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级阅读 经典古诗词(七)

包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级阅读 经典古诗词(七)

1星价 ¥13.5 (6.1折)
2星价¥13.5 定价¥2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1122560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28
  • 出版时间:2024-08-01
  • 条形码:9787571122560 ; 978-7-5711-2256-0

本书特色

1.选篇科学有阶梯。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课标要求,精选适合不同阶段孩子的古诗词,搭建从启蒙到进阶到高阶感受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阶梯。启蒙阶段选择篇幅短小、语言简单、内容贴近自然、动物、生活、四季变换和简单情感的古诗词。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培养孩子的基本情感和价值观。进阶和高阶阶段,逐渐增加古诗词的难度和深度,引入更多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古诗词,通过诗词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孩子进行深入思考和鉴赏,提升其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2.掌握古诗词有方法。
全书从注音到对古诗词中的生僻字、难词进行注释和解释,降低阅读难度,方便自主学习。同时按照不同阶段的需求设定不同的阅读目标,并在每个主题单元后设有练习环节,形成学习闭环,检验学习成果。
3.拓展常识有积累。
在介绍古诗词的同时,穿插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日积月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拓展文化常识。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
4.理解传统文化有系统。
在每单元特别增加了传统文化栏目。根据传统文化的主题选篇,系统梳理,帮助孩子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和审美素养。让孩子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感受汉字之美、色彩之美、意境之美、思想之美、情感之美、民俗文化之美及民风之美。

内容简介

本书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基础,选编了课本中和课后“积累拓展”中提到的古诗词重点篇目,分注释、译文、导读、作品背景、历史背景、阅读拓展等板块对其进行详细的引导阅读和介绍,以期让学生更全面透彻地学习这些古诗词。此外针对初一年级课本中的专题训练主题选摘了诗词,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量,为写作提供资料。为巩固知识,单元后还准备了一些小测试,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古诗词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前言

前言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造就了无比灿烂辉煌的中华诗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杜甫笔下,可知历史春秋;苏轼挥毫,可品文化精粹;王维淡墨,足感天地草木之灵;李白豪迈,以见流彩华章之美。一首首古诗词,就像文学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明珠,等待着我们去采撷。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中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需要有重点、有计划地阅读古诗词,以学习古人的智慧,感受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和韵律之美。
在充分考虑中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和资深教师,编写了这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级阅读:经典古诗词》(七至九册),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亲近中华经典。这套书的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

目录

**单元

观沧海………………………………………………………… 1

次北固山下…………………………………………………… 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

天净沙·秋思……………………………………………… 10

阅读训练(一) ………………………………………… 13


第二单元

玩月城西门廨中(节选) ………………………………… 16

月圆………………………………………………………… 19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 22

念奴娇·中秋……………………………………………… 25


第三单元

送别………………………………………………………… 28

赠孟浩然…………………………………………………… 31

送韦城李少府……………………………………………… 34

客至………………………………………………………… 37

阅读训练(二) ………………………………………… 40


第四单元

青玉案·元夕……………………………………………… 43

春日忆李白………………………………………………… 46

蜀相………………………………………………………… 49

渔翁………………………………………………………… 52

苏武庙……………………………………………………… 55


第五单元

峨眉山月歌………………………………………………… 58

江南逢李龟年……………………………………………… 61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64

夜上受降城闻笛………………………………………… 67

阅读训练(三) ………………………………………… 70


第六单元

把酒问月…………………………………………………… 73

望月怀远…………………………………………………… 76

关山月……………………………………………………… 79

梦天………………………………………………………… 82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 85


第七单元

秋夕………………………………………………………… 88

七夕………………………………………………………… 91

鹊桥仙……………………………………………………… 94

登飞来峰…………………………………………………… 97

泊秦淮……………………………………………………… 100


第八单元

秋词(其一) …………………………………………… 103

夜雨寄北…………………………………………………… 106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 109

潼关………………………………………………………… 112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 115

阅读训练(四) ………………………………………… 118


参考答案…………………………………………………… 121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片段一: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1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2,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3出其中;
星汉4灿烂,若出其里。
幸5甚至哉,歌以6咏志。

注释
1.临:到达,登上。
2.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3.若:如同,好像。
4.星汉:银河。
5.幸:幸运。
6.以: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片段一: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1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2,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3出其中;

星汉4灿烂,若出其里。

幸5甚至哉,歌以6咏志。


注释

1.临:到达,登上。

2.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3.若:如同,好像。

4.星汉:银河。

5.幸:幸运。

6.以: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


作品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乌桓。在远征乌桓的途中,他写下了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步出夏门行》,这首《观沧海》便是其中的**章。当时,诗人凯旋的途中经过碣石山,便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观赏苍茫大海的奇景。

大海是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高地挺立。

树木葱茏,百草繁茂。

秋风吹过,草木悲鸣,巨浪翻涌,海水动荡。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出自这浩瀚的海洋;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好像来自这浩渺的海洋。

我真是幸运啊,就用这首诗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导读

这是一首四言诗,诗人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诗人寓情于景,将眼前的海上奇景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抒发了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雄心壮志。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慷慨,不愧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之一。


历史背景

建安十一年(206年),辽西乌桓首领蹋顿收留了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准备大举南下,扩张在幽州的地盘。为平定北方,消除隐患,建安十二年(207年)三月,曹操从邺城出发北征乌桓。七月,他请隐士田畴为向导从小路到达柳城;八月,白狼山一战张辽斩杀蹋顿,胜利班师。回师途中,经过河北昌黎碣石山,曹操登山观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气势磅礴的《观沧海》。


阅读拓展

乌桓

乌桓亦称“乌丸”,古族名,东胡的一支。秦末汉初东胡遭匈奴击破后,部分迁乌桓山(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因以为名。一说因族名山,战国时已有乌桓之名。族民以游牧射猎为生。汉初附匈奴,武帝以后附汉,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塞外。汉、魏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之。受汉族影响,后渐营农业。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迁乌桓万余落于中原,部分留居东北,后渐与汉族等融合。



片段二:

次1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2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3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4,江春入旧年。

乡书5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1.次:停宿。

2.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3.风正:顺风。

4.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5.乡书:家信。


作品背景

王湾是洛阳(今属河南)人,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他游历江南,来到今江苏镇江北北固山下的时候,这位北方诗人被眼前的江南美景所倾倒,创作出了这首《次北固山下》。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成为千古名句。


译文

青青的北固山外是旅客的道路,

客船航行在碧绿的江水之上。

春潮涌涨,江水与两岸齐平,

江面十分开阔,船帆顺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升起,

旧年未过,江南已有春天气息。

要怎样寄封信给家人呢?

北归的大雁啊,请帮我捎到洛阳去吧。


导读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的壮丽之景,抒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诗人首联以对偶句发端,抒发了漂泊羁旅之情;颔联描绘了江上行船的情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气势恢宏;颈联叙写即将天亮时江上所见的情景,隐含哲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尾联见雁思亲、神驰故里,遥应首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极富韵致,历来被广为传诵。


历史背景

王湾是唐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出身,因博学参与政府编撰辑集工作。入仕之前,诗文就为人所知,进士登第后他去江南游历,被江南清丽的山水所吸引,写下了许多佳作。当时正值大唐盛世,诗坛北方以张说领导,南方以“吴中四士”为代表,南北两方诗人相互交游和唱和,使得南北诗风交流融和,王湾诗歌中的清新秀丽之作就体现了这一点。


阅读拓展

北固山

北固山,江苏镇江三山名胜之一,因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名。三国时吴国在此建甘露寺。晋谢安在北固山上修建了储藏军备的府库。唐时,从这里北上邗沟,经通济渠,可直达洛阳。宋代时,北固山已成一个人文与自然胜地:可观景,可礼佛,可游园,可会友。其中,甘露寺高踞峰巅,形成“寺冠山”的特色。因镇江是三国名城,属东吴立国发祥地,民间就把孙刘联盟的三国传说与之相联系起来,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


作者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级阅读:经典古诗词》编写组,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从业人员和中小学有相关教学经验的老师组成。他们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结合当下部编版人教社教材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编写了这套书系。曾出版过《中小学生作文选》《中华好家风》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