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754260896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54
- 出版时间:2004-02-01
- 条形码:9787542608963 ; 978-7-5426-0896-3
本书特色
早些时候,“风水”一词是与“迷信”、“占卜”诸词脱不了干系的,殊不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风水是一门独特的中国文化景观。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风水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理想环境的代名词,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论、阴、五行、八卦以及“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风水产生的文化土壤。
内容简介
风水是一门独特的中国文化景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论、阴、五行、八卦以及“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风水产生的文化土壤。
风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质是追求理想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风水中的吉凶观实际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环境观。中国风水不仅对古代的城市、村落、民居、葬地产生了影响,而且与传统的佛教、道教、儒家伦理、风景园林、山水诗画等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诚然,风水中混杂着大量的迷信成分,但风水追求理想生存环境的主题是永恒的。也正是基于此,当今的西方社会才会如此关注中国风水。
这是**部从文化的角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出发点,全面系统地探讨风水的形成原因、理论内核、社会表现及其文化取向的著作。本书对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民俗学、人类学及社会学等领域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片断:
**章“大地为母”:风水
产生的哲学前提
人类一诞生,便与大地母亲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不取给于大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地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
已发现的公元前6000年一前2000年间的大量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表明:选择在背坡面水、处河流沼泽边缘的聚落遗址,*为普遍①无论仰韶时期还是龙山时期,均是如此。其原因很简单:聚落接近水源,生产、生活方便;聚落建在河流交汇处,交往便宜;聚落所处河谷,则成为聚落间的交往通道。特别是多数聚落为现代城镇所叠压,说明其基址的选择在今天仍然不失其合理性。
看来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能动的选择居住环境。原始的经验日积月累,达到一定阶段,就有可能形成一门学问。但是经验的素材要上升为一门学问,还得有思想方法论作指导。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活跃的学术思想和出色的哲学理论,为这种需要提供了可能。于是,从战国时代开始,一门在古典哲学指导下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风水学,便开始了胎动。阴阳观念及其有关的气论思想和大地有机学说,对风水学在日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大地为母”的思想则是风水学形成的直接依据。不了解中国古代风水思想的哲学渊源,要全面了解中国古代风水学的精髓,是不可能的。
一、“阴阳”思想的缘起及其对风水学的影响
如果没有阴阳学说作指导,就不会产生中国古代的风水思想和风水文化。
阴阳思想可以追溯到《易经》。《易经》的成书时代,历来众说纷纭。但从《易经》卦爻辞中引用的许多关于商和周初的故事来看,可能是西周初年的作品①。《易经》本身并未提及阴阳二字,但它试图用两个具有对立关系的事理(“—”和“—”)以及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来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
前言
风水是一门独特的中国文化景观。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风水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理想环境的代名词。
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人类便懂得了选择理想环境来求得生存和发展。由于受“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为死人修造的阴宅与活人居住的阳宅一样,均强调*佳环境的选择。汉代成书的《释名》中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即是说,“宅”本“选择”之意。风水讲究择吉地而建宅,由此表明,风水是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
风水理论的基本取向,特别关注于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与传统的“天人合一”宇宙观是基本一致的。风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主张“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即是说,人要顺应“天道”,以自然为本,人类只有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才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风水不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把大地本身看成一个富有灵性的有机体,各部分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协调。这种大地有机自然观,既是风水思想的核心,也是东方传统哲学的精华。
作为一种环境观,风水对中国古代民居、村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各种聚落的选址、朝向、空间结构及景观构成等,均有着独特的环境意象和深刻的人文含义,试图表现出一种将天、地、人三者紧密结合的整体有机思想,这正是中国传统风水思想在处理人与环境关系时所擅长的。
现代许多人一提起“风水”,往往与“封建迷信”相提并论。毋庸置疑,风水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其解释体系又趋于玄奥,难免混杂着浓厚的迷信成分。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否定风水的价值。风水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风水对理想生活环境的追求,始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题,决不能因为其运作方法有过偏差,便忽视其思想主旨的合理性。风水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环境观的发展和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艺术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都值得认真总结和大力发扬。风水的整体有机思维观,正是当代东方社会失而复得、西方社会长期忽视的。
中国的风水理论,近年来越来越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著名美国生态设计学专家托德指出:中国风水“具有鲜明的生态实用性”;著名英国景观建筑学家帕特里克·阿伯隆比赞誉:“在风水下所展现的中国风景,在曾经存在过的任何美妙风景中,可能是构造*为精美的”;享誉全球的美国生土建筑学家吉·戈兰尼认为:“中国的住宅、村庄和城市设计,具有与自然和谐并随大自然的演变而演变的独特风格”;美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权威凯文·林奇断言,中国风水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不管西方学者的评论是否妥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古老的中国风水富含合理的成分,其中既包含着丰富的实用价值,也蕴含着浓厚的审美情趣,还能超越时空的限制,为现代风景、园林、建筑和城市设计,提供富有自然气息的新思路。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风水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许多专家学者勇闯“禁区”,取得了可喜成绩,本书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获益于这些开创性的探索成果。
倍感荣幸的是,本书的写作,曾得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老先生的热情鼓励。作者的导师于希贤教授,更是自始至终地关心和支持了本书的写作。于希贤教授和陈传康教授为奖掖后进,相继为本书作序。谢凝高教授、韩光辉博士、张国雄博士后诸位先生,先后审阅过部分文稿。冯泉、刘东辉、吴波、李新峰、李崇文等学友,亦提供过真诚帮助。作者的爱人申秀英女士,也为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倾注过大量心血和汗水。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虽已付梓,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疏漏和浅薄之处肯定难免,敬希慧识者赐教。
刘沛林1994年3月28日
于北大47楼1031室
目录
序二
中文目录
英文目录
前言
**章“大地为母”:风水产生的哲学前提
一、“阴阳”思想的缘起及其对风水学的影响
二、“气论”的产生及其在风水中的反映
三、大地有机说与风水中的有机自然观
四、从“女阴崇拜”到“大地为母”思想的转化
五、风水中的“地母崇拜”和女阴象征
六、从宇宙全息统一律看风水的形成及其象征
第二章从“卜宅”到“相宅”:风水流变
一、先秦:风水思想的萌芽时期
1、原始居住形式所体现的环境观念
2、六千年前的“青龙”、“白虎”图案
3、卜辞中的“卜宅”记录
4、文献中的“相宅”记录
5、“百家争鸣”局面对风水的影响
二、秦汉魏晋:风水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
(一)秦汉——风水理论的酝酿
1、阴阳学说的流布
2、五行学说的盛行
3、五行与风水中的方位、四时、四象及其他
4、八卦观对风水的影响
5、风水中纳甲干支法的使用
6、“风水方位之书”的出现
(二)魏晋——风水体系的初步建立
1、管辂其人
2、郭璞其人
3、《葬经》和《葬书》小考
4、《葬书》的理论要点
三、唐宋:风水理论的发展与定型时期
1、主要大师及理论流派
2、风水著作的大量涌现
3、《宅经》的特点
4、风水思想与佛、道、儒的合拍
四、明清:风水理论的进一步阐释和总结时期
1、研究与著述结合
2、编纂与积累并举
3、分支理论更为发达
五、民国以降:近现代科学文化对风水的冲击
1、近代科学观出现后的风水
2、当代“风水热”的再兴
第三章“气论”与“形论”:风水流派
一、“形法派”的产生及理论特点
二、源自《禹贡》的“三条四列”说
及其对形法派的影响
三、形法派的代表:江西风水
四、理气派的产生及理论要点
五、风水理气说中“气”的本质
六、镇“煞”——一种源自气理的民俗文化现象
七、理气派的代表:福建风水
八、“形势”与“理气”综论
第四章“寻龙认地”:风水操作法解析
一、风水罗盘的演化和操作
1、罗盘发明前的测向工具
2、罗盘的出现及种类
3、风水罗盘的结构和原理
4、风水罗盘的使用
5、罗盘解意
二、山川模式的选择程序和方法
1、寻龙认脉
2、察砂
3、观水
4、点穴、立向
三、宅地、宅内环境的布局
1、五音相宅法
2、游年八宅法
3、压白尺法
第五章“藏风、得水”与“乘生气”:
风水的环境学解释
一、“风水宝地”的环境模式
二、论“藏风”
三、论“得水”
四、论朝阳
五、风水中的生气循环
六、“风水宝地”的综合自然地理环境评价
七、风水中环境吉凶意识的文化史观
第六章“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阳宅风水探微
一、阳宅风水理论与范式
二、村落选址与风水
1、卜居
2、形局
3、水龙
4、构景
5、水口
6、风水补救措施
三、宗祠选址与风水
1、宗祠的宏观定位
2、宗祠的小环境特点
四、民居与风水
1、民居的宅外环境和宅外形
2、民居的宅内形
3、开门法则
4、天井功能和排水法则
5、床的安放
6、灶、厕的布置
五、城市选址与风水
1、注重“脉络”的都邑形势
2、“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
3、获交往运输之便
4、具安全防御之功
5、隐喻及象征
六、城市布局与风水
1、城墙和城门的排列
2、“天人合一”——城市的宇宙象征
3、面南而居和中轴线
4、“金城环带”——金水河
第七章“凡葬必于高陵之上”:阴宅风水剖析
一、远古的丧葬
1、不封不树,墓而不坟
2、“避水泉之湿”的功能
二、祸福感应
三、葬地风水的基本原则
1、来龙有势,发脉悠远
2、屏帐罗列,远近有致
3、四局分明,八龙有异
4、穴场分明,穴形多样
5、山环水绕,四面拱卫
四、历代帝王陵的风水环境举例
1、后世所修先帝陵
2、依山为陵的唐帝陵
3、明十三陵的风水环境
4、清东陵和清西陵的风水环境
第八章“地之美者,则神灵安”:风水与宗教
一、道教、道观与风水
1、道家仙界与风水
2、道教与风水的传播
3、道观选址与风水
二、佛教、佛寺与风水
1、佛教天界与风水
2、佛寺选址与风水
3、佛寺布局与风水
三、与宗教相关的“风水建筑”
1、厌胜塔
2、水口塔
3、文峰塔
第九章“自古来,出圣出贤尽在朝阳俊秀之处,
清雅之地”:风水与人文
一、儒家伦理在风水中的体现
1、“三纲五常”
2、宗族礼制
3、拱、朝、侍、卫
二、风水与封建政治
1、王都“龙气”
2、压“偏霸之气”
三、风水与人文渊薮
1、天、地、人三人之道
2、“地灵人杰”
四、为保风水而护“龙脉”
1、护“龙脉”保国运
2、护“龙脉”减灾异
五、用于人文目的的风水补救
1、昌文运——文昌塔
2、固形势——镇塔
第十章从本土到海外:中国风水文化的
辐散与外播
一、中国风水在日本
1、风水的东传
2、中国风水与日本的“家相”和“墓相”
3、日本“家相”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风水在朝鲜半岛
1、传播时间
2、接收与运用
三、风水思想在港台
1、风水与香港民俗
2、台湾民俗中的风水
四、中国风水在东南亚
1、新加坡
2、马来西亚
3、其他国家
五、中国风水在英国
1、传教士伊特尔等人眼中的中国风水
2、李约瑟等人对中国风水的评价
六、中国风水在美国
1、新的“风水热”的出现
2、风水与“生态建筑学”的诞生
3、风水走向美国民俗
第十一章现实与理想:古代中国人理想
环境观的主题与变奏
一、古代居住观剖析
二、古代山水诗中的环境观透视
三、古代山水画中的理想环境观
四、古代山林居士的隐居环境观透视
五、古典园林中的环境观透视
六、现实与理想——中国人环境观的变奏与主题
第十二章传统与创新:风水思想与新的风景、
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
一、风水对风景规划的启示
1、风水与风景的共性
2、风水地的风景评价
3、风景地的风水评价
4、风水对现代风景规划的启示
二、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
1、风水地的园林特点
2、园林中的风水结构
3、从徽州“水口园林”到现代园林规划
三、风水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启示
1、风水与生态建筑
2、风水与“山水城市”设计
第十三章风水的文化判断
一、历史上关于风水的评价
1、对风水的褒扬和推崇
2、对风水说的批驳
3、褒贬相参的评说
4、对各种评价的评价
二、风水思想与中国文化体系
1、源自《易经》的吉凶评价系统
2、对《周易》阴阳观的承袭和发挥
3、五行与八卦体系的运用
4、传统美学观在风水中的体现
5、农业社会对风水模式的影响
6、风水与佛、道、儒思想的揉杂
三、风水体系的文化阐释
1、风水思想的合理内核
2、巫术评价系统的不可避免性
3、从文化看风水
四、风水与“回归自然”的文化取向
1、“回归自然”思潮的缘起
2、风水与新的环境观
3、被誉为“前途无量的学问”
附录:本书英文提要
作者简介
刘沛林
1963年生,湖南汉寿人。1983年大学毕业。现任衡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旅游系副教授。1994年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硕士学位。主攻城市与区域历史地理及景观规划。参加过涿鹿县“黄帝文化旅游城”、“济南临淄区齐文化旅游城”等实际项目的规划论证工作。担任过《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40余万字,主要论文有:《中国历代核心区的迁移及发展趋势》、《天圆地方说考辨》、《风水思想对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影响》、《风水的有机自然观对新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启示》、《宏观调控与房地产业
发展》等。
-
偏见
¥17.8¥56.0 -
女性生存战争
¥29.7¥66.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0¥36.8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7.2¥45.0 -
自卑与超越
¥13.7¥39.8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0.0¥36.0 -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
¥13.7¥39.8 -
身为女性的选择
¥18.9¥56.0 -
西方哲学史
¥16.8¥38.0 -
儿童教育心理学
¥12.4¥38.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0.5¥38.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1.2¥32.0 -
性心理学
¥26.7¥58.0 -
怪癖心理学:解读种种怪诞现象背后的心里秘密
¥11.8¥36.0 -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版
¥14.9¥39.8 -
文言浅说
¥10.1¥24.0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10.0¥36.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8.0¥39.8 -
苏联演变与民族问题研究
¥23.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