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氏文通校注

包邮马氏文通校注

1星价 ¥93.2 (6.3折)
2星价¥93.2 定价¥1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0640405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3-12-01
  • 条形码:9787550640405 ; 978-7-5506-4040-5

内容简介

《马氏文通》是中国**部体系完整的语法书。全书分十卷,**卷“正名”,是全书的总论,对各类“字(词)、各种“次”和“句读”等下了定义;第二至第六卷讲“实字”,除 了讲名字、代字、静字、状字之外,还讲了正次与偏次、主次与宾次、前次与同次等六种“次”以及“表词”等等。“次”说的是名代字的位次,也涉及到句子的组织;第七至第九卷 讲“虚字”,包括介字,连字,助字等;*后一卷“论句读”,先讲起词、语词、止词、转词,再讲顿和读,末了讲句,包括排句、两商之句、反正之句等等。

前言

昔古聖開物成務,廢結繩而造書契,於是文字興焉。夫依類象形之謂文,形聲相益之謂字;閲世遞變而相沿,訛謬至不可殫極。上古渺矣;漢承秦火,鄭許輩起,務究元本,而小學迺權輿焉。自漢而降,小學旁分,各有專門。歐陽永叔曰:‘爾雅出於漢世,正名物講説資之,於是有訓詁之學;許慎作説文,於是有偏旁之學;篆隸古文,爲體各異,於是有字書之學;五聲異律,清濁相生,而孫炎始作字音,於是有音韻之學。’吴敬甫分三家:一曰體制,二曰訓詁,三曰音韻。胡元瑞則謂小學一端,門徑十數,有博於文者、義者、音者、迹者、考者、評者,統類而要删之,不外訓詁、音韻、字書三者之學而已。

目录

序(一)
後序(一)
例言(一)
校注例言(一)
正名卷之一()
實字與虚字()
名字()
代字()
動字()
静字()
狀字()
介字()
連字()
助字()
嘆字()
句()
起詞()
語詞()
内動字()
外動字()
止詞()
表詞()
次()
主次()
賓次()
正次()
偏次()
司詞()
讀()
實字卷之二()
名字二之一()

..........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凡立言,先正所用之名以定命義之所在者,曰“界説”。
界之云者,所以限其義之所止,使無越畔也。書中所命之名,有因儒先所經用者,有今所特創者,今爲各立界説,而命義乃明。至其因者或與儒先之義攸乖,而創者又或見爲捏凑而不能醒目。兩者知所不免,然且爲之,以便論説耳。惟名義一正,則書中同名者必同義,而誤會可免。
【界説一】凡字①:有事理可解者,曰“實字”。無解而惟以助實字之情態者,曰“虚字”②。實字之類五,虚字之類四。
説文分别部居,十四篇,九千三百五十三文,立一于耑,畢終於亥,皆有事物可解,未見字有無解者。不知説文惟解字原,原其初所以成此文字者,必有所指名,故無無解之字。而虚字則概皆假借於有解之字,如〈焉〉爲鳥名,〈爲〉爲母猴之屬。故字原原無無解者也。翻閲往籍,往往以〈所〉〈攸〉〈其〉〈斯〉〈凡〉〈曰〉〈孰〉〈得〉諸有解者,與夫〈蓋〉〈則〉〈以〉〈而〉諸無解者同科,又以〈何〉〈必〉〈未〉〈無〉〈是〉〈非〉諸有本義者,等諸〈於〉〈雖〉〈及〉〈矣〉〈焉〉〈哉〉〈乎〉〈也〉諸無義者之字,互相混淆,不可枚舉。先儒書内,更有以動字名爲虚字,以與實字對待者。近世曾滌生氏③與人書云:‘何以謂之實字虚用?如“春風風人”“夏雨雨人”“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春朝朝日”“秋夕夕月”“入其門無人門焉者”“入其閨無人閨焉者”,以上兩字同者,上一字皆實字也,下一字則虚用矣。後人或以實者作本音讀,虚者破作他音讀,若〈風〉讀如〈諷〉,〈雨〉讀如〈籲〉,〈衣〉讀如〈裔〉,〈食〉讀如〈嗣〉之類,古人曾無是也。何以謂之虚字實用?如〈步〉,行也,虚字也。然韓文之“步有新船”,詩經之“國步”“天步”,則實字矣。〈薄〉,迫也,虚字也。然因其叢密而林曰“林薄”,因其不厚而簾曰“帷薄”,以及爾雅之“屋上薄”,莊子之“高門懸薄”,則實用矣。〈覆〉,敗也,虚字也。然左傳設伏以敗人之兵,如“鄭突爲三覆以待之”“韓穿設七覆於敖前”,是虚字而實用矣。’以上曾氏之説,是以動字爲虚字者也。然若〈焉〉〈哉〉〈乎〉〈也〉諸字,(〈焉〉〈哉〉〈乎〉〈也〉諸字,本書始謂之虚字,例見後。)不知曾氏將何以名之。讀王懷祖④、段茂堂⑤諸書,虚實諸字,先後錯用,自無定例,讀者無所適從。今以諸有解者爲實字,無解者爲虚字,是爲字法之大宗。其别,則實字有五,虚字有四,外此無字。故虚實兩宗,可抱⑥括一切字。

凡立言,先正所用之名以定命義之所在者,曰“界説”。
界之云者,所以限其義之所止,使無越畔也。書中所命之名,有因儒先所經用者,有今所特創者,今爲各立界説,而命義乃明。至其因者或與儒先之義攸乖,而創者又或見爲捏凑而不能醒目。兩者知所不免,然且爲之,以便論説耳。惟名義一正,則書中同名者必同義,而誤會可免。
【界説一】凡字①:有事理可解者,曰“實字”。無解而惟以助實字之情態者,曰“虚字”②。實字之類五,虚字之類四。
説文分别部居,十四篇,九千三百五十三文,立一于耑,畢終於亥,皆有事物可解,未見字有無解者。不知説文惟解字原,原其初所以成此文字者,必有所指名,故無無解之字。而虚字則概皆假借於有解之字,如〈焉〉爲鳥名,〈爲〉爲母猴之屬。故字原原無無解者也。翻閲往籍,往往以〈所〉〈攸〉〈其〉〈斯〉〈凡〉〈曰〉〈孰〉〈得〉諸有解者,與夫〈蓋〉〈則〉〈以〉〈而〉諸無解者同科,又以〈何〉〈必〉〈未〉〈無〉〈是〉〈非〉諸有本義者,等諸〈於〉〈雖〉〈及〉〈矣〉〈焉〉〈哉〉〈乎〉〈也〉諸無義者之字,互相混淆,不可枚舉。先儒書内,更有以動字名爲虚字,以與實字對待者。近世曾滌生氏③與人書云:‘何以謂之實字虚用?如“春風風人”“夏雨雨人”“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春朝朝日”“秋夕夕月”“入其門無人門焉者”“入其閨無人閨焉者”,以上兩字同者,上一字皆實字也,下一字則虚用矣。後人或以實者作本音讀,虚者破作他音讀,若〈風〉讀如〈諷〉,〈雨〉讀如〈籲〉,〈衣〉讀如〈裔〉,〈食〉讀如〈嗣〉之類,古人曾無是也。何以謂之虚字實用?如〈步〉,行也,虚字也。然韓文之“步有新船”,詩經之“國步”“天步”,則實字矣。〈薄〉,迫也,虚字也。然因其叢密而林曰“林薄”,因其不厚而簾曰“帷薄”,以及爾雅之“屋上薄”,莊子之“高門懸薄”,則實用矣。〈覆〉,敗也,虚字也。然左傳設伏以敗人之兵,如“鄭突爲三覆以待之”“韓穿設七覆於敖前”,是虚字而實用矣。’以上曾氏之説,是以動字爲虚字者也。然若〈焉〉〈哉〉〈乎〉〈也〉諸字,(〈焉〉〈哉〉〈乎〉〈也〉諸字,本書始謂之虚字,例見後。)不知曾氏將何以名之。讀王懷祖④、段茂堂⑤諸書,虚實諸字,先後錯用,自無定例,讀者無所適從。今以諸有解者爲實字,無解者爲虚字,是爲字法之大宗。其别,則實字有五,虚字有四,外此無字。故虚實兩宗,可抱⑥括一切字。
①本書分别詞性,皆以“字”爲本位。馬氏以後,言文法者,則多以“詞”爲本位。章士釗氏中等國文典(以下簡稱文典)云:‘一字可爲一詞,而一詞不必爲一字。泛論之則爲字,而以文法規定之則爲詞。此字與詞之别也。’(頁一)黎錦熙氏國語文法(以下簡稱語法)論“字與詞”云:‘字就是一個一個的“單字”。詞就是説話的時候表示思想中一個觀念的“語詞”。有時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如〈人〉〈馬〉〈紅〉〈來〉等。有時要兩個字以上組合起來才成功一個詞,如〈鸚鵡〉〈老頭子〉〈便宜〉〈吩咐〉等。文法中分别詞類,是把詞作單位,不問他是一個字或幾個字,只要是表示一個觀念的,便叫做詞。’(頁二)②楊樹達氏文通刊誤(以下簡稱刊誤)云:‘馬氏分别虚實字,自較前人爲精密。但此云以無解者爲虚字,則彼所分析,實未盡然。蓋若介字之〈以〉字當〈拿〉字〈因〉字解,〈爲〉字當〈助〉字〈代〉字解,〈自〉〈由〉〈從〉〈與〉諸字及〈之〉字皆各有解。又連字中〈與〉〈及〉〈且〉〈然〉等字亦皆有解。計馬氏虚字四種中,絶對無解者,僅助字及嘆字耳。’陳承澤氏國文法草創(以下簡稱草創)云:‘此定義……實爲未愜。虚字中連字介字之一部分,仍有事理可解,一也。其無解者亦不得稱之爲助實字之狀態,二也。……然馬氏虚字實字之説誠有未當,而其分界之標準尚屬可通。仍其標準而修正其定義,則亦可存爲一説。’(頁三一——三二)③曾國藩,字滌生,清湘鄉人。道光進士。以大學士任兩江總督。卒謚文正。著有求闕齋集。此所引爲復李眉生書中語。④王念孫,字懷祖,號石臞,清高郵人,乾隆進士。從學休寧戴震,受聲音、文字、訓詁,著有讀書雜志、廣雅疏證等書。子引之,字伯申,能世其學,推廣庭訓,成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等書。官至工部尚書,卒謚文簡。⑤段玉裁,字若膺,一字懋堂,清金壇人。乾隆舉人。精小學,著有説文解字注。⑥抱,疑‘包’之誤。

作者简介

马建忠(1845—1900),别名乾,学名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属镇江)人。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清末学者、外交家。太平军进军江南时,随家徙居 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愤外患日深,开始研习西学。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马氏文通》。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