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

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

1星价 ¥37.7 (6.5折)
2星价¥37.7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1182302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96
  • 出版时间:2024-05-01
  • 条形码:9787221182302 ; 978-7-221-18230-2

本书特色

◎贡献一部面貌特殊的王安石传记:秉政八年,二度拜相,却落得一个“强辩”的恶谥。本书重新审视在现代史学中被边缘化的王安石政治个性的议题。 ◎聚焦北宋熙丰年代的政治氛围:变法派与反对派之间如何唇枪舌剑?当时的制度环境为政治辩论的展开提供了哪些机会和场域? ◎从思想观念的底色出发,观察北宋的改革及其结局:这些书生政治家在多大程度上跳出了传统思想的约束?看似活跃、开放的争鸣时代,为何没能实现成功的社会变革? ◎第二十二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豆瓣2021年度图书、**届文景历史写作奖得主周思成新作。

内容简介

熙宁二年到熙宁八年(1069—1075),是两宋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喧嚣时代。一方面,王安石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紧锣密鼓地推行新法;另一方面,围绕每一项新法的酝酿出台,新法派和反对派都势不两立,吵得不可开交。 本书借着重审史料中对王安石众口一词的评价——“强辩”,考察这场新法大辩论中两方政治人物的个性和思想,观其汇聚,观其沉淀,观其激荡,观其向后变化之端倪,由此勾勒出一个有血肉、有生气的熙宁政治的独特面貌。 熙宁变法,就像一个超大型的思想实验场,使许多重大政治议题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但为什么没能通向成功的变革?本书从政治思想层面入手,通过剖析宋代书生政治家话语背后的思维框架,及其在政治实践中遭遇的困境,尝试回答这一问题。

目录

序 言 01 **章 是孟子,还是少正卯? 001 一、唐介之死 001 二、“如出一口” 007 三、自缘身在*高层 014 四、少正卯的骂名 024 五、荆公之辩术(上) 029 六、荆公之辩术(下) 039 七、尧桀是非,终成一梦 049 第二章 庙号称“神”者 057 一、卡夫卡式皇权? 057 二、说难 063 三、寡人好辩 074 四、棋逢敌手 081 第三章 政治角力场 089 一、君臣一日 089 二、“议” 093 三、“对” 097 四、墨汁,还是唾沫? 102 第四章 辩手如林 110 一、“熙宁点将录” 110 二、吕惠卿 113 三、“惇七” 120 四、曾布和其他人 131 第五章 旧人寥落 137 一、“细腰”政治学 137 二、君子无辩,小人有辩 141 三、前赴乏后继 145 四、“佞史”“谤书”中的“真相” 156 五、一个小结 163 第六章 天何言哉 167 一、卖果实与华山崩 167 二、政治神学危机 170 三、荆公说天变 177 四、失败的重建 181 第七章 “民本”陷阱 190 一、民意的干预 190 二、圣人和愚民 194 三、王安石:民意表达的悖论 201 四、愚民的狂欢 206 第八章 国善国恶 216 一、“高利贷”与田园诗 216 二、毁了道义经济? 221 三、富人的用处 227 四、官家之惠vs豪强之暴 235 结 语 246 “话语” 246 “思想” 247 “政治” 249 “人” 252 主要参考文献 255 后 记 272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周思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民族史和军事史,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能阅读日文、俄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拉丁文、波斯文、阿拉伯文、藏文、维吾尔文和蒙古文。 已出版作品《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规训、惩罚与征服:蒙元帝国的军事礼仪与军事法》《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等,另有译著多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