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42687869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542687869 ; 978-7-5426-8786-9
本书特色
以拉康理论“四阶段”为经、精神病临床研究为纬,清晰呈现拉康关于精神病的见解及其精神病概念的转变。
结合丰富的临床案例,展现拉康的独特方法在精神病治疗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源自作者有关拉康精神分析治疗精神病原则的系列讲座,文风清晰、简练、富有条理,适合初级读者研读。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雅克·拉康对精神病研究的贡献,作者将拉康的工作分为四个广泛的时期,详细介绍并分析了每个时期所包含的一系列核心概念和重要文本,尤其是这些概念和文本对精神病临床实践的影响。本书特别关注拉康对临床案例和文学作品的讨论,以及他与心理学、精神病学、哲学和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批判性对话。本书为理解精神病的复杂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目录
图表目录
总 序 翻译之为精神分析家的任务
致 谢
引 言
第1部分 **时期:想象性认同的时期
1 精神病作为一种想象界障碍
第2部分 第二时期:能指的时期
2 对精神病的结构性研究
3 排除及其命运变迁
4 研究幻觉的一种新方法
5 探究妄想
第3部分 第三时期:对象a的时期
6 精神病中的对象a和享乐
第4部分 第四时期:纽结时期
7 纽结与链环逻辑中的精神病
参考文献
索 引
相关资料
引言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全部作品跨越50多年,在此期间他发展出一种理论,革新了精神分析的实践,提出了一种新方法来思考人类的主体性。他的作品至今仍在被阅读,并以极具震撼、耐人寻味、华丽繁复而著称。他构建的理论代表了一个不安分、富于探索精神的思想家持续推进的研究成果,[为此,我们]需要理解他的概念和观点不断演变的过程。本书旨在阐明他对精神病的临床研究的独特方法。他的著作主要涉及精神病体验的结构方式,以及精神分析如何为精神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精神病的发生机制主要被理解为器质性疾病:其症状表现被视为可以用来推测大脑深层紊乱的表面现象。尽管拉康对前辈们,特别是详细观察精神病患者功能的严谨的神经生物学著作很感兴趣,但他还是觉得这些理论忽略了精神病体验的复杂性。没能考虑到精神病如何影响主体性的问题。拉康作品的一个核心方面是他对精神病如何组织自身(self)和他人经验、如何在以中断(disruption)为特征的情况下实现稳定的探索。起初,拉康将处理这类问题的重点放在认同(identification)上,认为对特定类型形象的认同是精神病的转折点。后来他放弃了这种观点,认为精神分析中*重要的是言语的物质性。他提出,语言构成了主体性经验,而精神病的特点是一个关键能指的缺位(absence)。这种缺位意味着一种特定类型的主体-大他者经验,而其中的认同机制只起次要作用。然而,随着他的研讨班的进行,拉康两次修改了这些观点。首先,他强调在精神病中,主体-大他者的关系蕴含着不同的身体经验和不同的冲动(drive)关系;其次,他开始关注三大辖域(register)间的系统性相互作用,即他将人类功能的基础放置于实在界(the Real)、象征界(the Symbolic)和想象界(the Imaginary)。
我提议将拉康关于精神病的研究划分为四个时期或广义上的[四个]阶段。在每个时期,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组不同的关键概念,以及一些涉及精神病的重要文本。在本书中,我会对这些文本进行仔细解读。在拉康更为广泛的作品中,我会对这些核心概念提供说明和背景介绍,也会对诸如弗洛伊德(Freud)、德·克莱朗博(de Clérambault)和梅洛-庞蒂(Merleau-Ponty)的相关文本进行讨论。我认为,精神分析的经验领域应该包括详细的案例研究,为此,我为拉康作品中的每个时期提供了一个案例讨论。这些案例研究对拉康的思想至关重要。我没有提供自己的临床实践或其他精神分析学家的案例研究,也没有讨论其他拉康精神分析学者的理论。在本书中,我仅限于研究拉康作品中阐述的逻辑。我的指导原则是尽可能清晰地呈现出拉康关于精神病的见解,并在他更多的作品语境中讨论其精神病概念的转变。通过这种方法,我希望能对拉康理论的学术和临床研究有所贡献。
引言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全部作品跨越50多年,在此期间他发展出一种理论,革新了精神分析的实践,提出了一种新方法来思考人类的主体性。他的作品至今仍在被阅读,并以极具震撼、耐人寻味、华丽繁复而著称。他构建的理论代表了一个不安分、富于探索精神的思想家持续推进的研究成果,[为此,我们]需要理解他的概念和观点不断演变的过程。本书旨在阐明他对精神病的临床研究的独特方法。他的著作主要涉及精神病体验的结构方式,以及精神分析如何为精神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精神病的发生机制主要被理解为器质性疾病:其症状表现被视为可以用来推测大脑深层紊乱的表面现象。尽管拉康对前辈们,特别是详细观察精神病患者功能的严谨的神经生物学著作很感兴趣,但他还是觉得这些理论忽略了精神病体验的复杂性。没能考虑到精神病如何影响主体性的问题。拉康作品的一个核心方面是他对精神病如何组织自身(self)和他人经验、如何在以中断(disruption)为特征的情况下实现稳定的探索。起初,拉康将处理这类问题的重点放在认同(identification)上,认为对特定类型形象的认同是精神病的转折点。后来他放弃了这种观点,认为精神分析中*重要的是言语的物质性。他提出,语言构成了主体性经验,而精神病的特点是一个关键能指的缺位(absence)。这种缺位意味着一种特定类型的主体-大他者经验,而其中的认同机制只起次要作用。然而,随着他的研讨班的进行,拉康两次修改了这些观点。首先,他强调在精神病中,主体-大他者的关系蕴含着不同的身体经验和不同的冲动(drive)关系;其次,他开始关注三大辖域(register)间的系统性相互作用,即他将人类功能的基础放置于实在界(the Real)、象征界(the Symbolic)和想象界(the Imaginary)。
我提议将拉康关于精神病的研究划分为四个时期或广义上的[四个]阶段。在每个时期,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组不同的关键概念,以及一些涉及精神病的重要文本。在本书中,我会对这些文本进行仔细解读。在拉康更为广泛的作品中,我会对这些核心概念提供说明和背景介绍,也会对诸如弗洛伊德(Freud)、德·克莱朗博(de Clérambault)和梅洛-庞蒂(Merleau-Ponty)的相关文本进行讨论。我认为,精神分析的经验领域应该包括详细的案例研究,为此,我为拉康作品中的每个时期提供了一个案例讨论。这些案例研究对拉康的思想至关重要。我没有提供自己的临床实践或其他精神分析学家的案例研究,也没有讨论其他拉康精神分析学者的理论。在本书中,我仅限于研究拉康作品中阐述的逻辑。我的指导原则是尽可能清晰地呈现出拉康关于精神病的见解,并在他更多的作品语境中讨论其精神病概念的转变。通过这种方法,我希望能对拉康理论的学术和临床研究有所贡献。
我认为拉康作品中的**时期涵盖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侧重于认同机制,我会在第1章讨论这个问题。拉康将精神分析的概念与精神病学理论进行对话,并逐渐将精神分析的理论从精神病学中解放出来。他强调,精神病涉及一种与世界有关的想象模式。以这种想象关系为基础,他提出了一种认同结构,其中自我(ego)被一个理想的形象所捕获。精神病的特点是无法认识到自己被这个展示给外部世界的形象捕获,从而使世界变得极具威胁性。这一时期的关键文本包括拉康的博士论文(1932),该论文尚未被翻译成英文,以及他的文章《论心理因果性》(Lacan,1947)。爱梅(Aimée)的案例是这个时期的关键,她是拉康在实习期间接触过的一个偏执狂患者,拉康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对这个案例进行了讨论。
我认为的第二时期涵盖了1950年代,当时拉康参考语言结构讨论精神病。这一时期的核心是他为期一年的精神病研讨班(Seminar Ⅲ;Lacan,1955-56),并由此产生了《论精神病任何可能治疗的先决问题》一文(Lacan,1959)。在这段时间,拉康对精神病主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证明了自己是一位真正创新的思想家。他对丹尼尔·保罗·施瑞伯(Daniel Paul Schreber,1903)的自传的重新解释或“结构性分析”(Lacan,1959,p.449),是这一阶段极为重要的作品。我在书中用了四章的篇幅来讨论这个时期。
第2章是对拉康在 1950 年代关于精神病结构方法基本原则的概述。[在这一章,我]回顾了[他的]两个重要思想来源: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和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的作品。我研究了拉康关于能指在无意识中优先的理论,并讨论了他的“结构”和“主体”概念,可以说[拉康]在他的作品中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强有力的唯物主义解释。与本书的其他章节相比,在这一章中我没有把重点放在精神病的分析上,而是研究拉康那十年间作品中的关键概念。结构和主体的概念是我所说的他的第二范式的基石,这一范式从象征界组织方式的角度结构性地研究精神病。接下来的三章以对此的分析为基础,并试图阐明拉康如何在这一时期对精神病进行概念化。
第3章研究的是排除(foreclosure)的概念。从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的人类学研究出发,我探讨了拉康的观点,即对“父亲的名义”(Name-of-the-Father)这一能指的排除是精神病的基础。我也探究了他的另一观点,即精神病不会发生隐喻的过程。我讨论了排除的四个逻辑后果:(1)精神病主体受到的威胁是无法定义的观点;(2)认为他人本质上是反复无常的观点;(3)无意识具有外部性的观点;(4)想象性认同可能会补偿排除的负面影响的观点。
在第4章和第5章,我阐明了这种转向结构模式的精神病范式,使拉康能够对普遍接受的幻觉和妄想的观点进行重新定义。在第4章,我论证了在拉康的理论中,幻觉并不被认为是没有客体的知觉,而是一种颠覆(subvert)主体的知觉。第5章是对妄想的讨论,论证的是如何在妄想中发现断裂的换喻,以及如何通过创造一种妄想性隐喻来补偿失败的隐喻过程。
本书提出的第三时期,包括拉康在第10研讨班(1962—1963)开始阐述他称为对象a的理论。原本基于能指(signifier)逻辑角度探讨的问题,现在改用象征界的局限性来探讨。拉康接受了一些新观点,认为存在(being)的某些方面是实在的,无法通过语言来理解。他用来探讨象征界局限所出现的主体性领域的两个关键概念是“享乐”(jouissance)和“对象a”(object a)。享乐这个复杂的概念指的是一种超越快乐满足或冲动满足的模式,而对象a指的是假定在[使用]语言之后,如神话般的部分对象的剩余。拉康这一时期的著作中,涉及精神病的部分散见于几个研讨班和文本里(Lacan,1965,1966b,1968)。他认为,精神病中的对象a并没有与主体分离;而在神经症中,这种分离已经发生了。拉康使用享乐的概念清晰地区分了偏执狂(paranoia)和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并回答了享乐如何可能触发急性妄想发作(delusional episodes)。在第6章,我们用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64 年的小说《劳儿之劫》(The Ravishing of Lol V. Stein)中的劳拉·瓦莱里·施泰因(Lola Valerie Stein)这个人物来探讨这种思路。
我提出拉康关于精神病作品的第四时期包括他的第23研讨班(1975—1976),在这个研讨班中[拉康使用]纽结理论来描述实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之间的相互关系。他当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为构成心理现实的实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建立联系。拉康提出,症状是绑定(bind)这三界的系统性元素,因此三界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更大的系统性整体,而不仅仅是其各部分的总和。在这几年里,“父亲的名义”被重新定义为神经症的症状。而精神病无法使用这种症状,这意味着心理现实是通过他称为“圣状”(sinthoms)的定制方案来组织的。拉康用来思考这种独特发明的主要参考是詹姆斯·乔伊斯。在第7章,我会讨论拉康在精神病研究中的*终进展。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我对这四个时期的回顾中,有些观点是互补的,而有些则是矛盾的。例如,在1950年代,拉康坚持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是不同的类别,认为两者都是由不同的象征机制构成的,即原始压抑和排除。到了1970年代,情况不再是这样。神经症和精神病被视为实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的纽结模式,尽管它们具有独立的特征,但也有很强的相似性。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既不试图解决也不想去掩盖这些矛盾。更具批判性的读者可以自行决定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拉康作品中的抽象程度也变得日益明显。直到1960年代,拉康对精神病的讨论还经常参考其他作者的作品,而且主要是为了将理论观点与临床病例材料联系起来。从1960年代起,他关于精神病的观点以一种更加零散的方式提出,更多注重的是概念而非临床意义。这种对精神病更抽象的讨论在我的*后两章中尤为明显,这两章比前面的五章更具理论性。就个人而言,我非常欣赏拉康的晚期作品,但我认为在他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研究他的概念和思想是*重要的。此外,我认为应该进一步研究这些思想的临床意义,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并与其他理论进行对话。我希望我的书能激发这样的研究。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斯蒂恩·范霍勒(Stijn Vanheule),比利时根特大学精神分析与临床心理学教授、执业精神分析师、新拉康精神分析学派成员。著有《再探精神病诊断:从〈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到临床个案表述》(Psychiatric Diagnosis Revisited: From DSM to Clinical Case Formulation,2017)、《拉康式精神病主体》(The Subject of Psychosis: A Lacanian Perspective,2011);与德里克·胡克合编《拉康论抑郁症和忧郁症》(Lacan on Depression and Melancholia,2022)。
译者简介
贺罡,70后,拉康派精神分析家,精神分析行知学派(EPS)成员,2007年接触拉康理论。另译有《在温尼科特与拉康之间工作》(待出)。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性心理学
¥26.7¥58.0 -
乡土中国
¥13.5¥26.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9.5¥39.8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1.2¥32.0 -
偏见
¥16.1¥56.0 -
通向春天之路:巴勒斯坦的生生死死
¥35.3¥49.0 -
身为女性的选择
¥20.0¥56.0 -
文言浅说
¥11.0¥24.0 -
西方哲学史
¥12.4¥38.0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2.2¥45.0 -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15.7¥49.0 -
我们内心的冲突
¥21.0¥42.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9¥15.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0.5¥38.0 -
如何阅读一本书
¥28.5¥50.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0.0¥36.0 -
如何阅读不同的文本
¥13.6¥36.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2.9¥39.8 -
我们内心的冲突(平装)
¥13.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