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的特点及采写技巧探究

包邮新闻的特点及采写技巧探究

1星价 ¥38.4 (5.6折)
2星价¥38.4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6825717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2-01
  • 条形码:9787546825717 ; 978-7-5468-2571-7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及写作技巧,全书共分为七章,包括消息的特点及采写技巧、通讯的特点及采写技巧、社会新闻的特点及采写技巧、新闻故事的特点及采写技巧、新闻专访的特点及采写技巧、深度报道的特点及采写技巧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本书通过扎实的新闻理论基础知识及生动的新闻写作实战案例分析,能够帮助新闻从业者产生新闻宣传意识,掌握新闻宣传基本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身边的新闻线索,采写合格新闻稿件。

目录

**章 消息的特点及采写技巧............................ 001

第二章 通讯的特点及采写技巧............................ 041

第三章 社会新闻的特点及采写技巧..................... 129

第四章 新闻故事的特点及采写技巧..................... 163

第五章 新闻专访的特点及采写技巧..................... 191

第六章 深度报道的特点及采写技巧..................... 221

第七章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241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章 消息的特点及采写技巧

一、消息的特点
(一)什么叫消息
消息,是新闻的一种体裁,是新闻采写中*常用的一种形式。我们常说“报 纸是新闻纸”,说的就是报纸主要是用来发布各种消息的媒体。“今天有什 么新闻吗?”通常也是指有什么消息。在新闻学概念上,狭义的新闻就是消息。
对消息的定义, 《中国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是: “以*直接、*简练 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经常、*大量运用的报道体裁…… 常被称作报纸的主体,‘报纸的主角’。”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消息是“迅 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被广泛、经常采用。又称新闻”。
综合来看,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它:消息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 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简要的报道。它是*广泛 采用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常按照“*重要—— 重要——次重要”的顺序安排材料。消息只需报道事实,没有必要把事件的 根源及相关问题挖得很深很透。消息的写作要求真实、及时、简明。
从报道内容上分,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军事新闻、 体育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等等。


从新闻和事件的关系上分,可分为: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 从反映的对象上分,可分为:人物新闻、事件新闻。
从篇幅长短上分,可分为: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 新闻等等。

**章 消息的特点及采写技巧


一、消息的特点

(一)什么叫消息

消息,是新闻的一种体裁,是新闻采写中*常用的一种形式。我们常说“报 纸是新闻纸”,说的就是报纸主要是用来发布各种消息的媒体。“今天有什 么新闻吗?”通常也是指有什么消息。在新闻学概念上,狭义的新闻就是消息。

对消息的定义, 《中国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是: “以*直接、*简练 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经常、*大量运用的报道体裁…… 常被称作报纸的主体,‘报纸的主角’。”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消息是“迅 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被广泛、经常采用。又称新闻”。

综合来看,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它:消息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 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简要的报道。它是*广泛 采用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常按照“*重要—— 重要——次重要”的顺序安排材料。消息只需报道事实,没有必要把事件的 根源及相关问题挖得很深很透。消息的写作要求真实、及时、简明。

从报道内容上分,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教新闻、军事新闻、 体育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等等。



从新闻和事件的关系上分,可分为: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 从反映的对象上分,可分为:人物新闻、事件新闻。

从篇幅长短上分,可分为: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 新闻等等。

当今新闻报道的形式多种多样,消息是*主要的形式。它短小精悍、言 简意赅,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同时,在现代报业竞争 相当激烈的情况下,消息能够**时间发出信息,不但能够使报纸拥有大量 的读者群,还可以为报纸在传媒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我们必须了解消息的特点、分类以及消息在当今新闻报道中具有的优势。

(二)消息的特点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是新闻写作中用得*多、*活跃的一种体裁, 在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新闻报道的主角。消息具有 如下特点:

短小精悍

这是消息的主要特点。概要地反映新闻事实是消息有别于其他新闻体裁 的本质特点,消息总是用尽可能精确的文字,简明扼要地反映新闻事实,而 不是娓娓道来。当今,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要 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用*短的时间获取*新的信息。这就要求消息写作篇 幅要短小精悍,能用言简意赅的文字把价值大的新闻信息报道出去。

更加注重用事实说话

新闻本身就讲究真实,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是新闻报道必须并且要 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消息写作是新闻报道的一部分,而且要求尽可 能减少主观色彩。

结构方式特殊

这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一个突出特点。消息结构常常是倒叙,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倒金字塔”结构。首先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导语,通过导语, 将新闻事件的结果、新闻事实的摘要呈现给读者,以反映事物*新动态为主



的动态消息*为典型。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各种消息都不能完全摆脱“倒 金字塔”结构的束缚。而这种“倒金字塔”结构方式起源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一直流传到现在,说明其有很强的生命力。即便进入全媒体时代, “倒金字塔” 结构既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

具有自身外在标志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普通读者,对一则新闻的阅 读是出于好奇心,或是对新闻的向往,而作为专业从事新闻报道的新闻记者, 则必须要在心中明确什么是消息,什么是通讯,其本质区别何在。消息的外 在标志是“电头”或“本报讯”,有人称其为消息头,其作用在于:可以表 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借以显示消息的身份;承担发表新闻作品的责任,接 受社会监督,注明发稿地点和时间,不但可以说明消息的来源,还可以传递 某种信息,从一开始就给读者带来真实感。但是目前资料显示,不同国家、 不同媒体对消息头的要求不一。美国报纸的消息头标志并不明显,日本报纸 不采用消息头,我国的消息报道则比较传统,因此我们在撰写消息时,消息 头必不可少。

(三)消息的分类

消息的种类很多,其中常用的有以下四种:

事件性消息。从人类自由传播活动起,尤其是自从商业性报纸诞生后, 事件始终是传播者获取的目标。为了报道新闻事件,无数记者赴汤蹈火,有 些人甚至献出了生命,总之,轻视或无视事件,对于新闻传播活动来说是不 可想象的。报道事件是消息的基本使命, 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的特点, 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受众接触新闻媒体,关心新闻信息,其本能是为了了 解生存环境的安危及其自身周围的变化、世事的变化。可以说事件性新闻报 道的“事”是环境变化的一部分,所以事件性消息具有广泛的读者群,事件 越大,读者面越广,关注度就越高。如瘟疫、火山、地震、山洪、暴动、战 争等。事件性报道主要在事件的选择上突出新鲜事、重大事, 或有争议的事, 这样的选材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从而更好地完成消息的写作。要强调的一

点是,在描述任何消息,包括事件性消息时,必须要公正。

非事件性消息。事件性消息关注的是“事”,而非事件性消息关注的 则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是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它们与事件不同, 往往没有明确的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缺少具体 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近些年非事件性消息的报道日益增多,主要与传播技术 的进步、媒体竞争的激烈、报纸以及其他媒体的杂志化倾向有关,但主要是 由于非事件性消息其独特的魅力所致。非事件性消息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是用消息体裁报道非事件性事物,可进一步拓宽新闻的报道面。由于 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人们对“大世界”更为关心,了解多方面的信息的欲望 更为强烈,事件性消息已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要,受众需要的是更加丰富 多彩的信息。可以说,非事件性报道能使媒体更好地广泛深入地反映现实。

二是一些非事件性新闻是“读物”性质,有欣赏价值和“抚慰”作用。 所谓读物就是报纸、杂志中刊发的富有趣味性的报道和文章,趣味性是其特色。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 也随之增加,刊发一些趣味性、知识性强的非事件性新闻,可适时地起到减 压作用,给读者带来精神的愉悦,为读者奉上良好的精神食粮。

三是非事件性消息可以为媒体获取独家新闻创造条件。现在获取独家新 闻的机会太少,要想出奇,也只能在“独到”上下功夫了。对于非事件性消息, 《人民日报》上曾刊登的《我国吸烟人口呈低龄化,二十五种疾病与吸烟有 关》这篇报道较为典型。文中列举很多数据, 来表示事件的真实性、可信性, 从而从侧面给吸烟的人敲响了警钟,使读者在看到报道的同时,也获取了一 个重要的数据信息,详细地了解了常识性问题。

描写性消息。此类消息即以描写为基本手段写作的消息,其特点是“再 现”,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写好描写性消息可以灵活地、有声 有色地记录历史,充分发挥形象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视 觉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描写性消息呢?

一是简笔描述。同样作为消息的一种,描写性消息也应力求简洁,概括 地勾勒现场情况、人物活动。



二是描中有叙,叙描结合。描写性消息不仅不排斥叙述,还需要叙述来 补充、说明、串联所要描述的场景或人物活动。很多情况下只有加入适当的 叙述,事实得到清晰完整的反映,记者的意见、思想观点,才会得到明确的 体现。描写性消息的叙述靠背景材料来完成。巧用背景,是描写性消息写作 的重要工序。

分析性消息。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它与报道“事”的新闻不同,以传播观点、意见为主,基本上以 传播他人观点的形式出现,同时清楚地反映了记者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它是 带有传播者主观色彩的新闻。

其次,分析性消息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简单来讲,分析性消息是典型 的深度报道。分析性消息可以为读者提供多元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直接亮 出观点,表达意见,有助于强化新闻和大众传播的言论功能,让受众直接听 到记者的声音,实现直接交流。分析性消息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它的观点、 见解,好的分析性消息应该有鲜明的观点、新颖独到的见解,能够透过现象 看本质,看后给读者很大启发,引人深思。同时,分析性消息使消息更带新 闻性与客观性,这同样是吸引和说服读者的重要条件。

二、消息的采写技巧

(一)关于采访

善于发现新闻线索。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对新闻具有敏感的捕捉能力, 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善于挖掘潜在的新闻。可在与群众的交流、政策法规以 及各种会议材料中提取新闻素材、发现新闻线索。来自群众的新闻丰富多彩, 多与群众进行沟通,有利于新闻素材的挖掘。 采访现场善于观察。现场采访是记者进行新闻撰写的基础,只有善于 观察的记者,才能写出好的新闻。报纸新闻若枯燥乏味,多数原因在于记者 对现场的观察不细致,资料收集不全。粗略的现场观察会导致素材的粗糙, 甚至真伪得不到保证。该情况下的新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模糊、真实

性有待考究的事件。形象化、立体化、真实的新闻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因此,在现场采访中要对现场进行仔细观察,做出详细的观察、记录。同时 现场采访是进行新闻写作的基础,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确定*佳观察角度。在采访的时候,确定*佳的观察角度有利于记者 较快地进入采访状态,同时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访工作。在采访中,根据 报道的主题确定采访的*佳角度,通过*恰当的角度观察,为新闻的写作提 供翔实的素材。

(二)消息的格式及采写

消息,一般由以下六部分构成:标题、消息来源、导语、主体和结尾。标题、 导语、主体是*基本的部分。

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对新闻内容的一种揭示、评价的文字形式。 如新华社北京 11 月 10 日电,或标明“本报讯”。从新闻要素来看,消息的 基本构成要素为 5 个“W”加 1 个“H”,5 个“W”即何时、何地、何人、 何事、何故(为什么) ,1 个“H”即怎样、如何。由于受众的需要和传播技 术的发展,后面两个要素,即“为什么”和“怎样”,越来越受到重视。在 行文结构上,完整的消息由导语、主体(新闻事实的展开)、背景、结尾构成。 导语是整条消息*精彩、*吸引人的内容或*重要的新闻事实、读者*想知 道的东西。标题的成功制作还有美化版面的作用。

引题、正题、副题、提要题是构成消息标题的基本构件。根据新闻内容 的实际需要,消息的标题大致分为两种:单行标题和多行标题。消息来源消 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其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或“某 某社某某地某月某日电”的字样,这就是“消息头”。消息头的主要形式有 讯和电两种。

导语。 消息的开头部分,它紧挨着消息头的后面,一般由*新鲜、* 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它是消息特有的概念,是区别 其他文体的又一重要特征。新闻界公认: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甚 至认为“写好了导语就等于写好了消息”。记者必须要从纷纭复杂的新闻素

材中,挑选*有新闻价值的材料,运用别具匠心的文字表达功夫,精心撰写 出精彩的新闻导语。

新闻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要出语不凡,巧于开篇,突出*有价值的新 闻要素;要抓住事件的核心与精华,突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要简要地 交代新闻来源和新闻依据,力求做到言之有据;要突出*新的内容和时间概念, 吸引和诱导读者阅读新闻的其余部分。

主体。我们把导语之后、结尾之前的这一部分内容称为新闻主体,又 称为新闻躯干。新闻主体在通常情况下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基本上一个 自然段一层意思,前几段是解释和深化导语所涉及的内容,随后几段是提供 同一主题的新的事实,包括补充新的新闻要素与提供新闻背景。

如何写新闻主体?一是围绕一个主题取材。新闻主体所涉及的内容比较 多,有些材料虽然很生动,很感人,但若与我们所要表达的主题无关,或关 系不大,那就得割舍,以“少”胜多。叙事要尽量具体、充实,使读者对报 道有较完整的了解;二是叙述生动,行文有变化,保持读者的兴趣。在新闻 主体中,要尽量提供与主要新闻事实有关的各种生动细节,运用各种表现手 法加以报道,以达到“抓住读者——波澜起伏——尽释疑团”的语言效果; 三是层次段落要分明,起承转合要自然。在表述时,一定要注意安排先后顺序, 力求条分缕析、环环相扣,要力求做到句子短、段落短、节奏感强,有时还 加上小标题显示层次关系。

结尾。 消息的结尾就是消息的尾巴,标志着一篇新闻报道的结束,应 该尽可能用一两句话自然地进行总结,力求简练、不重复。

三、常见的消息类型及采写范例

(一)常见的消息类型

消息的类型多种多样,研究者们常从不同角度来对它进行分类,出现了 多种分类法:

**,按新闻所反映事件的不同性质分,有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



两种。事件性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一个事件的报道,时间性极强,常见的类型 有动态消息、特写性消息等。非事件性新闻是与事件性新闻相对的新闻,报 道的是一个阶段持续发展的事物,常见的类型有综合性消息、经验性消息、 述评性消息等。

第二,按新闻媒体分,有文字消息(报纸)、广播消息、电视消息。

第三,按篇幅长短分,有长消息(1000 字左右)、短消息(500 字以内)、 简讯(200 字以内)等。

第四,按写作特点分,有动态消息(包括会议消息)、综合消息、经验 性消息(典型性消息)、述评性消息、人物消息、特写性消息、新闻公报等。

目前,国内外对消息的分类并不统一,仍在探索中。在实际写作中,各 种消息类型有相互交叉或相通的情况,无须把消息的类型看得太绝对。为了 更好地介绍消息的写作类型,提供相应的范例供大家参考,这里介绍*常见 的两种类型——动态消息、综合消息。

(二)消息采写范例



贫困女孩“金榜题名”犯愁 好心民警资助圆梦大学


近日,有读者通过本报热线反映:六盘水市交警直属大队大湾中队民警 慷慨解囊为水城矿业(集团)贫困职工王鸿福的女儿捐助 4000 元学费,帮助 王鸿福的女儿如愿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4 日前,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市交警直属大队大湾中队指导员陈瑞。陈瑞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作为人民警察,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一个需要帮助 的孩子不管。”陈瑞是捐助活动的发起组织者。他表示,大湾中队的民警会 尽全力办好这件事。

同一天,记者通过电话与王鸿福的妻子赵云飞联系上。赵云飞称,她没 有工作,丈夫王鸿福在水城矿业(集团)开电车,一家四口仅靠丈夫每月 500 多元钱的工资维持生活。王家儿子于 2004 年考入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去



年儿子读书所借的债至今还没有还清。今年女儿又考入重庆一所高校。“望 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当父母的心愿,儿子、女儿能考上大学,作为父 母他们很高兴。但看着女儿录取通知书上的费用,对他们家来说是个天文数 字,他们不知该怎么办。王鸿福从女儿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起,每天走亲串 戚、东找西借, 直到女儿快报到的那天才找到 100 余元,全家人都十分苦恼。 这时,六盘水市交警直属大队大湾中队指导员陈瑞及全队民警、协勤员得知 王家情况后,大家慷慨解囊,将他们捐助的 4000 元钱送到了王家。(原载于 2005 年 9 月 5 日《六盘水晚报》)


一家 8 口人 4 人有残疾


1 月 19 日,记者走进了水城县双戛乡中等村陈广盛的家采访,这个家庭 共有 8 口人,却有 4 个残疾人……

一个不幸的 家庭

陈广盛的大儿子陈乐康今年 47 岁,1.4 米左右的个子,话很少。陈广盛说: “陈乐康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异常,到十多岁的时候,突然一跤摔倒,中风了。 那时家里穷,没钱医治,就这样成了残疾人。”36 岁的二儿子陈乐诚和 31 岁 的小女儿李秀妍也是一样的状态,但病情更严重些,现在只能依靠一只小板 凳移动。

陈广盛一共有四个孩子,只有已经出嫁的大女儿是健康的。他将孩子们 遭受的不幸归咎于住宅“风水不好”,因此他连续搬了两次家。“现在顺利 多了!”陈广盛说。而记者在采访中得知, 陈广盛夫妻是亲老表,属近亲结婚。 陈广盛没有文化,因此导致他的三个孩子残疾的真正原因,他一直都不知道。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陈广盛一家的生活一度没有“阳光”。

不幸 中的希望

这种阴霾笼罩的日子,可追溯到 16 年前。那年,经人介绍,只有右腿残 疾的陈乐康和钟山区汪家寨镇的刘雅兰结了婚,刘雅兰也是一名小儿麻痹症 患者,左腿残疾。



刘雅兰给陈家生了两个健康的儿子,带来了新的希望。现在两个儿子都 有十多岁了,在读初一和五年级。

“只要他们争气,再穷也要供他们读书,书读多了少吃亏。”没有文化 的刘雅兰说。

陈乐诚会编织篾器,一年可以挣上 1000 多元;陈乐康懂篾工和木工,三 天两头也有人找他去干活,多多少少也可以挣点钱,再加上刘雅兰勤俭持家, 日子明显比以前好了。今年,他们还宰了一头 300 来斤的猪。

陈乐诚告诉记者,他将力所能及地多编点篾器去卖,多挣点钱来养他的 妹妹和父母。如果有可能的话, 他希望政府能帮助他在公路边修一间小房子, 卖点小东西,能生活就行了。(原载于 2006 年 1 月 21 日《六盘水晚报》)


禁毒警示碑矗立于毒巢之上


随着贵州省首次采用爆破执行财产刑的一声巨响,盘县马依镇毒犯余泽 宁耗资数十万元修建的别墅已于 2005 年 6 月 25 日轰然倒塌(本报曾报道)。 四个月后,一座 8.5 米高的“禁毒警示碑”在城中赫然矗立。2006 年 2 月 18 日中午,记者跟随在盘县召开的“全省毒情重点整治工作会暨盘县现场会” 与会人员前往参观了这座警示碑。

2005 年 4 月 15 日,盘县公安机关抓获以余泽宁为首的贩毒成员 13 名, 缴获毒品海洛因 330 克及毒资 81 万余元。以余泽宁为首的亲戚、朋友组成的 贩毒集团宣告覆灭。

有关部门依法没收了余泽宁通过毒品交易得来的钱财修建的一幢三层楼 “小洋房”,并于 6 月 25 日 13:10 进行了爆破。当天,附近村民近三万人目 睹了对毒贩的惩治,在一片惊叹声中,余泽宁的豪宅随着一声巨响变成了一 堆废墟。此举显然粉碎了毒贩们“坐牢一阵子,享受一辈子;杀了我一个, 幸福几代人”的贩毒致富梦,并由此告诫村民:等待毒贩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马依镇党委副书记杜玉花告诉记者,建在余泽宁别墅废墟上的警示碑高 达 8.5 米,系盘县政府及县禁毒委斥资 5 万元修建的,于去年 10 月下旬竣工。

作者简介

江 弢 2003年7月毕业于六盘水师院中文系,2008年1月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法律系法学专业,法学学士,现任六盘水日报社主任编辑(副高级)、六盘水日报社网络新闻平台值班主任、编审、终审。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