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33498429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20
- 出版时间:2024-12-01
- 条形码:9787533498429 ; 978-7-5334-9842-9
内容简介
此书为“八闽文库”要籍选刊之第108种。本书名为《北郭园全集》,包括《北郭园文钞》一卷,《北郭园诗钞》五卷,《述榖堂制艺》二卷,《述榖堂试贴》二卷。本书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郑用锡诗文的刻本与稿本进行深入、细致、完整的整理,根据稿本与刻本的差异程度,在诗文后或附文或做异文注。在版本选择上,以同治九年(1870)郑如梁校刊本《北郭园全集》为底本,同时以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所藏《北郭园诗文钞》稿本复印本为校本。由于北郭园诗文钞稿本残缺不全,其与《北郭园全集》刻本之间互歧甚多,故于校记首条别录《北郭园诗文钞》稿本之诗文。附录四种。其一,郑用锡诗文辑佚,辑佚部分收录刻本未收,稿本收录的诗歌,以及未见于稿本与刻本的郑用锡诗文;其二,诸家序文;其三,郑用锡传记、郑用锡墓志铭;其四,郑用锡年谱简编。
目录
北郭園文鈔
賦
謙受益賦
序
汪韻舟少尉昱閩游詩草序
論
勸和論咸豐三年五月作
記
北郭園記
誄文
陳鳳阿尊慈楊太孺人誄文
北郭園詩鈔
卷一
五言古詩
七言古詩
卷二
五言律詩
五言排律
卷三
七言律詩
卷四
七言律诗
卷五
五言絶句
七言絶句
述穀堂制藝
卷一
論語
卷二
學庸
孟子
述穀堂試帖
卷一
東韻
冬韻
江韻
支韻
微韻
魚韻
虞韻
齊韻
佳韻
灰韻
真韻
文韻
元韻
寒韻
删韻
卷二
先韻
蕭韻
肴韻
豪韻
歌韻
麻韻
陽韻
庚韻
青韻
蒸韻
尤韻
侵韻
覃韻
鹽韻
咸韻
附録
鄭用錫詩文輯佚
諸家序文
北郭園全集序林士傅
北郭園全集序林鴻年
北郭園全集序林振棨
北郭園全集序王有樹
北郭園全集序鄭世恭
北郭園全集序梁鳴謙
北郭園全集序楊浚
北郭園文鈔序楊浚
北郭園詩鈔序楊浚
述穀堂制藝序楊浚
述穀堂試帖序楊浚
傳記
鄭用錫傳淡水廳志
鄭用錫傳臺灣通史
墓誌銘
皇清賜同進士出身,誥授中憲大夫,晉封通奉大夫,恩給二品封典加四品銜,賞戴花翎禮部鑄印局,員外郎祉亭鄭君墓誌銘朱材哲
鄭用錫年譜簡編
參考文獻
相关资料
八闽文库总序 葛兆光 张帆
一
在传统中国的文化史上,福建算是后来居上的区域。
经历了东晋、中唐、南宋几次大移民潮,浙、闽之间的仙霞岭,早已不是分隔内外的屏障,而成了沟通南北的通道。历史使得福建越来越融入华夏文明之中,唐宋两代,特别是在“背海立国”的宋代,东南的经济发达,海洋的地位凸显,福建逐渐从被文明中心影响的边缘地带,成为反向影响全国文明的重要区域。在七世纪的初唐,诗人骆宾王曾说“龙章徒表越,闽俗本殊华”(《骆临海集笺注》卷二《晚憩田家》,陈熙晋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第三六页),前一句说的是华夏的衣冠对断发文身的越人没有用,后一句说的是闽地的风俗本来就与华夏不同,意思都是瞧不起东南。但是,到了十五世纪的明代中期,黄仲昭在弘治《八闽通志序》里却说,八闽虽为东南僻壤,但自唐以来文化渐盛,“至宋,大儒君子接踵而出”,实际上它的文明程度,已经“可以不愧于邹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一七七册,齐鲁书社一九九六年,第三六四页)。
的确,自从福建在唐代出了**个进士薛令之,而且晋江有欧阳詹,福清有王棨,莆田有徐夤、黄滔这些杰出人物之后,到了更加倚重南方的宋代,福建出现了蔡襄(一○一二—一○六七)、陈襄(一○一七—一○八○)、游酢(一○五三—一一二三)、杨时(一○五三—一一三五)、郑樵(一一○四—一一六二)、林光朝(一一一四—一一七八)、朱熹(一一三○—一二○○)、蔡元定(一一三五—一一九八)、陈淳(一一五九—一二二三)、真德秀(一一七八—一二三五)等一大批著名文人士大夫。这些出身福建或流寓福建的士人学者,大大繁荣和提升了这里的文化,甚至使得整个中国的文化重心逐渐南移,也许,就像程颐说的那样“吾道南矣”(《宋史》卷四二八《道学杨时传》,中华书局一九七七年,**二七三八页)。也就是说宋代之后,原本偏在东南的福建,逐渐成了中国重要的文化区域。八闽文库总序 葛兆光 张帆
在传统中国的文化史上,福建算是后来居上的区域。
经历了东晋、中唐、南宋几次大移民潮,浙、闽之间的仙霞岭,早已不是分隔内外的屏障,而成了沟通南北的通道。历史使得福建越来越融入华夏文明之中,唐宋两代,特别是在“背海立国”的宋代,东南的经济发达,海洋的地位凸显,福建逐渐从被文明中心影响的边缘地带,成为反向影响全国文明的重要区域。在七世纪的初唐,诗人骆宾王曾说“龙章徒表越,闽俗本殊华”(《骆临海集笺注》卷二《晚憩田家》,陈熙晋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第三六页),前一句说的是华夏的衣冠对断发文身的越人没有用,后一句说的是闽地的风俗本来就与华夏不同,意思都是瞧不起东南。但是,到了十五世纪的明代中期,黄仲昭在弘治《八闽通志序》里却说,八闽虽为东南僻壤,但自唐以来文化渐盛,“至宋,大儒君子接踵而出”,实际上它的文明程度,已经“可以不愧于邹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一七七册,齐鲁书社一九九六年,第三六四页)。
的确,自从福建在唐代出了**个进士薛令之,而且晋江有欧阳詹,福清有王棨,莆田有徐夤、黄滔这些杰出人物之后,到了更加倚重南方的宋代,福建出现了蔡襄(一○一二—一○六七)、陈襄(一○一七—一○八○)、游酢(一○五三—一一二三)、杨时(一○五三—一一三五)、郑樵(一一○四—一一六二)、林光朝(一一一四—一一七八)、朱熹(一一三○—一二○○)、蔡元定(一一三五—一一九八)、陈淳(一一五九—一二二三)、真德秀(一一七八—一二三五)等一大批著名文人士大夫。这些出身福建或流寓福建的士人学者,大大繁荣和提升了这里的文化,甚至使得整个中国的文化重心逐渐南移,也许,就像程颐说的那样“吾道南矣”(《宋史》卷四二八《道学杨时传》,中华书局一九七七年,**二七三八页)。也就是说宋代之后,原本偏在东南的福建,逐渐成了中国重要的文化区域。
不过,习惯于中原中心的学者,当时也许还有偏见。以来自中心的偏见视东南一隅的福建,那时福建似乎还是“边缘”。虽然人们早已承认福建“历宋逮今,风气日开”(黄虞稷《闽小纪序》,撰于康熙五年,续修四库全书史部七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二年,**二七页),但有的中原士人还觉得福建“僻在边地”。像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一面承认“此州(福州)之才子登科者甚众”,一面仍沿袭秦汉旧说,称闽地之人“皆蛇种”,并引十道志说福建“嗜欲、衣服,别是一方”(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江南东道一二,中华书局二○○七年,**九九一页)。所以,历史上某些关于福建历史、文化和风俗的著作,似乎还在以中原或者江南的眼光,特别留心福建地区与核心区域不同的特异之处,笔下一面凸显异域风情,一面鄙夷南蛮鴃舌。但是从大的方面说,我们看到宋代以降,实际上福建与中原的精英文化越来越趋向同一,正如宋人祝穆《方舆胜览》所说,“海滨几及洙泗,百里三状元”,前一句里所谓“洙泗”即孔子故乡,这是说福建沿海文风鼎盛,几乎赶得上孔子故里;后一句里“三状元”是指南宋乾道年间福建登第的三个状元,即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的萧国梁、乾道五年的郑侨和乾道八年的黄定,他们都是福建永福(今永泰)这个地方的人(祝穆《新编方舆胜览》卷一○,施和金点校,中华书局二○○三年,**六三页)。
文化渐渐发达,书籍或者文献也就越来越多,福建文献的撰写者中不仅有本地人,也有流寓或任职于闽中的外地人。日积月累,这些文献记录了这个多山临海区域千年的文化变迁史,而《八闽文库》的编纂,正是把这些文献精选并汇集起来,为现代人留下唐宋以来有关福建的历史记忆。
二
福建乡邦文献数量庞大,用一个常见的成语说,就是“汗牛充栋”。那么多的文献,任何归类或叙述都不免挂一漏万。不过,我们这里试图从区域文化史的角度,谈一谈福建文献或书籍史的某些特征。
毫无疑问,中国各个区域都有文献与书籍,秦汉之后也都大体上呈现出华夏同一思想文化的底色,但各区域毕竟有其地方特色。如果我们回溯思想文化的历史,那么,唐宋之后福建似乎也有一些特点。恰恰因为是后来居上的文化区域,所以福建积累的传统包袱不重,常常会出现一些越出常轨的新思想、新精神和新知识。这使得不少代表新思想、新精神和新知识的人物与文献,往往先诞生在福建。众所周知的方面之一,就是宋代儒家思想的变迁。应当说,宋代的理学或者道学,*初乃是一种批判性的新思潮,一些儒家士大夫试图以属于文化的“道理”钳制属于政治的“权力”,所以,极力强调“天理”的絶对崇高,人们往往称之为道学或理学,也根据学者的出身地叫作“濂洛关闽之学”。其中,“闽”虽然排在*后,却应当说是宋代新儒学的高峰所在,以至于后人干脆省去濂溪和关中,直接以“洛闽”称之(如清代张夏《雒闽源流录》),以凸显道学正宗,恰在洛阳的二程与福建的朱熹,而道学*终水到渠成,也正是在福建。因为宋代道学集大成的代表人物朱熹,虽然祖籍婺源,却出生在福建,而且相当长时间在福建生活。他的学术前辈或精神源头,号称“南剑三先生”的杨时、罗从彦(一○七二—一一三五)、李侗(一○九三—一一六三),也都是南剑州即今福建南平一带人,他的提携者之一陈俊卿(一一一三—一一八六),则是兴化军即今莆田人,而他的*重要的弟子黄榦(一一五二—一二二一)是闽县(今福州)人,陈淳是龙溪(今龙海)人。
正是在这批大学者推动下,福建逐渐成为图书文献之邦。庆元元年(一一九五),朱熹在《福州州学经史阁记》中曾经说,一个叫常浚孙的儒家学者,在福州地方军政长官詹体仁、赵像之、许知新等资助下,修建了福州府学用来藏书的经史阁,即“开之以古人斅学之意,而后为之储书,以博其问辨之趣”(《朱文公文集》卷八○,《朱子全书》第二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二○一○年,第三八一四页)。宋代之后,经由近千年的日积月累,我们看到福建历史上出现了相当多的儒家论著,也陆续出现了有关儒家思想的普及读物。大家可以从《八闽文库》中看到,这里收录的不仅有朱熹、真德秀、陈淳的著述,也有明清学者诠释理学思想之作,像明人李廷机性理要选、清人雷鋐雷《翠庭先生自耻录》等等,应当说,这些论著构成了一个历经宋元明清近千年的福建儒家文化史。
三
说到福建地区率先出现的新思想、新精神和新知识,当然不应仅限于儒家或理学一系。更应当记住的是,从宋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心,逐渐从西北转向东南,一方面由于中原文化南下,被本地文化激荡出此地异端的思想,另一方面海洋文明东来,同样刺激出东南滨海的一些更新的知识。
我们注意到,在福建文献或书籍史上,呈现了不少过去未曾有的新思想、新精神和新知识。比如唐宋之间,福建不仅出现过谭峭(生卒年不详)《化书》这样的道教著作,也出现过像百丈怀海(约七二○—八一四)、沩山灵佑(七七一—八五三)、雪峰义存(八二二—九○八)那样充满批判性的禅僧,还出现过禅宗史上撰于泉州的*重要禅史著作《祖堂集》。又如明代中后期,那个惊世骇俗而特立独行的李贽(一五二七—一六○二),有人说他的独特思想,就是因为他生在各种宗教交汇融合的泉州,传说他曾受到伊斯兰教之影响,当然更因为有佛教与心学的刺激,使他成了晚明传统思想世界的反叛者。而另一个莆田人林兆恩(一五一七—一五九八),则是干脆开创了三一教,提倡“三教合一”,也同样成为正统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挑战者。再如明清时期,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梯航九万里”,也把天主教传入福建,特别是明末著名传教士艾儒略(一五八二—一六四九)应叶向高(一五五九—一六二七)之邀来闽传教二十五年,从而福建才会有“三山论学”这样的思想史事件,也产生了《三山论学记》这样的文献。无论是叶向高,还是谢肇淛,这些思想开明的福建士大夫,多多少少都受到外来思想的刺激。*后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由于宋元以来,福建成为向东海与南海交通的起点,所以,各种有关海外的新知识,似乎都与福建相关,宋代赵汝适撰写《诸蕃志》的机缘,是他在泉州市舶司任职;元代汪大渊撰写《岛夷志略》的原因,也是他从泉州两度出海。由于此后福州成为面向琉球的接待之地,泉州成为南下西洋的航线起点,因而福建更出现了像张燮《东西洋考》、吴朴《渡海方程》、叶向高《四夷考》、王大海《海岛逸志》等有关海外新知的文献,这一有关海外新知的知识史,一直延续到著名的林则徐四洲志。老话说“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历史总有其连续处,由于近世福建成为中国的海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的中心,所以,这里会成为有关海外新知识*重要的生产地,这才能让我们深切理解,何以到了晚清,福建会率先出现沈葆桢开办面向现代的船政学堂,出现严复通过翻译引入的西方新思潮。
甚至还可以一提的是,近年来福建霞浦发现了轰动一时的摩尼教文书,这些深藏在道教科仪抄本中的摩尼教资料,说明唐宋元明清以来,福建思想、文化和宗教在构成与传播方面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所以,在《八闽文库》中,不仅收录了谭峭《化书》,李贽《焚书 续焚书》《藏书 续藏书》,林兆恩《林子会编》等富有挑战性的文献,也收录了张燮《东西洋考》、赵新《续琉球国志略》等关系海外知识的著作,让我们看到唐宋以来,福建历史上新思想、新精神和新知识的潮起潮落。
四
在《八闽文库》收录的大量文献中,除了福建的思想文化与宗教之外,也留存了有关福建政治、文学和艺术的历史。如果我们看明人邓原岳编《闽中正声》、清人郑杰编《全闽诗录》收录的福建历代诗歌,看清人冯登府编《闽中金石志》、叶大庄编《闽中石刻记》、陈棨仁编《闽中金石略》中收录的福建各地石刻,看清人黄锡蕃编《闽中书画录》中收录的唐宋以来福建书画,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同意历史上福建的后来居上。这正如陈衍(一八五六—一九三七)在《闽诗录》的序文中所说“余维文教之开,吾闽*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续修四库全书》集部一六八七册,第四一一页)。可见,《宋史•地理志》五所说福建人“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登科第者尤多”,“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杜佑《通典•州郡十二》),真是一点儿不假。
清代学者朱彝尊(一六二九—一七○九)曾说“闽中多藏书家”(《曝书亭集》卷四四《淳熙三山志跋》,《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二七九册,上海书店一九八九年,第六○一页)。千年以来的人文日盛,使得现存的福建传统乡邦文献,经史子集四部之书都很丰富,翻检《八闽文库》,就可以感觉到这一点,这里不必一一叙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福建历史上不仅有众多的文献留存,也是各种书籍刊刻与发售的中心之一。福建多山,林木葱茏,具备造纸与刻书的有利条件,从宋元时代起,福建就成为中国书籍出版的中心之一。宋元时代福建的所谓“建本”或“麻沙本”曾经“几遍天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侯忠义点校,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一六页),更有所谓“麻沙、崇安两坊产书,号称‘图书之府’”的说法(《新编方舆胜览》卷一一,**八一页)。版本学家也许将它与蜀本、浙本对比,觉得它并不精致,但是,从书籍流通与文化贸易的角度看,正是这些廉价图书,使得很多文化知识迅速传向中国四方,也深入了社会下层。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朱熹在《建宁府建阳县学藏书记》中曾说到,“建阳版本书籍行四方,无远不至”,可当时嘉禾县学居然藏书很少,“学于县之学者,乃以无书可读为恨”,于是一个叫姚耆寅的知县,就“鬻书于市,上自六经,下及训传、史记、子、集,凡若干卷以充入之”。当地刊刻的书籍,丰富了当地学者的知识,也增加了当地文献的积累,甚至扭转了当地仅仅重视“世儒所诵科举之业”的风气(《朱文公文集》卷七八,《朱子全书》第二四册,第三七四五页),这就是一例。到了清代,汀州府成为又一个书籍刊刻基地,近年特别受到中外学者注意的四堡,就是一个图书出版和发行中心,文献记载这里“以书版为产业,刷就发贩,几半天下”(《咸丰长汀县志》卷三一《物产》)。所以,美国学者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刘永华、饶佳荣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二○一五年)就深入研究了这个位于汀州府长汀、清流、宁化、连城四县交界地区的客家聚集区的书籍事业,继承宋元时代建阳地区(如麻沙)刻书业,这里再一次出现中国书籍出版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福建书商群体。
可以顺便提及的是,福建刻书业也传至海外。福建莆田人俞良甫,元末到日本,由九州岛的博德上岸,寓居在京都附近的嵯峨,由他刻印的书籍被称为“博德版”。据说,俞氏一面协助京都五山之天龙寺雕印典籍,一面自己刻印各种图书,由于所刊雕书籍在日本多为精品,所以被日本学者称为“俞良甫版”。
从建阳到汀州,福建不仅刊刻了精英文化中的儒家《九经三传》、诸子百家以及《文选》《文献通考》《贾谊新书》《唐律疏议》之类的典籍,也刊刻了很多大众文化读本,诸如《西厢记》《花鸟争奇》和话本小说。特别在明清两代书籍流行的趋势和作为商品的书籍市场的影响下,蒙学、文范、诗选等教育读物,风水、星相、类书等实用读物,小说、戏曲等文艺读物,在福建大量刊刻。如果我们不是从版本学家的角度,而是从区域文化史的角度去看,这种“易成而速售”(《石林燕语》卷八,**一六页)的书籍生产方式,使得各种文献从福建走向全国甚至海外,特别是这些既有精英的、经典的,也有普及的、实用的各种知识的传播,是否正是使得华夏文明逐渐趋向各地同一,同时也日益渗透到上下日常生活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呢?
五
《八闽文库》的编纂,当然是为福建保存乡邦文献,前面我们说到,保存乡邦文献,就是为了留住历史记忆。
这次编纂的《八闽文库》,拟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是“文献集成”,计划选择与收录唐宋以来直到晚清民初的闽人各种著述,以及有关福建的文献,共一千余种,这部分采取影印方式,以保存文献原貌。这是八闽文库的基础部分,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这是为了便于呈现传统时代福建书籍面貌,因而数量*多。第二部分是“要籍选刊”,精选一百三十余种*具代表性的闽人著述及相关文献,以深度整理的方式点校出版,不仅为了呈现历代福建文献中的精华,也为了便于一般读者阅读。第三部分则为“专题汇编”,初步拟定若干类,除了文献总目之外,还将包括书目提要、碑传集、宗教碑铭、官员奏折、契约文书、科举文献、名人尺牍、古地图等,我们认为,这是以现代观念重新汇集与整理历史数据的一个新方式,它将无法纳入传统的四部分类,却是对理解福建文化与历史至关重要的文献,进行整理汇集,必将为研究与理解福建,提供更多更系统的数据。
经历几年讨论与几年筹备,《八闽文库》即将从二○二○年起陆续出版,力争用十年时间,经过一番努力,打下一个比较完备的福建文献的基础。
当然,不能说《八闽文库》编纂过后,对于福建文献的发掘与整理就已完成。《八闽文库》仅仅是我们这一两代人的工作,还有更多或更深入的工作,在等待着未来的几代人去努力。无论从旧材料中发现新问题,还是以新眼光发现新材料,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而又对前人的工作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还是朱熹写给陆九龄的那句广为流传的老话:“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用旧的传统融会新的观念,整理这些纵贯千年的历史文献,也就无论“人间有古今”了。
正 文
北郭園文鈔
賦
謙受益賦〔一〕以謙卦六爻皆吉爲韻
緬寸陰之日月,溯一德之堂廉。吁咈都俞,明良交濟;賡歌颺拜,贊儆相兼。取善每資於建鐸,慎勤無俟於投籤。苟三握兮不憚,雖十起而何嫌。所以誓眾而納昌言,心期集益;行師而征邑國,道在鳴謙。時也。至治聿昭,無遠弗屆。
謨自明而弼自諧,威爲董而休爲戒。靡不向化輸誠,抑且望風下拜。何蠢爾之苗頑,敢自外於疆界。既悔慢而昏迷,且道弛而德敗。惟偃武以脩文,俾守箴而知誡。班師振旅,九鼎已鑄。羣姦定志同謀,一言克備二卦。
原夫謙之爲德也,安不忘危,卑以自牧。有功不矜,有勞不暴。翼翼獨具小心,惴惴如臨深谷。月之滿者防或虧,器之欹者懼必覆。若泰山之納土壤也,繼長增高;若尾閭之匯眾流也,兼收並蓄。上者離而下者坎,中實更在中虚。大哉乾而至哉坤,用九又須用六。
而其受益也,乘危履傾,聖賢爲鑑;居高處上,仁義爲巢。遠者畏威而懷德,近者上泰而下交。精益求精,芻蕘是採;治愈求治,葑菲胥包。列謨猷,而入陳入告;擊鐘鼓,而在朝在郊。從諫如流,奚異懸旌進善;虚衷納誨,幾同飲易吞爻。
是以淵冲善挹,翕受爲懷。浩乎莫知其畔岸,渺乎莫測其津涯。司空獨能奮起,孔壬胥化暌乖,而一時有典有則。汝弼汝諧,物情不忤。眾志允偕,宜乎戴后守邦。負嵎者,咸相懾服。比之成天平地汎濫者,罔不決排。蓋惟至諴所感,用能降福孔皆。我皇上寶祚初膺,天亶首出,殫慮幾康,精心宥密。固已法紹危微,治符繼述。威遠震於防風,化普及乎出日。然猶令準夏時,書陳無逸。錫九疇於彝倫,宅百揆於輔弼。雖今茲小醜肆虐,時勞丹扆憂勤,而要之文德誕敷,自叶黄裳元吉。
【校勘記】
〔一〕‘謙受益賦’,稿本异文有數十處,故全文别録於次:
仰中天之景運,緬一德之堂廉。吁咈都俞,明良交濟;賡歌颺拜,贊儆相兼。取善每資於建鐸,慎勤無俟於投籤。苟惟細流之不擇,雖土壤而何嫌。所以誓眾而納昌言,心祗期夫集益;征行師而征邑國,道貴在於鳴謙。爾乃德當廣運,至治聿昭;時值重熙,無遠弗届。用本卦語押出謙字,恰好起出二段征苗來脈。
謨自明而弼自諧,威爲董而休爲戒。雖孔壬令色,共向化而從風;即寇賊蠻夷,亦趨承而下拜。何至蠢之苗頑,敢自外於疆界。既悔慢而昏迷,且道反而德敗。惟偃武以修文,俾有孚而不介。班師振旅,七旬祗舞兩階;去盈就謙,一言而備三卦。
原夫謙之爲德也,安不忘危,卑以自牧。有功不矜,有勞不暴。翼翼焉獨具小心,惴惴焉如臨深谷。月之滿者防其虧,器之欹者懼必覆。其浩博也,若巨魚之縱大壑,隨恣意以嬉游;其淵深也,若尾閭之納眾流,任兼收而並蓄。故咸以虚而能受,中實務在中虚;豐有大而非夸,用九又須用六。易義:孚在六爲中虚,孚在九爲中實,惟其中虚,所以中實,以此。
而其受益也,乘危履傾,聖賢爲杖。居高處上,仁義爲巢。遠者聞風而服德,近者上泰而下交。精益求精,芻蕘可採。治愈求治,菲葑菲胥包。嘉謨嘉猷,入陳入告;擊鐘擊鼓,在朝在郊。是其從善如流,無俟戒驕而儆傲;虚衷納誨,何殊飲易而吞爻。□六字妙與題意相合。
淵冲善挹,翕受爲懷。浩乎莫知其畔岸,渺乎莫測其津涯。卑宫室而不嫌陋,居堂陛而能降階。故其時師師濟濟,汝弼汝諧,物情不忤。眾志無乖,宜乎豕突鴟張。雖負固者,亦能畏服。何啻成天平地,即汎濫者,胥可力排。蓋至諴之所感,自降福而孔皆。我皇上寶祚初膺,英明首出,殫慮幾康,精心宥密。以此頌圣,不離題,且按切今時語。固已德邁唐虞,治符繼述。威遠震於無雷,化丕霑於出日。然猶無怠無荒,不隘不溢。屏繪豳風,圖書無逸。開言路於臣工,資謨陳於輔弼。雖今茲小腆不靖,固不免勞丹陛之憂勤,而要之文德誕敷,當自叶黄裳之元吉。題須按切大禹征苗時事,若是貪填學問,題套語,不惟題旨未得,且走入闊路,詞句亦陳而不新。
作者简介
著者郑用锡(1788-1858),名蕃,谱名文衍,字在中,号祉亭,台湾府淡水厅竹堑人,任兵部武选司、礼部仪制司员外郎,著有《北郭园全集》《周礼解疑》及《周易折中衍义》等。
点校者魏宁楠,福建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福建典籍研究、明清闽台文献与文学研究。在国内刊物发表十余篇论文;参与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曹学佺与《十二代诗选》整理与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门马祖诗全编纂辑与研究”,承担闽南师范大学校级项目“明代福州林浦林氏家族文学的生成与演变”等。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见字如面
¥15.9¥49.8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人生非若春日蔷薇
¥12.5¥46.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23.1¥39.8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瓦尔登湖
¥11.1¥39.0 -
夏日走过山间
¥11.3¥30.0 -
林徽因讲建筑
¥10.3¥29.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8.6¥28.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流星雨(八品)
¥11.2¥32.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5.8¥15.0 -
到山中去
¥9.1¥30.0 -
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
¥21.9¥49.8 -
橙黄橘绿半甜时
¥17.9¥4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50.3¥68.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7.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