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20184583
  • 装帧:6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152
  • 出版时间:暂无
  • 条形码:9787020184583 ; 978-7-02-018458-3

本书特色

一部创作了十三年的长篇巨制,阳春白雪、三教九流,一个个纷纭变化的时代肖像。 一部“劫后余生”的小说,作者历经车祸、电脑失窃,数易其稿,终成此书。 一部具有“百科全书”式追求的作品,融合生物学、历史学、古典学、语言学、艺术学、医学乃至堪舆风水、流行文化等领域的知识。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包含勇气、努力、责任、护佑等深沉情感,同时拥有失败、付出、艰辛等险峻风光。 没有人像应物兄这么能说,也没有人像《应物兄》里的人这么会说。重新认识中国人的“说话之道”,从不会说、说什么到忍住不说。“长大的标志是憋得住尿,成熟的标志是憋得住话。”2024新版采用国际知名新锐艺术家夏禹的画作Sober(《微醺》),用典型瞬间捕捉当代人的emo时刻。 内文为进口瑞典轻型纸,柔和舒适护眼,可180度平摊,阅读无负担。 13年潜心写作,酝酿出一部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之作。“应物兄”!这个似真似假的名字,这个也真诚也虚伪的人物,串连起三十多年来知识分子群体活色生香的生活经历,勾勒出他们的精神轨迹,并*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 ——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长篇榜榜首颁奖辞《花腔》用三段不同故事来展示个人在历史中的细微感受,其方法、视野和思辨力令人望尘莫及,德国作家也不具备此种能力。倘若我如李洱一般年轻,我会妒忌他。 ——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应物兄》里的知识是让读者产生信任感的,小说家不是带来新的知识,而是把默认的知识用他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带来真实世界的新鲜感。 ——批评家张定浩《应物兄》是今年浓度*高的作品,我很久没有看到具有如此总体性的文本了,当代小说更多是碎片化、现代性、后现代气质特征,但李洱的文本特征席卷了理论视野。《应物兄》延续了李洱之前*好的东西,但又不是当年的李洱——《花腔》成为一种题材,《石榴树上结樱桃》成为他的语法,《应物兄》文本激活出很多副文本,体现了作家巨大的野心,以及被野心激活实现的文本。 ——作家毛尖李洱是历史上以才学进入小说创作的第三人,前二位是写《镜花缘》的李汝珍和写《围城》的钱锺书。 ——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应物兄》里有一句话:“一代人正在撤离现场。”这对于生于1960年代的李洱同龄人来说,《应物兄》隐藏着秘密的代际知识图谱,或者说“成长遗址”,引发了同代人强烈的共鸣。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何平《繁花》作者金宇澄为小说《应物兄》绘制插画:(金宇澄绘,丝网版画,28x40)应物兄觉得自己的后脖颈有些冷。就在这时,那蜜蜂怀抱着自己的头摇摇晃晃地起飞了,越过室外的花朵,蝴蝶,草丛,不见了。 女生问道:“难道它没死?”华学明指了指小颜。小颜就替华学明解释说:“任何动物,首身分离并不意味着死亡。当然了,它*终还是会死的,因为没有脑袋会影响它的饮食。(《应物兄》第98节“它们”)(金宇澄绘,丝网版画,35x50)李医生甚至提到,之所以让白马呆在楼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替白马着想,免得它再次暴露隐私。 “马,也有隐私权。”李医生说。 一说到白马,子贡竟有些伤感,因为他与白马分离了。子贡说,昨天晚上,他为白马写了一首诗,是写白马的,也是献给太和的:大海啊,好多水。白马啊,四条腿。太和啊,*尊贵。(《应物兄》第83节“套五宝”)一脚门内,一脚门外——评《应物兄》王鸿生叙事的“当下”性,小说的“移步换景、随物赋形”,毕竟与诗、画存在一定差异。诗、画的视角,就是作者的视角,作者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而小说的书写对象与作者之间,则夹着一个叙述人,小说的视角即叙述人的视角,哪怕这个叙述人是个隐含的作者。 《应物兄》需要一个特别的叙述人,这个叙述人就是应物兄。作为叙述人的应物兄之所以显得特别,主要是因为:它既是作品里的一个人物,也是作者化入作品人物的“分身”之一;它既是一个非主人公的主人公,又是一个创造了隐含作者的作者;虽然小说的一切描写、对话、事件,或见或闻,或印象或记忆,或思索或感觉,都严格出自应物兄“在场”的有限视角,但这个叙述人却又具备在有限与无限之间收视返听的能力。既然叙事时空是临界的,叙述人在逻辑上必然也是临界的。一个临界的叙述人,只能是半个“局外人”,一脚门内,一脚门外,它必须学会在门槛上生存。此之奇谬,盖因讲述世道人心,只有临界者才能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于是,仿佛游走在时间与空间、梦境与现实、已知与未知相互接引的界面上,它(他)边讲边看,边听边想,从而获得了一种“究天人,通古今”的超越性的自由。 应物兄本名应物,只是出书交稿时忘了署名,出版商季宗慈交待编辑说,这是应物兄的稿子,小编随手填上“应物兄”三字,这名字就流行开来了。一般来讲,作家起书名、人名往往非常讲究,除了上述“特别”的理由,李洱的小心思还在于,防止读者把应物兄完全当作他本人。就像在马路上立了一排有空隙的隔离带,李洱不用翻越路障,就能自由来回,穿梭而过。你们可以说我是应物兄,我也可以说我不是应物兄,一个人总不能称自己为“兄”吧?写到这里,我仿佛都看见了李洱那种带着狡黠表情的嘎嘎大笑。要知道,应物兄额上的三道深皱,无意识地把别人的打火机装入自己口袋的积习,冲澡时用脚洗衣服,喜欢看“双脚交替着抬起、落下,就像棒槌捣衣”,实在与生活里的李洱严丝合缝啊。 还是让我们对“应物”二字做点释义吧。应,有顺应、适应、响应、应对、应变、应付、照应等义。物,复杂一些:《周易.序卦》云“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指具体实物;《荀子.正名》曰“物也者大共名也”,指事物之共名;而《老子》的“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则将物视为道一般的客观存在;《中庸》以己、物对举,《孟子》以心、物对举,王阳明《传习录》的“物即事”、“心外无物”,干脆认为,物就是心事。由此可见,“应物”一词,在中国哲学传统中大有来头。如:“应物随心、应物通变”讲的是内在自由,小说中数度出现的“应物而无累于物”讲的是在世俗中超越世俗,“无常以应物为功,有常以执道为本”(欧阳修《道无常名说》),应物其实应的是“有无”之道。不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被物化,应物其实也是应人,而按*初给应物兄起名的乡村教师朱三根用典,应物还体现了“圣人之情”。应物,亦应人、应世、应事、应道、应己、应心,凡此皆说明,作者将书名、叙述者名、主要人物名统一于“应物”,实有深意寄托焉。以一部书钩沉一个被埋在历史深处的词语,拂拭、擦亮,再将其所蕴含的古老思想之光折射于热闹而苍凉的现代社会,当代汉语长篇中我不记得有第二部了。 此话题且打住。从讨论叙述人的角度,《晋书》里“虚己应物,恕而后行”这句话,似乎更让人在意。虚己应物的待人处世之道,恕而后行的仁者行为准则(即恕道,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是小说的叙事之道。充分主体化的叙述人,是傲慢的、自以为是的叙述人,它往往会依凭自己的意志和主观的好恶,来决定故事的走向,支配人物的形态、行为、命运,并指派一些有名、无名的人物来衬托主要人物。《应物兄》无疑提供了一个公正的叙述者,一个让事物自行自在的叙述者,一个内敛的、仁慈的、不对口中事物轻易臧否的叙述者。凡人凡物,无论尊卑、大小、长短,在《应物兄》中皆有其名。在它的讲述过程中,众声喧哗、众生平等,不仅体现于让人物按自己的身份、性格说话办事,让动植物以自己的姿态、色调活跃于大千,而且也体现在所述事物该占有的篇幅、位置,甚至还包括诸多人物、动物、植物、食物、器物的比重、出场频次。 应物亦尊物。亦周到地照应和善待物。以恕道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这个叙述人实在非常地儒家。人到中年,与李洱早先写知识分子的中短篇小说相比,应物兄的自我姿态和声调显然都低了下来,作为叙述人,它不再那么自得、饶舌,像个精力充沛、无所不知的话涝。与李洱著名的长篇小说《花腔》相比,作者的注意力也不再执拗于寻找和探索个人(葛任)的存在。记得李洱曾说过,自己的写作是“泡咸肉”,是盐与盐的对话:“释放一点点自己,以激活更多的他人”。当叙述人同时也是故事人物的时候,虚己即及时地移位、让位、侧身,以便接纳更多的他者,释放更多的声音,这一弱化主体而不是突出或取消主体的方式,应看作当代中国思想对西方启蒙哲学和后现代哲学之紧张关系的疏解。虚己应物,具有特殊的叙事伦理意义,从这种叙事伦理意识的实践效果来看,作者已深谙叙述的德性。而创造出这样一个公正的、悲天悯人的叙述者,可谓当代中国小说一再向《红楼梦》致敬的重大收获之一。 相应地,作为书中的一个具体人物,应物兄虽然对全书至关紧要,但在作品中并不占有中心位置。他有思想、有学问但没有权力,有追求、有向往却无力遂愿,他不能把控任何事情,连仅有的两次”偷情“也是被动的、懊悔不已的。在结构上,他只是一个多功能的枢纽、通道——“他有三部手机,分别是华为、三星和苹果,应对着不同的人”,说明他时刻保持着与世界各方的联线;“乔木先生与别人谈话的时候,应物兄有时会充当润滑油,有时候会充当消防栓,有时候会充当垃圾筒或者痰盂,还有的时候会充当发电机”,这是他在使用各种功能性的“招数”保证着话语活动的持续进行——这也是我将应物兄定义为“非主人公之主人公”的一大缘由。 除了抽象的叙述人和叙事功能上的枢纽、通道、润滑油、消防栓、发电机,应物兄当然也是书中的一个活人,一个当事者,一个有血有肉的观察者,谦抑、宽容的倾听者。应世、应事、应人、应己,他虽然内在反应极度活跃、灵敏,甚至忍不住腹诽,但在领导面前“诺诺”,在前辈面前“弟子服其劳”,在铸下大错的学生面前发个火却“把自己下了一跳”,该忍不该忍的一切都“忍”了,这种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儒学修养自是一个方面,创伤记忆则是另一个方面。“知识分子的一个臭毛病就是逞口舌之快”,为此应物兄差一点付出惨痛代价。小说在开卷第2节就提出了一个吃紧问题:如何管住舌头又不使精神黯哑?导师、岳父乔木先生早年告诫他:“记住,除了上课,要少说话。能讲不算什么本事。善讲也不算什么功夫。孔夫子*讨厌哪些人?讨厌的就是那些话多的人。孔子*喜欢哪些人?半天放不出一个屁来的闷葫芦。颜回就是个闷葫芦。.......日发千言,不损自伤。”一旦遵从师教,他的思维却变得迟钝起来,一度还陷入了恐惧:自己真的变成一个傻子了?是不是提前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但是有一天,在镜湖边散步的时候,他感到脑子又突然好使了。他发现,自己虽然并没有开口说话,脑子却在飞快地转动。那是初春,镜湖里的冰块正在融化,一小块,一小块的,浮光跃金,.......自己好像无师自通地找到了一个妥协的办法:我可以把一句话说出来,但又不让别人听到;舌头痛快了,脑子也飞快地转起来了;说话思考两不误。 伴随着只有他自己才能够听见的滔滔不绝,在以后的几天时间里,他又对这个现象进行了长驱直入的思考:只有说出来,只有感受到语言在舌面上的跳动,在唇齿之间出入,他才能够知道它的意思,他才能够在这句话和那句话之间建立起语义和逻辑上的关系。他还进一步发现,周围的人,那些原来把当他成刺头的人,慢慢地认为他不仅慎言,而且慎思。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一句也没有少说。 在“自己跟自己下棋”的相互博弈里,应物兄学会了与世界和平相处的独特方式:间距。记忆中的那段“冰舞”,使应物兄理解了舞蹈者之间的间距:欲拒还迎。拒、迎之间形成了奇特的张力,这种“张力”或应有更具体、确切的命名?正如在诚实与撒谎之间,是否还有另一个词?在冷眼旁观与相拥而眠之间,有没有另一种状态?在清醒透彻与晕晕乎乎之间,会否夹着别样的思维?在**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间,是否还藏着更有意思的奥妙?“之间”,这个同时确证了存在之亲密与疏离的“之间”,揭示了某种非距离的距离感,叙述者与被叙述者,应物兄和自己,乃至书中所有师生同事、上级下级、父女母子、朋友熟人,其交互关系多少都会透出这种奇异的间距性。这种“间距性”几乎遍布于叙述的每一处夹层,使《应物兄》读起来,似乎每个局部都是踏实的、精准的,但整体感却是恍惚的、迷蒙的。李洱喜欢法国作家加缪,不是个秘密,但他用“间距”的世界来置换加缪“脱节”的世界,把“局外人”莫尔索变成“半个局外人”应物兄,则意味深长:“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的荒唐感与西方存在主义的荒诞感,区别恰在于一个“情”字。一如书中程济世先生所言:一个儒家可以节欲、寡欲,但不能寡情、绝情,更不能无情。 “我们的应物兄”,小说里反复出现的这一称谓,体现了这种既亲密又疏离的间距特征,也提示出一种三层嵌入式的叙述视角:叙述者隐身在人物背后,隐含作者隐身在叙述人背后,还有一个观察者,则隐身在隐含作者的背后。这个观察者意味着他者的目光?还是文德能死前提到的那个奇怪单词Thirdxelf”(第三自我)?究竟是一个莫名的“他”在看,抑或是一个更神秘的“我”在看,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设置了这一视点外的视点,我们就无法再自恋,再自欺了。 举头三尺有神明。知白守黑。《应物兄》的叙述人,当是一个懂敬畏、知进退、有情义的叙述人。

内容简介

一部《应物兄》,李洱整整写了十三年。李洱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当代人,尤其是知识者的言谈和举止。所有人,我们的父兄和姐妹,他们的命运都围绕着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应物兄身上也由此积聚了那么多的灰尘和光芒,那么多的失败和希望。本书各篇章撷取首句的二三字作为标题,尔后或叙或议、或赞或讽,或歌或哭,从容自若地展开。各篇章之间又互相勾连,不断被重新组合,产生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与意义。它植根于传统,实现的却是新的诗学建构。《应物兄》的出现,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李洱启动了对历史和知识的合理想象,并将之妥帖地落实到每个叙事环节。于是那么多的人物、知识、言谈、细节,都化为一个纷纭变幻的时代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小说*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日月之行出于其中,星汉灿烂出于其里。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本书中发现自己。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新的文学建构方式,新的文学道德,由此诞生。对于汉语长篇小说艺术而言,《应物兄》已经悄然挪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地图的坐标。

目录

上卷 1.应物兄003 2.许多年来007 3.木瓜011 4.动物医院 015 5.赔偿协议 020 6.等着瞧028 7.滑稽 048 8.那两个月 054 9.姚鼐先生 063 10.扁桃体 077 11.卡尔文 079 12.早在1743年 091 13.套五宝 101 14.钢化玻璃108 15.巴别 114 16.双林院士132 17.奇怪得很140 18.人才引进149 19.赴美 157 20.程先生 167 21.雪桃 176 22.之所以 181 23.第二天 192 24.喷嘴 200 25.孔子传 212 26.春天 219 27.但是 233 28.瞧,谁来了237 29.照片 246 30.象愚 250 31.济哥 264 32.哦 270 33.虽然 280 34.三人行 304 35.栾庭玉 324 36.勺园 338 37.谁是小颜 346 38.程先生 352 39.七十二 357 40.博雅 365 41.仁德路 378 42.双林 384 43.儒驴 389 44.子贡 408 45.麦老 416 46.黄兴 433 47.接下来 442 48.她 450 49.白马 459 50.艾伦 463 51.Reading Room 478 52.谁能想到 494 53.不 504 54.千里始足下510 55.学勤兄 519 56.**次会见 528 57.温而厉 538 58.蝈蝈 546 59.敬头香 549 60.长庆洞 567 61.其鸣自 573 62.本来 580 下卷 63.硅谷 591 64.他 604 65.小工 613 66.双沟村 623 67.招尘 635 68.铜舌 648 69.仁德路 655 70.墙 671 71.你 691 72.董松龄 706 73.但是 721 74.杂碎汤 731 75.寒鸦 751 76.回家 761 77.第二天 775 78.窑洞 796 79.Illeism 811 80.子贡 823 81.螽斯 833 82.套五宝 849 83.太和春煖 860 84.声与意 881 85.九曲 898 86.芸娘 923 87.1983年 938 88.它 960 89.The thirdxelf 964 90.返回 979 91.譬如 999 92.默哀 1028 93.敦伦 1046 94.共济山 1060 95.晶体 1071 96.鱼咬羊 1075 97.它们 1088 98.兰大师 1099 99.灯儿 1118 100.子房先生1131 101.仁德丸子1137 后记1143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洱 中国先锋文学之后*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1966 年生于河南济源,1987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现为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 著有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应物兄》,出版有“李洱作品系列”(八卷)。《花腔》2003 年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10 年被评为“新时期文学三十年”(1979—2009)中国十佳长篇小说。《应物兄》获“新世纪二十年长篇小说 20 部”专家奖、读者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主要作品被译为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捷克语、韩语等在海外出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