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官绅之邮 江苏地方精英的角色(1905-1914)

包邮通官绅之邮 江苏地方精英的角色(1905-1914)

1星价 ¥54.7 (6.2折)
2星价¥54.7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528069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576
  • 出版时间:2024-08-01
  • 条形码:9787305280696 ; 978-7-305-28069-6

本书特色

对于历史,首先需要的是看见,继而是理解。在多种意义上,我们仍然生活在前人所创造的历史之中,包括上海和江南地区成为现代教育和工商业的重镇,以及民间社会、工商业界对发展教育所付出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张謇们的许多经历是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深切感受到的,他们的许多思考则给我们提供了继续前行的方向;而在当下的中国教育变革中,我们也的确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这一精神遗产。大潮落后,细品萧小红博士这部专著,更能辨识其学术成就,感悟其特殊的价值与深远的共鸣。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在与萧小红教授数十年的学术交往中,我们都一直认为近代中国活跃而有效的地方变革,要比中央体制固滞而有限的变化更值得关注,而自洋务运动以来的“改良”“变法”“革命”也都发生在朝廷之外的“地方”。中国历来是中央集权国家,儒生们眼望魏阙、心存帝王,习惯于自上而下地指点江山,对很多活生生的底层实践不感兴趣。然而,江苏教育总会的“官绅”们却能走出传统,在旧体制崩溃的时代,开辟一条民间化、社会化、多元化的办学道路,自下而上地改变了中国的教育和社会,为后世学子留下了一批相当好的大学、中学和研究机构。而这些居于官员和士绅之间的“官绅”们的精英作用还未被好好研究过,还需要从“法国学者”那里翻译回来,弥补这个不小的缺失。 ——李天纲(复旦大学教授) 本书以详尽的方式、客观的立场讲述了江苏教育总会的历史,它让我们看到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新的侧面——开放口岸与商业精英的作用,上海与内地的互补关系,文人官吏与买办商人的合作方式。作者认为,中国沿海和内陆的现代化不能各自进行,为了中国的改变,沿海地区的开放精神和务实风格需要与意识形态合法化和政治协调结合在一起。历史向我们显示了这样的景象曾经存在,并表明其重要作用持续至今。 ——白吉尔(法国历史学家、汉学家)

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了江苏教育总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及其主要活动。通过追寻这一省际团体的发展轨迹,探讨清末教育现代化的变革方式。作者萧小红1983年赴法留学,研读法国罢工运动史、中国近现代史,于1990年和1997年先后获得法国社会史和中国文化历史双博士学位,现为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荣誉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社会史与经济史的研究。作为一本学术专著,本书充分吸收了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材料详实,博采众长,论证严密,体例严谨,具备相当的学术水准。国内有关江苏教育总会发展壮大过程的研究性著作不多,作者从江苏地方精英的微观角度切入,阐述了推动江苏地方动员及现代化进程的变革精神,对于梳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开拓历程大有裨益。

目录

【目录】 杨东平序 李天纲序 法文版序 几点说明 导论:扩大社会参与和现代国家建设 **章 清末教育改革与江苏地方精英的参与 一 江苏行政地理 二 江苏地理与文化背景 三 教育制度的演变 四 1890年代的革新 五 新政和地方精英 第二章 创立江苏教育总会 一教育改革带来的问题 二江苏教育总会的创始人 三 江苏教育总会的组织形式 四 建立地方分会网络 第三章 地方精英与教育改革 一 为选举地方教育行政主管而努力 二 教育改革的困难与纠纷 三 江苏教育总会与教师 四 江苏教育总会与学生 五 新学制在地方层面的进展 六 改革初等教育 七 教育改革的财政问题 八 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 第四章从教育改革到政治改革 一 地方精英的政治动员 二 规划省立法权 三 继续立宪步伐 四 构建教育一体化 第五章 从立宪到革命 一 归顺革命 二 地方精英执政 结语 附录一 从黄炎培与江苏省教育会看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变 (1905—1927) 附录二 黄炎培与20世纪30年代的民国政治——兼论民间精英的社会动员方式(1927—1937) 参考文献 索引 中文版后记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对于历史,首先需要的是看见,继而是理解。在多种意义上,我们仍然生活在前人所创造的历史之中,包括上海和江南地区成为现代教育和工商业的重镇,以及民间社会、工商业界对发展教育所付出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张謇们的许多经历是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深切感受到的,他们的许多思考则给我们提供了继续前行的方向;而在当下的中国教育变革中,我们也的确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这一精神遗产。大潮落后,细品萧小红博士这部专著,更能辨识其学术成就,感悟其特殊的价值与深远的共鸣。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在与萧小红教授数十年的学术交往中,我们都一直认为近代中国活跃而有效的地方变革,要比中央体制固滞而有限的变化更值得关注,而自洋务运动以来的“改良”“变法”“革命”也都发生在朝廷之外的“地方”。中国历来是中央集权国家,儒生们眼望魏阙、心存帝王,习惯于自上而下地指点江山,对很多活生生的底层实践不感兴趣。然而,江苏教育总会的“官绅”们却能走出传统,在旧体制崩溃的时代,开辟一条民间化、社会化、多元化的办学道路,自下而上地改变了中国的教育和社会,为后世学子留下了一批相当好的大学、中学和研究机构。而这些居于官员和士绅之间的“官绅”们的精英作用还未被好好研究过,还需要从“法国学者”那里翻译回来,弥补这个不小的缺失。 ——李天纲(复旦大学教授) 本书以详尽的方式、客观的立场讲述了江苏教育总会的历史,它让我们看到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新的侧面——开放口岸与商业精英的作用,上海与内地的互补关系,文人官吏与买办商人的合作方式。作者认为,中国沿海和内陆的现代化不能各自进行,为了中国的改变,沿海地区的开放精神和务实风格需要与意识形态合法化和政治协调结合在一起。历史向我们显示了这样的景象曾经存在,并表明其重要作用持续至今。 ——白吉尔(法国历史学家、汉学家)

作者简介

萧小红,法国历史学博士,曾任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汉学系中国现代史教授。现为该学院荣誉教授、法国东亚研究所成员。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近代的社会团体、企业家群体以及现代国家的治理。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