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232202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84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21232202 ; 978-7-5212-3220-2

本书特色

陆春祥有江南文化的气血和现代绅士派随笔的遗风。其文鲜润如春蔬、滋味如老酒、动静如秋水、深长如天地,知识、智慧、趣味、质地、通透性、收放度,都值得反复寻味。

——评论家、《人民文学》主编 施战军

陆春祥就像一个水边漫步归来的旅者,打开行囊,摊开纸笔,以耐心和诚挚之意连缀起一处处细节与故事,抒情与节制构成的混合体在书中时时可见,文字的气味宛如水边的鸢尾,典雅微妙,平淡悠长。

——作家 草白

陆春祥主张散文写作“有文、有思、有趣”。他自己即是从内心的一点小涟漪出发,起笔轻盈,不经意间追古抚今,交错出一种气象。自序的表达尤为洒脱。如大鹏鸟,凭借六月飓风掀起的波涛的托浮,跃上高空,驰骋于古今中外,毫无阻滞地飞往南冥。妙的是,一阵炫丽的环游,*终又能稳稳回到原点。

——作家 胡烟

纵观陆春祥的写作历程,其形式之多变,内容之驳杂,跨界之频繁,在当代散文领域几乎无出其右者。作为一个散文创作的多面手,他一直左冲右突,不仅有十八般武艺,而且有七十二变化。凭借多姿多彩的探索实践,凭借容纳百川的自觉经营,凭借辗转腾挪的身手功夫,凭着思的敏捷与情的丰沛,他的散文创作拥有了优质高产的“杂的优势”,真正呈现出一股多元化多维度的“子的气象”。

——评论家、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张亦辉


内容简介

《烂漫长醉》为鲁迅文学奖得主陆春祥全新散文集,分成“山水有烂”两卷与“漫辞”两卷。每卷内容与形式各有侧重,“山水有烂”A卷,写人写物写风物的长卷;B卷,重点写与水有关联的人事与风物。“漫辞”A卷,以富春江两岸为核心视角的自我思想与身体的漫步;B卷,侧重抒发行走山水中的点滴领悟。
陆春祥是当今文坛个性鲜明的散文大家。他的文化散文厚重博大,笔触自由灵活,趣味性十足,不枯燥,以宽阔的文化视野讲述着家国情、民族情。跳跃性的思维、独特的语言风格引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地域,从大文化视角认识广袤的世界。文字侃然有致,词锋秀拔,条理井然又妙趣自生。

目录

目 录

甲卷——山水有烂A

居延在斯 003

阿拉善乐章 023

袁州长歌 030

朱学士遗风 045

周柏**章 059

岭外玉岩 071

况钟的笔 086

千秋则 095

则诚的琵琶 105

世间花费*少的旅行 113

三沙九章 133

在拱宸桥上 162

热烈的涠洲岛 176

浔水之阳 184

长渠长 191

龙游之谜 198

山中这片海 204

松古几何 210

雾溪飞歌 219

寒江谣 224

秋水长天 231

随郦道元访华山 236

乙卷——山水有烂B

烂漫长醉 247

我们去翰邦 253

你好,子久先生 260

山居图之外 263

等待 267

自然亭记 270

养蚕记 274

桂花令 277

草木集 280

采果集 284

飞鸟集 288

山花集 292

流萤集 296

丙卷——漫辞A

读书堆及其他 301

隔离记 308

如莲 321

谢灵运的胡子 329

斫一个轮子 332

北京的哥 335

她说她叫儒雅洋 338

红黄蓝 344

邂逅大王花 348

丁卷——漫辞B

居延在斯

阿拉善乐章

袁州长歌

朱学士遗风

周柏**章

岭外玉岩

况钟的笔

千秋则

则诚的琵琶

世间花费*少的旅行

诗外——《烂漫长醉》后记 351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居延在斯》

居延在何处?
我从杭州直飞银川,沿京藏高速一路奔驰,一个半小时后到达内蒙古阿拉善盟首府巴彦浩特镇,这里也是阿左旗的旗府所在地,第二日六百公里行至阿右旗,第三日再五百公里行至额济纳旗,1698年以前,这里叫居延海,或者称居延泽,西蒙古土尔扈特部的阿喇布珠尔率五百多部众,从伏尔加河流域东归至此,这一带的荒漠和草原,就成了他们生活的家园,清廷特设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不过,人们依然习惯叫它居延海。
1
居延,匈奴语为“幽隐之地”,额济纳旗面积11.46万平方千米,比浙江省还大,人口却只有3.3万,对来自东部人口密集地区的我来说,的确够幽隐了,茫茫戈壁、草原和沙漠,无穷无尽。
不过,这个幽隐之地,并不因为地广人稀、生态恶劣而人迹罕至,相反,居延文明曾经在中华民族绵绵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额济纳博物馆,居延文明为我们展开了她那长长的瑰丽画卷。
考古证明,夏商周时期,居延就有人游牧,史称“流沙”“弱水”“大泽”。祁连山孕育了众多的河流,弱水(额济纳河)就是其中之一,它自南向北而至居延,形成了多个湖泊,居延海*为有名。《山海经》中的一段记载表明:流沙之外,有居鳐国与月氏、大夏等部落相邻,后迁徙于大泽一带。秦汉时期,北方游牧的匈奴人占据于此,“居鳐”就成了“居延”,或许,“居延”的意义太重要了,族名、地名、湖名,均以此命名。
刘邦虽然灭了秦,然而,大漠深处或者广阔草原上的多个游牧部落,并没有完全归顺,相反,他们凭着牧骑的优势,常常扰得汉朝不安宁。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率军深入河西,大军一路浩荡,击败了匈奴在河西地区的统治力量,匈奴浑邪王兵败降汉,汉王朝先后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称“河西四郡”,河西走廊从此并入汉王朝的版图,而居延,就属于张掖郡下的一个县治所。《居延在斯》

居延在何处?

我从杭州直飞银川,沿京藏高速一路奔驰,一个半小时后到达内蒙古阿拉善盟首府巴彦浩特镇,这里也是阿左旗的旗府所在地,第二日六百公里行至阿右旗,第三日再五百公里行至额济纳旗,1698年以前,这里叫居延海,或者称居延泽,西蒙古土尔扈特部的阿喇布珠尔率五百多部众,从伏尔加河流域东归至此,这一带的荒漠和草原,就成了他们生活的家园,清廷特设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不过,人们依然习惯叫它居延海。

1

居延,匈奴语为“幽隐之地”,额济纳旗面积11.46万平方千米,比浙江省还大,人口却只有3.3万,对来自东部人口密集地区的我来说,的确够幽隐了,茫茫戈壁、草原和沙漠,无穷无尽。

不过,这个幽隐之地,并不因为地广人稀、生态恶劣而人迹罕至,相反,居延文明曾经在中华民族绵绵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额济纳博物馆,居延文明为我们展开了她那长长的瑰丽画卷。

考古证明,夏商周时期,居延就有人游牧,史称“流沙”“弱水”“大泽”。祁连山孕育了众多的河流,弱水(额济纳河)就是其中之一,它自南向北而至居延,形成了多个湖泊,居延海*为有名。《山海经》中的一段记载表明:流沙之外,有居鳐国与月氏、大夏等部落相邻,后迁徙于大泽一带。秦汉时期,北方游牧的匈奴人占据于此,“居鳐”就成了“居延”,或许,“居延”的意义太重要了,族名、地名、湖名,均以此命名。

刘邦虽然灭了秦,然而,大漠深处或者广阔草原上的多个游牧部落,并没有完全归顺,相反,他们凭着牧骑的优势,常常扰得汉朝不安宁。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率军深入河西,大军一路浩荡,击败了匈奴在河西地区的统治力量,匈奴浑邪王兵败降汉,汉王朝先后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称“河西四郡”,河西走廊从此并入汉王朝的版图,而居延,就属于张掖郡下的一个县治所。

我几次去三亚,天涯海角名人雕塑园中,路博德印象深刻。他随霍去病征匈奴,战功卓著,被封侯,后又以伏波将军的身份,征岭南。汉朝的将军名都挺有意思,戈船将军、楼船将军,率领战船的;伏波将军,是要去征服波涛的;下濑将军,征服急流,这就是古代海军中的各个将领设置呀。路博德这次征战又立下了不小的战功,但后来,他因儿子犯下重罪受牵连而被削爵。在额济纳博物馆,我又看到了路博德。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路博德被派往居延做了强弩都尉,职责很明确,修建居延要塞。路都尉在居延,守塞开边,屯田垦殖,置县移民,尽心尽职,防卫和发展生产相结合,一直到去世。在我心中,路博德很好地践行了他的姓氏,他是海南、居延的开路先锋,从南到北,两千多年来,人们依然在深切纪念他。

居延的风沙烈日,挡不住捍卫领土者的决心。自汉以后,两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到唐,居延都成了重要边塞的代名词。这里,我必须提及两位唐代诗人,在他们的笔下,居延不仅是边地,还有着无限的阔大与丰富的诗意。一位是陈子昂,初唐诗领袖之一,他的朋友乔知之(排行十二),以文辞出名,比他年长十来岁,乔十二北征边地,到了居延,陈子昂写下《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诗倒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外乎感叹一下华发早生、戍边之苦,但他们毕竟在居延城生活过一段时间,否则,陈子昂不会有另外一首《居延海树闻树莺同作》:

边地无芳树,莺声忽听新。间关如有意,愁绝若怀人。

明妃失汉宠,蔡女没胡尘。坐闻应落泪,况忆故园春。

“我”子昂居住在居延,突然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莺鸣,实在有些惊讶。但他依然是借了由头,借了人,来释放自己的忧愁。王昭君、蔡文姬,她们为了国家,都是忍辱负重之人,子昂“我”在此,自然也有不一样的意义。

王维的诗,不仅仅有咏山吟水的闲适,更有金戈铁马的雄伟,读着“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出塞行》)的诗句,我心中就认定,王维也一定是到过居延海的: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为我们画出了一幅宽阔的长卷。大军守边,朝廷派出人员去慰问,沙漠里的蓬草,马蹄轻踏而过,长空漫漫,大雁在振翅翱翔,此时,中国边塞诗歌中*著名的意象诞生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居延,就成了大军的必经之地。宁夏沙波头的沙山上,王诗人临风高立,脚下是曲折的黄河与如织的游人,名句诞生的时空,虽然已经完全不同于一千三百多年后,但依然给人以阔大和苍凉之感。

不过,那时候的居延,生态虽不是绿洲如茵,却也有成片而挺拔的胡杨,坚忍而扶疏的红柳,梭梭也会在阳光下和疾风中显示出一种别样的生存能力。

2

博物馆中的居延汉简,一直让我流连徘徊,思绪万千。

我对简牍一向着迷。除甲骨以外,简牍是纸张出现以前的重要书写材料,竹制的叫竹简,木制的称木牍,两者合称简牍。虽然鲁共王想强拆孔子的老宅,但也算是一场考古发现:“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从孔家老房子墙壁的夹洞中发现了重要文献,我想象,当时鲁共王面对这些简时,估计吓得够呛,扩大花园事小,弄坏经典事大。秦始皇焚书坑儒,那些经典都差不多烧光了,眼前这些古书,得好好保留。孔夫子墙壁中藏经典,似乎有先见之明。

鲁共王自然不算考古,顶多是无意中发现,而历史上的无意发现也不少,比如竹书。西晋咸宁五年(279),在汲郡那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汲县,西晋政府在战国墓中,就出土了《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大量竹书,这些竹书我们今天称之为汲冢书。

在居延汉简以前,各地发现的汉简,不断刺激着人们(尤其是专业研究者)兴奋的神经。二十世纪初,斯文·赫定等探险家,在尼雅、楼兰、敦煌等古城遗址和烽燧中,就发现了大量的汉晋简帛。我系统读过赫定的考察游记,里面有不少记载,比如,他在楼兰,以现场诱人的奖金方式,鼓劲全方位无死角搜寻。

回到居延汉简。

1930—1931年,年轻的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跟随赫定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额济纳河流域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了一万余枚木牍(含少量竹简),是已经发现的敦煌汉简的十倍,世界的目光为之聚焦。1973—1974年,居延考古队,又在这一地区发现了木牍(含少量竹简)近二万枚。这三万余枚居延汉简,成为中国简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博物馆的陈列柜中,居延汉简,细条隔行排列,每片简,长约23厘米,宽约1.2厘米,厚度只有数毫米。我看这些居延汉简,脑子里立即出现了好几个字词的原义:一个是“尺牍”。真的很标准,简的长宽尺寸相当于汉代的一尺和五分,细数一枚枚尺牍,平均能写30个字左右,这些字体,就是现今的隶书,字体扁平,是为了尽*大可能多写几个字。边上有人玩笑,一个写自由夸张的行书,一个写规矩规范的隶书,两者至少相差十个字。我于是看到了古人的这种用心,这种两行的尺牍,写的字就可以翻倍了。还有“册”。写一篇文章,记一件事,有时,一枚或数枚尺牍,远远不够,那么,就连续写,写完了,将多枚尺牍用细麻绳编成竹帘一样的形状,这就是“册”,或者“策”。通常的简牍用两编,即上下两处用细绳编缀起来。居延汉简大量的是木牍,也有不少竹简,而用竹制,那就需要用火烤炙,除去竹片中的汁液,这不就是“杀青”或者“汗简”嘛。呀,这把带圆环的铜柄小刀,干什么用呢?书刀!想着前面的那些字词,“刀笔吏”就形象地站在了你的眼前,这是一般的下级官吏,他们平时随身就带着书刀,字写错了,削掉重写,或者,这些简牍都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那么,全部削掉,就可以重新书写了。哈,应该让小学生来参观,他们看了这些简,许多字的原义就会如烙铁一般印在脑子里了。

静静的居延汉简,其实充满着无限的智慧,眼前这几枚四棱柱、六棱柱的简牍,让人大开眼界,他们将简的材料发挥到了极致,两行简,虽然多了一倍字,但毕竟有限。为了多写,古人将简牍的宽度和长度都按比例增加,再将木材削成多边形:四棱柱形、六棱柱形,这样,各个侧面都可以书写。

作者简介

陆春祥,笔名陆布衣,一级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浙江散文学会会长。已出版散文随笔集《病了的字母》《字字锦》《乐腔》《连山》《而已》《袖中锦》《九万里风》《天地放翁——陆游传》《云中锦》《水边的修辞》等三十余种。主编浙江散文年度精选系列、“风起江南”散文系列五十余种。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报人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等数十种奖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