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时期晋、秦、楚世族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考论

包邮春秋时期晋、秦、楚世族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考论

1星价 ¥57.8 (5.9折)
2星价¥57.8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4245689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64245689 ; 978-7-5642-4568-9

内容简介

西周初期实行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前提的分封制,决定了周代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以宗法隶属关系为纽带的世族政治,与之相应的组织保证是世族世卿世官制。由于世族垄断了受教育权,世族自然成为精神文化的传承者,更是精神文化的主要创造者。春秋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成熟,世族势力逐渐发展起来,无论对政治格局的转变还是对文学创作的演进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聚焦于春秋时期晋、秦、楚三个诸侯国的91个世族,涵盖公室、公族、家族、士族等不同社会阶层出身的180位世族作家,逐一考证其族属、世系、事略暨文学创作活动,以展示春秋文学创作整体风貌。从世族与文学研究结合视角,将触角深入“家→族→宗”这一宗法制社会构成基本元素中,在全面钩稽考察各类世族作家群体之族属、世系暨作家个体事略、文学创作活动的基础上,关注世族文学的历史建构、依存关系、类型特点、生产方式、现场情景、成果样本等问题,力图全面反映文学创作基层写作的具体过程与基本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春秋文学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规律;通过对众多家族性文学经验的逐一总结归纳,进而分析世族文学发生、发展、成熟的流变规律,以揭示中国文学创作的族聚性、互动性、基层性文化特征。同时,这些散落在文学作品中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生成、延续的精神纽带,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故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定型、流变、发展、转型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书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考据严谨的世族族属溯源,即依据周代重视“男女辨姓”而尤其注重“男子别族”与“男子别氏”的实际状况,通过考辨某一世族姓、氏源流以区别氏族之间的血缘关系;钩稽清晰的世族人物谱系,即依据周人恪守宗庙制度中“昭穆制”的状况,通过考辨某一世族内部自始祖以下的人物世系以区分亲疏贵贱;概括简明的世族作家个体事略与文学创作活动,即力求在“世族作家人谱”基础上,形成一个春秋时期“世族作家群谱”;归纳科学的世族作家群体之间差异性特征,即在逐一考察特定世族作家群体状况的基础上,辨析世族间思想文化与文学创作差异性特征;划分清晰的文学作品体类系统,即以功能为标准,采用文类、文系、文族、文种四个层级,按照系统论原则建构出春秋散文文体的分类体系。

目录

**章 晋 / 001 **节 晋公室 / 001 一、族属考 / 001 二、世系考 / 002 三、献公诡诸 / 005 四、太子申生 / 006 五、文公重耳 / 007 六、襄公讙 / 009 七、厉公州蒲 / 009 八、悼公周 / 010 九、平公彪 / 011 十、昭公夷 / 012 十一、顷公去疾 / 013 十二、定公午 / 013 第二节 公族(上)———靖族、献族、穆族、武族、成族 / 015 一、栾氏与栾成、栾枝、栾书、栾鍼、栾盈 / 015 二、祁氏与祁奚、祁午 / 020 三、韩氏与韩简、韩厥、韩无忌、韩起 / 024 四、解氏与解杨、解张 / 030 五、张氏与张老、张趯、张柳朔 / 032 六、羊舌氏与羊舌职、羊舌肸 / 035 七、阎氏与阎明 / 041 第三节 公族(下) / 044 一、狐氏与狐突、狐偃 / 044 二、庆氏与庆郑 / 047 三、郤氏与郤豹、郤芮、郤缺、郤克、郤至 / 048 四、伯氏与伯宗 / 053 五、先氏与先轸 / 055 六、胥氏与胥臣、胥童、胥午 / 057 第四节 同姓世族(上)———“王季之穆”“文之昭” / 060 一、郭氏与郭偃 / 060 二、成氏与成鱄 / 063 三、魏氏与魏锜、魏绛、魏舒 / 065 四、蔡氏与蔡墨 / 070 五、原氏与原黯 / 072 六、荀氏与荀林父、荀首 / 076 七、中行氏与中行偃、中行吴、中行寅 / 080 八、知氏与知跞、知瑶、知罃 / 084 九、辅氏与辅果 / 087 第五节 同姓世族(下) / 089 一、阳氏与阳处父、阳毕 / 089 二、王氏与王生 / 092 三、邮氏与邮无正 / 093 四、任氏与任章 / 095 第六节 异姓世族(上)———祁姓、妫姓、子姓、风姓、己姓 / 097 一、杜氏与杜原款 / 097 二、士氏与士蒍、士会、士渥浊、士燮、士匄(宣子)、士弱、士鞅、士匄(文伯)、士 弥牟、士茁 / 099 三、屠氏与屠蒯 / 109 四、辛氏与辛廖、辛俞 / 111 五、董氏与董因、董狐、董安于、董褐 / 113 六、祖氏与祖朝 / 116 七、箕氏与箕郑 / 117 八、乐氏与乐王鲋、乐丁 / 119 九、臾氏与臾骈 / 121 十、女氏与女齐 / 122 十一、訾氏与訾祏 / 125 第七节 异姓世族(下)———嬴姓、芈姓、姒姓、偃姓 / 127 一、赵氏与赵衰、赵盾、赵武、赵鞅、赵无(毋)恤 / 127 二、邯郸氏与赵穿 / 136 三、秦氏与秦越人 / 138 四、梁氏与梁由靡 / 140 五、甯氏与甯嬴 / 142 六、苗氏与苗贲皇 / 143 七、庄氏与庄驰兹 / 144 八、楚氏与楚隆 / 146 九、里氏与里克、里头须 / 147 十、李氏与李克 / 149 十一、窦氏与窦犨 / 150 第八节 其他氏族 / 152 一、鉏氏与鉏麑 / 152 二、狼氏与狼瞫 / 153 三、吕氏与吕饴 / 154 四、卜氏与卜商 / 155 五、段干氏与段干木 / 160 六、介氏与介推 / 163 七、袛氏与袛弥明 / 165 第二章 秦 / 167 **节 公室 / 167 一、族属考 / 167 二、世系考 / 168 三、穆公任好 / 170 四、公子絷 / 172 五、康公罃 / 172 六、桓公荣 / 173 七、公子鍼 / 173 八、哀公 / 174 第二节 公族 / 175 一、公孙氏与公孙枝 / 175 第三节 异姓世族 / 176 一、百里氏与百里奚、百里视 / 177 二、王子氏与王子廖 / 180 第四节 其他 / 182 一、蹇氏与蹇叔 / 182 二、西乞氏与西乞术 / 184 三、卜氏与卜徒父 / 184 第三章 楚 / 186 **节 公室 / 186 一、族属考 / 186 二、世系考 / 191 三、成王熊頵 / 193 四、庄王熊旅 / 194 五、公子婴齐 / 195 六、公子侧 / 196 七、共王熊审 / 196 八、康王熊昭 / 197 九、灵王熊虔 / 197 十、平王熊居 / 198 十一、公子鲂 / 199 十二、王子胜 / 199 十三、公子申 / 199 十四、公子启 / 200 十五、昭王熊轸 / 201 十六、惠王熊章 / 202 第二节 公族(上)———熊渠族、若敖族、蚡冒族、文族 / 203 一、屈氏与屈完、屈建 / 203 二、申氏与屈巫臣 / 206 三、斗氏与斗伯比、斗廉、斗榖於菟、斗且、斗辛 / 208 四、成氏与成得臣 / 213 五、蒍氏与蒍贾、薳子冯、薳罢、薳启彊 / 215 六、孙氏与蒍敖 / 218 七、包氏与申勃苏 / 221 八、范氏与范山、申无宇、申亥 / 223 九、文氏与文无畏 / 226 第三节 公族(下)———穆族、庄族、平族及其他 / 229 一、阳氏与阳匄 / 229 二、囊氏与公子贞 / 231 三、沈氏与公孙戌、沈尹朱 / 232 四、叶氏与沈诸梁 / 241 五、鲁阳氏与公孙宽 / 243 六、申叔氏与申叔时 / 245 七、伍氏与伍参、伍举、伍尚、伍员 / 247 八、王孙氏与王孙圉 / 255 九、陆氏与陆通 / 253 第四节 异姓世族 / 255 一、逢氏与逢伯 / 255 二、伯氏与伯州犁 / 257 三、然氏与然丹 / 259 四、观氏与观射父、观瞻 / 261 五、桀氏与桀溺 / 264 六、费氏与费无极 / 265 第五节 其他 / 268 一、养氏与养由基 / 268 二、倚氏与倚相 / 269 三、蓝尹氏与蓝尹亹 / 271 主要参考文献 / 273 后记 / 281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罗姝,文学博士,中国诗经学会会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与诗礼文化、国际汉语教育。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春秋世族作家群体与文学创作考论”(14BZW038)1项,结项等级优秀;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诗礼文化’成型与当代传承”(16ZDA172)1项,结项等级良好。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州学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东社会科学》《中国语文学》(韩国)等海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其中《家族宗子:诗礼传家的责任主体》《公室宗子在诗礼文化生成与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王族宗子:文学创作的行为主体与诗礼传家的责任主体》均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诗经》与礼制研究”阶段性成果的系列论文,从“王室宗子(天子)”“公室宗子(诸侯)”“家族宗子(卿大夫)”三个维度,采用以点带面的研究模式,客观描述了在“诗礼文化”成型过程中不同层次贵族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以揭示“诗”与“礼”共生互动的演变规律。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