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乡土小说审美变迁研究:1949—2015

包邮当代乡土小说审美变迁研究:1949—2015

¥54.0 (7.9折) ?
1星价 ¥54.0
2星价¥54.0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779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84
  • 出版时间:2024-04-01
  • 条形码:9787108077929 ; 978-7-108-07792-9

本书特色

本书从当代乡土小说创作的审美呈现、乡土小说作家的文化和审美心理、乡土小说的审美形式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理论分析与个案研究,讨论当代乡土小说的审美问题,对当代乡土小说的未来出路予以展望。作者认为,乡土小说会始终以其独特思想和艺术个性,以及独特的魅力价值,卓立于小说世界中。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当代乡土小说的审美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展示当代乡土小说创作中的审美呈现,也就是当代乡土小说作品所反映出的各种社会审美面貌,包括人物形象美、自然风物美、生产劳动美,等等。第二,研究当代乡土小说作家的文化和审美心理。既致力于挖掘当代重要乡土作家创作的独特风格、审美特点以及艺术追求等,更努力剖析作家与时代文化的关系,对作家与时代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细致梳理、认真剖析,试图深入总结作家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特别是这些成就和缺陷背后的文化原因。第三,研究乡土小说的审美形式。乡土小说展示美,其自身也是一种审美形式,它的审美变迁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语言(口语与方言等)、叙事方法(故事讲述)、结构艺术和人物塑造等多方面内容,也包括乡土小说与长篇小说艺术、民间文学、地方风俗等方面的关联。

目录

绪 论 **部分 史论 **章 审美内涵及其演变 **节 乡土小说美的内涵与观念变迁——以女性人物美为中心 第二节 风景中的权力与传统——兼论“十七年”乡土小说的风景描写 第三节 从写实到象征——当代乡土小说艺术方法变迁 第二章 审美特征和大众接受 **节 当代乡土小说的方言问题——以1950 年代“方言问题讨论”为中心 第二节 乡土人物塑造的主体性与真实性——论当代乡土小说中的农村“新人”形象 第三节 当代乡土小说的地域性演变与问题讨论 第四节 论乡土小说的文学接受问题——以“十七年”乡土小说创作为中心 第二部分 分论 第三章 革命时代的乡土审美(1949—1976) 引 论 **节 孙犁:乡村文化背景下的思想与抒情 第二节 赵树理与浩然:农民文学审美的两种类型 第三节 美与革命的两难与困惑——柳青《创业史》中的审美心态:以改霞塑造为中心 第四章 改革时代的乡土审美(1978—1999) 引 论 **节 魅惑、探寻与创造——以韩少功为例论知青作家与乡村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当乡土遭遇现代主义——论“先锋小说”中的乡土叙事 第三节 中国乡村大地的当代回声——莫言乡土小说审美论 第五章 新世纪的乡土审美(2000—2015) 引 论 **节 “南方化”:西部乡土小说的新审美趋向——以红柯、李进祥、石舒清等作家为中心 第二节 现实主义的守望与未来前景——以贺享雍《乡村志》为中心 第三节 乡村之子的故乡遥祭——论“80 后”作家的乡村书写:以马金莲、甫跃辉、郑小驴为中心 结语:乡土的未来与审美的未来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贺仲明,1966年生于湖南衡东,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199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教授。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 已出版专著《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2002)、《一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2008)、《本土经验与民族精神》(2018)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人文社科类)二等奖、“王瑶学术奖”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和《读书》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