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871091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48
  • 出版时间:2024-07-01
  • 条形码:9787559871091 ; 978-7-5598-7109-1

本书特色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教授龙登高权威论著!第十八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曾任哈佛燕京学者、剑桥桑坦德学者、耶鲁大学访问教授。听龙老师深入浅出梳理基层治理的制度基因。 ★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经济史著名学者李伯重,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陈志武联袂推荐! ★ 宏观治理框架与微观经营案例一书全掌握,国家与民间双重视角兼备!有基层自治与国家能力的大格局,也有民间善会义仓供应的微观察。海河工程局如何获得疏浚权利?徽商吴炽甫的茶叶铺面如何经营?均可找到详细答案。 ★ 24张民间契约文书高清图片首次披露!近距离赏析从嘉靖二年到宣统元年的田契、山契、分家书,在一手档案资料中,洞悉民间智慧与韧性,揭秘来自基层的*广泛的经济活力。 ★ 在这里窥见传统中国民间的自发性和创造力!重新认识农民与商人群体,重塑对中国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认知。 是什么决定了今天中国的治理格局?从萧公权的《中国乡村》到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从瞿同祖的《清代地方政府》到张仲礼的《中国绅士》,前人们的研究似乎在告诉我们,想了解中国之社会结构与治理,需从基层社会入手。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民间社会的治理模式在不断细化与更新,基层秩序与国家制度在经纬交织中的弹性对接,又塑造了传统中国的国家能力。在这里,你会读懂士绅、宗族,这个特殊的阶层所率领的民间组织,成为近世中国基层治理得以维系的中坚力量。

内容简介

"在传统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变迁中,基层治理为什么占有重要地位?哪些群体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哪些制度左右着社会资源的控制和动员? 著名经济史学家龙登高教授及学术团队立足原始档案、契约文书,重新审视近世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脉络,考察宗族治理与商业经营、小微公共品供给、公共工程管理、新式教育体系的互动,细致展示了土地产权制度的流转、民间组织对基层的间接治理、士绅群体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全貌,让我们对屡受误读的农民与商人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重塑了我们对中国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认知。"

目录

上编 基层秩序与制度体系 上编 基层秩序与制度体系 **章 传统士绅与基层治理 / 3 第二章 民间组织与基层秩序 / 28 第三章 地权制度、观念与民间经济 / 55 第四章 基层自治与国家能力 / 80 下编 民间主体的治理机制 第五章 传统宗族治理与茶商经营 / 99 第六章 小微公共品与民间供给机制 / 129 第七章 公共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的生成与演进 / 157 第八章 民间公产转型与新式教育体系/ 187 代结语 草根经济与民间秩序/ 221 附编 附一 公共事业的制度创新/ 245 附二 公共品供给的微观主体及其比较/ 282 附三 清华大学藏契约文书图片选录 / 313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龙登高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大专项首席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教授,第十八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主要从事经济史、制度经济学、国际华商等研究。代表作有《中国传统地权制度及其变迁》、《中国土地制度史(卷一):地权制度与基层秩序》、《市场中国两千年》、《跨越市场的障碍:海外华商在国家、制度与文化之间》、Chinese Civil Society and Spontaneous Order:Native Tradition and Overseas Development等。

陈月圆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经济史与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季刊)》《社会》《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龙登高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大专项首席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教授,第十八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主要从事经济史、制度经济学、国际华商等研究。代表作有《中国传统地权制度及其变迁》、《中国土地制度史(卷一):地权制度与基层秩序》、《市场中国两千年》、《跨越市场的障碍:海外华商在国家、制度与文化之间》、Chinese Civil Society and Spontaneous Order:Native Tradition and Overseas Development等。 陈月圆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经济史与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季刊)》《社会》《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黄一彪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史与区域社会史,在《史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若干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