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 绘本故事读写七讲

包邮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 绘本故事读写七讲

1星价 ¥31.9 (6.4折)
2星价¥31.9 定价¥49.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911811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64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219118115 ; 978-7-219-11811-5

本书特色

编辑推荐 在当今教育环境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早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家长们热衷于给孩子购买绘本、陪伴孩子阅读绘本。然而,一个关键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家长们真的读懂绘本了吗?孩子们又从绘本中看到了什么呢?《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绘本故事读写七讲》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索绘本世界的宝贵钥匙。
“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是法国著名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名言,这句话强调了内心意愿对于视觉感知的主导作用。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绘本的画面和文字,用自己内心的意愿去理解和解读所看到的内容。绘本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色、每一个情节,都需要孩子们用心去感受和理解,这种主动的认知过程能够激发他们内心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培养多元的思维方式。
《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绘本故事读写七讲》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青岛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冯强教授撰写。冯强教授主授创意写作课多年,在本书中,他从生命技术、比喻问题、视角问题、风格问题、结构问题、声音问题等多个维度对绘本进行了深度剖析。本书不再仅停留在绘本表面的故事叙述,而是引领读者深入挖掘其中的精髓和要义。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尤其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如何引导孩子们用心去读懂绘本,如何在绘本的世界中培养孩子们的读写能力和综合素养。 名家推荐 《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从中外优秀作品的分析鉴赏切入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践,探讨绘本故事写作路径,有学术价值及指导意义。
——陈晖(《图画书的讲读艺术》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围绕如何写,《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用一个故事带出好多个故事,让读者看到原来我们的生活可以被如此多的故事环绕,这些故事仿佛已经在那里等了很久很久,只需一个讲述的声音就可以让它们苏醒过来。
——汤素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湖南省作协主席) 恰切地安排绘本,谙熟地引用国学书籍,将“美学教育”这个非常容易流于形式和空谈的词语阐述得生动详细,让儿童在欢笑中体会到“感悟过、体验过,方为活过”这一重要观念,从而更好地面对应试语文,接纳与了解生命语文,活出充满爱的精彩人生。
——连中国(语文特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语文教研员) 对于绘本的创作而言,创意为王。研究绘本的著作也得具有创意性,否则,连绘本的创意也会消失。冯强的绘本研究著作《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具有鲜明的创意性,它让我看到了很多同类著作所没有的独特的体例、异质的引述、鲜活的想法和醒目的语言。在一些维度上,这本书擦亮了我们看绘本的眼睛。
——朱自强(中国海洋大学讲席教授,国际格林奖获得者) 在数千年厚重的中华文明史中,绘本只是一个崭新的外来文明形式。但是当绘本在本世纪被广大中国读者所接受后,就如同雨后春笋,发展势头如此迅猛,纵观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这说明绘本确实给中国的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与幸福。在这种情况下,对绘本的研究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我对冯强的研究表示赞赏和钦佩。希望有更多的各个领域的专家为中国绘本的发展做出贡献。
——唐亚明(《绅士的雨伞》《活了100 万次的猫》译者,小活字总编辑)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多年在大学教授写作课,同时有丰富创作经验的冯强教授对绘本读写经验的总结。全书以绘本故事为切入点,围绕十四部经典绘本,以七堂课的形式,从生命、语言、视角、结构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绘本中隐含的读写技巧,也讲绘本故事引申出来的微言义理。本书浅入深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它邀请读者感受、感知并感通更多的生命之美,能为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极具实用性的读写参考。

目录

导论 美是一种自由感:感受、感知与感通**讲 写作的动力: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 1.1 《你看见了什么?》:怎么了,这里有什么可以看吗?/1.2 《月下看猫头鹰》: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1.3 比喻问题(1):真实感受牵引下的朴素想象/1.4 比喻问题(2):你听得到栀子花和猫头鹰的尖声抗议吗?/1.5 生命技术(1):好好地锻炼视力,别偷懒/1.6 画面感问题:假设自己是一台摄像机/1.7 生命技术(2):所有了不起的故事无论如何都是关于看见的/1.8 生命技术(3):你可以在一棵树前停留多长时间/1.9 生命技术(4):人是他的所见与能见/思考第二讲 写作中的卸载:感受先于知识 2.1 《绅士的雨伞》:哦,真的呀!雨点儿打在伞上果然是滴答答啊!/2.2 《爸爸带我看宇宙》:什么东西臭臭的?/2.3 视角问题(1):儿子的感受视角和爸爸的知识视角/2.4 视角问题(2):作者、叙述者、人物与读者的距离/2.5 生命技术(5):尝试观看和变更某个已经自动化的习惯/2.6 陌生化问题(1):使石头成其为石头/2.7 风格问题:在熟悉感和陌生感之间/2.8 生命技术(6):我通过触觉、味觉和嗅觉,重新认识了许多词/2.9 语言问题(1):命名与去名/思考第三讲 写作中的名与实: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3.1 《我的爸爸叫焦尼》:火车就要来了,爸爸坐的火车/3.2 《我的名字克丽桑丝美美菊花》:你的名字就是你/3.3 结构问题(1):找到人物要面对的独特问题/3.4 结构问题(2):问题出现—问题恶化/延宕—问题解决/不解决的三幕结构/3.5 节奏问题:情节与细节的纵横交织/3.6 名字问题: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3.7 生命技术(7):学习的三个层次与权威的位置/3.8 语言问题(2):很明显,你得了多发性硬化症/3.9 生命技术(8):感受与正名的往复循环/思考导论 美是一种自由感:感受、感知与感通 **讲 写作的动力: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 1.1 《你看见了什么?》:怎么了,这里有什么可以看吗?/1.2 《月下看猫头鹰》: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1.3 比喻问题(1):真实感受牵引下的朴素想象/1.4 比喻问题(2):你听得到栀子花和猫头鹰的尖声抗议吗?/1.5 生命技术(1):好好地锻炼视力,别偷懒/1.6 画面感问题:假设自己是一台摄像机/1.7 生命技术(2):所有了不起的故事无论如何都是关于看见的/1.8 生命技术(3):你可以在一棵树前停留多长时间/1.9 生命技术(4):人是他的所见与能见/思考 第二讲 写作中的卸载:感受先于知识 2.1 《绅士的雨伞》:哦,真的呀!雨点儿打在伞上果然是滴答答啊!/2.2 《爸爸带我看宇宙》:什么东西臭臭的?/2.3 视角问题(1):儿子的感受视角和爸爸的知识视角/2.4 视角问题(2):作者、叙述者、人物与读者的距离/2.5 生命技术(5):尝试观看和变更某个已经自动化的习惯/2.6 陌生化问题(1):使石头成其为石头/2.7 风格问题:在熟悉感和陌生感之间/2.8 生命技术(6):我通过触觉、味觉和嗅觉,重新认识了许多词/2.9 语言问题(1):命名与去名/思考 第三讲 写作中的名与实: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3.1 《我的爸爸叫焦尼》:火车就要来了,爸爸坐的火车/3.2 《我的名字克丽桑丝美美菊花》:你的名字就是你/3.3 结构问题(1):找到人物要面对的独特问题/3.4 结构问题(2):问题出现—问题恶化/延宕—问题解决/不解决的三幕结构/3.5 节奏问题:情节与细节的纵横交织/3.6 名字问题: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3.7 生命技术(7):学习的三个层次与权威的位置/3.8 语言问题(2):很明显,你得了多发性硬化症/3.9 生命技术(8):感受与正名的往复循环/思考 第四讲 写作中的共属:不仅马的尺度被人所改变,而且人自身的尺度也会发生变化 4.1 《在森林里》:也许它们会一直等着你,下次再来一起玩/4.2 《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4.3 原型问题(1):故事无意识帮助我们修通现实困境/4.4 生命技术(9):把游戏作为巨大的文化成就/4.5 生命技术(10):潜在空间的开启/4.6 生命技术(11):成为容器或建造球体/4.7 语言问题(3):话语与信息的区别/4.8 生命技术(12):非暴力沟通/4.9 生命技术(13):家庭之乐,*能培养人心,并且维系一人之生活平稳/思考 第五讲 写作中的时间:我可死过100 万次呢! 5.1 《活了100 万次的猫》:猫喜欢白猫和小猫们,胜过喜欢自己/5.2 《爷爷一定有办法》:这块料子还够做……/5.3 生命技术(14):爱和耐心终会变成一个故事/5.4 句子问题:句句要同你很生,句句要同你很熟/5.5 结构问题(3):一个故事可以有多少变体/5.6 陌生化问题(2):看似不可能的故事/5.7 结构问题(4):主人公的成长与一个故事的正反合/5.8 生命技术(15):有机体期望只以自己的风格去死/5.9 写作材料的搜集问题:他每天都在寻找这类新鲜的小细节/思考 第六讲 写作中的重复与差异:反者道之动 6.1 《好长好长的名字》:一万只青蛙跳出河面,它们根本分不清你叫的是谁/6.2 《安的种子》:雪大了,我先去把庙门外的雪扫一下吧/6.3 生命技术(16):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6.4 原型问题(2):直观不可计算之物/6.5 原型问题(3):三生万物/6.6 生命技术(17):当你怀着爱意去劳作时/6.7 生命技术(18):独一者、他者与共属(1)/6.8 生命技术(19):独一者、他者与共属(2)/6.9 语言问题(4):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思考 第七讲 写作的规则: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7.1 《小伤疤》:这时,我听到了妈妈的声音/7.2 《图书馆狮子》:必要的时候,在图书馆里,也可以打破规矩/7.3 生命技术(20):规则与相对更好的共同生活/7.4 生命技术(21):分辨不同的规则/7.5 生命技术(22):今天我们如何做长辈/7.6 声音问题:滥调与脱腔/7.7 生命技术(23):中止痛苦的恶循环/7.8 生命技术(24):“你现在是谁”比“你过去是谁”重要得多/7.9 星丛引文写作法:本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思考 “我也能写一个故事”:习作五篇 后记 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之外,我们也是故事中的人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冯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青岛大学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授创意写作与新诗理论。著有《大学生问题化阅读与写作》等,曾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艺创作铜鼓奖、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三等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百年‘兴'论流变研究(1919—2020)”。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