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7203216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72032165 ; 978-7-5720-3216-5
本书特色
《写作课程范式研究》——《交际语境写作》——《写作课程转型论》,我见证了他成功实现写作课程与教学研究创新的“三级跳”。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倪文锦
一部十多年前写就的著作,至今仍处在写作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学术前沿,并将持续焕发其学术生命力。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王荣生
论者以非凡的勇气、严谨的态度、扎实的功底、宏大的视野、科学的方法、持续的研究,创造性地重建我国中小学写作课程。本书对开发素养为纲的中小学写作课程内容具有重要价值,标志着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写作课程转型研究取得重大进步。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裴海安
荣维东教授在对文章写作论、过程写作论、语境写作论等既有写作理论进行批判扬弃的基础上,提出“写作课程重建”的新写作理念,其成果代表了中国当代进步派写作学理论的重要进展。进步派写作学兼收古今中西,不拘泥于旧有,是当代中国写作学主潮。
——上海大学教授、博导 葛红兵
写作是人的一种行为。这是一个*浅显的命题,但中国中小学写作教学长期忽视这一个基本命题。作为人的一种行为,写作与人的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写作的奥秘和要领,都由这些联系规定。荣维东的写作教学研究,从这一基本命题出发,将写作的各个要素“各就各位”,理出线索,有力地推动了中小学写作课程的建设。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 李海林
内容简介
本书是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荣维东在其博士论文《写作课程范式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全书旨在对我国中小学的写作课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反思和重建。书中对中西方写作课程理论进行了概述,回顾我国写作教学发展历程,提出过程写作和交际语境写作的重要性和地位,针对我国当下中小学写作教学现状中的问题和弊端,力图整合写作课程范式,建立更好的写作课程知识和标准,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学术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将成为我国语文教育领域写作课程研究的一部重要而鲜明的著作。
前言
前 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件事有一件事的初心。我从事写作教学研究的初心和使命,诞生于因缘际会的一个瞬间。
我是教了很多年书才去读博的。2007年,教了19年初中的我,考了三次,终于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先生的博士研究生。有一天,大师兄王荣生召唤我同一位江苏名师聊作文,顺便问起我的博士论文选题。我说想了几个,大多是关于阅读教学的,他说阅读教学问题是大,但写作教学问题更多,你做“作文课程重建”如何?我说,写作不是有几篇了吗?他说:“还不够。我们要有一批人做作文教学问题的攻关!”从那时起,我心中陡然升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长期以来,我国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张志公语),存在系统性、根本性的问题和危机。“作文课程重建”,的确够有挑战性,也激发起我足够的兴趣和勇气!——说干就干,当我一头扎进这个领域,一番国内外文献梳理后发现:那么多论文著作竟如此老套,与国际同行比感觉滞后几十年。导师告诫我不要这么说,先看看写作知识有没有问题。
我国写作课程理论滞后的原因很多:一是语文教育研究专业化进程落后,“我认为”式的、经验主义的研究太多,学理研究比较稀缺;二是写作中根深蒂固的道统文化和抒情传统。中国人重德性修养和心灵生活,作为中华文化源头的《诗经》、《楚辞》、诸子散文造就了中国写作的言志属性、载道功能与抒情传统,而作为西方写作学源头的古希腊演讲术和修辞学,更注重语言表达的交际目的和说服技巧。所以,西方写作理论在向“过程写作”“交际写作”转型时显得自然而然,而我国囿于文章写作范式而无法自拔。这是因为我们总是从某种特定的世界观来出发观察和理解事物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范式作为一套基本完善的规则和行为标准,我们往往只会盲目地遵循它,我们想不到还有其他范式,就是知道有新范式,我们也不理解它。尽管在民国时期我国就确立了“自由发表思想”和“应付世用”的现代写作教育理念,但由于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偏好,至今仍然泛文采作文盛行。以至于当初提出“交际语境写作”时,我一度反思这是不是西化的产物,是否适合中国国情。
不过后来想通了,既然传统的那一套文章学写作理论并没有解决中国作文教学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寻新路。于是针对当时一篇鼓吹“语文话语重建与传统回归”的论文,我写了一篇争鸣文章,提出:语文教育研究不是唯我独尊的“中西问题”,不是厚古薄今的“古今问题”,而是探寻真理的“科学问题”。我们应该开阔胸襟,博采众长,立足当今社会发展和事物本身逻辑,科学阐释和解决写作教学问题。写作教学虽关乎文化,但也涉及技术;文化指向灵魂应自尊自信自爱、应各美其美,技术则指向效用,涉及原理机制、共通规律和效能问题。尽管写作教学涉及各种社会、文化、学科诸多因素,但它更多面临观念更新、知识重建和教法革新。要解决好中国的写作教学问题,我们既要挖掘传统本土文化资源、重视中国的传统经验,还要具有国际视野,海纳百川,融汇创造,提供解决写作教学问题的中国方案,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之所以选择从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写作学、传播学、生态学等)去论证过程写作和交际语境写作的合理性,也是在说服自己。虽然当时感觉就好像在“八面作战”,一个个问题、一门门自己不熟悉的学科都需要涉猎,但当我通过跨学科的复杂论证,确信当今社会需要公民具备交往能力和复杂任务情境下的交际写作能力时,便确信了从“文章写作”向“过程写作”“交际写作”转型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任何写作都处于特定情境之中。写作是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为了特定目的,围绕特定话题,建构意义,构造语篇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活动。读者、目的、角色、话题等交际语境要素决定着语篇的内容和形式。——这便是我发现的新的写作学原理。“写作是特定语境中的书面表达”“写作活动是在特定语境中构造语篇”,这是被学者称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写作“能够说清楚的两句关键的话”。这坚定着我的学术追求。
尽管如此,十多年来“交际语境写作”被广泛接受仍是我始料未及的,这应该感谢我们这个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时代。2012年jiaoyubu印发的《“国培计划”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jiaoyubu印发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都采纳了“交际语境写作”的某些理论成果。我十多年来受邀做学术讲座两百多场,得到一线教师和专家的肯定,甚至“交际语境写作”“任务驱动作文”“情境任务写作”一度成为作文命题的重要类型。2024年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修订,“交际语境写作”被专家列为有望解决“写作教学困境”的新思路。这都是我当初未曾预料的。
《写作课程转型论》与我2016年出版的《交际语境写作》密切关联,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定位上,前者属写作课程知识史研究,而后者属于单一写作课程范式研究;在内容上,前者系统阐述“文章写作—过程写作—交际语境写作”三种写作课程范式下知识要素、理论依据、教学路径以及优劣得失等,而后者是一个写作范式理论的系统建构;在结构上,前者的主体采用由远及近的纵向发展思路,而后者大体采取理论构成的“圆形结构”。如下图所示:(图略)
右图采用“大厦重建”寓意:第1章导论部分的“屋顶”,具有概括的作用。第2章“文章写作论”、第3章“过程写作论”、第4章“交际语境写作论”,用三根“廊柱”表示三者之间分进合击关系,大厦“基座”部分是“写作课程内容重构”,这样构成一个整体。
本书共三部分五章,按照“导论—分论—结论”思路展开,重点论述三种写作课程范式的发展嬗变。**章“作文课程理解”,从“老大难”问题求解开始,提出“写作即特定语境下语篇建构与交流”,随后介绍“写作课程三大范式”等发展概况。第二章至第四章分论部分,依循写作课程发展的历史逻辑展开。各章因应实际课程知识状况,采取了不同研究视角。“文章写作范式”因问题太多,故采取批判视角;“过程写作范式”因在我国尚未普及且存有误区,故采取“阐释反思”视角;“交际语境写作”因属于“正在形成中的范式”,国外也没有现成理论,故采取“理论建构”视角。第五章讨论写作课程内容重建,包括范式整合、知识重构、文体重构、写作核心素养发展等。*后进行了重构我国写作课程内容的尝试。
本书在本人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写作课程范式研究》基础上修改完成。因过去十多年写作课程理论有很大进步,我也有很多新思考,故增加了一些新内容。如**章的“写作是情境中的语篇建构和交流”“写作课程的多元取向与应然方向”;第二章的“我国古代写作教学发展”“我国现代作文教学理论发展”。第三章增加了“结果写作”与“过程写作”比较,充实了“写作思维”“认知语境”。第四章增加了“生态写作”。因为《交际语境写作》已经出版,相关内容进行了重写。原博士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合并为新的第五章“写作课程内容重构”,增加了“写作核心素养发展”“写作教学文体重构”“写作课程标准的国际经验”“我国写作课程内容标准研制”等内容。附录1《新世纪中国写作课程重建运动》是对我国写作课程教学发展的一个综述。附录2《我国的写作课程教学向何处去?》是由2020年的调研报告改写而成。
本书定名《写作课程转型论》颇费周章。一、用“写作”而不用“作文”,因前者含义更广且指向真实写作;二、用“写作课程”,是指本书主要论述三种写作知识及其课程应用的历史变迁,属于学科“知识史”研究;三、用“转型”,是因为三种写作知识范式之间存在明显的观念、知识和教学上的发展演进和更新迭代关系。
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说,“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我国的写作课程发展正受制于现有的写作知识状况。我国的写作教学,无论从哪个层面看,都面临着知识更新和课程内容重建的问题。这种重建将不再是现有写作知识系统的修修补补,而是“犹如在原有基地上,改变设计理念和功能指标,以新的元素组合进行房屋重建”。这种重建是处于急剧转型中的世界写作课程内容变革的一部分。
《华严经》里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拉卡托斯说,一个进步的科学研究纲领须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我不敢奢望本书有多大的理论和科学价值,但希望它能为我国写作教育理论建设添砖加瓦,为后来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披荆斩棘,开辟新路。
荣维东
2024年11月于西南大学
目录
**章 作文课程理解
**节 破解“老大难”问题 2
一、困境中的作文教学 2
二、正名:是“作文”还是“写作” 3
三、写作是情境中的语篇建构和交流 8
四、写作课程的多元取向与应然方向 12
第二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路线 18
一、思路转换:从教法到课程 18
二、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22
三、问题丛与研究层面 29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路线 35
第三节 写作课程理论发展概述 40
一、写作课程三大范式 41
二、写作关键能力转型 47
三、相关学科理论转向 53
第二章 文章写作论
**节 我国古代写作教学发展 61
一、秦汉时期的写作教学 62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写作教学 63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写作教学 64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写作教学 65
五、我国古代文论对作文教学的影响 68
第二节 我国现代作文教学理论发展 75
一、民国时期作文教学理论初创 7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0年“八大块”知识形成 78
三、20世纪80年代写作学开创与理论勃兴 79
四、作文教学论:关注“教”的理论建构 82
五、21世纪写作学的式微与作文课程论新生 85
第三节 基于语言学的作文教学反思 87
一、我国作文课程内容中的语言学内容 88
二、语言知识作为作文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审议 91
三、基于传统语言学的写作教学反思 95
第四节 我国百年写作教学文体演变 97
一、旧文体衰落与清末新文体雏形 98
二、“五四”前后:借鉴西方进行中国写作教学文体创造 98
三、民国时期的“三类文体”与“三大文体” 101
四、对“描写文”“抒情文”的放逐 103
五、20世纪中后期“三大文体”知识定型与危机 104
第五节 写作课程的文章学知识反思 106
一、“写作即文章制作”反思 106
二、民国“模范文章”的标准 108
三、文章要素构成分析 109
四、文章学写作知识分析 115
第六节 我国百年写作课程内容审议 118
一、清末:从“应制”到“应用”,现代写作课程萌芽 119
二、民国:写作课程内容正规化的初步探索 11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写作课程内容发展审议 123
四、百年写作课程内容科学性有效性审议 134
第三章 过程写作论
**节 过程写作概述 139
一、欧美“过程写作运动” 140
二、“结果写作”与“过程写作”比较 143
三、我国的过程写作思想 146
第二节 过程写作原理 150
一、来自认知心理学的阐释 150
二、思维与语言教学 151
三、思维与写作的关系 152
第三节 过程写作模式 157
一、阶段模式:关注外在写作流程 157
二、认知模式:写作的内在运行机制 162
三、转译模式:从思维向表达转换 168
四、维度操作模式:写作内容的转化生成 171
第四节 专家作者与新手作者 175
一、从“好文章”到“好作者”:研究重心转移 175
二、专家作者与新手作者:不同特征及相应教学策略 176
三、专家作者和新手作者研究的意义 181
第五节 过程写作应用 183
一、课程标准中的“过程写作” 183
二、教材中的过程写作:以《作者的选择》为例 184
三、过程写作策略 186
四、过程写作的意义和局限 192
第四章 交际语境写作论
**节 “交际语境写作”:形成中的范式 196
一、新范式来临 196
二、交际教学法 198
三、国外写作课程对“交际语境”的关注 200
第二节 交际写作理论基础 204
一、写作与交际 205
二、写作的功能语言学阐释 209
三、写作的建构主义原理 214
四、交际写作的传播学阐释 216
五、情境认知与交际语境写作 219
六、生态写作:环境与话语互动建构 220
第三节 交际写作要素和模型 226
一、国外交际写作三要素 226
二、我国写作四要素模型 228
三、交际写作五要素模型 229
第四节 语境与语篇 231
一、 语境理论及其发展 231
二、写作中的四重语境 236
三、认知产品和语篇产品 242
第五节 交际语境写作原理 246
一、交际语境写作模型 246
二、写作即语境与语篇的互动建构 250
三、交际语境写作本质阐释 254
第六节 交际语境写作应用 259
一、交际语境写作的内在特征 259
二、“交际语境写作”与相关流派 267
三、“交际语境写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76
第五章 写作课程内容重构
**节 写作课程内容整合 279
一、写作课程内容三维度 279
二、整合取向的过程写作模型 282
三、范式整合可行性分析 285
第二节 写作核心素养发展 289
一、写作核心素养转型 290
二、关于写作核心素养的思考 293
第三节 写作教学文体重构 296
一、对“三大文体”的反思 296
二、写作教学文体分类 300
三、写作的功能与功能性文体 302
四、写作教学文体重构方案 309
第四节 写作课程知识重建 314
一、用新知识观建构写作课程内容体系 314
二、吸纳学科新成果,充实和更新写作课程知识 316
三、借鉴国外写作课程和教学的研究成果 317
四、写作课程知识的协商共建 318
五、面向特定写作任务开发写作知识 320
第五节 写作课程标准的国际经验 323
一、国外写作课程标准框架概览 323
二、十国写作课程标准核心要素分析 325
三、世界各国的写作课程理念 329
四、世界几个大国写作课程标准的共同特征 332
第六节 我国写作课程内容标准研制 337
一、我国现行写作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 337
二、写作课程内容标准研制基本思路 339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写作课程内容框架 346
四、写作课程内容标准研制尝试 351
附录1 新世纪中国写作课程重建运动 355
附录2 我国的写作课程教学向何处去? 367
参考文献 385
后记 值得努力,仍需努力,永远努力 416
相关资料
一、 困境中的作文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作文教学领域存在着全方位、大规模、集团性的问题与危机。一提到作文,学生们基本上一是不愿写,二是没得写,三是不会写。教师们呢?一是害怕教,二是没法教,于是不去教。在我国语文课上几乎没有切实有效的写作教学。写作教学不作为的状况,人所共知。
作文教学对语文教育来说是“老大难的‘老大难’”。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大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然会导致教学中不大合适的做法。看法不大对头,教学的做法不大合适,训练的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在这里,“不对头的看法”是那些弥漫在课程、教材、课堂里的观念、理论、知识;“不对头的做法”是教学方法、策略和评价。观念一旦错误,知识一旦落后,势必会形成教学中的各种荒谬、低效、无效、负效和不作为的局面。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我国的写作教学(如果算的话),大都停留在写前布置题目,课上起草誊写,写后简单讲评上。学生很少能从写作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指导。就算有些“高明”的教师,所教的多是应试作文巧取分数的“俗招”。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是由“权威的考试”所塑造的“应试写作能力”,社会真正需要的写作能力得不到培养。
我国每年发表的“作文教学”文章数以万计。作文教学的理念、方法、对策铺天盖地,可我国的作文理论与百年前相比并没多大实质进展。别说一般教师,就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内容也一直是“玄虚笼统”的几条。我国的作文课程理论基础薄弱,知识体系陈旧,课程标准笼统,写作教材阙如,写作教学随意,评价体系僵化,整个是一个“空无课程”,在“认真负责的教师的苦恼”中“作文教学占有突出的位置”。———这就是我国作文教学的尴尬现状。
如何解决作文教学这个“老大难”问题?笔者觉得先要回到问题的根源,即什么是学生作文?学生为什么要写作文?学生应该写什么样的作文?
作者简介
荣维东,1967年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西南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文科所所长。jiaoyubu202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出版著作《交际语境写作》等。
-
1984-插图珍藏版
¥9.9¥29.8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生死场
¥8.6¥36.0 -
东京梦华录
¥17.6¥46.0 -
见字如面
¥15.9¥49.8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欢喜
¥16.1¥42.0 -
大宋宰相王安石
¥22.6¥55.0 -
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
¥13.5¥39.0 -
时空迷航:刘慈欣科幻作品集
¥7.3¥19.8 -
贼巢-美国金融史上最大内幕交易网的猖狂和覆灭
¥48.6¥139.9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悉达多
¥18.4¥49.8 -
夏日走过山间
¥11.3¥30.0 -
妖怪书店
¥10.9¥39.8 -
人生非若春日蔷薇
¥12.5¥46.0 -
瓦尔登湖
¥11.1¥39.0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16.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