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73319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2
- 出版时间:2024-07-01
- 条形码:9787522733197 ; 978-7-5227-3319-7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文献整理与研究”(16ZDA176)阶段性成果。作者对清代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传播进行了探讨。具体内容涉及社会空间与清代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传播的生成、身份认知与清代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传播的生成、乾嘉诗坛主盟者法式善的扬名心态与多媒介传播行为、道咸悲剧诗人柏葰的仕进心态与功利性传播行为、咸同显宦诗人瑞常的异客心态与情感性传播行为、光宣守旧诗人延清的旁观心态与公共性传播行为、光宣追新诗人三多的介入者心态与策划性传播行为、 清代蒙古族诗人创作传播的内在规律等。
目录
绪论
**章 外推力:社会空间与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传播生成
**节 宫廷政治空间:创作传播的直接推动力
第二节 社会公共空间:创作传播的间接推动力
第三节 文化消费空间:创作传播的辅助推动力
第二章 内驱力:士之信念与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传播生成
**节 士的身份追求:认知内驱力与创作传播
第二节 士的理想追求:自我提升内驱力与创作传播
第三节 士的生活追求:附属内驱力与创作传播
第三章 诗仕互融:乾嘉诗坛的一种文学传播趋向
**节 诗仕互融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乾嘉诗仕互融的新变及表现
第三节 八旗诗人的诗仕互融趋向
第四章 以诗助仕:法式善的仕途心态与传播行为
**节 仕途“扬名”心态
第二节 仁宗“沽名”说再辨
第三节 法式善仕途中的文学传播行为
第五章 以仕助诗:法式善的创作心态与诗歌传播行为
**节 诗途“主盟”心态
第二节 人际传播:诗学播布的主要方式
第三节 出版传播:诗学播布的辅助方式
第四节 场所传播:作为文学公共领域的诗龛
第五节 图像传播:诗人生活的拟态化传播
第六节 对诗人形象的认同与批评
第六章 诗随仕动:道咸同政坛诗人的仪式化人际传播
**节 成为仪式:诗随仕动趋向的形成
第二节 进入仪式:蒙古族诗人酬唱中的诗随仕动
第三节 仪式的反馈:诗随仕动对蒙古族诗人的作用及意义
第七章 功利的仪式:柏莅的心态与诗歌传播行为
**节 积极的仕进者:柏葰的传播心态
第二节 功利性酬唱往来:为仕进服务的传播行为
第三节 对柏葰形象的接受与传播
第八章 情感的仪式:瑞常的心态与诗歌传播行为
**节 官场“异客”:瑞常的传播心态
第二节 情感性酬唱往来:为情感世界服务的传播行为
第三节 对瑞常形象的接受与传播
第九章 避新守旧:媒介变革时代蒙古族诗人的传播选择
**节 避“新”:新媒介时代蒙古族诗人的离场
第二节 守“旧”:蒙古族诗人对固有传播策略的坚持
第三节 “共有”之维护:避“新”守“旧”的目的及动因
第十章 旧中缀新:延清的心态与诗歌传播行为
**节 理性的观察者:延清的传播心态
第二节 纪实型传播:典型事件与延清的传播行为
第三节 集纳式传播:文化事件与延清的传播行为
第四节 点染“新媒体”色彩的传播行为
第五节 对延清形象的接受与传播
第十一章 新中承旧:三多的心态与创作传播
**节 积极的实践者:三多的传播心态
第二节 两级传播:杭州文人圈与三多的传播行为
第三节 “炒作”传播:报纸与三多的传播行为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邢渊渊,女,山西太原人。内蒙古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清代蒙古族诗文研究,曾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社会科学》《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论文。主持完成省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文言浅说
¥11.0¥24.0 -
乡土中国
¥18.5¥26.0 -
偏见
¥21.8¥56.0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2.2¥45.0 -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15.7¥49.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3.7¥39.8 -
身为女性的选择
¥25.2¥56.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0.5¥38.0 -
西方哲学史
¥14.8¥38.0 -
性心理学
¥18.4¥58.0 -
女性生存战争
¥26.1¥66.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0.0¥36.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3.2¥32.0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3.8¥38.0 -
中国人的名·字·号
¥10.0¥28.0 -
我们内心的冲突(平装)
¥13.8¥39.9 -
我们内心的冲突
¥14.4¥42.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2.9¥39.8 -
看不见的伤痕(八品-九品)
¥23.1¥69.0 -
第二性Ⅰ//2021新定价
¥33.8¥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