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装)看见不可见社会

包邮(精装)看见不可见社会

1星价 ¥46.4 (6.4折)
2星价¥46.4 定价¥7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9155759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3-01
  • 条形码:9787229155759 ; 978-7-229-15575-9

本书特色

1.理解社会、人生、自我的新起点和路径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受社会影响。面对各种社会现象,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挑战,懂点社会学才能豁然开朗、少些迷惘。

人为什么会为了名分而拼尽全力?这可由“社会身份”得到解答。为什么毕业于名校的人做事不难?这可用“社会分层”来解释。同一个事物,给它好的名称,就能神化它;给它坏的名称,就能污名化它。这是“社会命名”的作用。为什么同一张卷子、同一个标准,“自主招生”选拔出来的都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这是“社会戏法”的秘密。

2.复旦大学知名教授写给大众的社会学通识佳作

作者于海教授是复旦大学知名的社会学教授,一位始终关注生活、关注周遭、关注社会的大学者。在撰写专业著作之余,他一直致力于将社会学知识通俗化、普及化,以提升大众的人文素养。他极擅长以社会人的眼光,为社会而写作,为大众而著述。

3.卓越的社会学想象力和独到的见解

于海教授在社会学名家阐述的基础上向前一步,以卓越的社会学想象力提炼出“不可见社会”一词,提醒读者是物理上看不见的部分如意义、观念、制度等决定了社会的运转,并予以系统论述,揭示了“不可见”的文化世界。

4.深入浅出、独特新颖的知识科普方式

《看见不可见社会》既有宏观的社会和制度层面的分析,又有个体间微观互动的描绘。在分析叙述时,于海教授旁征博引著名学者的经典论述,又巧妙结合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和流行电影,深入浅出又极有文采,把艰深枯燥的社会学理论以一种极具可读性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无论是用去快餐店用餐分析何为“不可见社会”,还是从一个人不同的微信群揭示社会分层,用生活实例来说明,贴己又易懂;而《楚门的世界》《手机》等流行电影的引入,则加深了读者对社会学知识的理解。


内容简介

社会当然是可见的,我们每天见到的人与组织,都有着很强的实在感。但社会尚有一大块不可见部分藏于冰山之下。它们是人在与情境遭遇、与他人互动中创造出来的身份、分层、命名、戏法等,是由符号和意义构成的文化世界。它们并非现成的,而是不断生成和变化的;有时是不同力量博弈的合力及其运作机制,有时是超越日常的超验体验。如此种种,在物理上都不可见。

《看见不可见社会》围绕“不可见社会”这一核心议题,从社会实在、社会结构、社会游戏、社会主体、社会建构、社会互动等方面揭示了社会的不可见部分。作者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自由游走于社会学、东西方哲学、心理学、脑科学之间,将康德、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家,韦伯、涂尔干、布尔迪厄等社会学家以及**神经科学家的经典观点信手拈来,论述有理有据、层层推进,另结合人们熟知的生活场景、文学作品和电影等深入探讨,分析通俗易懂、细致生动。其卓越的社会学想象力和独到的见解,为读者提供了极好的理解日常生活的路径和思考现实社会的起点。

前言

人面对一个宇宙,却生活在无数社会里。宇宙,包括人,是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因此,人不仅面对且属于同一个宇宙。勉强可说,社会由同一种生物构成,但让社会结合、运转、繁盛和解体的,并非赤裸的肉身,而是被意义渗透、道德规训、价值引导和信念驱动的肉身。意义、道德、价值、信念等既不是物理上可见的东西,也不是自然律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它们是人的心智能力及其产物,而且千差万别,彼此竞短争长。这就是有无数社会的原因,也是要说“不可见社会”的理由。
社会当然可见,我们每天见到的各色人等,或擦肩而过,或寒暄致意,或共处一室,生活共事,或兵戎相见,你死我活。面对面互动构成常人强烈的社会实在感。
社会更有一大块不可见部分,相较之下,可见社会或许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唯名论也说社会不可见,可见的只是个人。唯名论用不可见来否定社会的实在性,这自然是缺乏想象力的实在论。设想一个普通场景:迎面过来的路人,我们能直接看见其容貌、体态和服饰,而看不见其身份,难道身份就没有实在性?身份是社会建构物,在物理上不可见,但身份可通过可见的服饰和公认的象征标志而被人猜测或辨认,我们对路人身份的了解至多也就止于猜测。怎样的服饰象征怎样的身份,不是物理公式,而是文化公式。社会学家将人们的衣着比喻为社会分层的化装舞会道具,其潜台词是,可见的外表和装饰,是为不可见的文化密码和社会规范所设计。一个人在街头的简单现身,都是一个结合了可见表现与不可见符号的互文性存在。这也反证辨析“不可见社会”之必要。

目录

前言  .....i


壹 社会实在篇

不可见社会 .....4

社会实在与自然实在 .....16

名言的世界 .....32

社会的神性及自我神化 .....48


贰 社会结构篇

人以群分 .....72

社会分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82

“牛桥人”为何做事不难? .....91

社会分层的空间化:读《住在武康大楼》 .....97


叁 社会游戏篇

会变戏法的社会 .....109

人为什么演戏 .....123

看清人生荒诞,仍要认真演戏 .....139

游戏的世界 .....153


肆 社会主体篇

身体自我 .....172

社会自我 .....186

人心模拟是否可能 .....203

“活出自我”辨 .....213


伍 社会建构篇

犹太人大屠杀的悲剧叙事 .....237

空间品牌的社会命名 .....250

自甘如此的子承父业 .....261

物化之幻觉 .....270


陆 社会互动篇

互动生成自我 .....287

跷跷板互动与善恶报应理由 .....298

恩义互动 .....311

从人机互动到“人际”互动?由GPT引出的主体性问题 .....319


柒 生死篇

人为什么怕死 .....336

任生死、超生死的思考 .....342

参透为何,迎接任何 .....360

珍惜生命的三重论说 .....367


后记  .....379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不可见社会
社会不容易看明白,一个重要原因是除了可见社会,还有不可见社会。不可见社会实在比可见社会更大更重要。
为理解不可见社会,美国哲学家约翰·R.塞尔(John R. Searle)在《社会实在的建构》一书中设想了自己走进巴黎一家咖啡馆的情景:他找了一个位子坐下,用法语要了一杯啤酒,服务员端来啤酒,他喝完,在桌上留下一些钱后离去。从这样一个平常情景中,哲学家读出了它的形而上学的复杂性。首先,物理学语言对描述这个场景无能为力,没有任何物理—化学的描述能适合于定义“餐馆”“服务员”“法语”“钱”,甚至“椅子”“桌子”,尽管所有这一切都是物理的。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以上叙述的场景背后还有一个巨大的、看不见的本体论:服务员给“我”的啤酒不归他所有,但他受雇于拥有啤酒的这家餐馆;餐馆应当张贴一张所有服务项目的价目表,即便“我”从没有看到它,也要按表上的价格付账;餐馆的所有者是经法国政府批准经营这个餐馆的,因此,他必定遵守了成百上千个规则和规定;“我”之所以有资格在那里用餐,“只是因为我是一个美国公民,是有效护照的持有者,我是合法地进入法国的”。
塞尔说的这个不可见的本体论,几乎全都关乎权利和规则,如所有权、经营权、审批权、外国人入境权,及由权利和规则建构的身份和资格,如消费者、合法劳工、餐馆所有者、经营许可证、有效护照等。只有通过这些权利、身份和规则语言,我们才能定义诸如“餐馆”“服务员”“桌子”等社会的可见部分。
我们再用这种社会本体论来看麦当劳中国的不可见结构。同塞尔走进巴黎咖啡馆的情况一样,笔者走进上海麦当劳快餐店,迎面走来的服务员手里托着汉堡包加饮料的快餐,我很容易知道,这份快餐的所有权不是我的。即使我为自己的快餐付了钱,我多半还是不清楚,这家店尚在加工或还未售出的食物的确切的所有者是谁。你或可笼统地说属于这家店的资方。但资方是谁?是美国麦当劳公司吗?麦当劳的确是美国品牌,但麦当劳中国已非全资美国公司,它现在*大的股东是中信资本和中信股份,另两家是凯雷集团和麦当劳全球。想不到吧,美方的麦当劳全球却是*小的股东。所以,若说这家上海麦当劳餐厅,乃至中国近五千家麦当劳的汉堡包、薯条和饮料,其产权属于美国人,就是一个错误的判断。现代多主体的股权制度,若要由看得见的商品来判断所有权归属,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样的股权构成,产生了麦当劳中国的领导构成,董事长当然由*大的出资方担任,事实上中信系获得了二十年麦当劳中国的运营权;凯雷集团贡献了副董事长,而首席执行官则来自麦当劳全球公司。以上的知识,是笔者上网查到的,而不是在快餐店从我享用的快餐上或为我服务的餐厅工作人员的行为上看到的。不知道麦当劳中国的股权结构和管理层构成,无碍进店的顾客来吃美国快餐。然而,这在麦当劳的物理空间里看不到的股权关系和权力关系,却是支配麦当劳几千家中国餐厅运营及麦当劳中国版图发展的真正决定性力量。

不可见社会

社会不容易看明白,一个重要原因是除了可见社会,还有不可见社会。不可见社会实在比可见社会更大更重要。

为理解不可见社会,美国哲学家约翰·R.塞尔(John R. Searle)在《社会实在的建构》一书中设想了自己走进巴黎一家咖啡馆的情景:他找了一个位子坐下,用法语要了一杯啤酒,服务员端来啤酒,他喝完,在桌上留下一些钱后离去。从这样一个平常情景中,哲学家读出了它的形而上学的复杂性。首先,物理学语言对描述这个场景无能为力,没有任何物理—化学的描述能适合于定义“餐馆”“服务员”“法语”“钱”,甚至“椅子”“桌子”,尽管所有这一切都是物理的。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以上叙述的场景背后还有一个巨大的、看不见的本体论:服务员给“我”的啤酒不归他所有,但他受雇于拥有啤酒的这家餐馆;餐馆应当张贴一张所有服务项目的价目表,即便“我”从没有看到它,也要按表上的价格付账;餐馆的所有者是经法国政府批准经营这个餐馆的,因此,他必定遵守了成百上千个规则和规定;“我”之所以有资格在那里用餐,“只是因为我是一个美国公民,是有效护照的持有者,我是合法地进入法国的”。

塞尔说的这个不可见的本体论,几乎全都关乎权利和规则,如所有权、经营权、审批权、外国人入境权,及由权利和规则建构的身份和资格,如消费者、合法劳工、餐馆所有者、经营许可证、有效护照等。只有通过这些权利、身份和规则语言,我们才能定义诸如“餐馆”“服务员”“桌子”等社会的可见部分。

我们再用这种社会本体论来看麦当劳中国的不可见结构。同塞尔走进巴黎咖啡馆的情况一样,笔者走进上海麦当劳快餐店,迎面走来的服务员手里托着汉堡包加饮料的快餐,我很容易知道,这份快餐的所有权不是我的。即使我为自己的快餐付了钱,我多半还是不清楚,这家店尚在加工或还未售出的食物的确切的所有者是谁。你或可笼统地说属于这家店的资方。但资方是谁?是美国麦当劳公司吗?麦当劳的确是美国品牌,但麦当劳中国已非全资美国公司,它现在*大的股东是中信资本和中信股份,另两家是凯雷集团和麦当劳全球。想不到吧,美方的麦当劳全球却是*小的股东。所以,若说这家上海麦当劳餐厅,乃至中国近五千家麦当劳的汉堡包、薯条和饮料,其产权属于美国人,就是一个错误的判断。现代多主体的股权制度,若要由看得见的商品来判断所有权归属,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样的股权构成,产生了麦当劳中国的领导构成,董事长当然由*大的出资方担任,事实上中信系获得了二十年麦当劳中国的运营权;凯雷集团贡献了副董事长,而首席执行官则来自麦当劳全球公司。以上的知识,是笔者上网查到的,而不是在快餐店从我享用的快餐上或为我服务的餐厅工作人员的行为上看到的。不知道麦当劳中国的股权结构和管理层构成,无碍进店的顾客来吃美国快餐。然而,这在麦当劳的物理空间里看不到的股权关系和权力关系,却是支配麦当劳几千家中国餐厅运营及麦当劳中国版图发展的真正决定性力量。

不可见社会构成当然不止股权。仍以麦当劳为例,如今大多数门店都可线上点餐、使用在线平台或数字货币支付,数字化应用大大便利了麦当劳的消费者。支持这便利的,不只是复杂的数字网络,这是可以用数字工程学了解的系统,更有复杂的信用关系,这只能用社会学才能“看到”和了解的系统。这里所说的信用网络,不是由光纤编织的,而是由行动者构成的,涉及商家(麦当劳)、消费者和第三方(银行、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等)等多方行动主体。而若没有实时和有力的监管,交易信用是可能随时被破坏的,而监管方通常是代表公权力的行政部门。这种看不见的社会本体论,虽不为绝大多数的就餐者所知,却是保证数字化交易顺畅的关键因素。

不可见社会,在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所举的法国“标致公司”的例子中,是以标致公司何以存在的问题表达出来的。是靠路上跑的标致车,生产标致车的装配线、厂房,还是标致公司的员工、经营团队和股东?赫拉利说都不是!就算全世界所有的标致汽车同时被回收打成废铁,标致公司也不会消失。即使毁了所有的装配线和办公室,失去了先前所有的员工,标致公司还是可以借贷,重新雇用员工,重新盖起厂房,重新购买机器。就算解散经营团队,股东也售出所有股票,标致公司本身依然存在,因为这些人加起来也不等于标致公司。

这些实体物质和实在的人都不代表标致公司,那么什么才代表标致公司?法律拟制(legal fiction)。标致公司不是一个物理意义的实体对象,“而是以一种法律实体的方式存在”,“标致公司只是我们的一个集体想象”,一种法律上称为“法律拟制”的集体想象。因此,只要有个法官下令强制解散标致公司,虽然公司的工厂仍然存在,员工、经理、股东也继续活着,但标致公司就不复存在了。公司法人,如同前面说的股权和信用,都是法律建构的不可见实在。

继续麦当劳的例子,这次要讲的是意义创造的实在。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中外快餐的大战中,中式快餐店*终败给麦当劳等洋快餐店,按人类学家阎云翔的说法是败在了“社会空间”上。西式快餐店创造了一个多元和多义的开放的社会空间,让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可以进入同一个用餐场所,不必担心丢面子,并且都能找到一种更好地自我定位的新方式。“比如,白领可以展示他们新的阶层地位,年轻人可以显示他们特殊的休闲风格,家长可以让他们的子女更具有现代眼光。各年龄层的女性当她们选择独自用餐时也能够体验到独立感和中式正规饭店所不能提供的性别平等。”这里所说的阶层地位、休闲风格、现代眼光、独立意识、性别平等,全是观念性、符号性、表演性和审美性的,没有一项是可用物理语言定义和描述的。而相比之下,中式快餐店只把饭店当作就餐场所,采用的是低价位、地方风味策略,全是看得见的东西,而没有社会空间的概念,即不懂得如何营造让各阶层就餐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我认同的氛围和环境。不是食物的竞争,而是社会空间的竞争,或曰象征空间的竞争,让本土快餐店落败。象征空间也是不可见空间,并非象征空间可脱离物理空间单独存在,而是人在特定物理空间中所创造的意义空间。韦伯说,人是悬挂在由他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那么,社会就是此意义之网。不可见社会正是意义的世界。

由韦伯的概念可知,不可见社会指向的正是由符号和意义构成的文化世界。社会学家齐美尔直接把社会视为由各种符号和互动形式构成的不可见世界,社会的自身规律可以在“文化之流—语言、技术、社会体制、艺术—中找到,这些文化在时间的流程中塑造了一代又一代新人,并体现在人们之间互动的各种形式和模式中,而这会对个体性的活动产生影响”。但互动形式也是行动者在社会交往中创造的,更确切地说,构成社会运转机制的国家、家庭、经济和阶级结构,“只是男人和女人在街上、商店、办公室和聚会上所进行的日常互动的扩展。因此,通过研究更为短暂性交往情境的正式结构,我们就能理解我们的不可见社会的本质”。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赞扬齐美尔的这一观点是深具震撼力的社会学洞见。

……

作者简介

于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北欧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社会思想史、城市社会学、社区与志愿组织研究、全球化研究与发展研究。著有《西方社会思想史》(获国家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社会空间视角的上海纪事》等。

邹华华,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上海健康医学院讲师。曾参与多项上海城市更新实证研究和国际都市发展比较研究,主持参与的课程《名画中的瘟疫史》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著有Shanghai Narrative: A Socio-Spatial Perspective(第二作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