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1330490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2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313304902 ; 978-7-313-30490-2

本书特色

钱均夫不仅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父亲,还是一位在中国教育界和文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其一生的经历反映了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曲折历程。

本书通过详实的资料和细致入微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钱均夫先生在动荡时代中坚持教育救国的理想,以及他对青年成长、学术自由和文化传承的独特贡献。书中详细描述了钱均夫在日本求学期间接受的新式教育及其回国后对国内教育体系改革的影响,还写到了钱均夫对于儿子钱学森的成长教育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通过阅读《钱均夫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一位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爱国者如何在风雨飘摇的时代里坚守信念,致力于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断提升中小学师资力量,从中感受到一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文献、档案以及图像等史料,从传记文学入手再现钱均夫的生平事迹、教育事功与教育思想,刻画其在中国近代史上实践教育救国理念的人物形象。重点描写的内容包括:其一从接受旧教育到接受新教育并建立教育救国理念的历程,其二在家庭教育中培养钱学森审美教育和感恩教育的故事,其三与同时代人物如鲁迅、胡适、蔡元培、弘一法师等的交游。本书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写成本书,拟通过研究人物的小史来反映大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思想演进过程这一大史。

前言

序言

相关资料

伍舍生活:“壶中好景长追忆”
每年春季是日本高等学校的毕业季。1908 年春,钱均夫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经过四年学习顺利毕业,成为家族史上第二个接受过完整现代大学教育的“新人”。毕业后,钱均夫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于是计划用半年时间考察日本教育现况及其制度,尤其重点调查了日本教科书的问题。经过研究,他发现日本教育制度效仿德国,决定“打破砂锅问到底”,甚至决定自学德语;且当他听闻有德国学者在东京作“日本国土概况”的讲座时还曾前往听讲,因而得知:
日本人自称国土地不肥,实有不然也者;若与德国东普鲁士一片沙地相比较,则日本土地可谓尚肥。
此种观点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提出所谓的“国土狭小”“人口剧增”“人地矛盾”等明面原因,钱均夫就让儿子钱学森去调查事实和数据,揭开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谎言。钱学森的这种通过科学调查和理性分析找出事物背后的“真因”的方法,其实就来自钱均夫的家庭教育。
恰在此间,同时毕业的许寿裳因准备赴德留学,想找一个安静的住处补习德语,故在东京本乡西片町十番地吕字七号租到一处住所。这里原先的主人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许寿裳以 35 日元租下后便邀请钱均夫、朱谋宣(一作朱谋先)、周树人和周作人同住,均担房租。这样对于钱均夫而言,还可以同许寿裳一同学习德语。许寿裳后来回忆说:
这原是日本绅士的家园,主人为要迁居大阪,才租给我的。规模宏大,房间新洁而美丽,庭院之广,花木之繁,尤为可爱,又因为建筑在坂上,居高临下,正和小石川区的大道平行,眺望也甚佳。我招了鲁迅及其弟起孟,钱均夫,朱谋宣共五人居住,高大的铁门旁边,电灯上署名曰“伍舍”。
“伍舍”即为五人居住之意。从周作人的回忆中,可以想象伍舍生活的悠闲情状:
那房子的确不错,也是曲尺形的,南向两间,西向两间,都是一大一小,即十席与六席,拐角处为门口是两席,另外厨房浴室和下房一间。西向小间住着钱家治,大间作为食堂和客室,南向大间里住了许季茀和朱先(作者注:指许寿裳和朱谋宣),朱是钱的亲戚,是他介绍来的。小间里住了我们三人,但是因为太窄,夜间摊不开两个铺盖,所以朱钱在客室睡觉,我则移往许季茀的房间,白天仍在南向的六席上面,和鲁迅并排着两张矮桌坐北。
五人合租之际,感情融洽,如同手足。此间,他们经常一起同游上野公园,购书读书,及至回国后仍维持深厚的兄弟情谊。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伍舍生活仅维持了半年,钱均夫和朱谋宣于冬季先后回国,许寿裳、周树人和周作人因租金太高也相继退出。退出伍舍时,许寿裳还套用苏东坡诗句写了一首《留别伍舍》以作留念: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伍舍生活:“壶中好景长追忆”

每年春季是日本高等学校的毕业季。1908 年春,钱均夫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经过四年学习顺利毕业,成为家族史上第二个接受过完整现代大学教育的“新人”。毕业后,钱均夫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于是计划用半年时间考察日本教育现况及其制度,尤其重点调查了日本教科书的问题。经过研究,他发现日本教育制度效仿德国,决定“打破砂锅问到底”,甚至决定自学德语;且当他听闻有德国学者在东京作“日本国土概况”的讲座时还曾前往听讲,因而得知:

日本人自称国土地不肥,实有不然也者;若与德国东普鲁士一片沙地相比较,则日本土地可谓尚肥。

此种观点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提出所谓的“国土狭小”“人口剧增”“人地矛盾”等明面原因,钱均夫就让儿子钱学森去调查事实和数据,揭开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谎言。钱学森的这种通过科学调查和理性分析找出事物背后的“真因”的方法,其实就来自钱均夫的家庭教育。

恰在此间,同时毕业的许寿裳因准备赴德留学,想找一个安静的住处补习德语,故在东京本乡西片町十番地吕字七号租到一处住所。这里原先的主人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许寿裳以 35 日元租下后便邀请钱均夫、朱谋宣(一作朱谋先)、周树人和周作人同住,均担房租。这样对于钱均夫而言,还可以同许寿裳一同学习德语。许寿裳后来回忆说:

这原是日本绅士的家园,主人为要迁居大阪,才租给我的。规模宏大,房间新洁而美丽,庭院之广,花木之繁,尤为可爱,又因为建筑在坂上,居高临下,正和小石川区的大道平行,眺望也甚佳。我招了鲁迅及其弟起孟,钱均夫,朱谋宣共五人居住,高大的铁门旁边,电灯上署名曰“伍舍”。

“伍舍”即为五人居住之意。从周作人的回忆中,可以想象伍舍生活的悠闲情状:

那房子的确不错,也是曲尺形的,南向两间,西向两间,都是一大一小,即十席与六席,拐角处为门口是两席,另外厨房浴室和下房一间。西向小间住着钱家治,大间作为食堂和客室,南向大间里住了许季茀和朱先(作者注:指许寿裳和朱谋宣),朱是钱的亲戚,是他介绍来的。小间里住了我们三人,但是因为太窄,夜间摊不开两个铺盖,所以朱钱在客室睡觉,我则移往许季茀的房间,白天仍在南向的六席上面,和鲁迅并排着两张矮桌坐北。

五人合租之际,感情融洽,如同手足。此间,他们经常一起同游上野公园,购书读书,及至回国后仍维持深厚的兄弟情谊。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伍舍生活仅维持了半年,钱均夫和朱谋宣于冬季先后回国,许寿裳、周树人和周作人因租金太高也相继退出。退出伍舍时,许寿裳还套用苏东坡诗句写了一首《留别伍舍》以作留念: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壶中好景长追忆,*是朝颜裛露时。

“壶中好景长追忆”,这段伍舍成员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长留在他们的心间。伍舍的时光虽短,却有一件事情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即师从章太炎治学,他们因而也成为章太炎在日讲学期间的入室弟子。


作者简介

吕成冬,1985年出生,江苏盐城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会员、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钱学森研究,著有《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科学与忠诚:钱学森的人生答卷》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