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5968208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64
- 出版时间:2025-04-01
- 条形码:9787559682086 ; 978-7-5596-8208-6
本书特色
1.胶囊版的《人世间》《小巷人家》。具有怀旧感的现实主义故事,讲述了两代人的成长,展现着在时代洪流中各色各样的小人物,有着邻里街坊的温情,极具烟火气息。
2.微信读书高热度图书。
上市半月荣登微信读书 新书榜**、飙升榜第二、小说榜第三、神作/潜力榜、微信读书阅读趋势榜、本周*值得期待新书。纸书上市前搜索《我的硬茬母亲》,便可看到多个读书博主推荐,引为经典。
3.女性力量传承。小说中母亲留给女儿的遗物是一瓶名为“史诗女士”的香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两代女性之间的情感连接。
4.对罕见病的关注。“渐冻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五大绝症之首。书中人物,虽罹患疾病,却不屈不挠,近年来京东副总裁蔡磊身患渐冻症,这一疾病被推上公众视野。故事体现了对渐冻症患者的人文关怀。
她是变化多端的,但她总是她自己。每一个女士,都只能先成为自己啊!
人成熟的标志或许不是去抵抗,而失去适应,不是去说服别人理解自己,而是去理解自己本就无序被理解的本质。
如果命运要搞死你,你也只能,任其蹂躏,但绝不投降。
如史诗般悲壮的女性命运,即便残破如此,也有着坚不可摧的硬气。
一本令所有女性都忍不住潸然泪下的史诗般的小说。
她奋不顾身地与世界横冲直撞,直到在命运的判决书里找到了自己成型的轮廓。
是母亲,是妻子,但她更是自己。纵使变化多端,命运无常,但她从未有一刻背叛过自己。
内容简介
四十岁的造纸厂女工李玉梅,一生好强,性格泼辣,牙尖嘴利,是南塘出了名的女刺头,得罪了周围不少街坊邻里。 她怨恨死去的丈夫,执念初恋的男友,却在丈夫死后意外发现,原来丈夫一直都在用沉默且隐忍的方式深沉地爱着她…… 她有个因自己而患有听力障碍的女儿,尽管她觉得自己对女儿的爱可以让她付出一切,但有时候她就是无法成为一个恰当的母亲,她身上那份不属于妻子和母亲的身份,顽强地霸占着灵魂,使得她与女儿的关系始终艰难维系。 直至命运无情地用“渐冻”的疾病将她的身体封印,她才在这场无常的厄运中懂得和收获了人性*高的价值和*真的爱。 街坊邻里发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临终关怀之后,她终是离开了世界,去世多年后,托故友将自己的遗物——一瓶名为“史诗女士”的香水交给了自己的女儿。女儿才惊觉,母亲是在以何等微弱却伟大的姿态,审视着女性的命运。
目录
引子 001
1.南塘小巷的李玉梅 003
2. 死去的丈夫与归来的初恋 015
3. 是对手,也是战友 026
4. 父亲的散文诗 038
5. 刻在掌纹中的幸福线 045
6. 母亲当了“软脚蟹” 056
7. 母女间的战争 074
8. 劳动是一种尊严 087
9. 万三与沈沁雯 099
10. 好兆头还是坏兆头 115
11. 喧哗的灵魂 125
12. 被“冻住”的母亲 137
13. 懦弱是人生的常态 145
14. 下辈子当你女儿 158
15. 告别过往人生 173
16. 召唤父亲的魂灵 186
17. 是依赖而非羁绊 199
18. 我的硬茬母亲 207
19. 老娘还没死 224
20. 亲爱的老友们 236
21. 光明乘船而去 248
22. 再见南塘小巷 257
相关资料
带刺的气场,是一个女人给另一个女人的遗产。——书书(微信读书小圈子官方账号)这是一部胶囊版的《人世间》,中国版的《东京塔》,内地版的《岁月神偷》,文字版的《你好,李焕英》。——牧神文化没成为母亲之前,母亲也是个希望能用上“史诗女士”的女孩。——穆童悦读轩《我的硬茬母亲》这部作品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物塑造生动真实:作品中的母亲李玉梅是一个性格泼辣、一生好强的造纸厂女工。她有着显著的个性特征,比如大嗓门和喜欢占小便宜,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她内心的脆弱和对安全的渴望。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她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背景。引子
从北京到东京多远?直线两千五百公里左右。要飞越的城市有天津、仁川、首尔、江陵、松江、大岛,还将飞越汉江、渤海、黄海、日本海。舷窗应该能看到富士山吧?
她一边收拾行李,一边计划着去日本的行程。三天后出发。在出发前,她要先去一趟富春,见一个刚出狱的老朋友。这原本不在计划当中。老朋友告诉她,她的母亲托他给她一件遗物,很遗憾没能及时交给她。他想履行承诺,了却心结。 她决定亲自去取,毕竟已有近七年没有回家。于是,她临时又订了飞往萧山国际机场的机票。
飞机仰冲向云霄。她闭了会儿眼睛,听着云层被灼日炙烤的声音。醒来后,她从皮夹里抽出了一张几近朽化的老照片。照片拍摄于上海外滩,是爸爸和妈妈在黄浦江边的合影。
妈妈在去世前跟她说起一件往事。妈妈和爸爸**次去上海,是一九八六年,东方明珠塔还没建成。当时他们还很年轻,一起结伴进造纸厂务工。厂里指派了一群年轻人,用大巴从富春载到上海星火造纸厂,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元旦那天,组长给每人发了一百块钱,带着他们去了城隍庙和外滩。两人穿着涤纶工作服,离开了队伍,来到了一家百货商场。他们走进一家商店,头一次看到香水,闪亮的瓶子摆在货柜上,柜员正在为旁边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试香。他俩当时都很憨,甚至有些恐慌。一看价格,好几百块、好几千块的都有。爸爸拉着她要走,说这是骗人的东西,用雪花膏和风油精就够了,还能赶蚊子,涂了香水把黄蜂招来了怎么办?再说,我们是无产阶级,又不是电影明星, 弄那么香给谁闻,车间里可都是纸浆味。 爸爸拽着妈妈要走,可他不明白那时的妈妈是个十九岁的姑娘,也爱美,也爱浪漫,这是女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他们离开了百货商场,回到了大部队中。大巴开回奉贤区的路上,妈妈一直没理爸爸。她有点后悔来上海了,浦东拥有好多她意想之外的事物,可她什么也带不走。
妈妈说,她在香水店里看到了一瓶墨绿色的香水,心里一直念着,那瓶香水的名字叫史诗女士。她不懂香水,也知道离开上海后她就该断了念想,但是她真喜欢这个名字啊,说不上来的喜欢。
她真想买走这个名字,将它据为己有。
1.南塘小巷的李玉梅
沈沁雯从十三岁起,就常爬到一座炮楼上。墙身的材料不单是沙、石灰和黄泥,还加入了炒过的糯米粉、红糖,使墙身更结实坚固、韧性更大。炮楼有十米高,圆形的墙身上嵌着一根根宛如蜈蚣环节的钢筋,爬到顶端就可以俯瞰整个南塘。
在高云之下、炮楼之上,她摘下助听器,宛如浸泡在真空里。夏末五点半,嵌在南塘西面造纸厂塔楼的大钟响了,一群工人穿着蓝色涤纶工作服鱼贯而出。她从人群中搜寻她妈李玉梅的身影,这像个玩不腻的游戏,起初要十分钟才能找到,如今她摸索出了规律,只要两分钟足矣。她妈有一个显著特征,那个吵吵嚷嚷、推推搡搡的蓝色小人就是了。
引子
从北京到东京多远?直线两千五百公里左右。要飞越的城市有天津、仁川、首尔、江陵、松江、大岛,还将飞越汉江、渤海、黄海、日本海。舷窗应该能看到富士山吧?
她一边收拾行李,一边计划着去日本的行程。三天后出发。在出发前,她要先去一趟富春,见一个刚出狱的老朋友。这原本不在计划当中。老朋友告诉她,她的母亲托他给她一件遗物,很遗憾没能及时交给她。他想履行承诺,了却心结。 她决定亲自去取,毕竟已有近七年没有回家。于是,她临时又订了飞往萧山国际机场的机票。
飞机仰冲向云霄。她闭了会儿眼睛,听着云层被灼日炙烤的声音。醒来后,她从皮夹里抽出了一张几近朽化的老照片。照片拍摄于上海外滩,是爸爸和妈妈在黄浦江边的合影。
妈妈在去世前跟她说起一件往事。妈妈和爸爸**次去上海,是一九八六年,东方明珠塔还没建成。当时他们还很年轻,一起结伴进造纸厂务工。厂里指派了一群年轻人,用大巴从富春载到上海星火造纸厂,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元旦那天,组长给每人发了一百块钱,带着他们去了城隍庙和外滩。两人穿着涤纶工作服,离开了队伍,来到了一家百货商场。他们走进一家商店,头一次看到香水,闪亮的瓶子摆在货柜上,柜员正在为旁边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试香。他俩当时都很憨,甚至有些恐慌。一看价格,好几百块、好几千块的都有。爸爸拉着她要走,说这是骗人的东西,用雪花膏和风油精就够了,还能赶蚊子,涂了香水把黄蜂招来了怎么办?再说,我们是无产阶级,又不是电影明星, 弄那么香给谁闻,车间里可都是纸浆味。 爸爸拽着妈妈要走,可他不明白那时的妈妈是个十九岁的姑娘,也爱美,也爱浪漫,这是女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他们离开了百货商场,回到了大部队中。大巴开回奉贤区的路上,妈妈一直没理爸爸。她有点后悔来上海了,浦东拥有好多她意想之外的事物,可她什么也带不走。
妈妈说,她在香水店里看到了一瓶墨绿色的香水,心里一直念着,那瓶香水的名字叫史诗女士。她不懂香水,也知道离开上海后她就该断了念想,但是她真喜欢这个名字啊,说不上来的喜欢。
她真想买走这个名字,将它据为己有。
1.南塘小巷的李玉梅
沈沁雯从十三岁起,就常爬到一座炮楼上。墙身的材料不单是沙、石灰和黄泥,还加入了炒过的糯米粉、红糖,使墙身更结实坚固、韧性更大。炮楼有十米高,圆形的墙身上嵌着一根根宛如蜈蚣环节的钢筋,爬到顶端就可以俯瞰整个南塘。
在高云之下、炮楼之上,她摘下助听器,宛如浸泡在真空里。夏末五点半,嵌在南塘西面造纸厂塔楼的大钟响了,一群工人穿着蓝色涤纶工作服鱼贯而出。她从人群中搜寻她妈李玉梅的身影,这像个玩不腻的游戏,起初要十分钟才能找到,如今她摸索出了规律,只要两分钟足矣。她妈有一个显著特征,那个吵吵嚷嚷、推推搡搡的蓝色小人就是了。
工人们走过一条风尘滚滚的马路,马路被来往的货车轧得坑洼不平,一条横亘南北的藻绿色的河流将人群一分为二。朝南边走的是当地人,他们住在南塘巷里。整片南塘的形状宛如一个八卦阵,坐镇中央的是个大池子,被称作砚池,散向八方的排屋就是那乾、坤、巽、坎、艮、震、离、兑。不知是否存在一个管辖这带风水的神明,居然将八方居民的性情也捏成了天、地、风、水、山、雷、火、泽属性。他们成了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自然元素,每到正月十五,砚池吞月,他们就围在一起,游浮在那颗浸润在池水里、黄澄澄的“大汤圆”旁。
朝北边走的是从天南海北来这儿务工的外来人口,他们拖家带口,住在一幢幢职工宿舍楼里,各省市的饮食、口音、文化集聚于此,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南塘本土的氛围与交际圈。宿舍楼为近些年新建,一层有四户,共六层,六幢。随着造纸业在当地兴起,南塘的集体土地被征用造新宿舍、新菜场、影剧院、篮球场……唯有一座小小的观音庙藏在一片樟树林后,曲径深处,香火淡淡地在叶隙中缭绕,在晨与暮的光影中,展现之姿态恰如敦
煌壁画中仕女身上的霓裳。
河流中间是一座万历年间就已建造的石桥,桥下有一块碑,碑文已被数百年的风雨侵蚀,落款无法考究,石阶的缝隙中嵌着一层层苔藓,它们总是新的。
李玉梅走进南塘里的“离”(火)巷,巷子的人常把煤气罐和锅炉放在门口,到了饭点,巷子里油火四溅,烟火气一下就冒出来了。
沈沁雯在炮楼上观察着李玉梅的一举一动,她几乎每天都会与人吵上两嘴,甚至推搡,衣领下的两颗扣子一直在换颜色。
如果吵架是门学问,李玉梅定是个颇有研究的学者,有高于常人的建树。若吵架是场战争,她打胜仗的概率极高。这一点,沈沁雯一点没遗传她妈,在学校总受人欺负。她曾经传授过女儿吵架的技巧,她说学校也是一个江湖,行走江湖,得有一技傍身。
吵架能不能赢,跟你是否抢占了道德高地,是否会偷换概念,是否会看人下菜,跟你的情绪、气势、动作、修辞手法有很大关系,但沈沁雯显然没有像她妈那样掌握吵架这门学问的精髓。沈沁雯认为,诚如武学家所说“武术是用来强身健体”的道理一样,吵架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而非攻击手段。在炮楼上,她似乎可以听见李玉梅一边走一边吵吵嚷嚷着,反而戴上助听器,那目之所及的人与事倒成了一出哑剧。自始至终,她左耳的听力是她不敢正视的缺陷,这把她从本可以获得情感依赖的群体中逐渐剥离。她越是掩盖这种缺陷,就越觉得自己卑微、矮小、敏感,所以她一直在寻找某种能支撑自己的事物,就如在心脏附近加个泵。迄今为止,她还没找到这个泵。
有时候,她会把焦点从南塘移开,去观察整座小城。谈一座城市,我们常谈这座城市的文化、经济、景设、事件等等,它可能是这座城市亘古不变的符号,抑或它约定俗成的象征。当人们谈起这座杭州边郊的小城,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它寥落的秋天、常年银白色的天空、大街小巷逼仄的建筑群,以及随处可见的桂树。近十几年来,数十家造纸厂拔地而起,四面八方盘踞着一根根高耸的烟囱,不知疲倦地吐着各种污染气体,以至日间的阳光穿不透云层,夜晚的霓虹点不亮城市,即便在*热闹的时节,也看不到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情景。从城市上空俯瞰,那些被搅碎般的颜色、松散的轮廓、稍纵即逝的人物,被生硬地拼凑成一幅印象派的油画。它正处在时代新旧交替的裂痕中,唯有那条富春江一直在流淌,它总是它自己,又时时刻刻是新的。
她在这座名为“富春”的小城生活了十五年,而她全部的生活,好像都凝结在南塘的这条小巷里。她的目光如一尾鱼跟随着李玉梅在南塘小巷漫游,宛如一个电影长镜头。
巷子的入口处是一家面馆,名为“万顺面馆”。店主姓陶,五十多岁,他的拿手面是片儿汆,用料简单,瘦肉片、倒笃菜、茭白、白蘑菇,配上碱水面,出锅后面滑汤浓,肉片鲜嫩,倒笃菜与茭白爽口入味。用当地话说,就是味道“交关好”。久而久之,人们就用“交关好”这一形容词作为名字称呼他。李玉梅经过面馆,交关好就坐在门口的竹椅上,背靠着冒着热气的铜锅,对她戏谑地喊了一声:“玉梅娘娘,进来吃碗面。” 李玉梅进店拿起砧板上的一捆葱,在他木鱼般的脑袋上敲了一下,回:“吃你根骨头鬼――” 交关好摸了摸后脑勺,冲着她笑。
再往前走,是老章裁缝店。店主章大明不干裁缝,主要帮街坊邻里修电器。他一只手残疾,曾经出过事故,少一截拇指,尤爱唱越剧。妻子阿玉是外乡人,来自四川雅安,阿玉在店里头踩着洋车(缝纫机)帮人补裤子,洋车上的两个轮轴有规律地转动着,发出呼啦呼啦的响声。店里补一条裤子一元到三元不等,鞋子得看材质,皮鞋贵点,不过这儿的人大多穿黄泥鞋,厂里发的。李玉梅一只脚跨进门槛,另一只脚放门槛外,通常摆出这姿
势,阿玉就能断定李玉梅没有东西要修补,只是要讨个小物件。李玉梅就像个江洋大盗,肩胛骨往后一松,伸出沾满油垢的手,豪迈地喊:“阿玉,给我两个扣子。”
阿玉抽出洋车上的小抽屉,用手指尖拨了拨,拿出两个*不吉利的白色纽扣递给她,李玉梅把扣子往工作服的表袋里一塞。
“谢啦――”
阿玉会模仿当地的口音回一句:否客气。
李玉梅伸出脚,转过身,裁缝店对面是一家理发店,名为“阿忠理发店”。店面六七个平方,摆着两把布满锈斑的剃头椅,三张高低不齐的板凳。洗头的水槽上悬着一个水桶,水桶下有个孔,连着一根皮管,用于给客人冲头。冲头的热水从热水壶里倒进去,客人要是嫌不够热,就再往桶里倒一些。
理发店的店主叫忠叔,他的儿子小毛在店里当学徒,二十二岁,头却已经秃了。店门口摆着一个煤炉,锅盖咚咚咚被蒸汽顶起来,锅里炖的是当归和鹿鞭,补肾,是巷子里的老中医开的方子,能治秃。忠叔总抱怨儿子爱美,剃头的手艺却一直没有长进。在这家理发店,花上五块钱,即可享受到的服务包括:洗头、剪头、修眉、修鼻毛、刮胡子。小毛没一样干得好,一次给一个客人修鼻毛,剪到了鼻肉,客人的鼻血染红了一大块围布。一次给
客人刮胡子,用烫过热水的毛巾给客人软化下巴上的胡楂儿时,把客人的下巴都烫红了。
李玉梅走进理发店,走到剃头椅与嵌在木框里的镜子中间,对着铜黄色的镜子捋了捋刘海儿。她的脸胖了,额头和眼角长了皱纹,她用手在额头上的皱纹处搓了搓,又锁起眉心,抱怨老忠的镜子没擦干净。
忠叔说:“改天来我这儿做个波浪,显瘦显年轻。”
李玉梅问:“多少?”
忠叔说:“五十。”
李玉梅呸了一声,诅咒道:“你这店开不到明年正月十五。”
咒罢,她疾步跨出店门,差点把那锅鹿鞭撞翻。正在洗头的小毛见此状,分了心,把皮管里的水冲到了客人的眼睛上,招来顾客和他爸的一顿指责。
小毛觉得自己应该买一辆摩托车,把人从富春江大桥的这一头载到那一头,两公里,干一票三块钱,还能带女孩子兜风,比剃头有前途。他爸说,你这毛手毛脚的德行,骑摩托车会从桥上掉下去淹死。淹死你一个不够,还淹死一车。
接着,李玉梅拐进巷中巷,路过“莲友寿品店”。寿品店的店主是八十二岁的徐莲友,三寸金莲,背上一个“驼峰”,学过道术,会通灵,人们管她叫徐天师。她儿子吴世昌和店里的伙计通常开着面包车去外拉尸首,她则在店里经营一些寿品。
作者简介
万顺章,“90后”小说家,杭州富阳人,定居宁波。出版长篇小说《寻鳞》《我心遗忘的旋律》。2024年作品《我的硬茬母亲》,上架微信读书,登顶新书榜榜首。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我独钟意命运角落的人
¥42.3¥168.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经常作案的朋友都知道
¥42.3¥168.0 -
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
¥22.2¥59.9 -
生死场
¥8.6¥36.0 -
悉达多
¥14.3¥28.0 -
1984-插图珍藏版
¥11.3¥29.8 -
刀锋
¥14.7¥46.0 -
面纱
¥19.4¥49.8 -
告白
¥14.0¥36.8 -
守夜
¥15.5¥42.0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4.7¥39.8 -
岛上书店
¥14.7¥35.0 -
死魂灵
¥16.3¥48.0 -
足利女童连续失踪事件(八品-九品)
¥19.1¥49.0 -
绝叫(九品)
¥20.7¥58.0 -
我这一辈子
¥14.4¥38.0 -
鼠疫
¥14.4¥38.8 -
小小小小的火
¥17.7¥52.0 -
双城记
¥13.3¥38.0 -
动物庄园
¥6.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