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876430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14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59876430 ; 978-7-5598-7643-0

本书特色

一本难以归类的奇书

既是博物志,也是个人史;既是回忆录,也是哲思集;既是游记,也是指南;既是随笔,也是诗歌……包罗万象,但万变不离其宗——是一部你拿起来就很难放下的作品。


一段寻找自我的旅程

少时离家出走,独自流浪在旷野之中,这样的经历已属罕见;但出走乡野的结局并非回归城市,而是留守乡郊,成为园丁,继而以捕捉鼹鼠为业,这样的人生堪称稀奇。人生如逆旅,作为行人的马克始终在寻找自我。


一种神秘莫测的动物

鼹鼠,一种不可捉摸的动物,一种神出鬼没的动物,一种难以定义的动物,却和很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影响了马克的一辈子,它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这本书里会有你想要的答案。


一份来自自然的礼物

这本小书因自然而起,因自然而终。对马克来说,自然如同一份礼物,给了他启发,让他写下了这些文字;对读者来说,这份礼物如同一扇窗,借着这扇窗,我们得以从四季流转、万物枯荣中窥见生命的奥秘与生活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有时候,鼹鼠的故事和我的故事似乎紧紧纠缠在一起,无法分开。它们相互呼应,彼此映照。” 十六岁那年,马克·哈默只带着一个背包离家出走,踏上了徒步之旅。白天,他观察飞禽和走兽。晚上,他睡在树篱下、林地里和河岸边。由此,他开启了居于自然的一生。多年后,马克在威尔士的乡村安了家,做起了园丁和捕鼹人。一路走来,他在旷野中有过种种奇遇,终被山林塑造为真正的自然之子。同鼹鼠打交道的奇特经历则让他熟悉了这一神秘生物迷人的生存之道,知晓了与其有关的种种迷思。回首过往,在行将退休之际,他决定写一部作品,谈一谈乡村生活、四季流转、独处的意义,人生的目的。而你手中的这本小书,正是他多年劳作与思索的结晶所在。这不仅是一本关于鼹鼠的书,也是一扇洞悉一个人灵魂的窗户。——克雷格·布朗(《爱尔兰周日邮报》)

目录

序幕 / 3


破晓 / 9

用镰刀割草地 / 19

金鼹鼠、星鼻鼹鼠、著名鼹鼠 / 36

鼹鼠丘——离家 / 45

土地 / 54

地道与睡眠 / 67

衰老与行走 / 84

繁殖 / 99

氧气 / 108

毒气和死去的往事 / 120

毒药和冬天 / 132

威慑 / 139

捕鼠夹与破坏 / 147

寻找与跪地 / 154

设下陷阱然后离开 / 163

杀戮 / 173

堡垒和蠕虫储藏室 / 181

捕鼹鼠的历史 / 188

未来 / 199

尾声 / 205


致谢 / 213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这是一本不同凡响的作品:部分是自然史,部分是回忆录,部分是诗歌——全都非常引人入胜。我从未读过这样的书。其中的美好与伤感会令我久久难以忘怀。PS:作者不再捕杀鼹鼠了,谢天谢地。——赛·蒙哥玛丽(作家) 这是一本美妙的书,讲述了我们与地球、与其他动物,以及与我们自身陷入困境的人性的关系。它让我受益匪浅。我非常喜欢它。——马克思·波特(作家) 序幕

我是一名园丁。多年来我一直奔走于各个花园和农场捕鼹鼠,我已经决定以后洗手不干了。捕鼹鼠这门技艺历史悠久,让我过上了体面的生活,可我现在年纪大了,厌倦了追踪、设陷阱和杀生,而且在这一行我要学的已经全都学到手了。
为了保住饭碗,捕鼹人一向对自己的绝学守口如瓶。我不愿眼睁睁看着这一传统行当消失,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会跟你们讲讲鼹鼠的习性以及如何捉到鼹鼠,以便你们自己动手一试,另外再稍微谈谈除此之外你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围绕捕鼹鼠的历史传统,我会讲述鼹鼠自身的故事,并回忆我的捕鼹人生涯:那是怎样一种生活,在那之前的漫漫长路,它对我产生的影响,以及我*终为什么决定罢手。
对于退出这一行,我的心情是矛盾的。我打从心底热爱上天赐予我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激发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我爱它的实用之美,也爱它野蛮残暴的能量——甚至连它的衰败我也欣赏。这是一种充满冥思的生活,影响了我对更广阔世界的看法以及我在其中的生存之道。它亦改变了我与我自己、与我的过往、与我的家庭的关系。所以本书中也散落着我的人生片段,还有将我引向捕鼹人之路的一些经历。
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似乎每经过一次讲述就会变一个模样,我自己的人生也是如此。我在十六岁那年离开家,踏上流浪之路。我徒步行走了差不多十八个月,流落野外与鸟兽为伍,在树篱下、林地里、河岸上露宿。我也会尽量如实还原这段往事,但并非所有事实都一清二楚。有很多片段我都记不起来了。有时候,鼹鼠的故事和我的故事似乎紧紧纠缠在一起,无法分开。它们相互呼应,彼此映照。然而这两条朦胧的叙事线之间的共舞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我看来简单又美好,满足了我此生所有的向往。
我一面追寻真相,把玩真相,一面思索着真相,以及何为真相。回忆几乎从不按时间顺序登场。记忆在黑暗中徘徊,我越是努力回想往事,往事就越容易从我眼皮底下溜走,转到另一个方向。一旦我停止走马观花,开始认真审视一个故事,故事就会在我的注视下发生相应的变形,重构自身,然后再次变样,就像看万花筒:每次看到的彩色碎片都是同一组,组成的式样却有微妙的差异,细节变化无穷,但图像本身始终真实存在。
我不费力气就能回想起来的事全都是生活中的高潮和低谷,那些片段之所以被铭记于心,只是因为它们具有某种情感冲击力,要不然就是与眼前所见或脑中所想的事物存在某种关联。它们就像一串珍珠:失去光泽的珍珠,平日被锁在抽屉里,极少得见天日。等我把它们从抽屉里抽出来一看,发现有些珠子遗失了,而人生常常就像一条细绳,起初看不见珍珠,然后一扯就扯出来一团,缠在一起,次序全乱。其中不存在任何确凿无疑的事实,不过,我会试着去解开这团乱麻。

序幕


我是一名园丁。多年来我一直奔走于各个花园和农场捕鼹鼠,我已经决定以后洗手不干了。捕鼹鼠这门技艺历史悠久,让我过上了体面的生活,可我现在年纪大了,厌倦了追踪、设陷阱和杀生,而且在这一行我要学的已经全都学到手了。

为了保住饭碗,捕鼹人一向对自己的绝学守口如瓶。我不愿眼睁睁看着这一传统行当消失,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会跟你们讲讲鼹鼠的习性以及如何捉到鼹鼠,以便你们自己动手一试,另外再稍微谈谈除此之外你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围绕捕鼹鼠的历史传统,我会讲述鼹鼠自身的故事,并回忆我的捕鼹人生涯:那是怎样一种生活,在那之前的漫漫长路,它对我产生的影响,以及我*终为什么决定罢手。

对于退出这一行,我的心情是矛盾的。我打从心底热爱上天赐予我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激发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我爱它的实用之美,也爱它野蛮残暴的能量——甚至连它的衰败我也欣赏。这是一种充满冥思的生活,影响了我对更广阔世界的看法以及我在其中的生存之道。它亦改变了我与我自己、与我的过往、与我的家庭的关系。所以本书中也散落着我的人生片段,还有将我引向捕鼹人之路的一些经历。

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似乎每经过一次讲述就会变一个模样,我自己的人生也是如此。我在十六岁那年离开家,踏上流浪之路。我徒步行走了差不多十八个月,流落野外与鸟兽为伍,在树篱下、林地里、河岸上露宿。我也会尽量如实还原这段往事,但并非所有事实都一清二楚。有很多片段我都记不起来了。有时候,鼹鼠的故事和我的故事似乎紧紧纠缠在一起,无法分开。它们相互呼应,彼此映照。然而这两条朦胧的叙事线之间的共舞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我看来简单又美好,满足了我此生所有的向往。

我一面追寻真相,把玩真相,一面思索着真相,以及何为真相。回忆几乎从不按时间顺序登场。记忆在黑暗中徘徊,我越是努力回想往事,往事就越容易从我眼皮底下溜走,转到另一个方向。一旦我停止走马观花,开始认真审视一个故事,故事就会在我的注视下发生相应的变形,重构自身,然后再次变样,就像看万花筒:每次看到的彩色碎片都是同一组,组成的式样却有微妙的差异,细节变化无穷,但图像本身始终真实存在。

我不费力气就能回想起来的事全都是生活中的高潮和低谷,那些片段之所以被铭记于心,只是因为它们具有某种情感冲击力,要不然就是与眼前所见或脑中所想的事物存在某种关联。它们就像一串珍珠:失去光泽的珍珠,平日被锁在抽屉里,极少得见天日。等我把它们从抽屉里抽出来一看,发现有些珠子遗失了,而人生常常就像一条细绳,起初看不见珍珠,然后一扯就扯出来一团,缠在一起,次序全乱。其中不存在任何确凿无疑的事实,不过,我会试着去解开这团乱麻。

一般情况下,我不会去咬文嚼字,对于语言我仅止于观看和欣赏。而在其他时候,文字会像昆虫一样悄无声息地爬进脑海。有些文字开始筑巢,搭建起一个主题——这边拾一根树枝,那边采一个花苞——于是我放任它们不管。我喜欢记录生活点滴,像树叶一样飘然而过的微小点滴,抽象,零散,如果我不从虚空中抓住它们,它们就会一去不复返;我日常所见,并且能完整保存于脑海中的点点滴滴。一如个体的记忆,或是我在鼹鼠丘里发现的陶瓷碎片。这里散布着许许多多这样的碎片,有的锋利,有的平整,大都是我带着一袋捕鼠夹在田野里漫步时写下的,它们与那些简简单单却又常常不可思议的捕鼹鼠知识并行,时而贯穿其中,时而穿插其间。

完整讲述鼹鼠的一生同样是不可能的事。鼹鼠藏身于黑暗,他的故事由诸多神话,以及少量口口相传且说法各异的观察结果拼凑而成。他们一如我们,是神秘莫测的生物,我们永远只能瞥见他们真实世界的一角。

于我而言,事物的表象远比实质来得重要。事物的实质是不可知的。我不喜欢冰冷无情的事实构筑的监牢。事实不会让你获得自由,而是会把你困死在现实无可更改的固定视角中。唯一的真相就存在于这里,在这里,在它被推翻重建前的倒数三秒钟里。我宁愿遗忘。遗忘是自由,也是宽恕,但它尤其是让自己投身于当下的一种过程。

讲述这个故事时,我可以扮演坏蛋或英雄,还可以扮演无辜的旁观者或潜伏于敌营的破坏分子,无论是哪种,我讲述的都是“真相”的一种形式。如果真相有无数种形式,那它的价值何在?真相有别于真诚,我可以给你们讲成百上千万个真诚的故事,接下来我将讲述其中一个也许足以称得上“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终导致我在十二月跪倒在一片泥泞的田地中间,手里捧着一只死去的鼹鼠,决心从此停止杀戮。


如何抓鼹鼠,捕鼹人的生活。写于该抓鼹鼠却没有去抓鼹鼠的时节。关于这本书,我只能向你们保证一件事,那就是读到*后,你们将会增长许多关于鼹鼠的知识。

作者简介

马克·哈默 | Marc Hamer

生于英格兰北部,但在威尔士居住了三十多年。他在年少时曾度过一段无家可归的日子,后又去铁路工作;重新进修后供职于艺术馆,也从事过营销、设计工作,并在监狱教授过创意写作,*后成为一名园丁和捕鼹人。《如何捉鼹鼠》是其**部作品,另著有《生息:园丁之语》和《春雨》。作品曾两次入围自然写作大奖温赖特奖。


◎译者介绍

王知夏

译者,出版从业者,热爱音乐与文学,译有《拉下百叶窗的午后》《闹剧,或者不再寂寞》《复调:巴赫与生命之恸》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