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格的魅力 中国共产党人的家与国

包邮人格的魅力 中国共产党人的家与国

1星价 ¥28.9 (7.4折)
2星价¥28.9 定价¥3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9117989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48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219117989 ; 978-7-219-11798-9

本书特色

【国博权威出品,以物证史】

本书脱胎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是其馆内党史、新中国史、革命文物研究等领域多位专家的智慧结晶。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手稿、物件等一手资料,如李大钊的《狱中自述》、方志敏的《清贫》和《可爱的中国》等手稿,以及黄大年的关于无人机设计构想的笔记本、王继才夫妇在开山岛守岛时升起的国旗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揭示了共产党人背后不为人知的感人细节,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历史背景与思考空间。

【从“家国”二字解码精神力量】

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为主题,通过“革命理想高于天”“丹心报国泪思亲”“一生长为国家忧”“深情皆为民所系”四个单元,全景式展现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与人格魅力,带领读者感受那份为信仰、为人民、为国家不懈奋斗的崇高精神。

【人物故事感人,细节震撼心灵】

细腻的笔触将共产党人感人至深的家国故事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充满真挚情感。读者不仅能与书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更能深刻体会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与深厚的家国情怀。

【党员学习教育生动读物】

本书不仅是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重要读物,更是大众汲取力量的生动读物。通过阅读,读者将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与家国情怀,激发爱国情感与奋斗精神,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答案。


内容简介

本书是“跟着红色文物学‘四史’”书系的又一力作。跨越时间的长河,家国情怀绵绵不断。本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团队打造,从家国情怀这一角度,精心鉴选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饱含对家人、对国家热爱之情的遗书、手稿、家信等珍贵文献,深挖各类实物背后的故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将家庭的命运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中,化作“党需要我怎样,我就要怎样”的坚定誓言,转为望后代“继我志呵!”的殷殷嘱托,成为“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一片赤诚。全书生动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惧牺牲、不懈奋斗、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拼搏奉献的伟大精神。

目录

革命理想高于天


2  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
10  从顶燃到底都是光明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火种的萧楚女
16  把身子献给人类——前仆后继献身革命的王复生三兄弟
22  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为垂危中国呼喊的方志敏
28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我党我军的政治工作**人”刘伯坚
33  牺牲我的一切幸福来奋斗——抗战中我军牺牲的*高将领左权

丹心报国泪思亲


40  我终是对不住你呢——嘱托遗志的王器民
45  我们宣布举行婚礼——慷慨就义的周文雍和陈铁军
50  我不能扶育你长大了——只做了一个月妈妈的赵云霄
56  我真是挂念你的很——“共和国第九烈士”陈毅安
62  只希望得到你一个消息就够了——白首难期的黄诚
68  党需要我怎样我就怎样——“甘洒热血”的张友清

一生长为国家忧


74  拼命拿下大油田——“铁人”王进喜
80  无限的为人民服务——“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87  耿耿忠心照雪山——“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
93  哪天倒下,就地掩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
99  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
103  守岛就是守国——“开山岛上的夫妻哨”王继才夫妇

深情皆为民所系


110  为人民做理所应当的工作——中国航天“大总师”孙家栋
116  我有责任**个试药——“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121  他们始终是我的孩子——“草原母亲”都贵玛
125  一辈子学做教师——“大先生”于漪
130  吾为人民唱——“人民艺术家”郭兰英

135  参考资料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我党我军的政治工作**人”刘伯坚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刘伯坚在英勇就义前在狱中写下了这首《带镣行》。诗中那种无畏、坚定的气魄透过每个字使人感佩和敬重,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他戴着沉重的脚镣,昂首挺胸行进的情景。
刘伯坚,1895年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早年就读于川东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堂。年少时的刘伯坚目睹列强凌辱中国,痛心疾首,决心到西方寻求救国之道路。1920年,他赴欧洲勤工俭学,先后在比利时、法国半工半读。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认真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1921年冬,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担任中共旅比利时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3年,他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任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团负责人。
1926年,刘伯坚回国,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应邀在冯玉祥部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即原西北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当时的西北军正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要整顿好这支部队,是一件很艰巨的工作。刘伯坚推动冯玉祥部接受**次国共合作的纲领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举行了著名的“五原誓师”,改西北国民军为国民军联军,有力地配合了南方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为了把这支旧军队改造为革命军队,刘伯坚在国民军联军内建立各级政治机构,加强政治工作,并请求党组织输送政治干部,此后陈乔年、刘志丹、邓小平等200多名党员到联军工作。刘伯坚经常深入基层,奔走于各部队,与下层军官和普通士兵谈心谈话、打成一片。他的讲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常常激励大家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保持旺盛的斗志。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官兵的信任。经过刘伯坚和众位同志呕心沥血的工作,这支濒于瓦解的旧西北军,一举改变了以往的不良作风,部队规模不断扩大,战斗力显著增强。
这段时间,风度翩翩的刘伯坚也收获了爱情,结识了小他11岁的王叔振。王叔振当时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任职,二人于1927年结婚。此后,二人琴瑟和鸣,共育有三子,像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样,度过了一段其乐融融的时光。刘伯坚给三个孩子起名为“虎、豹、熊”。成家立业的刘伯坚在日后的革命生涯中也多了一份惦念和牵挂。在给家人的信中,刘伯坚常常提到他的孩子们,字里行间满是对孩子们的爱护和关怀,“此儿(指豹儿)大目明活,眸子星亮,健步学语。终日嬉戏歌唱,朗朗上口,入睡始息……”。简单的文字勾勒出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位父亲满眼爱意地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承欢膝下的美好情景。只是,身处革命洪流之中,夫妇二人为了革命事业不得不将三个孩子全部送人。1979年5月,在父母牺牲44年后,三兄弟才首次相聚。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我党我军的政治工作**人”刘伯坚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刘伯坚在英勇就义前在狱中写下了这首《带镣行》。诗中那种无畏、坚定的气魄透过每个字使人感佩和敬重,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他戴着沉重的脚镣,昂首挺胸行进的情景。
刘伯坚,1895年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早年就读于川东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堂。年少时的刘伯坚目睹列强凌辱中国,痛心疾首,决心到西方寻求救国之道路。1920年,他赴欧洲勤工俭学,先后在比利时、法国半工半读。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认真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1921年冬,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担任中共旅比利时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3年,他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任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团负责人。
1926年,刘伯坚回国,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应邀在冯玉祥部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即原西北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当时的西北军正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要整顿好这支部队,是一件很艰巨的工作。刘伯坚推动冯玉祥部接受**次国共合作的纲领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举行了著名的“五原誓师”,改西北国民军为国民军联军,有力地配合了南方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为了把这支旧军队改造为革命军队,刘伯坚在国民军联军内建立各级政治机构,加强政治工作,并请求党组织输送政治干部,此后陈乔年、刘志丹、邓小平等200多名党员到联军工作。刘伯坚经常深入基层,奔走于各部队,与下层军官和普通士兵谈心谈话、打成一片。他的讲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常常激励大家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保持旺盛的斗志。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官兵的信任。经过刘伯坚和众位同志呕心沥血的工作,这支濒于瓦解的旧西北军,一举改变了以往的不良作风,部队规模不断扩大,战斗力显著增强。
这段时间,风度翩翩的刘伯坚也收获了爱情,结识了小他11岁的王叔振。王叔振当时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任职,二人于1927年结婚。此后,二人琴瑟和鸣,共育有三子,像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样,度过了一段其乐融融的时光。刘伯坚给三个孩子起名为“虎、豹、熊”。成家立业的刘伯坚在日后的革命生涯中也多了一份惦念和牵挂。在给家人的信中,刘伯坚常常提到他的孩子们,字里行间满是对孩子们的爱护和关怀,“此儿(指豹儿)大目明活,眸子星亮,健步学语。终日嬉戏歌唱,朗朗上口,入睡始息……”。简单的文字勾勒出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位父亲满眼爱意地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承欢膝下的美好情景。只是,身处革命洪流之中,夫妇二人为了革命事业不得不将三个孩子全部送人。1979年5月,在父母牺牲44年后,三兄弟才首次相聚。
大革命失败后,冯玉祥转投国民党蒋介石。刘伯坚被迫离开冯部后,从武汉到上海,做党的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和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务。1928年,刘伯坚再次被派往苏联,先后在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同年,他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两年后,他回到祖国,先后任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中革军委秘书长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
1931年底,在中革军委领导下,刘伯坚参与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的组织、策划和联络工作,为宁都起义成功举行作出了重要贡献。随后,他担任由起义部队改编的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他在这支队伍中建立起党的组织,并按照红军的建军原则,对部队实施革命的政治教育和多方面的政治工作,使这支起义部队很快成长为红军的一支劲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刘伯坚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他积极组织留守部队在于都河多处架桥,为主力部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护送中央红军主力渡河。赣南十月,正是桂子飘香的季节,而于都河边却弥漫着一片悲壮的气氛。刘伯坚与长征的战友挥手道别,祝愿他们勇敢前进,冲破黑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雩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同志曾赋诗怀念当年刘伯坚在于都河边叮咛相送的动人情景,也表达了叶剑英同志对战友的深切怀念。
1935年3月4日,刘伯坚率部队转移突围时,在激烈的战斗中身中数弹,不幸负伤被捕。敌人千方百计劝降,他坚决不屈服,甚至把前来劝降的国民党军官当作“宣讲对象”。敌人多次诱降无效,就故意押着负伤戴镣的他,在*繁华的街道游行示众,妄图从精神上瓦解他的斗志。然而即便是伤痕累累,身戴沉重的镣铐,刘伯坚也依然昂首挺胸、镇定自若,表现出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他写下突显浩然正气的《带镣行》,表达自己“心无愧怍”“心自安详”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为了“工农齐解放”可以放弃一切的坚定信念。
自知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刘伯坚在狱中写信给家人,豪迈气节跃然纸上。为了维护党的声誉,刘伯坚嘱咐大嫂不要求助当年曾与他共事的国民党要员以营救他,也不要把自己被捕的事扩散出去,这“只是对我增加无限的侮辱,丧失革命者的人格”。临终之际,刘伯坚在原则问题上丝毫没有妥协,彰显出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
没有一丝怯懦,没有任何动摇,刘伯坚在牺牲前坦然而从容地告诉家人“弟被俘时就决定一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然而,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作为父亲,他对自己的孩儿仍是放心不下,反复嘱咐兄嫂找到分别寄养在三个地方的虎、豹、熊三个儿子,并嘱咐妻子:“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他知道“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只能期望诸儿能够继承父亲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为未完成的事业而奋斗。刘伯坚作为一位共产党人,在生命的*后,他有对亲人的眷恋与不舍,但在“大家”与“小家”之间,在民族大义面前,他的选择无比坚定,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这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奋勇向前。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庚县(今大余县)壮烈牺牲,时年40岁。刘伯坚牺牲后,毛泽东曾给予他高度评价,称其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人”。而在他牺牲之前,妻子王叔振已先他一步在闽西游击区光荣牺牲了。他寄出的绝笔信,妻子已无法看到了。所幸,刘伯坚和王叔振的三个孩子都在难以尽述的艰难中长大成人,并先后被中央找到,可慰先烈在天之灵。
苍松翠柏、绿树成荫。如今的金莲山,人们在刘伯坚英勇就义的地方修建了烈士墓,供后人瞻仰凭吊。在刘伯坚的家乡平昌县城北,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好似一朵含苞待放的白玉兰高耸入云,寓意“忠魂盛开革命花,正气凛然照万代”,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纪念。在碑后的刘伯坚纪念馆现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群众前来参观学习。“百年风华忆初心,八十六载祭英魂,伯坚热血为盛世,吾辈接续砺前行。”在刘伯坚牺牲86年后,他的孙子刘吉昌将写着这首诗的明信片寄挂在纪念馆后山新栽种的树上。他说:“亲爱的爷爷,你的儿孙们和你为之奋斗的新中国,你为之流血牺牲的新中国一起长大了……”馆内,一尊刘伯坚的巨型雕像目光如炬、昂首东望,一如他生前的模样。

作者简介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


【撰者简介】


邵凡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副研究馆员,从事藏品账册账目的整理与管理工作,参与“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风展红旗如画——馆藏红色经典文物展”等展览设计工作,馆级科研项目《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账目分类体系历史沿革研究》获评优秀项目,发表论文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