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724087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36
- 出版时间:2024-05-01
- 条形码:9787307240872 ; 978-7-307-24087-2
内容简介
晚清以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学术话语系统进行了更新,从日常生活到学术都经历了一场语言的革命。而清末民初创制的大量汉字新语,也成为了构成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言语系统急剧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古今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转变。本书的讨论基于清末民国时期新语的大量涌现而展开,藉由考察该时期新语创制现象入手,对现代学术转型、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等问题进行辨析,以说明中国学人在现代学术话语体系形成过程中所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及西方学术话语在“汉字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异与误读,无不体现出知识、思想在全球传播过程中的复杂面相。更进一步,希望通过探究现代学术话语形成的历史轨迹,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目录
绪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学术话语的形成与反思
一、现代性的诱惑:输入西学与创制新语
二、竞争的话语:概念的意义再生与文化转向
三、“话语霸权”再审视:重估现代话语体系形成的“中国因素”
四、余论
**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章张之洞督鄂时期湖北“中学”教育的历史变迁与“中国文学”的早期建构
一、晚清书院时期湖北“中学”教育的一般情形
二、科举改革、书院改章时期湖北“中学”教育的演变
三、科举废止与新学制下湖北“中学”教育的转折
四、由“中学”到“中国文学”:张之洞督鄂期间湖北“中学”教育的学术史意义
第二章近代民族国家建构与“中国文学”观念的兴起
一、“国家”之名下“文学”的重新定义
二、中西交汇语境中“中国文学”观念的兴起
三、作为历史知识和国家想象的“中国文学”
四、余论
第三章清末民初的知识转型与“小说”概念的演变
一、从“说部”到“小说”
二、民族国家建构视域中“小说”文类的兴盛
三、“小说”为*上乘“文学”
四、余论
第二编多面的现代叙述
……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余来明,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先后前往韩国、台湾、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文化研究。
本类五星书
本类畅销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见字如面
¥15.9¥49.8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23.1¥39.8 -
人生非若春日蔷薇
¥12.5¥46.0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夏日走过山间
¥11.3¥30.0 -
瓦尔登湖
¥11.1¥39.0 -
林徽因讲建筑
¥10.3¥29.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8.6¥28.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5.8¥15.0 -
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
¥21.9¥49.8 -
橙黄橘绿半甜时
¥17.9¥49.8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到山中去
¥9.1¥30.0 -
流星雨(八品)
¥11.2¥32.0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50.3¥68.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7.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