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唐山大地震纪念建筑的媒介记忆研究

唐山大地震纪念建筑的媒介记忆研究

1星价 ¥39.2 (7.0折)
2星价¥39.2 定价¥5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285639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98
  • 出版时间:暂无
  • 条形码:9787502856397 ; 978-7-5028-5639-7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四部分:**部分为绪论,主要对研究缘起、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为**章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章节详细论述了“国家一社会”理论框架与文化记忆理论的应用和对于本研究的适用性,明晰了研究问题与意义,建构出纪念建筑物媒介记忆分析框架;第三部分为本书的核心章节,包括第二、三、四章,主要以唐山震灾纪念建筑群修建时间为依据,分别详实论述了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以及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有关震灾纪念建筑的符号表征、空间建构、媒体赋意及三者相互勾连与延续的样态;第四部分是第五章,是对于唐山震灾纪念建筑媒介记忆传承与延续作用的总结与深化,以及针对纪念建筑作为灾难记忆承载媒介的反思。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节 文化记忆理论和研究的适用性 一、文化记忆理论脉络 二、文化记忆理论的适用性 第二节 “ —社会”理论及其应用 一、“ —社会”框架在本土语境中的内涵 二、“ —社会”分析框架的解释力度与合理性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抗震纪念碑:难以规避的 记忆(1986—2000年) 节 纪念与精神:抗震纪念碑的迟怠与记忆转化 一、“碑”:从地方祭奠到 精神纪念 二、抗震纪念碑的精神符号记忆 三、纪念馆的记忆 迭与建构 第二节 纪念广场:纪念、交往与记忆涵化 一、“永垂不朽”: 震灾的纪念仪式之地 二、“目交心通”:社会民众交往记忆的场所 三、“日往月来”:建筑物涵化日常生活记忆 第三节 仰望精神:纪念建筑物的空间记忆显现 一、唐山人民:抗震精神的守望 二、声达心通:建筑声音的记忆润饰 三、抗震纪念碑:震灾文化记忆的初始标识 第四节 大众媒体:抗震纪念碑的记忆映照 一、报刊中的抗震纪念碑媒介赋意 二、影视作品中纪念碑的镜头语言 第五节 象征记忆:作为精神归档的纪念碑广场 一、灾难与重建:精神记忆光环下的创伤 二、尘封与展演:记忆的遗忘与铭刻 三、记忆与精神:纪念建筑物媒介的转化 第三章 罹难者纪念墙:创伤记忆的静默与协作(2001—2010年) 节 “祭灵之墙”:社会记忆需求下的 公共服务 一、创伤记忆的博弈:罹难者纪念墙初建与再建 二、“哭墙”:民间世代记忆回溯与传递 三、群体纪念与个体祭奠下的记忆延续 第二节 “遗迹之物”:集体记忆的回眸 一、断井颓垣:震灾记忆的佐证与赋能 二、感物伤怀: 震灾记忆的共联与再建构 第三节 俯视追思:文化记忆整合与地震科普教育 一、地下纪念馆的旧物归忆与记忆创设 二、“警钟”长鸣:日常经验与科普教育 三、大众创伤记忆下的精神铸化 第四节 大众媒体: 震灾创伤记忆回归与展现 一、报刊文字中不再掩盖的创伤与追忆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青年教师、新闻学博士、心理学博后,硕士研究生导师, 二级心理咨询师、大数据分析师( ),主要从事口语传播、认知传播及媒介记忆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主持或参与 、省部级课题十余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