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70233229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90
- 出版时间:2024-09-01
- 条形码:9787570233229 ; 978-7-5702-3322-9
本书特色
本书于1926年**次出版,风靡全球近百年。
语言通俗易懂,书中三大部分直击家长和教师所关注的教育内容:教育的目的、平哥教育、智力教育。
资深学者吴刚平教授作序,带读者领悟罗素教育思想的独特魅力
内容简介
《罗素论教育》是罗素创作的一部影响深远、经典易读的教育著作,详细阐述了罗素的教育理想及其对品格教育、智力教育的思考。在该书中,罗素强调了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并从心理学、哲学等角度探讨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如何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塑造孩子积极、健康、有爱心的品格。在智力教育方面,罗素强调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开放的思想、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究的精神,为未来孩子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录
引言 / 001
**部分 教育理想 / 001
**章现代教育理论假设 / 003
第二章教育的目的 / 020
第二部分品格教育 / 041
第三章一岁 / 043
第四章恐惧 / 051
第五章玩耍和幻想 / 064
第六章建设 / 072
第七章私心与财产 / 078
第八章诚实 / 084
第九章惩罚 / 090
第十章伙伴的重要性 / 097
第十一章爱与同情 / 102
第十二章性教育 / 114
第十三章幼儿园 / 121
第三部分智力教育 / 129
第十四章一般原则 / 131
第十五章十四岁前的学校课程 / 142
第十六章*后的学年 / 151
第十七章走读学校和寄宿学校 / 159
第十八章大学 / 164
第十九章结论 / 171
相关资料
第三章 一岁
人生的**年在过去通常被认为是在教育范围之外。婴儿至少在学会说话之前,由母亲或保姆全权照顾,因为人们认为她们本能地懂得什么东西对孩子有益。但实际上,她们并不知道。大量儿童在出生的头一年夭折,活下来的也有许多健康损伤。不当的照顾也为后来恶劣的心理习惯打下了基础。所有这些只是在*近才被人们认识。科学进入育儿所往往遭人痛恨,因为它会打扰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依依相偎。但是感伤与爱不能共存;爱子女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活下去,为达此目的,父母情愿使用科学。因此,我们发现,这种情感只有在无儿无女的人或像卢梭那样宁愿将子女送进育婴堂的人身上才*为强烈。多数受过教育的父母希望得到科学的指导,未受过教育的父母也会向孕妇资讯中心请教。其成效是婴儿死亡率锐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有恰当的照护和技术,夭折的孩子数量将会变得极少。不仅夭折的孩子数量少,生存下来的孩子也必定身心更加健康。
严格地说,身体健康的问题不在本书讨论的范围之内,应由医务人员考虑指导。我将只涉及与心理有关的健康问题。但是肉体和精神在人生的头一年很难区分。而且,在照护婴儿时所犯下的单纯生理学上的错误,将会在数年之后妨碍教育者的工作。因此,我们不能完全避免涉及本不属于我们的领域。
新生婴儿有反射和本能,但没有习惯。无论新生儿在子宫里获得了什么习惯,在新环境里都毫无用处,有时甚至连呼吸都需要重新学习,而一些婴儿会因为学得不够快而夭折。有一种本能发展得十分完善,那就是吸吮的本能:当婴儿吸吮时,他们对于新环境会感到很安心,但其他醒着的时光都是在迷糊纷乱的状态中度过的,而他们摆脱困境的办法就是将24小时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睡眠。两周后,所有这一切就会改变。婴儿已从反复发生的经历中学会了期待。他们成了保守主义者——或许较之后任何时候都更为保守。他们对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感到憎恶。如果他们能说话,他们会说:“你以为我会在活着的时候改变我一生的习惯吗?”婴儿养成习惯的迅速性令人惊讶。他们所养成的每个坏习惯都会阻碍日后好习惯的养成;人生初期养成的习惯十分重要,原因就在于此。如果*初养成的习惯是好的,那么日后将会免除无穷的麻烦。而且,*初养成的习惯在日后的生活中就如同本能,都会根深蒂固。后来养成的与之相反的习惯不会具有同样的力量;因此,人生初期的习惯应当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
当我们考虑婴儿期的习惯养成时,有两点需要考虑。**点,而且是*主要的一点,是健康;第二点,是品格。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成长为受人喜爱,并能够成功处理生活事务的人。值得庆幸的是,健康和品格方向一致:对一方有利的,对另一方也有利。在本书中,我们主要讨论品格,但是健康也需要同样的训练。因此,我们不会面对要么是强健的恶棍,要么是孱弱的圣贤这样两难的选择。
第三章 一岁
人生的**年在过去通常被认为是在教育范围之外。婴儿至少在学会说话之前,由母亲或保姆全权照顾,因为人们认为她们本能地懂得什么东西对孩子有益。但实际上,她们并不知道。大量儿童在出生的头一年夭折,活下来的也有许多健康损伤。不当的照顾也为后来恶劣的心理习惯打下了基础。所有这些只是在*近才被人们认识。科学进入育儿所往往遭人痛恨,因为它会打扰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依依相偎。但是感伤与爱不能共存;爱子女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活下去,为达此目的,父母情愿使用科学。因此,我们发现,这种情感只有在无儿无女的人或像卢梭那样宁愿将子女送进育婴堂的人身上才*为强烈。多数受过教育的父母希望得到科学的指导,未受过教育的父母也会向孕妇资讯中心请教。其成效是婴儿死亡率锐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有恰当的照护和技术,夭折的孩子数量将会变得极少。不仅夭折的孩子数量少,生存下来的孩子也必定身心更加健康。
严格地说,身体健康的问题不在本书讨论的范围之内,应由医务人员考虑指导。我将只涉及与心理有关的健康问题。但是肉体和精神在人生的头一年很难区分。而且,在照护婴儿时所犯下的单纯生理学上的错误,将会在数年之后妨碍教育者的工作。因此,我们不能完全避免涉及本不属于我们的领域。
新生婴儿有反射和本能,但没有习惯。无论新生儿在子宫里获得了什么习惯,在新环境里都毫无用处,有时甚至连呼吸都需要重新学习,而一些婴儿会因为学得不够快而夭折。有一种本能发展得十分完善,那就是吸吮的本能:当婴儿吸吮时,他们对于新环境会感到很安心,但其他醒着的时光都是在迷糊纷乱的状态中度过的,而他们摆脱困境的办法就是将24小时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睡眠。两周后,所有这一切就会改变。婴儿已从反复发生的经历中学会了期待。他们成了保守主义者——或许较之后任何时候都更为保守。他们对任何新奇的事物都感到憎恶。如果他们能说话,他们会说:“你以为我会在活着的时候改变我一生的习惯吗?”婴儿养成习惯的迅速性令人惊讶。他们所养成的每个坏习惯都会阻碍日后好习惯的养成;人生初期养成的习惯十分重要,原因就在于此。如果*初养成的习惯是好的,那么日后将会免除无穷的麻烦。而且,*初养成的习惯在日后的生活中就如同本能,都会根深蒂固。后来养成的与之相反的习惯不会具有同样的力量;因此,人生初期的习惯应当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
当我们考虑婴儿期的习惯养成时,有两点需要考虑。**点,而且是*主要的一点,是健康;第二点,是品格。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成长为受人喜爱,并能够成功处理生活事务的人。值得庆幸的是,健康和品格方向一致:对一方有利的,对另一方也有利。在本书中,我们主要讨论品格,但是健康也需要同样的训练。因此,我们不会面对要么是强健的恶棍,要么是孱弱的圣贤这样两难的选择。
现在每个受过教育的母亲都知道诸如喂食要定时,而不是孩子一哭闹就喂他这样的简单道理。之所以采用这种喂饭法,是因为这有助于儿童消化,这是一个十分充分的理由。然而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这一方法也是可取的。幼儿要远比成人所想的狡猾;如果他们发现哭闹能带来愉快的结果,他们就会哭闹。长大以后,当抱怨的习惯使他们招人厌恶而不是招人喜欢时,他们会感到惊讶和怨愤,此时的世界在他们看来是冷酷无情的。然而,如果他们中的女孩长成了迷人少女,当她们撒娇抱怨时依然会招人喜爱,于是儿时养成的坏习惯将会得到巩固。富人也是如此。如果在婴儿期教养不当,那么孩子们长大后必将视其能力或怨天尤人,或贪得无厌。开始必要的道德教育的正确时刻是在出生那一刻起,因为那时开始可以避免沮丧的期望。而在此之后的任何时刻,道德教育都会与已形成的相反习惯做斗争,这自然会引起极大的怨恨。
因此,在对待婴儿时,需要在忽视和溺爱之间找到一个巧妙的平衡点。凡健康所需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去做。当婴儿遭受风寒时,必须将他抱起以保证干燥温暖。但是,如果缺乏合理的生理上的原因,孩子哭闹,就应任其哭闹,否则,他很快就会变得任性蛮横。照护孩子时,不应过分娇惯,即该做的事情必须要做,但是不应该表露过多的同情。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孩子看作比哈巴狗更为有趣的玩物,从一开始就应该把孩子视作潜在的成人。在成人身上无法令人容忍的习惯放在孩子身上可能会显得颇为有趣。当然,孩子也不可能真正地拥有成人的习惯,但是我们应该避免去做有碍这些习惯养成的一切事情。*重要的是,我们不应使孩子产生自视甚高的感觉,因为这会与之后的经历抵触,并且绝不会与事实相符。
教育婴儿的困难主要在于父母必须找到一种巧妙的平衡。必须时刻留意并承受许多辛苦才能保证婴儿的健康;除非具有强烈的爱子之心,否则这些品质很难达到必需的程度。但具有这种爱心的人,又极易缺乏理智。对于慈爱的父母,孩子是无比重要的。父母如不留意,孩子便会觉察到这一点,他对自己重要性的判断同父母一样。但在以后的生活中,社会中的人不会那样宠他,他会失望地发现自己并不是人类世界的中心。因此,不仅在一岁前,在之后也是一样,父母对于孩子的一般疾病应采取泰然自若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过去,婴儿既受约束又受溺爱;他们的四肢得不到自由,衣服穿得太多,他们的本能活动很受限制,但是他们也受人疼爱,听人唱歌,被人晃动和摇摆。这种做法十分错误,因为这会把儿童变成无能的寄生物。正确的做法是:鼓励本能的活动,但是阻止他们要求别人。不要让孩子看出你为他做了多少事,或吃了多少苦。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尝到通过自身努力——而不是通过对成人发号施令——而取得成功的喜悦。我们在现代教育上的目标是将外部的约束减至*低程度。但是这需要孩子内在的自制力,较之其他任何时候,这种自制力在一岁前更易获得。比如:当你想让孩子入睡时,不要把孩子放在婴儿车里推来推去,或抱在怀里,或放在他能看见你的地方。如果你这样做了一次,孩子就会要求你做第二次;很快,让孩子入睡就会变成一件极困难的事。那么该怎样做呢?应该让孩子保持温暖、干燥、舒服,坚决地把孩子放下,并在轻声说上几句话后,就任他独自待着。孩子也许会哭上几分钟,但除非有病痛,他很快就会停止。那时你再回去看,你就会发现,孩子已迅速进入睡眠。这种做法较之爱抚和迁就,孩子会睡得更沉。
……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年)是20世纪*杰出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社会评论家和政治活动家之一,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罗素以其深刻的思考、坚定的伦理观点和卓越的学术贡献而闻名于世,他的思想影响深远,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哲学、教育、政治、伦理学等。其作品包括《西方哲学史》《逻辑与知识》《幸福之路》《罗素论教育》等。
高惠蓉,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国际比较研究。
王新瑜,教育硕士。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参编多部教育类书籍。
-
1984-插图珍藏版
¥9.9¥29.8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生死场
¥8.6¥36.0 -
见字如面
¥15.9¥49.8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东京梦华录
¥17.6¥46.0 -
欢喜
¥16.1¥42.0 -
人生非若春日蔷薇
¥12.5¥46.0 -
时空迷航:刘慈欣科幻作品集
¥7.3¥19.8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
¥13.5¥39.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23.1¥39.8 -
林徽因讲建筑
¥10.3¥29.0 -
贼巢-美国金融史上最大内幕交易网的猖狂和覆灭
¥48.6¥139.9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瓦尔登湖
¥11.1¥39.0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燕子来时
¥9.6¥25.0 -
悉达多
¥18.4¥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