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动的语言、时空与知识: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体验研究

包邮流动的语言、时空与知识: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体验研究

1星价 ¥83.2 (6.5折)
2星价¥83.2 定价¥1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6046748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0
  • 出版时间:2024-04-01
  • 条形码:9787576046748 ; 978-7-5760-4674-8

本书特色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中国作为教育强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中国作为他们学术和职业发展的目的地,这促进了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也为亚洲范围内区域性的跨文化交流和教育互鉴提供了契机。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其跨文化交际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本书探讨了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学术语言和学科知识学习。作者深入研究了这一学习过程与全球知识生产地缘格局及其历史发展的关系,揭示了来华留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挑战,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那些想要更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以及对跨文化交流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作;对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独特的研究视角。

内容简介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中国作为教育强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中国作为他们学术和职业发展的目的地。我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学术和文化体验,促进了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也为亚洲范围内区域性的跨文化交流和教育互鉴提供了契机。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其跨文化交际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其提供更好的支持,推动全球教育流动的发展。同时也从人际流动的角度考察,分析留学经历如何影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吸引全球更多优秀留学生来华就读本科和硕士学位。

目录

前 言 / 1
致 谢 / 5 **章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研究
**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溯源 / 10
第二节 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影响下的国际学生来华流动 / 15
第三节 跨文化交际概念溯源 / 21
第四节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与局限 / 24 第二章 理论视角、研究路径与方法
**节 理论视角与研究路径 / 31
第二节 案例筛选与基本情况 / 45
第三节 数据采集方法 / 47
第四节 数据分析方法 / 51 第三章 校园与跨文化话语
**节 文化本质主义、他者化与批判性世界主义 / 54
第二节 案例情况与分析方法 / 56
第三节 机构宣传话语中构建的文化二元对立 / 58
第四节 课程设置中的文化本质主义与普遍 – 特殊的二元对立 / 61
第五节 校园跨文化互动中的他者化话语 / 63
第六节 自我培养的批判性世界主义取向 / 65
第七节 分析与结语 / 66 第四章 交错的空间
**节 社会语言层级视角下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 / 70
第二节 案例情况与分析方法 / 70
第三节 校园中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体验与语言层级划分 / 72
第四节 城市生活中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体验与语言层级划分 / 77
第五节 分析与结语 / 81 第五章 穿梭的语言
**节 世界英语研究视域下的全英语授课国际项目 / 84
第二节 超语实践、跨知识实践与跨文化体验 / 86
第三节 案例情况与分析方法 / 88
第四节 国际大都市中的超语实践 / 90
第五节 校园内的超语实践 / 92
第六节 微信互动中的超语实践 / 96
第七节 分析与结语 / 101 第六章 中文的挑战
**节 超语实践与全中文授课国际项目中的语言与内容学习 / 103
第二节 案例情况与分析方法 / 105
第三节 课堂语言管理与多语语言意识形态 / 108
第四节 超语实践作为学术中文学习的自发形式 / 110
第五节 超语实践作为学科知识体系的协商策略 / 113
第六节 分析与结语 / 115 第七章 差序的知识
**节 “亚洲作为方法” / 117
第二节 案例情况与分析方法 / 118
第三节 英语作为通用语 / 121
第四节 知识体系的互为参照和不平等的知识生产地缘政治 / 126
第五节 重新想象中国和现代性 / 129
第六节 分析与结语 / 131 第八章 浮现的身份
**节 跨文化视域中的批判性思维研究 / 134
第二节 案例情况与分析方法 / 138
第三节 案例一:戴安娜的故事 / 141
第四节 案例二:拉里的故事 / 145
第五节 案例三:紫珊的故事 / 147
第六节 分析与结语 / 149 第九章 演化的知识
**节 全英语授课国际项目中的语言与知识 / 153
第二节 案例情况与分析方法 / 154
第三节 从历史角度呈现中国哲学的现代学科形成之路 / 157
第四节 西方标准之外:学科当代性的多元化理解 / 160
第五节 以跨文化翻译增强对中文的知识信赖 / 162
第六节 分析与结语 / 165 第十章 融汇的体验
**节 “南北”知识不平等、去殖民化和超语实践 / 169
第二节 案例情况与分析方法 / 171
第三节 作为话语间超语实践的跨文化翻译 / 173
第四节 中国哲学作为超文化、跨符号和具身的生活方式 / 178
第五节 师生在讨论课中借助超语实践建构去殖民化学习空间 / 181
第六节 分析与结语 / 183 第十一章 学科的差异
**节 中文作为教学媒介语的知识政治问题 / 187
第二节 超语实践和社会语言基础设施化分析框架 / 188
第三节 案例情况与分析方法 / 190
第四节 以中国为中心的学科定位和中文作为学术通用语的主导地位 / 195
第五节 两极或多极的学科定位及双语或多语学术资源的共同使用 / 197
第六节 以美国为中心的学科定位和学术目的的多语实践 / 199
第七节 分析与结语 / 202 第十二章 结论
**节 研究结论 / 206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213
第三节 研究贡献与不足 / 216 参考文献 / 218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宋旸博士的著作以全球化视角探讨了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学术语言和学科知识学习。她不仅深入研究了这一学习过程与全球知识生产地缘格局及其历史发展的关系,同时也聚焦于国际教学实践中的关键议题,即教师和学生如何运用超语实践来应对语言和内容的双重挑战。她的研究方法严谨,为我们理解和改进国际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其研究成果还为全英语授课项目的认识论去殖民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建议。通过实证研究,她揭示了来华留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挑战,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些研究对于提高中国高校英语授课项目质量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总的来说,本书既是一个具有学术深度的研究成果,也是一本具有应用价值的实践指南。对于那些想要更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以及对跨文化交流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铋读之作;对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独特的研究视角。
——练美儿(Angel M. Y. Lin)教授
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一级讲席教授,香港教育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基于作者深厚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功底,从话语、空间、语言、知识和身份认同等多元视角对来华留学生参与全英语硕士项目的跨文化学习经历和适应过程进行了扎实的民族志研究。本书综合应用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民族志、批判话语分析、身份认同和社会语言层级等理论和方法,充分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跨学科研究特点,为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经典范例。
——张红玲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作者基于在“双一流”高校为期六年多的多案例民族志研究,运用社会语言学方法,立体展示了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体验的多元性,进而深入探讨语言、时空和文化的交织关系对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影响。在理论贡献方面,作者强调了中国一流高校在全球高等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尝试探索去欧美中心主义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其分析不仅凸显了中外师生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复杂性和主体能动性,更为非西方文化背景下跨文化身份建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作者基于扎实的实证调研,对“双一流”高校的跨文化交际教育和留学生管理政策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和参考。本书是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一部重要力作。
——彭增安教授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研究院特聘专家
北京语言大学高精尖语言资源中心特聘专家
逐年攀升的来华留学生人数彰显了中国在国际教育流动版图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进入中国大学课堂,一种亟待研究的跨文化交际空间正在迅速成形。作为学者,我们应该采用何种理论视角看待这一跨文化交际现象?作为一线教学人员,我们又应该基于何种认知积极参与其中?作为政策制定者,应该如何推动中外文化在中国大学校园里的交流?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相信我们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宋旸老师基于自己深厚的社会语言学功底,从话语、空间、超语实践、批评性后现代以及去殖民化理论视角出发,借助民族志,聚焦上海一所“双一流”高校里的来华留学生群体,呈现了精彩的批判性跨文化交际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管理建议。
——刘杨副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

作者简介

宋旸,女,1985年生,江苏镇江人,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上海白玉兰人才浦江计划。研究方向为超语实践、数字素养、跨文化交际、身份认同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语言政策等。代表作发表于中文期刊《外语学刊》 《语言战略研究》,以及英文期刊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Multilingua,Journalism和Language,Culture and Curriculum等。2021年起任Bloomsbury学术丛书联合主编和Routledge出版社著作审稿人,为国内外十余家核心期刊匿名审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