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1766438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48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111766438 ; 978-7-111-76643-8

本书特色

对6G及其发展进行了全面和原创性的探索,给出了推动6G发展的要素,以及6G的需求、用例、关键性能指标等。
给出了6G关键技术的发展路线图,全面阐述了6G技术的演进和6G标准化的相关进展,深入探讨了6G发展背后的架构、算法、协议和应用。
为通信工程师、技术研究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提供了完美的指南,在无线通信、人工智能、信号处理、微波技术、信息理论、天线和传播实现和计算机网络等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讲述6G关键技术的权威指南。两位国际公认的专家对推动和促进6G发展的技术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原创性探索。本书通过回顾通信技术向6G演进的历程,分析驱动这一发展的因素,以及探讨6G的需求、应用场景、关键性能指标等内容,充分展现了6G愿景。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
全面了解6G标准化和技术演进,包括6G发展的架构、算法、协议和应用背后的愿景。
深入探索6G全频谱无线技术,涵盖增强的毫米波技术、基于太赫兹的通信和网络技术、可见光和光无线通信等。
充分讨论6G智能无线电网络和新空口技术,包括智能反射面、蜂窝大规模MIMO(多输入多输出)、无蜂窝大规模MIMO、自适应和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等。

前言

随着无线技术的迅速发展,相关应用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市场规模。2019年初,在韩国的三家移动运营商与美国的威瑞森通信公司(Verizon)争论谁才是全球**个5G通信服务供应商时,我们正式迈入了5G时代。过去三年,5G一直是*热议的话题之一,引起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除了进一步提升网络容量之外,5G还将移动通信服务从人扩展到物,从消费者扩展到垂直行业。移动通信用户的潜在规模从数十亿人大幅扩大到海量的人,并实现了机器和事物之间的互联互通。5G将支持从传统移动宽带到工业4.0、虚拟现实、物联网和自动驾驶等更多更广泛的新兴业务。近些年,网络和数字基础设施在保持社会运转和家庭联系方面越来越重要,特别是5G服务和应用越来越有价值,例如远程外科医生、在线教育、远程工作、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配送、机器人、智能治疗和自动制造等。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部分 6G愿景和技术演进

第1章 蜂窝系统标准的演进2
 1.1 0G:准蜂窝系统2
 1.2 1G:蜂窝网络的诞生3
 1.3 2G:从模拟到数字5
 1.4 3G:以数据为中心10
 1.5 4G:移动互联网15
 1.6 5G:从人到机器18
 1.7 超越5G23
 1.8 总结23
 参考文献25

第2章 Pre-6G技术与系统演进27
 2.1 1G-AMPS27
 2.2 2G-GSM31
 2.3 3G-WCDMA35
 2.4 4G-LTE40
 2.5 5G-新空口46
 2.6 总结53
 参考文献54
第3章 6G愿景56
 3.1 背景56
 3.2 爆炸性移动流量57
 3.3 应用案例59
 3.4 应用场景61
 3.5 性能需求63
 3.6 研究计划和路线图66
 3.7 关键推动技术72
 3.8 总结78
 参考文献78

第二部分 6G全频谱通信

第4章 6G增强的毫米波无线通信82
 4.1 频谱短缺82
 4.2 毫米波传播特性83
 4.3 毫米波信道模型92
 4.4 毫米波传输技术99
 4.5 总结118
 参考文献118

第5章 6G太赫兹技术和系统120
 5.1 太赫兹频段的潜力120
 5.2 太赫兹应用125
 5.3 太赫兹通信的挑战129
 5.4 子阵列波束赋形139
 5.5 透镜天线141
 5.6 研究案例:IEEE 802.15.3d143
 5.7 总结152
 参考文献152

第6章 6G光无线通信155
 6.1 光频谱155
 6.2 优势与挑战158
 6.3 光无线通信的应用160
 6.4 光无线通信的发展161
 6.5 光收发机163
 6.6 光源和探测器165
 6.7 光链路配置172
 6.8 光MIMO173
 6.9 总结177
 参考文献178

第三部分 6G智能无线网络和空口技术

第7章 智能反射面辅助6G通信180
 7.1 基本概念180
 7.2 IRS辅助单天线传输183
 7.3 IRS辅助多天线传输188
 7.4 双波束智能反射面192
 7.5 IRS辅助宽带通信197
 7.6 多用户IRS通信201
 7.7 信道老化与信道预测206
 7.8 总结218
 参考文献219
第8章 6G多维技术和天线技术222
 8.1 空间分集222
 8.2 接收合并223
 8.3 空时编码229
 8.4 发射天线选择235
 8.5 波束赋形237
 8.6 空间复用242
 8.7 总结254
 参考文献255

第9章 6G蜂窝和无蜂窝大规模MIMO技术257
 9.1 多用户MIMO258
 9.2 大规模MIMO267
 9.3 多小区大规模MIMO271
 9.4 无蜂窝大规模MIMO276
 9.5 机会性无蜂窝通信288
 9.6 总结293
 参考文献294

第10章 6G自适应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296
 10.1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297
 10.2 多载波调制299
 10.3 OFDM技术303
 10.4 正交频分多址接入313
 10.5 无蜂窝大规模MIMO-OFDMA系统319
 10.6 非正交多址接入325
 10.7 总结335
 参考文献336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蒋伟(Wei Jiang) 博士,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DFKI) 的高级研究员。他曾担任多个欧盟和德国 5G、6G、人工智能和工业 4.0 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在开发无线通信和网络相关的新技术和国际标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合著有 3 本专著,发表过 90 篇文章,拥有 30 项专利。
罗发龙(Fa-Long Luo) 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ECE)特聘教授。他拥有超过39年的研究和领导经验,拥有86项专利,出版了7本广受好评的著作,发表了110篇有关无线和信号处理的文章。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