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59875754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559875754 ; 978-7-5598-7575-4
本书特色
清晰易懂的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讲述有关人类道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彩故事。本书探讨了道德心理如何使智人崛起,超越其他物种,成为今天的人类,并对如何推进道德进步、防止道德倒退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以经典道德辩题为切口,引人入胜,通俗好读。本书以“囚徒困境”“电车难题”等经典道德辩题为切口,通过引导读者进行道德思考,来展开对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历程的叙述,让读者在畅快的阅读体验中收获知识。
聚焦现实议题,体现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思考。除了讲述人类道德心理的进化历史,本书还聚焦于性别平等、阶级平等、阶级平等、气候公平等现实议题,展现对于人类社会未来将走向何方的思考。
科普作家殷融精心翻译。像小说一般的人类进化史,译文精准流畅,生动有趣。本书译者是知名科普作家殷融,其译文精切确当,语言风格生动活泼,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为原文增添了诸多智识性趣味。
编辑推荐
“只有人类才有能力与敌人进行和平协商,并创造出更包容、更平等的社会;然而,人类也是唯一会妖魔化素昧平生的‘圈外人’、自诩有原则却口惠而实不至、以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动物。
“我们算得上是好的猿类吗?
“很难说。但我们可以变得更好。”
——《超越猿类》
是什么让智人从猿类中脱颖而出?又是什么让人类一步步成为今天的我们?
库马尔和坎贝尔的这本《超越猿类》是一部生动有趣的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它从人类与黑猩猩共有的利他倾向和情感特征入手,以时间为线索,探讨更复杂的道德心理、道德文化以及道德进步如何使智人崛起,超越其他人类物种,从而成为今天的人类。
清晰易懂的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讲述有关人类道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彩故事。本书探讨了道德心理如何使智人崛起,超越其他物种,成为今天的人类,并对如何推进道德进步、防止道德倒退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以经典道德辩题为切口,引人入胜,通俗好读。本书以“囚徒困境”“电车难题”等经典道德辩题为切口,通过引导读者进行道德思考,来展开对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历程的叙述,让读者在畅快的阅读体验中收获知识。
聚焦现实议题,体现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思考。除了讲述人类道德心理的进化历史,本书还聚焦于性别平等、阶级平等、阶级平等、气候公平等现实议题,展现对于人类社会未来将走向何方的思考。
科普作家殷融精心翻译。像小说一般的人类进化史,译文精准流畅,生动有趣。本书译者是知名科普作家殷融,其译文精切确当,语言风格生动活泼,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为原文增添了诸多智识性趣味。
编辑推荐
“只有人类才有能力与敌人进行和平协商,并创造出更包容、更平等的社会;然而,人类也是唯一会妖魔化素昧平生的‘圈外人’、自诩有原则却口惠而实不至、以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动物。
“我们算得上是好的猿类吗?
“很难说。但我们可以变得更好。”
——《超越猿类》
是什么让智人从猿类中脱颖而出?又是什么让人类一步步成为今天的我们?
库马尔和坎贝尔的这本《超越猿类》是一部生动有趣的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它从人类与黑猩猩共有的利他倾向和情感特征入手,以时间为线索,探讨更复杂的道德心理、道德文化以及道德进步如何使智人崛起,超越其他人类物种,从而成为今天的人类。
全书脉络清晰而又充满故事性。作者以“囚徒困境”“电车难题”等经典的道德辩题为切口,引导读者由浅入深进行道德思考,展现了人类独有的道德心理特征,从而叙写了一部人类道德心理进化的历史。除了回顾过去,《超越猿类》还将目光落到了现在、投向了未来,它关注时下人们热切讨论的性别平等、阶级平等、种族平等以及气候公平等议题,体现了对于现实的关怀。此外,它还就如何推进道德进步、防止道德倒退提出了深刻独到的见解,它告诉人们,我们应如何成为更好的猿类。
内容简介
是什么让智人从猿类中脱颖而出?又是什么让人类一步步成为今天的我们?
本书是一部生动有趣的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它探讨了道德心理如何使智人崛起,超越其他物种,成为今天的人类;并且对道德在技术革命和社会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索,对如何推进道德进步、防止道德倒退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作者运用极具画面感的开篇,以及“囚徒困境”“电车难题”等经典道德辩题,带领读者走入这段荡气回肠的人类进化史;同时,作者又将关注的目光落到性别平等、阶级平等、气候不公等现实议题上。本书以简明易懂的语言告诉人们,人类是如何进化的,人类又该如何继续走向未来。
前言
序言:起源
起初,一缕缕有机物漂浮于深海表面。在横行无忌的自然野蛮力量面前,它们全无抵抗之力。然而,一旦细胞堡垒建立起来,它们就摆脱了被任意蹂躏的命运。于是,生命的种类和数量日渐繁盛。
简单细胞生物书写了地球生命史一半的篇幅。20亿年前,出现了一些细胞吞噬其他细胞的现象。细胞群中的细胞被赋予了不同的专业任务,如存储设计蓝图或生成能量。又过了5亿年,复杂细胞才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新的超级有机体。
慢慢地,多细胞生命走向了不同轨道,于是出现了植物、真菌、蠕虫和鱼类。在几亿年的时间内,所有这些生物都获得了离开海洋、定居陆地的必要条件。
从三四千万年前开始,一些动物又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它们建立了社会群体,群体成员会互相保护、分享食物以及共同抚养后代。大象、狼、海豚、鲸、猴子和猿等动物应运而生。
*终,在生命之树的一小个分支上(准确地说,是灵长类动物这个小分支上的某个更小的分支)进化出了一种超级合作动物。大自然于浩瀚生命史的*后一瞬间创造了人类。
目录
序言:起源 001
引言:道德 005
**部分 道德猿类
**章 利他 027
第二章 情感 054
第二部分 道德心理
第三章 规范 087
第四章 多元化 117
第五章 推理 144
第三部分 道德文化
第六章 部族 173
第七章 制度 201
第四部分 道德进步
第八章 进步 233
第九章 包容性 263
第十章 平等 285
结语:生存 317
参考文献 321
索引 370
译后记 387
相关资料
规范与*后通牒游戏
为什么规范具有生物和文化适应性?也就是说,它们如何能帮助晚期人类增加后代和学生数量?*初,除了与生俱来的道德情感和随之而来的社会行为,规范几乎没有提供什么其他东西。和情感一样,规范也能激发帮助和合作行为。然而,情感是一种生物适应机制,与生物进化相比,文化进化要快得多,也要灵活得多。当人类祖先面临某种新的社会挑战时,如果我们要完全依赖基因编码的行为策略解决这一问题,在合适的基因出现前,群体可能就已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假设一类新的凶猛捕食者开始侵犯特定人类群体领地。为了保护自身,将猛兽赶走,群体中的所有人必须协调一致。此时,如果某种突变能让我们成为更具凝聚力的群体,从而使得我们免于沦为猎物,它当然会成为一种优秀的适应机制。遗憾的是,捕食者靠近的脚步可比基因突变与自然选择的过程要快得多。一旦一群智慧人类有了规范和语言能力,他们就能更快地实施一种有利于提高凝聚力的规范,以抵御捕食者。因此,就像其他的文化适应机制一样,规范让人类可以以一种灵活的方式协调有益的社会行为。
除了有助于灵活应对新环境压力,规范的适应性意义还可以体现在另外一个方面。毕竟,道德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我们灵活应对环境压力(上一章我们介绍过,道德情感的排他性和不平等性是可塑的,会依据具体环境发生改变)。但相比情感,规范对社会行为标准的要求更明确,因此可以更高效地协调有益行为(此外,我们稍后还会强调,道德情感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规范)。
在多个维度上,道德情感都会表现出大量差异性。虽然人们会具有一些共同的情感反应,如同情或信任,但其具体触发情境可能因人而异,一部分人可能会因特定事件而体验到同情和信任感,另一部分人则可能对相似事件无动于衷。而且,即使每个人都体验到相同的道德情感,它们的强度也可能不同,或者它们所导致的行为模式会有微弱区别,又或者它们的表达形式会引起社群中人们不同的反应,一些形式为人所称许,另一些形式则为人所反对。
而规范则可以更具体,因为它明确界定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作为人们共同认可并遵守的准则,规范更能有效确保社会协调。例如,两个互相信任的人可能避免对彼此撒谎,然而,如果他们还接受了一个共同准则,即撒谎是禁忌,撒谎者应遭受惩罚,那么即使他们之间的信任感削弱了,他们可能还是会尽量对彼此保持诚实。更精确的规范内容大大强化了人类的合作稳固性。
规范的另一个关键特点是,它为制裁或惩罚颁发了“许可证”。[58]即使没有负责监管和惩罚的“第三方”,当一个人不遵守群体社会规范时,其他人也会积极地对其加以惩戒。有时,人们为了实施对违规者的惩罚,甚至甘愿牺牲自身利益。接下来我们会看到,规范之所以能进化,不仅仅是因为它能以一种比情感更灵活且更精确的方式指导行为,还因为它与惩罚相关联。规范与*后通牒游戏
为什么规范具有生物和文化适应性?也就是说,它们如何能帮助晚期人类增加后代和学生数量?*初,除了与生俱来的道德情感和随之而来的社会行为,规范几乎没有提供什么其他东西。和情感一样,规范也能激发帮助和合作行为。然而,情感是一种生物适应机制,与生物进化相比,文化进化要快得多,也要灵活得多。当人类祖先面临某种新的社会挑战时,如果我们要完全依赖基因编码的行为策略解决这一问题,在合适的基因出现前,群体可能就已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假设一类新的凶猛捕食者开始侵犯特定人类群体领地。为了保护自身,将猛兽赶走,群体中的所有人必须协调一致。此时,如果某种突变能让我们成为更具凝聚力的群体,从而使得我们免于沦为猎物,它当然会成为一种优秀的适应机制。遗憾的是,捕食者靠近的脚步可比基因突变与自然选择的过程要快得多。一旦一群智慧人类有了规范和语言能力,他们就能更快地实施一种有利于提高凝聚力的规范,以抵御捕食者。因此,就像其他的文化适应机制一样,规范让人类可以以一种灵活的方式协调有益的社会行为。
除了有助于灵活应对新环境压力,规范的适应性意义还可以体现在另外一个方面。毕竟,道德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我们灵活应对环境压力(上一章我们介绍过,道德情感的排他性和不平等性是可塑的,会依据具体环境发生改变)。但相比情感,规范对社会行为标准的要求更明确,因此可以更高效地协调有益行为(此外,我们稍后还会强调,道德情感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规范)。
在多个维度上,道德情感都会表现出大量差异性。虽然人们会具有一些共同的情感反应,如同情或信任,但其具体触发情境可能因人而异,一部分人可能会因特定事件而体验到同情和信任感,另一部分人则可能对相似事件无动于衷。而且,即使每个人都体验到相同的道德情感,它们的强度也可能不同,或者它们所导致的行为模式会有微弱区别,又或者它们的表达形式会引起社群中人们不同的反应,一些形式为人所称许,另一些形式则为人所反对。
而规范则可以更具体,因为它明确界定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作为人们共同认可并遵守的准则,规范更能有效确保社会协调。例如,两个互相信任的人可能避免对彼此撒谎,然而,如果他们还接受了一个共同准则,即撒谎是禁忌,撒谎者应遭受惩罚,那么即使他们之间的信任感削弱了,他们可能还是会尽量对彼此保持诚实。更精确的规范内容大大强化了人类的合作稳固性。
规范的另一个关键特点是,它为制裁或惩罚颁发了“许可证”。[58]即使没有负责监管和惩罚的“第三方”,当一个人不遵守群体社会规范时,其他人也会积极地对其加以惩戒。有时,人们为了实施对违规者的惩罚,甚至甘愿牺牲自身利益。接下来我们会看到,规范之所以能进化,不仅仅是因为它能以一种比情感更灵活且更精确的方式指导行为,还因为它与惩罚相关联。
惩罚建立在反应性情感之上。怨恨、愤慨和蔑视等情感促使早期人类对其他违规群体成员做出负面回应,随着规范的出现,这些感觉又进一步驱使人们对不道德行为实施更广泛的制裁,比如扣留福利、损毁声誉和社会排斥等。因此,道德的情感核心促进了规范核心的构建。
为什么惩罚机制“需要”进化?要想搞清楚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再次转向进化博弈论。之前的章节已经论述了人们在猎鹿游戏和囚徒困境中的合作倾向,除此之外,行为经济学家还会使用许多不同的博弈任务来评估参与者的惩罚意愿。研究显示,人们乐于让他人遭受应有之惩罚,哪怕这需要个体再付出额外的代价。
在*后通牒游戏(ultimatum game)中,两个玩家先一起完成某项任务,之后一个玩家得到一笔奖金,实验员告诉他必须将其中一部分给另一个玩家,第二个玩家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分配方案。如果他接受,那就按照方案领取奖金,如果他拒绝,双方都拿不到钱。假定人们都是完全理性的,假定他们追求的都是自身利益*大化,且假定人人都能意识到这一切,那么分配人(**个玩家)会尽可能将更少的奖金分给响应人(第二个玩家),而响应人会接受任何分配方式,只要自己所得不为零。然而在大多数社会的*后通牒游戏中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分配人会提出将大约50%的奖金分给对方,而当响应人得到的奖金远不足50%时,他们会拒绝分配方案。为什么?
玩家们共享一个平等分配的规范,因此奖励应该在两人间大致平均分配。对响应人来说,这非常重要,以至他愿意通过拒绝方案来惩罚分配人,即使惩罚的代价是他自己也会失去所有奖金。对分配人来说,这也很重要,一方面,他或许认同平等分配的规范;另一方面,他也知道响应人可能会实施报复惩罚,正因如此,他会倾向于向响应人分配一半奖金。
*后通牒游戏不仅仅能够证明,对于违规者,人们普遍倾向于让其遭受报复与惩罚。正如同猎鹿游戏和囚徒困境一样,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社会行为进化模型。特别是,它阐明了在互惠利他主义背景下实施惩罚的激励因素。当然,在进化过程中,回报不是一个人能得到多少奖金,而是他产生的后代或学生的数量。
如果我们只进行一次性的*后通牒游戏,假定我扮演分配人的角色,那么对我来说,我越吝啬、越尽可能少地将奖金分给他人,我就会越成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分享不会对我的未来利益产生任何影响。假定你扮演响应人的角色,那么对你来说,*成功的选择是接受所有“非零”的奖金分配,而不是牺牲自我利益来惩罚我的贪婪,惩罚只会使你雪上加霜。
然而,假定你我参与的是重复*后通牒游戏—就像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互动。在这种情况下,长期利益的诱惑开始发挥作用。有时你可能是分配人,有时你可能是响应人。如果我过于吝啬,那么惩罚我将对你有利,因为这样做会打消我在随后互动中的自私念头。如果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可能会惩罚我,那么我甚至不会试探自己到底能占到多少便宜。
因此,威慑是惩罚进化的原因之一。尽管惩罚在短期内偏离了进化的利己主义精神,但从长远看,在具有*后通牒博弈结构的重复情境中,惩罚更受互惠利他主义的青睐。然而,惩罚不仅仅符合个体合作者的利益,也符合群体利益,因为惩罚有利于加强合作。
稳定合作的能力是第三方惩罚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它往往会违背生物和心理上的利己主义。为了充分理解规范和惩罚进化的原因,我们需要更仔细地研究第三方惩罚中的利他主义要素。我们还需要拓展进化机制的“菜单”,看看除了互惠利他主义,还有哪些机制对第三方惩罚起到了助推作用。
——摘自[加]维克多·库马尔,[加]里奇蒙·坎贝尔:《超越猿类: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
作者简介
作者:维克多·库马尔(Victor Kumar),波士顿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心智与道德实验室主任;里奇蒙·坎贝尔(Richmond Campbell),达尔豪西大学哲学系荣誉教授。
译者:殷融,心理学博士,潍坊学院教授,科普作家,中国理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协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成员。曾翻译《道德动物》《心智社会》《科学思维的八堂课》及《进化心理学》等作品,科学著作《从猿性到人性:生命史上*完美的剧本》入选2021年国家文津图书奖推荐作品。
-
文言浅说
¥11.0¥24.0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2.2¥45.0 -
偏见
¥21.8¥56.0 -
乡土中国
¥18.5¥26.0 -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15.7¥49.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3.7¥39.8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0.5¥38.0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3.8¥38.0 -
西方哲学史
¥14.8¥38.0 -
女性生存战争
¥26.1¥66.0 -
性心理学
¥18.4¥58.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0.0¥36.0 -
身为女性的选择
¥25.2¥56.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2.9¥39.8 -
中国人的名·字·号
¥10.0¥28.0 -
我们内心的冲突(平装)
¥13.8¥39.9 -
我们内心的冲突
¥14.4¥42.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3.2¥32.0 -
看不见的伤痕(八品-九品)
¥23.1¥69.0 -
蚂蚁社会
¥29.1¥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