却无法摆 脱想要理解它的欲望。 ——歌德(Goethe) 有一种观点,或许应该 称之为反复出现的幻想吧, 认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获得 幸福。毕竟,就连美国的《 独立宣言》也做出了“生存 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 利”的许诺。有朝一日,能 在阳光灿烂的草地上逗留、 休憩,无忧无虑,幸福快乐 ——谁不向往这样的情景呢 ? 可是,大自然,或者说 宿命、上天,却另有打算。 它不断地打破人们的幻想。 我们向往的图景和实际的遭 遇(困顿)之间存在巨大差 异。这道裂隙总是在西方人 的脑海中闪现。在帕斯卡( Pascal)看来,我们不过是 脆弱的芦苇,轻易就能被漠 然的天地摧毁,然而我们也 是会思考的芦苇,能够想象 宇宙洪荒。歌德笔下的浮士 德(Faust)说起胸臆间那 两个相争的精魂,一个执着 于尘世,另一个向往天堂。 尼采(Nietzsche)让我们 想起发现自己并非上帝并悲 悼于这个事实的那一天。散 文家威廉·哈兹里特 (William Hazlitt)观察到 : 人是唯一会笑会哭的动 物;皆因唯有人会因为“事 情实际是怎样”与“事情理当 是怎样”之间的差异而备受 打击。 在黑塞的《玻璃球游戏 》中,主人公约瑟夫·克乃 西特(Joseph Knecht)慨 叹道: 啊,要是能让人们理解 ,该有多好……要是能有一 个令人坚信不疑的信条该有 多好。样样都相互矛盾,样 样都只是稍微沾点边,不能 切中要害;再也没有确凿无 疑……难道就没有真理可言 吗? 在期望与真实之间的裂 隙中升起的感慨简直多到无 穷无尽。是坚毅地忍受下去 ,还是像英雄般做出回应, 抑或是哀叹自己时运不济? 这似乎是一个艰难的但又绕 不过去的选择。但荣格心理 学,以及它倡导的“自律的 自我成长”,为我们提供了 另外一种视角,其前提是: 人生的目的不是追求幸福, 而是探寻意义。 我们大概都充分体验过 幸福的瞬间,但它们总是稍 纵即逝,既不能凭着许愿成 真,也无法靠希望永存。不 过,荣格心理学,以及荣格 曾经从中汲取洞见的、诸多 与神话方面的丰富传统都主 张,正是灵魂的沼泽地、痛 苦的大草原为人们提供了情 境,促发人们去探索,并* 终寻获意义。正如两千五百 年前的埃斯库罗斯 (Aeschylus)发现的那样 ,神祇颁布了庄严的律令— —经由痛苦,世人悟出智慧 。 若是没有痛苦——它似乎 是心理与灵性达到成熟的必 要条件——人会停留在无意 识的、幼稚的、依赖的状态 中。然而,我们的诸多成瘾 问题、意识形态层面的依恋 ,还有神经症,都是对痛苦 的逃避。四分之一的北美人 信奉正统基督教派的信仰体 系(fundamentalist belief systems),希望借助过于 简单的、黑白分明的价值观 ,让人生旅程变得没那么沉 重;他们不喜欢灵性问题中 存在模棱两可,于是寻求领 袖人物带来的确定感,或是 抓住现成的机会,把人生中 的矛盾投射到邻人身上。还 有四分之一到一半的人沉溺 于形形色色的上瘾行为,将 存在性焦虑暂时麻醉,结果 却发现它执拗地又在次日重 返。余下的人选择了神经症 ,也就是说,运用诸多直观 的防御手段去对抗人生中的 创伤。但这些防御同样会令 灵魂陷入困局,即让人始终 只会做出被动的反应。而这 会让一个人滞留在过去,而 不是活在当下。 有句老话说,是为那些 害怕下地狱的人准备的,而 灵性是为那些去过地狱的人 准备的。除非我们能够正视 “向往的图景”与“实际的体 验”之间的差距,除非我们 能有意识地承担起灵性成长 的任务,否则我们就会永远 滞留在逃避或否认的状态, 或是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尖 酸刻薄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荣格心理学的思想、动 机及实践就是:并不存在阳 光灿烂的草地,并不存在让 人松弛小憩的绿荫;真正存 在的是灵魂的沼泽地。而大 自然,还有我们的天性,有 意做出了安排,使得我们的 旅程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在此 停留,人生中许多有意义的 时刻将会从这里诞生。正是 在这样的沼泽地里,灵魂被 渐渐锻造成型;在这里,我 们遇到的不只是生命的庄严 感,更有它的目的、它的尊 严,还有它*深层的意义。 …… 灵魂层面的功课不仅是 疗愈的先决条件,也是心智 成熟所必需的。卡罗德努特 再次精当地写道: 心理治疗的终极目的不 在于像考古一样,不断发掘 儿时的伤痛,而是逐渐地学 习,努力地接纳我们自身的 局限,并在此后的余生中努 力自行承担起痛苦之重。心 理医生的工作并不是提供解 脱,让患者摆脱那些造成严 重不适的症结,而是要加重 不适,教会患者成为成年人 ,此生**次去主动面对“ 独自面对痛苦、被世界抛弃 ”的感受。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 将会探索一些黑暗的领域。 我们每个人都曾涉足其间, 并渴望逃离它们。我不会提 供脱离困境的方案,

目录

**章 无处不在的内疚 / 001真实的内疚 / 011非真实的内疚 / 017存在性内疚 / 021第二章 哀悼、失去与背叛 / 031找回领航的星星 / 033失去与哀悼 / 041背叛 / 049第三章 怀疑与孤独 / 057无垠空间的寂静 / 059孤独地漂流在灵魂的公海上 / 067第四章 抑郁、消沉与绝望 / 081三只乌鸦 / 083抑郁:无底的深井 / 085消沉:无精打采的国度 / 094绝望:*黑的乌鸦 / 098第五章 强迫与上瘾 / 107地狱一季 / 109强迫思维:不请自来的念头 / 111上瘾:伊克西翁之轮 / 119第六章 愤怒 / 125喂饱三头恶犬 / 127第七章 恐惧与焦虑 / 139焦虑如冰山,我们是泰坦尼克 / 141管理焦虑 / 156第八章 情结浅析 / 167情结:“大脑主机”里的模式化反应 / 169第九章 穿越沼泽 / 179重新想象自我 / 181参考文献 / 207后记 斑驳与模糊 / 213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章 无处不在的内疚
真实的内疚
非真实的内疚
存在性内疚
第二章 哀悼、失去与背叛
找回领航的星星
失去与哀悼
背叛
第三章 怀疑与孤独
无垠空间的寂静
孤独地漂流在灵魂的公海上
第四章 抑郁、消沉与绝望
三只乌鸦
抑郁:无底的深井
消沉:无精打采的国度
绝望:*黑的乌鸦
第五章 强迫与上瘾
地狱一季
强迫思维:不请自来的念头
上瘾:伊克西翁之轮
第六章 愤怒
喂饱三头恶犬
第七章 恐惧与焦虑
焦虑如冰山,我们是泰坦尼克
管理焦虑
第八章 情结浅析
情结:“大脑主机”里的模式化反应
第九章 穿越沼泽
重新想象自我
参考文献
后记 斑驳与模糊

作者简介

詹姆斯·霍利斯(James Hollis)
荣格派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师、畅销书作家
曾于瑞士苏黎世荣格研究所接受长达5年的专业培训,深耕中年人群心理咨询,拥有丰富的个案积累。曾长期担任得克萨斯州休斯敦荣格教育中心执行理事,其后又担任华盛顿荣格协会执行董事直至2019年。
如今,他是华盛顿荣格协会理事会成员,跨区域荣格分析师协会的退休高级培训分析师,费城荣格研究所**任培训主任,菲利蒙基金会名誉副主席。此外,他还是美国著名研究生院赛布鲁克大学负责荣格研究领域的教授。
著有《在后半生寻找意义:如何真正地成长》《过被审视的生活:人生后半程的智慧》等作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