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1692630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16926307 ; 978-7-5169-2630-7
本书特色
本书视野宏大,运用全球史观下的结构人类学这一学术方法,对人类各主要文明体展开全面且深入的比较研究,一本书,讲透人类文明史。
内容简介
《人类文明史——中国人的文明观》一书,主要运用全球史观下的结构人类学这一学术方法,对人类各主要文明体展开全面且深入的比较研究。该书以人类思想史的演进历程为核心,深入阐述了族群结构与人类文明形成之间的历史逻辑关联。尤为突出的是,书中详述了中华文明同其他各文明体在冲突、交流以及融合等方面的互动历史,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历程。从人类主要文明体的核心架构及其合理性着眼,该书深入探究了中华文明内在结构所独具的优势,揭示出中西等不同文明体终将走向深度融合的历史趋向,并对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进一步推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实现的历史可能性。
前言
**节 什么是文明?
文明如同人类所建的房子一样,自然界本身并不存在房子,所以并不存
在房子的结构。只有人类才需要居住的房屋,人类将各种建筑材料按照一定
的结构图式建成特定的房屋,从而具有了特定结构的使用功能。因此,一栋
房子的使用功能是由其结构图式决定的,没有结构的支撑就不可能建成房子。
人类文明不同于客观世界物与物之间自然形态的组合方式,其*为根本的特
征在于,组成人类文明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的联系。结构是文明的核
心、灵魂和本质,也是文明存在的首要前提。
目录
**编
导论
**章 结构—历史之门/003
**节 什么是结构? /004
第二节 结构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006
第二章 结构与人类文明/011
**节 什么是文明? /011
第二节 什么是全球史观下的结构人类学? /017
第二编
族群结构与人类文明
**章 人类原始族群文明的结构性突变/023
**节 人类原始族群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023
第二节 农业革命与人类资源供给环境的结构性失衡/027
第三节 金属时代的来临与人类族群文明的结构性重组/031
地球资源分布状况与人类文明特质的形成/040
**节 人类族群之间冲突的根源与主要类型/040
第二节 资源分布状况与人类文明结构及其特质的形成/043
第三节 人类文明的核心竞争力及其衡量标准/046
第四节 人类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基本法则/052
第五节 人类文明的成熟度及其评判标准/055
族群对外扩张运动与文明核心结构的形成/058
**节 种姓:印度社会的超级“石块”/061
第二节 中华文明的基本结构:血缘关系等级制、官僚等级制
和治理空间等级制/063
第三节 “安拉的民族”:穆斯林社会的超级信仰实体/067
第四节 西方文明:多族群文明与多文明复合体/069
第四章 人类文明结构性突变的历史阶段性/078
**节 金属时代: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081
第二节 动能时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085
第三编
意识结构与人类文明
意识的生理与心理结构/093
**节 人类意识是生命进化史上的伟大奇迹/094
第二节 人类意识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098
第二章 文明意识的基本结构/107
**节 意识空间/107
第二节 个体意识/111
第三节 群体意识/118
第四节 文明意识/123
第四编
人类文明的起源
**章 意义的联结/129
**节 语言符号/131
第二节 文字符号/137
第三节 逻辑符号/147
第二章 逻辑的联结/156
**节 心理逻辑/157
第二节 经验逻辑/163
第三节 神学逻辑/170
第四节 理性逻辑/175
第三章 秩序的联结/181
**节 上帝在哪儿? /181
第二节 天人之间的秩序联结/185
制度的联结/193
**节 神权制度/195
第二节 王权制度/200
第三节 族权制度/202
第四节 民权制度/206
第五节 “四权”冲突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209
第五编
废墟文明
**章 古巴比伦文明/215
**节 “大地的中心”/215
第二节 众教之源/220
第二章 古埃及文明/226
**节 “尼罗河的赠礼”/226
第二节 发达的来世文化/229
第三节 体系庞杂的众神世界/234
第四节 奇妙的具象化思维模式/238
第五节 西方文明的引路者/242
第六节 古埃及文明的衰亡/247
第六编
印度文明
**章 印度文明的核心结构—种姓制度/253
**节 古代世界的人间乐土/253
第二节 种姓制度的本质特色/257
第二章 印度婆罗门教哲学及其主要流派/265
**节 神本主义宇宙观/265
第二节 印度婆罗门教哲学的本质特色/276
第三节 印度婆罗门教哲学的主要流派/284
第三章 佛教哲学/302
**节 佛教哲学的主要发展阶段/310
第二节 佛教哲学的价值内核/327
第三节 佛教哲学的衰落/331
第四章 业报轮回信仰与施舍制度/336
**节 业报轮回信仰/336
第二节 施舍制度/340
第三节 “哲学王”精心设计的超级“理想国”/358
第七编
中华文明
**章 金属时代独善其身的“中国”/369
**节 独特的地理位置/369
第二节 部落式族群结构的消亡/374
第二章 主导中国历史变化的文明基因/380
**节 大陆文明/381
第二节 农业文明/384
第三节 宗法文明/388
第四节 无至上人格神信仰/391
第五节 二元论思维模式/395
第三章 先秦诸子学说与中华文明/399
**节 周公:儒家文化的奠基者/403
第二节 孔子:儒家学说的创始人/407
第三节 孟子:儒家学说体系化的**人/437
第四节 荀子:先秦儒学思想的*后完成者/467
第五节 老子学说的主要思想/497
第六节 庄子学说的主要思想/530
第七节 墨子学说的主要思想/573
第八节 韩非子学说的主要思想/595
第四章 帝国之路/630
**节 秦汉之际主流意识形态的流变/630
第二节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与汉武帝“独尊儒术”/637
第八编
古希腊罗马文明
**章 古希腊文明/643
**节 英雄抑或海盗—海洋民族的本来面目/643
第二节 城邦文明—多族群挤压变形而成的“正常儿童”/652
第三节 “海上古希腊”—城邦社会的扩张困境/656
第四节 斯巴达奴隶制—人类文明史上的“恶之花”/664
第五节 雅典民主制—海洋文明的“副产品”/671
第六节 城邦集团战争—不可避免的“修昔底德陷阱”? /684
第七节 人类文明的方向—斯巴达还是雅典? /692
第八节 古希腊哲学—西方文明的智慧明灯/697
第九节 古希腊文明—西方文明的“实验室”/726
第二章 古罗马文明/731
**节 西方文明情景剧中的“成人礼”/731
第二节 共和制的强大生命力/735
第九编
犹太教等三大一神教文明
**章 犹太教文明/743
**节 《圣经·旧约》—三大一神教共同的意义联结/743
第二节 上帝—搭建犹太教文明的**块“积木”/748
第三节 坚定的民族意志—犹太教神权秩序的基石/752
第四节 信仰底线的坚守—犹太教的生命力之源/756
第五节 极端民族主义—犹太教信仰不可逾越的悖论/763
第二章 基督教文明/768
**节 犹太社会的解体与基督教的兴起/768
第二节 耶稣之于基督教的符号意义/771
第三节 基督教的社会价值观/775
第四节 基督教教义中的神学逻辑范式/779
第五节 基督教文明与中华儒教文明之异同/792
第六节 充满血泪的基督之路/804
第七节 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807
第三章 伊斯兰教文明/815
**节 伊斯兰教强势崛起的秘密/815
第二节 伊斯兰教的起源/818
第三节 三大一神教的历史流变/826
第四节 “安拉的民族”与伊斯兰教神权文明的扩张/835
第五节 伊斯兰教文明对于人类文明的主要贡献/843
第十编
动能时代与中世纪西方文明的突变
**章 文明的碰撞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853
**节 文明碰撞的本质内涵—资源的联结与流动/854
第二节 西方文明突变的内在根源—族群结构的可变性与开放性/861
第三节 伊斯兰教文明的强势崛起—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历史机缘/877
第四节 中华文明之于西方文明—铺路石抑或巨人的肩膀? /881
第二章 文明的融合与近现代西方文明的扩张/886
**节 空间革命/886
第二节 思想革命/892
第三节 科技革命/918
第四节 产业革命/933
第三章 西方文明结构的突变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947
**节 神权革命/949
第二节 王权革命/952
第三节 族权革命/957
第四节 人权革命/961
第十一编
中西文明的二次融合与人类文明的未来方向
**章 中西文明的二次融合/967
**节 中西文明融合是破解中国“历史周期律”的一剂良方/969
第二节 中西文明融合引发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性突变/975
第二章 当代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978
**节 文明竞争的本质:结构的内在活力之争/978
第二节 当代中华文明的活力之源:结构性突变的后发优势/981
第三章 人类文明的未来方向/986
**节 中国崛起的伟大意义/987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人类精神家园的重建/990
第三节 高科技、高端制造业与科技型社会主义/998
相关资料
**节 什么是文明?
文明如同人类所建的房子一样,自然界本身并不存在房子,所以并不存
在房子的结构。只有人类才需要居住的房屋,人类将各种建筑材料按照一定
的结构图式建成特定的房屋,从而具有了特定结构的使用功能。因此,一栋
房子的使用功能是由其结构图式决定的,没有结构的支撑就不可能建成房子。
人类文明不同于客观世界物与物之间自然形态的组合方式,其*为根本的特
征在于,组成人类文明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的联系。结构是文明的核
心、灵魂和本质,也是文明存在的首要前提。
(一)“原材料”的联结与文明的“构造”
建设一栋房子的过程,首先必须备足一定的建筑材料。然后,人们再按照一定的结构图式将各种建筑材料“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构造”文明的过程与建房过程十分相似。人类文明起源于各种“原材料”的联结——没有这些“原材料”的联结,就不可能形成特定的结构性存在体,就不可能形成特定的文明有机体。构成文明的“原材料”——概念、逻辑、思想等,只有处于相互联结的状态才能形成某种特定的结构。显然,这些“原材料”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联结在一起的,而是整齐有序地按照一定的层次排列组合起来的。某个时期特定区域的人类存在状态及其活动成果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文明,是因为在这一文明体内部诸元素之间存在着有序的结构性联系。在人类文明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从低级阶段的意义联结、逻辑联结到高级阶段的秩序联结、制度联结的复杂过程。
意义的联结。特定区域的人类群体在认识万事万物过程中,将他们所获取的关于万事万物的意义联结起来,从而“构造”出一个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意义的世界”。“意义的世界”是由概念组成的,它们在相互排列组合中相互说明自己或对方是什么,即“什么是什么”。如人们为了表述“红雨伞”这一概念, 就需要将它与同类事物在相同、类似或相反的属性上进行对比,从而将“红雨伞”的特定意义表达出来。
**节 什么是文明?
文明如同人类所建的房子一样,自然界本身并不存在房子,所以并不存
在房子的结构。只有人类才需要居住的房屋,人类将各种建筑材料按照一定
的结构图式建成特定的房屋,从而具有了特定结构的使用功能。因此,一栋
房子的使用功能是由其结构图式决定的,没有结构的支撑就不可能建成房子。
人类文明不同于客观世界物与物之间自然形态的组合方式,其*为根本的特
征在于,组成人类文明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的联系。结构是文明的核
心、灵魂和本质,也是文明存在的首要前提。
(一)“原材料”的联结与文明的“构造”
建设一栋房子的过程,首先必须备足一定的建筑材料。然后,人们再按照一定的结构图式将各种建筑材料“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构造”文明的过程与建房过程十分相似。人类文明起源于各种“原材料”的联结——没有这些“原材料”的联结,就不可能形成特定的结构性存在体,就不可能形成特定的文明有机体。构成文明的“原材料”——概念、逻辑、思想等,只有处于相互联结的状态才能形成某种特定的结构。显然,这些“原材料”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联结在一起的,而是整齐有序地按照一定的层次排列组合起来的。某个时期特定区域的人类存在状态及其活动成果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文明,是因为在这一文明体内部诸元素之间存在着有序的结构性联系。在人类文明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从低级阶段的意义联结、逻辑联结到高级阶段的秩序联结、制度联结的复杂过程。
意义的联结。特定区域的人类群体在认识万事万物过程中,将他们所获取的关于万事万物的意义联结起来,从而“构造”出一个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意义的世界”。“意义的世界”是由概念组成的,它们在相互排列组合中相互说明自己或对方是什么,即“什么是什么”。如人们为了表述“红雨伞”这一概念, 就需要将它与同类事物在相同、类似或相反的属性上进行对比,从而将“红雨伞”的特定意义表达出来。
逻辑的联结。万事万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存在着特定的关系属性,特定区域的人类群体能够在万事万物所呈现的意义联结基础上建立逻辑上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以因果链条为中心的逻辑化的世界,即“什么如何是什么”。如天降暴雨与洪水泛滥之间的因果关系。
秩序的联结。特定区域的人类群体不仅能够认识到万事万物的意义,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逻辑联系,而且在万事万物之间维持着稳定的秩序化存在状态。世界上所存在的一切都不再是孤立的偶然的存在物,而是处于体系性逻辑联结状态下的必然的存在体。世界是一个宏大的整体,万事万物与之相联系,并且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的世界。
制度的联结。这是文明体的真正内核所在,也是文明体走向成熟的标志。所谓制度的联结,指的是特定人类群体在特定区域所创造的世代相承的系统性制度化逻辑范式,不同时代的人们按照这种一体化的逻辑范式获取生存资源,共同维持着特定社会存在体的稳定运行。
人类文明在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同一种行为在不同层次上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以人的性行为活动为例,仅仅满足于生理欲望的性行为活动属于意义的联结阶段;在具有特定关系的人之间发生的性行为活动属于逻辑的联结阶段;满足安全等需要的性行为活动属于秩序的联结阶段;符合《婚姻法》及其他各种法律、法规的性行为活动属于制度的联结阶段。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社会层次与“品位”通常与其追求的联结层次相关。
作者简介
强光中,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省哲学学会会员。30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类文明的比较研究工作。出版《全球史观下的孔子学说》,获第三届海南省出版物政府奖。
-
寻味中国
¥15.9¥38.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1.8¥29.8 -
溥仪偷运国宝
¥5.2¥26.0 -
树荫的温柔-亘古人类激情之源
¥16.4¥39.0 -
黄河上的古都
¥16.6¥46.0 -
中国馔馐谭
¥13.6¥23.0 -
跨文化的想象:文献.神话与历史
¥11.4¥30.0 -
门外文谈
¥14.2¥38.0 -
吾国与吾民-精装典藏新善本
¥14.4¥28.0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6.5¥22.0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9.4¥25.0 -
瓢箪鲶闲话
¥10.7¥36.0 -
生活十讲
¥17.0¥42.0 -
讲解北石窟
¥20.9¥55.0 -
经典常谈
¥5.9¥14.8 -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
¥18.1¥46.0 -
茶经(黑白版)
¥16.1¥48.0 -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25.2¥42.0 -
士当何为:徐复观先生谈思录
¥28.1¥68.0 -
三十年文坛沧桑录
¥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