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23414057
- 装帧:平装-锁线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523414057 ; 978-7-5234-1405-7
本书特色
☆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共青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长篇)奖。
☆与即将上市的《程砚秋:都说萧瑟郁郁,谁解秋风意》《尚小云:豪情干云霄,怎一个侠字了得》《荀慧生:居高声远,岂赖慧光照灵台》共同构成“四大名旦”丛书系列。
☆对大量的史料进行挖掘与考证的基础上,以平实的笔风细腻客观地记录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一生,可谓是梅兰芳生平、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梅兰芳以及中国京剧艺术的读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资料。通过阅读,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梅兰芳的艺术风采,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艺术家们的情怀与追求。
☆封面设计精良,以梅兰芳先生《抗金兵》剧照为封面,锁线裸脊装订,内外封采用烫金工艺,排版舒适,阅读体验感好。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人物传记。梅兰芳作为“四大名旦”之首,以雍容华贵的表演和行云流水的唱腔将京剧艺术提升到一个空前高度。作者在对大量的史料进行挖掘与考证的基础上,以平实的笔风细腻客观地记录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努力勤奋的成长经历、孜孜以求的艺术之路,翔实地展现了梅兰芳慷慨拒敌的民族气节、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以及真挚细腻的情感生活,同时对其丰富微妙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写出了大师风范及其多姿多彩的一生,可谓是梅兰芳生平、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前言
曾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首次出版的京剧“四大名旦全传”丛书,现由团结出版社再版(其中《梅兰芳全传》三版),作者在“后记”中已说到其意义,我不再赘述。这四部大部头著作,**个出场的是“梅兰芳”,初版于 2001 年,*末一个亮相的是“荀慧生”,初版于 2010 年,时间跨度长达九年,这还未加上为写梅所花的几年时间。在作者潜心研究、奋力写作的十多年里,从广搜资料到四处采访,我曾从旁协助,回想起之间的曲折过程,特别是想起当年对成书热情相助而如今已不在人世的几位长者,自不免心生感慨。
1994 年,梅兰芳诞辰一百周年,全国各地举办的纪念活动特别多。我在那热闹中,择梅生平有趣的事迹,写成一篇不到两万字的文章,先在某处发表,随即被《黑龙江日报》拿去连载,由此萌生写梅传记的想法。正在准备中,又被写太平天国历史小说的机会吸引。因恐梅选题久置生变,遂问作者是否愿意接手。她考虑两日,并在对选题及史料做了一番了解后答应下来。
梅兰芳因出名早,自民国时期开始,就有关于其生平活动的书籍面世。1949 年后,中国台湾与大陆也陆续各有此类图书出版,但大多偏于谈艺,涉及其日常生活的或较为零散,或篇幅偏小。作者与我因此商定了本书的写作思想,一是将阅读群体定为普通读者,故不必
目录
**章 初出茅庐
“义伶”祖父
“六场通透”的伯父
父亲早逝家道中落
**个老师被气走了
首次登台演织女
娶王明华
养鸽子眼睛有神了
《玉堂春》引人注目
半夜里剪佣人的辫子
《汾河湾》招来齐如山
台上应变的本事
第二章 显山露水
首赴上海一炮打响
细察上海新剧新舞台
初排新戏
二次赴沪成了香饽饽
致力新剧的编排
拯救昆曲
养花习画为修养
与刘喜奎短暂的爱恋
赴上海游杭州
放弃时装戏的尝试
与余叔岩的合作
首赴日本大获成功
“梅欧阁”里尽欢颜
赴上海获赠诗画
**次拍电影
与齐白石的交往
《霸王别姬》费尽心血
娶福芝芳
赴港演出
又排新戏
太妃生日入宫唱戏
与泰戈尔欢聚
重访日本
梅宅成了外交场所
与孟小冬的恋情
第三章 名闻遐迩
为访美精心准备
在美演出倾倒观众
拍摄有声电影
会卓别林
被授予博士荣誉学位
与美国影星合拍电影片段
与胡适的交谊
创办国剧学会
荣膺“四大名旦”之首
迁居上海“抗金兵”
沉默以对鲁迅责难
赈灾义演
与胡蝶同船赴苏
与戏剧大师切磋
游历欧洲
与新加坡的不了缘
痛失爱徒
巡回演出中的长沙风波
第四章 偃旗息鼓
退避香港
蓄须明志
自伤拒敌
以卖画为生
重返舞台
褒扬声中有人劝退
首次拍摄彩色影片
决定留在大陆
第五章 柳暗花明
做了政府官员
“移步不换形”惹风波
著书总结艺术生涯
迁回北京
回故乡认祖归宗
第五次到日本
敢讲真话
拍摄全景电影
不顺利的入党
绝唱《穆桂英挂帅》
《游园惊梦》被拍成电影
梅门弟子遍天下
巨星陨落
尾声
后记
相关资料
首赴上海一炮打响 (节选)
无论是搭俞振庭的双庆班,还是后来改搭田际云的玉成班,梅兰芳唯一的活动就是不停地演戏,既参加戏园的营业戏的演出,也从不放过参加义务戏、堂会戏演出的机会。连续不断的演出给了梅兰芳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的演技日臻成熟,为首次赴沪演出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京剧进入上海以前,上海的戏曲演出活动主要在筑有戏台的神庙和会馆内,另外在茶楼或茶馆里搭板为台。咸丰年间,由于各地群众及戏曲艺人的大批南下,场地狭窄、设备简陋的茶楼戏棚已无法满足需要,亟待出现一批真正的戏园和戏馆,“满庭芳”“丹桂”戏园便应运而生了。
京剧进入上海是在同治六年(1867 年),当年,有个叫罗逸卿的英籍华人在上海建了一座仿京式戏园,取名“满庭芳”。满庭芳于次年春天隆重开张。为庆祝开张,罗逸卿特地派人赴津邀角,置办锦绣行头。
京剧从此传入上海。同年,另一巨商刘维忠为与罗逸卿一较高下,也建起一座茶园,取名“丹桂”,也是在开张喜庆之际,刘维忠亲自赴京邀请北京三庆班中的名角组班南下,同时派人赴广州置办华美行头。次年秋,刘维忠再度进京,邀包括程长庚之子、鼓师程章甫在内的数十位好角到上海演出。
随着京津两地京剧演员的频繁南下,上海京班戏园演剧日渐兴盛,上海也成为南方京剧艺术中心。
京剧一经传入上海便迅即风靡上海滩,上海人起初称之为“京班戏”。一种新兴艺术形式总是会引起众人的好奇心的,加上当时的上海已是外国冒险家、封建官绅、洋奴买办的乐园,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厚。于是,沪上之人初见“京班戏”便趋之若狂。丹桂茶园因京班演剧而大发其财,园主看准市场行情,趁热打铁,不仅扩大了茶园面积,而且还开设了南丹桂分园。几位精明的商人见机也纷纷将资金投向戏园,升平轩、金桂轩等戏园相继开张。到光绪初年,更有新丹桂、留春园、鹤鸣园、众乐园、满春园、红桂园。光绪中叶,分别开有男班戏园天福园、天仪园、天和园、天成园、桂仙园、玉成园等;女班戏园有美仙园、迎仙园、美凤园、群仙园、女丹桂园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夏月珊、夏月润、潘月樵等在十六铺开设了一座仿日式新戏园,取名“新舞台”,开创了上海京剧戏园从茶园式带柱方台演变为半月形舞台的先例。辛亥革命前后,新舞台是上海*负盛名的一个京剧戏园。由此,京剧演出场所进入现代化剧场时期。
与旧式茶园相比,新式剧场在舞台形式、观众座席、灯光照明以及剧场的建筑材料等方面都有较大改进。旧式舞台多伸入观众席中,观众可以从左、中、右三面观看,有的甚至可以坐在后面,当然能看到演员的背影了,而新式舞台呈半月形,观众只能从正面观看,这种舞台又被称为“镜框式舞台”或“马蹄式舞台”。首赴上海一炮打响 (节选)
无论是搭俞振庭的双庆班,还是后来改搭田际云的玉成班,梅兰芳唯一的活动就是不停地演戏,既参加戏园的营业戏的演出,也从不放过参加义务戏、堂会戏演出的机会。连续不断的演出给了梅兰芳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的演技日臻成熟,为首次赴沪演出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京剧进入上海以前,上海的戏曲演出活动主要在筑有戏台的神庙和会馆内,另外在茶楼或茶馆里搭板为台。咸丰年间,由于各地群众及戏曲艺人的大批南下,场地狭窄、设备简陋的茶楼戏棚已无法满足需要,亟待出现一批真正的戏园和戏馆,“满庭芳”“丹桂”戏园便应运而生了。
京剧进入上海是在同治六年(1867 年),当年,有个叫罗逸卿的英籍华人在上海建了一座仿京式戏园,取名“满庭芳”。满庭芳于次年春天隆重开张。为庆祝开张,罗逸卿特地派人赴津邀角,置办锦绣行头。
京剧从此传入上海。同年,另一巨商刘维忠为与罗逸卿一较高下,也建起一座茶园,取名“丹桂”,也是在开张喜庆之际,刘维忠亲自赴京邀请北京三庆班中的名角组班南下,同时派人赴广州置办华美行头。次年秋,刘维忠再度进京,邀包括程长庚之子、鼓师程章甫在内的数十位好角到上海演出。
随着京津两地京剧演员的频繁南下,上海京班戏园演剧日渐兴盛,上海也成为南方京剧艺术中心。
京剧一经传入上海便迅即风靡上海滩,上海人起初称之为“京班戏”。一种新兴艺术形式总是会引起众人的好奇心的,加上当时的上海已是外国冒险家、封建官绅、洋奴买办的乐园,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厚。于是,沪上之人初见“京班戏”便趋之若狂。丹桂茶园因京班演剧而大发其财,园主看准市场行情,趁热打铁,不仅扩大了茶园面积,而且还开设了南丹桂分园。几位精明的商人见机也纷纷将资金投向戏园,升平轩、金桂轩等戏园相继开张。到光绪初年,更有新丹桂、留春园、鹤鸣园、众乐园、满春园、红桂园。光绪中叶,分别开有男班戏园天福园、天仪园、天和园、天成园、桂仙园、玉成园等;女班戏园有美仙园、迎仙园、美凤园、群仙园、女丹桂园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夏月珊、夏月润、潘月樵等在十六铺开设了一座仿日式新戏园,取名“新舞台”,开创了上海京剧戏园从茶园式带柱方台演变为半月形舞台的先例。辛亥革命前后,新舞台是上海*负盛名的一个京剧戏园。由此,京剧演出场所进入现代化剧场时期。
与旧式茶园相比,新式剧场在舞台形式、观众座席、灯光照明以及剧场的建筑材料等方面都有较大改进。旧式舞台多伸入观众席中,观众可以从左、中、右三面观看,有的甚至可以坐在后面,当然能看到演员的背影了,而新式舞台呈半月形,观众只能从正面观看,这种舞台又被称为“镜框式舞台”或“马蹄式舞台”。
邀请梅兰芳赴沪演出的不是新舞台,而是丹桂**台。其实梅兰芳并不是丹桂**台老板许少卿的首邀人物,他排在须生王凤卿之下。许少卿亲自赴京城邀角,约定王凤卿挂头牌,梅兰芳挂二牌。
王凤卿是王瑶卿的弟弟,比梅兰芳大十一岁,名祥臻,又名奉卿,字仁斋,北京人,祖籍江苏淮阳。他幼时与兄瑶卿一同学艺,先学武生,师从崇富贵、陈春元,从崇富贵那里学习毯子功,从陈春元那里学短打戏,还请钱金福教过把子功。在此基础上,他改学老生,李顺亭、贾丽川是他的老师。他 14 岁时,搭四喜班演戏,名气渐显;16 岁时,他与瑶卿同入三庆班,后又共立怡云堂,被称为怡云堂二主人。次年,他离开三庆班,转入长春班,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清末,京剧老生有三大流派,除谭鑫培外,还有汪桂芬和孙菊仙,三人被称为“京剧后三杰”。他们都曾得程长庚的赏识和栽培,但他们都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谭鑫培虽名列程门,唱法实宗余(三胜)派,孙菊仙对京剧演唱技法很有研究,讲究“三讲”,即讲气口、讲音色、讲抑扬。相传京剧老生中的“一口气”唱法就是孙菊仙所创。汪桂芬虽然也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但基本上是程长庚的徽派传人,有“长庚再世”之誉。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因孝钦皇后诞辰,汪桂芬被召入长平署,任内廷供奉,与王瑶卿同在宫中演戏。有一天,汪桂芬到福寿班听戏,无意中听到一小孩唱得极有神韵,回到宫中,他对王瑶卿说:“昨天在福寿班看到一个孩子,嗓子扮相都很好。”
王瑶卿一听就笑了,道:“那是我弟弟。”
汪桂芬颇为惊讶:“原来是你弟弟,难怪呢!天资不错。”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材料不错,有工夫我来教教他。”
王瑶卿初以为汪桂芬不过说着玩的,哪知他果然经常到王家,教了王凤卿不少戏,如《文昭关》《取成都》《朱砂痣》《取帅印》《战长沙》,还有老旦戏《钓金龟》等,特别是《朱砂痣》,汪桂芬是从头教到尾的。而其他一些戏,王凤卿都是先看汪桂芬演,看会后自己再实践,实践中再请汪桂芬评点。他俩应该是师徒关系,但相处得像兄弟。汪桂芬的嗓子“高的地方如九霄鹤唳,宽的地方如万顷汪洋,低的地方如古寺晚钟”。王凤卿因为嗓音嘹亮,高音洪大敞亮,低音厚实,所以,他专学腔调高亢的汪派,熟练掌握了汪派剧目的独特技巧。有时,他还能在脾气古怪、行为怪僻的汪桂芬临阵罢演时补他的缺,足能以假乱真。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王凤卿被选入升平署,到民国初年,已名盛一时。许少卿正是冲着他的名气而盛邀其入沪的。当时梅兰芳虽在北京有了点名气,但上海人并不了解他,也从未听过他的戏。耳听为虚,许少卿对梅兰芳的艺术估价是较低的,而王凤卿 则不同,他的名气远大于梅兰芳。所以,许少卿起初答应给梅兰芳的包银仅为每月 1400 元,而王凤卿则是每月 3200 元。王凤卿认为给梅兰芳的包银偏少,要求许少卿再加 400 元,许少卿以为梅兰芳不过是王凤卿的陪衬,他既不愿意在“无名小卒”身上多下本钱,又不能开罪王凤卿,所以有些为难。王凤卿见状便有些不高兴,觉得许少卿太过小气,于是,他故意说:“你如果舍不得出到这个价,那就在我的包银里面,匀给他 400 元。”许少卿一听此言,很有些难为情,连忙说:“这怎么行,哪能减您的包银?”无奈之余,他终于同意再加梅兰芳 400 元。从中可见,梅兰芳当时在上海人的眼里地位是不高的。
当时,钱对梅兰芳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梅雨田去世后,家里虽少了一张吃饭的嘴,但也少了一个能挣钱的人。梅兰芳的夫人王明华这年又生了女儿五十,一家大小的生活重担便很自然地落在了梅兰芳的肩头。因此,梅兰芳对王凤卿为他多争取了 400 元包银充满感激。
作者简介
李伶伶,非虚构文学作家,著有《鲁迅地图》等现代戏曲、文学、科学、法学、革命人物传记,以及《南京1949》等历史文学作品共三十余种。曾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奖,江苏省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第三届(1993-2003)、第四届(2004-2019)、第五届(2020-2022)江苏报告文学奖首奖,第四届金陵文学奖一等奖,南京市“五个一工程奖”等。
-
大宋宰相王安石
¥18.6¥55.0 -
在彭德怀身边
¥7.6¥22.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15.4¥45.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9.9¥29.8 -
一个政治家的肖像-约瑟夫.富歇传
¥14.7¥32.0 -
曹操传
¥19.9¥59.0 -
中国群星闪耀时-时代风云中大文人的命运流转
¥15.9¥49.8 -
张爱玲传:浮华褪尽,人比烟花寂寞
¥10.0¥36.0 -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9.4¥28.0 -
走出晚清:大师们的涅槃时代
¥25.6¥45.0 -
名家经典:苏东坡传(精装)
¥27.4¥56.0 -
1823.2-1901.11-李鸿章传
¥10.6¥32.0 -
隔膜与猜忌:胡风与姚雪垠的世纪纷争
¥10.6¥30.0 -
洪业传
¥16.1¥42.0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8.8¥29.0 -
执着的探索者:达尔文
¥8.6¥36.0 -
赶潮的人-蒋梦麟传
¥24.8¥70.0 -
大师巨匠:西南联大1937-1946(九品))
¥25.9¥58.0 -
星光闪耀-解读中国古代十大诗人
¥11.3¥38.0 -
重逢(最后的对话3)(精)
¥23.4¥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