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100245708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2-01
- 条形码:9787100245708 ; 978-7-100-24570-8
本书特色
★艺术世界
绘画大师培根
英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弗兰西斯·培根,一位是写《人生论》的17世纪哲学家培根,另一位是生平与画作都极具争议的20世纪画家培根。后者是20世纪英国*重要的画家之一,也是20世纪*贵的画家。
如同他的人生,他的画作同样打破常规、风格独特、极具创造性与颠覆性。他的画作以粗犷、犀利、暴力、如噩梦般的图像著称,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同时代及其后的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安迪·沃霍尔、大卫·霍克尼、约翰·伯格等人,都对他推崇备至。
对于培根的研究在他生前和身后一直都在进行,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不断得到重估和重视。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英国艺术史学者迈克尔·佩皮亚特、美国艺术批评家约翰·拉塞尔等,都有专门著述。
生前*后一次访谈
对培根的著名访谈有两次,1991—1992年本书作者、法国艺术史学者米歇尔·阿辛博所做的访谈即是其一。阿辛博的访谈进行了三次,1992年培根意外因病去世,后续的访谈计划因而搁浅。时年,培根已经83岁。这是他生前*后一次访谈,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遗嘱”。
米兰•昆德拉曾说:“关于培根的画作,*好的评论是培根自己在两次访谈里的陈述。一次是大卫·西尔维斯特于1976年做的访谈,另一次则是米歇尔·阿辛博于1992年做的访谈。”阿辛博是一名艺术家、艺术史学者,广泛涉猎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也是培根多年挚友,所以访谈内容极具专业性、深刻性与延展性。
米兰•昆德拉作序推荐
昆德拉曾说,培根是自己“如此喜爱却又不曾谋面的艺术家”。从1977年**篇谈论培根三联画的文章,到1992年所作本书序言,他有多篇文章谈论培根。邀请昆德拉为访谈录作序,“这是培根自己的心愿”,培根十分认可他对自己的描述。
培根通过绘画尤其是那些扭曲、痛苦和孤独的形象,充分体现了当代艺术的社会关注、自省精神和人性探讨,与昆德拉的文学创作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
设计制作
★艺术世界
绘画大师培根
英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弗兰西斯·培根,一位是写《人生论》的17世纪哲学家培根,另一位是生平与画作都极具争议的20世纪画家培根。后者是20世纪英国*重要的画家之一,也是20世纪*贵的画家。
如同他的人生,他的画作同样打破常规、风格独特、极具创造性与颠覆性。他的画作以粗犷、犀利、暴力、如噩梦般的图像著称,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同时代及其后的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安迪·沃霍尔、大卫·霍克尼、约翰·伯格等人,都对他推崇备至。
对于培根的研究在他生前和身后一直都在进行,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不断得到重估和重视。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英国艺术史学者迈克尔·佩皮亚特、美国艺术批评家约翰·拉塞尔等,都有专门著述。
生前*后一次访谈
对培根的著名访谈有两次,1991—1992年本书作者、法国艺术史学者米歇尔·阿辛博所做的访谈即是其一。阿辛博的访谈进行了三次,1992年培根意外因病去世,后续的访谈计划因而搁浅。时年,培根已经83岁。这是他生前*后一次访谈,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遗嘱”。
米兰•昆德拉曾说:“关于培根的画作,*好的评论是培根自己在两次访谈里的陈述。一次是大卫·西尔维斯特于1976年做的访谈,另一次则是米歇尔·阿辛博于1992年做的访谈。”阿辛博是一名艺术家、艺术史学者,广泛涉猎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也是培根多年挚友,所以访谈内容极具专业性、深刻性与延展性。
米兰•昆德拉作序推荐
昆德拉曾说,培根是自己“如此喜爱却又不曾谋面的艺术家”。从1977年**篇谈论培根三联画的文章,到1992年所作本书序言,他有多篇文章谈论培根。邀请昆德拉为访谈录作序,“这是培根自己的心愿”,培根十分认可他对自己的描述。
培根通过绘画尤其是那些扭曲、痛苦和孤独的形象,充分体现了当代艺术的社会关注、自省精神和人性探讨,与昆德拉的文学创作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
设计制作
五种印装工艺
封面橙色铺底(培根钟爱的颜色),画布烫黑,人物肖像烫银,书名黑银两色拼接,呈现多层次的立体视觉。瑞士装订,空脊锁线,180°平摊,提升阅读体验。
三种特种纸张
封面256克日本自然本白色绅士纸,内文80克米白色轻阅图文纸,环衬151克黑色日本罗纱纸。
口袋书
小32开,一手可握,版式舒朗,易于翻阅携带。
双色印刷
内文双色印刷,与封面橙、黑两色呼应。
适读人群
绘画爱好者
培根谈到自己的艺术理念与绘画实践,例如三联画、肖像画等;其他画家对自己的影响,从契马布埃到米开朗琪罗,到近代画家如梵高、毕加索,到同时期画家如巴尔蒂斯、贾科梅蒂等。
艺术爱好者
培根谈到音乐家如瓦格纳、勋伯格,哲学家如尼采、弗洛伊德,文学家如普鲁斯特、艾略特、康拉德等对自己的影响;摄影、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与其画作的关系。
文学爱好者
培根谈自己,金句迭出;谈他人,满目繁华。访谈内容极具专业性、深刻性与延展性,堪称艺术家谈艺术的典范。
内容简介
对培根的著名访谈有两次,1991—1992年本书作者、法国艺术史学者米歇尔·阿辛博所做的访谈即是其一。阿辛博的访谈进行了三次,1992年培根意外因病去世,后续的访谈计划因而搁浅。时年,培根已经83岁。这是他生前*后一次访谈,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遗嘱”。话语简淡,近时亲密,远时断语涵盖乾坤。谈自己,金句迭出;谈他人,满目繁华。访谈内容包括:一是培根的艺术世界,包括培根的艺术理念与绘画实践,例如三联画、肖像画等;其他画家对培根的影响,从契马布埃到米开朗琪罗,到近代画家如梵高、毕加索,到同时期画家如巴尔蒂斯、贾科梅蒂等。二是培根的精神世界,包括音乐家如瓦格纳、勋伯格,哲学家如尼采、弗洛伊德,文学家如普鲁斯特、艾略特、康拉德等对培根的影响;摄影、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与其绘画的关系。三是鲜为人知的真实生活,包括他的童年、与父亲多年的纠葛、神秘的提携者等。
目录
序一 培根的话 /米兰·昆德拉
序二 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2) /米歇尔·阿辛博
三次艺术的告白 一次谈
二次谈
三次谈
采访说明
致谢
年表
参考文献
相关资料
一场“艺术的告白”
米兰·昆德拉
引介艺术*好的法子,无过于去听听大艺术家的谈话。但他们自己知道这个吗?沉甸甸的学院话语重重地压着他们,乃至于他们谈论自己的创作实践,谈论自我,亦不再像艺术家那样(单纯),倒是会像教授那样(术语化、理论化)。这就是贡布里希以前曾反对的:艺术家一旦谈论艺术,便已失却了他们自己的语言;便已屈从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法则:“知的愈多便愈蠢。”打开米歇尔·阿辛博刚 刚出版的这本书,关于培根在生前*后那段时期的访谈,令人很是愉悦。这样的一份访谈,在这里,一切都简单又惊奇。
阿辛博的**个问题,是这样开始的:“弗朗西斯·培根,现在,我们在你的画室里……”“画室”是关键词。画家邀请我们进入他的画室,在其作品的簇拥下,他向我们讲述。我们听到的不是一堂“艺术课”,而是一场“艺术的告 白”。他谈论实实在在的事情(绘画与金钱、装裱画作等),谈论他的作画方式,尤其是谈论了其他画家、音乐家、作家。有些,他报以敬意(首先是毕加索、契马布埃、伦勃朗、籍里柯、梵高、修拉、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另外一些,则是完全直言不讳的批评。他总是公允的吗?当 然不,而他也不否认:“我知道很多真正精通绘画的人非常喜欢保罗·克利,但他对我真的毫无意义。”或是:“我非常不喜欢布莱克神秘主义的一面。”或是辣评:“人人都爱 维米尔,除了我。”每一个艺术家的个人审美都是在另外的美学中形成的。艺术家借着谈论其他的审美——或赞许或 保留——也解释着他自己。他解释当下的艺术境况,解释 他可能采取的艺术之道。如果培根说他不喜欢贝克特,这也一丝一毫无损于贝克特的伟大,反倒着实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了贝克特的伟大。(顺便说一下,他为何要对贝克特持有如此保留的态度?因为这比对也太过明显,而培根是厌 恶被归类的。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他想要自己的作品在人们的眼中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是意蕴丰富的,而不是某种现代性、某种潮流,甚或是某种悲观主义的一个“简例”。被追捕的他,想要覆盖自己的行迹。所有伟大的艺术家皆会如此,以防在生前就被捉到,被木乃伊化。)
一场“艺术的告白”
米兰·昆德拉
引介艺术*好的法子,无过于去听听大艺术家的谈话。但他们自己知道这个吗?沉甸甸的学院话语重重地压着他们,乃至于他们谈论自己的创作实践,谈论自我,亦不再像艺术家那样(单纯),倒是会像教授那样(术语化、理论化)。这就是贡布里希以前曾反对的:艺术家一旦谈论艺术,便已失却了他们自己的语言;便已屈从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法则:“知的愈多便愈蠢。”打开米歇尔·阿辛博刚 刚出版的这本书,关于培根在生前*后那段时期的访谈,令人很是愉悦。这样的一份访谈,在这里,一切都简单又惊奇。
阿辛博的**个问题,是这样开始的:“弗朗西斯·培根,现在,我们在你的画室里……”“画室”是关键词。画家邀请我们进入他的画室,在其作品的簇拥下,他向我们讲述。我们听到的不是一堂“艺术课”,而是一场“艺术的告 白”。他谈论实实在在的事情(绘画与金钱、装裱画作等),谈论他的作画方式,尤其是谈论了其他画家、音乐家、作家。有些,他报以敬意(首先是毕加索、契马布埃、伦勃朗、籍里柯、梵高、修拉、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另外一些,则是完全直言不讳的批评。他总是公允的吗?当 然不,而他也不否认:“我知道很多真正精通绘画的人非常喜欢保罗·克利,但他对我真的毫无意义。”或是:“我非常不喜欢布莱克神秘主义的一面。”或是辣评:“人人都爱 维米尔,除了我。”每一个艺术家的个人审美都是在另外的美学中形成的。艺术家借着谈论其他的审美——或赞许或 保留——也解释着他自己。他解释当下的艺术境况,解释 他可能采取的艺术之道。如果培根说他不喜欢贝克特,这也一丝一毫无损于贝克特的伟大,反倒着实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了贝克特的伟大。(顺便说一下,他为何要对贝克特持有如此保留的态度?因为这比对也太过明显,而培根是厌 恶被归类的。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他想要自己的作品在人们的眼中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是意蕴丰富的,而不是某种现代性、某种潮流,甚或是某种悲观主义的一个“简例”。被追捕的他,想要覆盖自己的行迹。所有伟大的艺术家皆会如此,以防在生前就被捉到,被木乃伊化。)
“在你看来,谁是重要的当代画家? ——在毕加索之后, 我真的不太清楚。( …… )——安迪 · 沃霍尔? ——对我来说,他并不重要。”且更进一步:“确实,当前没有任何 一个我佩服的人。我发现年轻人才华不够,发现世界各地 也没有什么真的让人激动不已的事情发生。哪里都一样,无论法国还是美国,…… ”这些话里没有轻视。只有伤感。因为他是孤身一人,培根,他心里明白。不但独行于他的同代人(他们似乎无益于他),且独行于他的后来者 (因为绘画的未来似乎无法让他着迷)。不过足矣。我只想说,这本小小的书是一个奇迹,将提供无限的愉悦,给那些热爱现代艺术的人。
培根的声音在这些书页里回荡
米歇尔· 阿辛博
那是 4 月底的一个星期二,下午时分。当时我正在巴黎的一家出版商的办公室内工作,要进入这间办公室需要通过一个陡峭且有些摇晃的楼梯,就是你在荷兰人家中能看到的那种楼梯,很直,很窄,像是水手使用的楼梯。很像以前去弗朗西斯·培根在伦敦的工作室所爬的那个楼梯。
电话响了。一个朋友告诉了我这个坏消息。“电台刚刚宣布了培根的死讯。”“天呐,不是他该多好,一个这么和蔼的人。” 和蔼,培根?对这样一个残酷——那些“残酷实相”、苍白灯光下裸露的肉体、扭曲的面孔、被洞穿并逐渐液化的身体,将生之哀痛呈现给观者——的画家,不假思索地想到这样一个形容词是令人诧异的。“培根,和蔼?”我的朋友重复道,有一点吃惊。是的,他很善良,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简单和温暖,有着真正的慷慨的心灵和精神。
我遇见他的时候,他已经病了。是哮喘,这个病伴随了他一生,他不得不频频求助于就放在他床脚的氧气瓶;除此之外,他还受困于严重的肺部和心血管疾病,这些问题*终导致了他的死亡。他虽然病着,但依然有一种我很少见到但总是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强度,一种安齐厄所谓的 “生之力”。兴致勃勃地,总是准备着,总是在行动中,从不敷衍了事,特别地好玩、简单,乐于见人、对话,总 是保持着对他人的好奇,从不拒绝我的拜访。有时如果他无法答复我的电话,他会简单地告诉我:“米歇尔,我现在无法说话,稍后再打给我,我在使用机器,该死的机器。”那些比我更了解他的人可能认为,“和蔼”这个形容 词并不适合他。但是,在这个采访过去四年之后,当我想起他的时候,这个词依然首先出现在我的脑海,尽管有些俗气和离题。是的,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个无比和蔼的人,和蔼也意味着友好和慷慨。
他常说他不明白为什么人们认为他的画很暴力,对他来说,生活本身要暴力得多。这种宣称没有故作姿态。他自称是一个“绝望的乐观主义者”,我以为是对的。他对活着的喜悦、对这个世界和他人不可思议的敏锐感知,是显而易见的,尽管他年老,多病多痛。遭遇过无法忍受的童年性侵,以及可耻的人类卑行,他曾几近心死。换作他人,可能再也无法恢复。他努力过,停止过,疑惑过,再次尝试过,坚持过,“榨取一生机遇”。他努力塑造自己的 缺失。他对抗框限,对抗精准表达与冥顽的绝望,结果是衰败,空化,湮灭,变质,腐坏,不停地流血、渗出,痛 苦。他不寻求冲淡、缓释,他直面挑战,潜入*深处,他自深渊中归来,带来可怕的怪兽,那是我们曾揣测到的物种,然而,在弗朗西斯·培根之前,不曾有人真正揭示过。
然而在我看来,培根作品的力量不能只是被归结到画作迷人而令人生厌的暴力。关于他的调色板之美,他如此钟爱的橙色、浓郁的淡紫色、令人焦虑又奢华的透明绿、狂暴的皇家蓝、尖叫的黄,在此之前唯有马蒂斯能在另一个领域如此娴熟运用过的粉红,我们谈论的是否足够多呢?一种惊人的掌控,表达了我们所目击的美、所心感的恐怖。 一种可怕的才力,以前所未有的生动揭示噩梦的同时又不放过其每一个细节。在一个姿态中,恐怖与优美、淫秽与崇高俱现。
这个似乎不存在任何连续性的画家,他在画作中带来的变革,我们是否说的足够呢?因为培根完全是现代的, 他的画作不再是插图式的,但是对古典主义的颠覆并不 意味着绘画的死亡,而是其重生。在我们的这个世纪, 有谁能比培根更好地颠覆了肖像画和自画像的技艺呢? 培根的话,并不只是装模作样地讲一讲,他是带着绝望、孤注一掷地言说。一个绝望却从不曾放弃的人:这自是一个悖论。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弄不清谁是对的,是马蒂斯还是马松,是“梦想一种平衡的艺术……没有令人不安的主题”那位,还是正好相反地认为艺术的任务乃是描述存在暴力的那位,谁对呢?如今,望着培根的一些画作,我自言自语:也许他的这些作品调和了此二种立场;我们在其中同 时找到了图像的暴力与画作的稳固、生之残酷及其美丽;如果他的主题是恐怖的,那么他用以表达的形式便是无与伦比的品味。不能视而不见,而是在混乱中亦不忽视美,在不放弃和谐的同时展现恐怖,尝试为莫可名状之物赋形,尝试描绘焦虑;这难道不正是*高、*艰难、*不可或缺的任务吗?
我和他的这些谈话发生在 1991年 10 月和 1992 年 3 月之间的伦敦,之后他从马德里回到巴黎的时候又重新继续。 我希望他特有的交流主权能在这些谈话里得以保留、有迹可循。本书**版出版时,他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似乎 听到了培根的声音在这些书页里回荡。若果真如此,那么本书也算适得其所了。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英国画家,出生于爱尔兰,是20世纪英国*重要的画家之一。如同他的人生,他的画作也风格独特、极具争议。他的画作以粗犷、犀利、暴力、如噩梦般的图像著称,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米歇尔·阿辛博(Michel Archimbaud,1946—),法国人,教师、编辑和剧作家。曾任教于巴黎高等戏剧艺术学院、巴黎政治学院、艾斯蒂安高等平面设计艺术学院等。1986年,共同创立塞吉耶出版社。著有《弗朗西斯•培根访谈录》《皮埃尔•布列兹访谈录》等。
-
(精)莫奈手稿
¥34.1¥138.0 -
神圣的绿洲:1948
¥28.8¥58.0 -
中国画在西方:66幅海外馆藏珍品
¥24.1¥58.0 -
张大千国画精品-经典画库
¥9.1¥30.0 -
梅清国画山水精品-经典画库
¥9.1¥30.0 -
信天而游:台湾女孩在陕北下乡写生的日子
¥18.1¥45.0 -
齐白石草虫册页精品-经典画库
¥12.3¥30.0 -
百年画坛钩沉
¥25.5¥68.0 -
小楷灵飞经
¥6.4¥17.0 -
如何做出一台戏
¥65.9¥110.0 -
写给大家的360度艺术启蒙书发现高更:在孤独中飞翔
¥22.3¥52.0 -
对联年画
¥10.7¥28.0 -
齐白石山水册页精品-经典画库
¥9.9¥30.0 -
齐白石国画山水精品-经典画库
¥10.0¥30.0 -
康定斯基艺术全集-精装
¥30.4¥98.0 -
绯闻艺术史
¥24.1¥68.0 -
梵·高手稿-精装
¥51.9¥138.0 -
中国历代经典名帖集成:孟法师碑
¥3.2¥7.6 -
花香果鲜
¥6.9¥22.0 -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国好丹青.大师长卷
¥21.4¥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