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738543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72
- 出版时间:2024-08-01
- 条形码:9787522738543 ; 978-7-5227-3854-3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华多民族文化史的研究视角,将清代蒙古族诗人这一特定时期的特殊创作群体的文学活动呈现于中国文学史的辉煌史册中。并在中国制度史、思想史、新文化史的关照下解读这个具有民族符号的创作群体,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中梳理出清代蒙古族诗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解读,以拓宽清代文学研究视界、建构清代文学研究新范式。
目录
绪论
**章 乾嘉盛世的多民族文学交融
**节 乾嘉时期蒙汉文学交融基本状况
第二节 蒙汉交融视域下的乾嘉诗坛创作
第三节 蒙汉交融视域下的乾嘉诗坛诗学思想
第二章 乾嘉时期“边功”的文化记忆与诗歌的文学想象
**节 “边功”生产的历史空间内涵
第二节 “边功”创作的生命体验与文化认同
第三节 “边功”创作的诗人心态与诗歌品格
第三章 道咸同变局中的中华民族文学
**节 关于国变的民族文学担当
第二节 变革时代的使命意识
第三节 思想诉求的驱动:走向意识形态的经学批评
第四章 道咸同驻防的“诗史”书写
**节 京口驻防诗人
第二节 京口驻防诗人的“诗史”书写
第三节 京口驻防诗人的杜甫接受
第五章 晚清政局中的光宣文坛气象
**节 光宣时期蒙古族创作中的晚清政局
第二节 满蒙汉文人交游与“觉世之诗”的创作
第三节 “西学东进”与光宣时期的蒙汉诗学思潮
第六章 晚近蒙古王公汉语创作“局势”
**节 岁月静好:道咸同光变局中“局外人”的优游
第二节 与时俱进:变局中“局内人”的热望
第三节 进退失据:“局内人”到“局外人”
第七章 八旗子弟的原乡疏离感与“文学事件”
**节 文学事件的生成:原乡的陌生感
第二节 文学事件的裂变:原乡的异质感
第三节 文学事件的消除:乡心之安放
第八章 驻防制度与驻防文学的规约和演进
**节 满汉分居制之旗城建置与营志诗文
第二节 八旗营葬制与驻防“乡思”之“乡”变
第三节 驻防文学镜像下驻防安养制度的消解
第九章 科举制度的拓殖与八旗文学的交融
**节 八旗科举制度的萌发与清前期八旗崇文风尚的生成
第二节 八旗科举变局成长期与八旗文事繁盛
第三节 科举制度消融期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确立
第十章 都邑社会对蒙古文学家族的影响
**节 文学场域转换与蒙古家族文人的社交扩展
第二节 都邑文化与蒙古文学家族的文学生产
第三节 都邑社会与蒙古文学家族的汉诗范型转化
第十一章 草原丝绸之路诗歌思想质素与发展趋势
**节 北疆草原丝绸之路的主题表达
第二节 北疆草原丝绸之路创作的身份认同
第三节 草原丝绸之路的艺术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米彦青,文学博士,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领军人物。现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学术方向为唐宋明清诗词文研究,尤致力于家族文学和民族文学研究。已出版专著《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清中期蒙古族汉语创作的唐诗接受史》,合著《中华唐诗鉴赏辞典》等。已在《文学评论》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曾获得内蒙政府颁发的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和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及内大第五届青年科技创新奖。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并获评优秀、教育BU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项、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教育BU古籍整理项目一项、内蒙古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项目、内蒙古高等学校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资助项目等。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林徽因讲建筑
¥11.9¥29.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她们
¥17.3¥46.8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9.0¥25.0 -
茶,汤和好天气
¥10.1¥28.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瓦尔登湖
¥12.9¥39.0 -
中国小说史略
¥13.3¥35.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10.1¥28.0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见字如面
¥15.9¥49.8 -
梅子熟时栀子香
¥16.9¥49.8 -
回声与倒影
¥13.7¥36.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20.4¥55.0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0.7¥29.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随园食单
¥9.1¥30.0 -
夏日走过山间
¥10.5¥30.0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