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项目化学习真实发生:浦东的研究与实践

包邮让项目化学习真实发生:浦东的研究与实践

1星价 ¥58.8 (6.9折)
2星价¥58.8 定价¥8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2041583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4-12-01
  • 条形码:9787552041583 ; 978-7-5520-4158-3

本书特色

本书系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系统展开的项目化学习实践的成果总结。项目化学习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在书中作者主要围绕学校、教师、学生在项目化学习实践中的改变展开调研与总结,提炼出了不少颇有推广意义的经验,同时也指出了实践中的某些不足,这些都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鲜活的一手资料。

内容简介

浦东新区已经培育出150所左右的项目化学习实验校。在推进项目化学习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建立了由区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的组织管理体系,整合了教研、科研、培训、信息技术等“实践共同体”力量,整体推进区域项目化学习的研究与实践,积累和形成了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区域推进策略,探索形成了项目化学习的评价体系。各类实验校结合实际,探索了活动项目、学科项目和跨学科项目三类项目化学习教与学的新样态,积累了一批项目化学习的鲜活经验和典型案例。


这些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了浦东新区义务教育阶段推进项目化学习的新探索、新样态和新经验,值得广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教师交流、学习和借鉴。

目录

**章 项目化学习的内涵与价值 /

一、 项目化学习实施的相关背景 /

二、 项目化学习的内涵界定 /

三、 项目化学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

四、 高质量项目化学习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

五、 项目化学习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展望 /


第二章 项目化学习实施现状调研分析 /

一、 学校实施项目化学习的现状调研分析 /

二、 教师实施项目化学习的现状调研分析 /


第三章 区域专业支持路径与策略 /

一、 理论学习:了解项目化学习,引发认知冲突 /

二、 专题研讨:理解项目化学习 /

三、 教学实践:循证项目化学习 /

四、 案例研究与专业写作:分享项目化学习成果 /

五、 学习反馈与声音:教师的学习体会与实践认同 /


第四章 项目化学习实验校行动与经验 /

一、 如何确立恰当的研究主题并实施 /

【实践案例1】“小小御见师”项目化学习的实施策略 /

二、 如何在学科项目的实施与优化中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

【实践案例2】学校推进项目化学习的“三化”实施路径 /

【实践案例3】以项目化学习撬动教师跨越式成长 /

三、 如何开展长周期项目 /

【实践案例4】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我是文博小达人之再建一个生机勃勃的昌邑本草园”项目化学习实践 /

四、 传统项目如何转型与深化 /

【实践案例5】一起“报”团,在任务群中找到学习新空间——以“一张报纸的诞生”项目化学习为例 /


第五章 种子教师的探索与智慧 /

一、 驱动性问题如何设计和优化 /

【实践案例6】“节电小家长”项目驱动性问题的三次设计 /

【实践案例7】驱动性问题的设计与修正——以“拜托了,冰箱!”项目实践为例 /

二、 如何在线开展项目化学习 /

【实践案例8】让云端项目化绽放独特光芒——以“玩具发明家——治愈系解压小神器”项目为例 /

三、 项目化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实践案例9】比“干净”更重要——基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劳动教育 /

【实践案例10】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班级收纳师之‘雨具安放’”的设计实施与思考 /

四、 项目化学习中如何有效使用学习工具 /

【实践案例11】欲善其学,必利其器——创造性问题解决中学习工具的运用 /

【实践案例12】“六顶思考帽”在项目化学习中的应用——以二年级“书包减肥记”数学学科项目化学习为例 /

五、 如何培育课堂文化 /

【实践案例13】对话规则的培育及教学实践——以《老王》教学为例 /

【实践案例14】如何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以《鸟》教学为例 /

【实践案例15】“学习共同体”课堂文化的培育 /


第六章 项目化学习中的教师转变与学生成长 /

一、 项目化学习中的教师转变 /

二、 项目化学习中的学生成长 /

【实践案例16】转变观念应对即时性生成的问题 /

【实践案例17】在不断的试错与失败中成长——以“我是小小神农”项目为例 /

【实践案例18】不可低估的创造力——“健康生活我来‘皂’”项目实践案例 /


附件1:浦东新区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实施校长调查问卷 /

附件2:浦东新区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教师调查问卷 /

附件3:浦东新区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种子教师访谈提纲 /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认可项目化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并积极实践,那项目化学习是什么?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项目化学习的价值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本章将围绕这些内容综述相关研究成果。

一、 项目化学习实施的相关背景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指出要“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双新”)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方案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推进综合学习”。本轮课程改革预示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一个崭新时代——核心素养时代。由于项目化具有指向“素养目标”,通过项目来学习重要的观念、概念和能力,增加学生探索大概念的机会等特点和优势,项目化学习已经成为探索教与学方式变革,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21世纪技能的一种重要载体和方式。

那么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素养和能力呢?根据外国诸多研究成果,21世纪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素养,除了日常的基础性素养,如数学素养、阅读素养、科学素养、公民素养、技术素养等,通过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就可以实现,还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些关键能力,如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这四项技能一般被称之为“21世纪技能”,或“4C”或“关键能力”。这些关键能力的获取,需要复杂的任务和挑战,需要改变环境和真实的情境。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测试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非常扎实,但在高阶思维和协作式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技能上表现不佳。这一结果表明当前培养中小学生21世纪技能已经迫在眉睫。项目化学习恰逢其时,可以为培养学生的这些关键能力提供机会和载体。
二、 项目化学习的内涵界定
目前学界关于PBL的界定看法不一。总体来看,对项目化学习的界定主要包括教与学的过程、教与学的方法与学生学习结果这三种视角的解读。

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认可项目化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并积极实践,那项目化学习是什么?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项目化学习的价值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本章将围绕这些内容综述相关研究成果。


一、 项目化学习实施的相关背景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指出要“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双新”)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方案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推进综合学习”。本轮课程改革预示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一个崭新时代——核心素养时代。由于项目化具有指向“素养目标”,通过项目来学习重要的观念、概念和能力,增加学生探索大概念的机会等特点和优势,项目化学习已经成为探索教与学方式变革,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21世纪技能的一种重要载体和方式。


那么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素养和能力呢?根据外国诸多研究成果,21世纪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素养,除了日常的基础性素养,如数学素养、阅读素养、科学素养、公民素养、技术素养等,通过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就可以实现,还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些关键能力,如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这四项技能一般被称之为“21世纪技能”,或“4C”或“关键能力”。这些关键能力的获取,需要复杂的任务和挑战,需要改变环境和真实的情境。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测试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非常扎实,但在高阶思维和协作式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技能上表现不佳。这一结果表明当前培养中小学生21世纪技能已经迫在眉睫。项目化学习恰逢其时,可以为培养学生的这些关键能力提供机会和载体。

二、 项目化学习的内涵界定

目前学界关于PBL的界定看法不一。总体来看,对项目化学习的界定主要包括教与学的过程、教与学的方法与学生学习结果这三种视角的解读。


对项目化学习本质的认知有两种理解。一是将项目化学习视为一种教与学的方式,基于课程标准设计学科或跨学科项目。二是将项目化学习看成是一种课程组织方式,用项目主题、问题等作为系统的课程逻辑,整合内容形成独立于国家课程之外的项目课程,如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STEM)系列的项目课程、体现学校特色的节庆文化的项目课程。


(一) 国外对项目化学习内涵的界定

PBL理念一般认为发端于杜威(Dewey)的“做中学”及建构主义思想。1896年,杜威创立了一所实验中学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任该校校长。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发展、从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成为20世纪项目化学习研究与探索的*重要理论支撑。随后,杜威的学生克伯屈首次提出并实践了项目学习(project methods)。


1918年,克伯屈给出了项目学习的广义定义,并提出项目的“通用(目标)模型”(the universal goal),项目学习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与普遍应用才有了可行的理论依据。他指出,所谓项目,就是一个实施者设计、计划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完成的完整活动(或经历/经验)。所谓“通用(目标)模型”,即项目并非只局限于手工操作训练以及特定教学阶段,而是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学科,包括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学习。他设计了四种项目课堂模式,即“建构式”(construction)、“体验式”(enjoyment)、“问题式” (problem)、“特定式”(specific learning)。


随着近些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素养”研究的深入,项目化学习作为培育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与克伯屈时代相比,与“动手做”不同,在21世纪技能和素养的导向下,当前国际上所倡导的主流的项目化学习,如斯坦福大学的达林·哈蒙德教授、学习科学领域的克拉斯克、巴克教育研究所( Buck Institute for Ecucation,简称BIE)等更强调核心知识的理解,在做事中形成专家思维,引发跨情境的迁移。


巴克教育研究所在《项目学习手册》中将项目化学习界定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研究并应对一个真实的、有吸引力的和复杂的问题、课题或挑战,从而掌握重点知识和技能。项目化学习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基于标准的内容以及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合作和自我管理等技能。


BIE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黄金标准PBL的核心项目设计要素:(1)核心知识、理解力和成功素养;(2)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疑问;(3)持续探究;(4)真实性;(5)学生的发言权和选择权;(6)反思;(7)批判性反馈和修改;(8)公开展示的成果。


(二) 国内对项目化学习内涵的界定

项目化学习是指通过项目制作和完成来促进知识技能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与传统强调知识高度概念化、抽象化的教学法不同,项目化学习将学习的重心从单个知识点转移到真实问题,其主张通过设置学科或跨学科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合作、成果分享、反思总结等一系列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


上海学习素养研究所所长夏雪梅博士给出的界定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指出,项目化学习是指以校长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团队,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设计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持续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相关项目成果。


可以看出,项目化学习包括驱动性问题、持续探究、公开成果、学生合作、核心知识等关键性的特征,指向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项目化学习情景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集中反映了当下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趋势。

作者简介

杨海燕,高级教师,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科研员,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与指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课例研究、课堂观察。出版著作《故事中的学生行为变革》(合著,**作者),先后在《中小学管理》《外国教育研究》《今日教育》《新课程评论》《教育研究与评论》等杂志发表文章30多篇。多项研究成果获市、区级奖励。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