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7998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6
  • 出版时间:2024-12-01
  • 条形码:9787108079985 ; 978-7-108-07998-5

内容简介

本书以问答的方式简要介绍了14种人体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4、维生素B5、维生素B6、维生素B7、维生素B9、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通过对14种维生素的介绍,本书旨在帮助消费者摆脱盲目补充维生素的冲动,从均衡膳食中获取适量维生素。

目录

**章 维生素

什么是维生素?

如何辨别真假维生素?

哪些维生素的发现曾获诺贝尔奖?

美国为什么会出现维生素狂热?

婕柔薇达是如何走上神坛的?

美国“江湖医生”如何利用维生素敛财?

第二章 维生素A

人体为什么需要维生素A?

人体每天需要多少维生素A?

哪些食物富含维生素A?

维生素A缺乏会有哪些危害?

维生素A过量会有哪些危害?

哪些人容易缺乏维生素A?

人类是如何战胜夜盲症的?

二战中英国如何利用胡萝卜战胜德国?

中医如何治疗夜盲症?

第三章 维生素B1

人体为什么需要维生素B1?

人体每天需要多少维生素B1?

哪些食物富含维生素B1?

哪些人容易缺乏维生素B1?

维生素B1缺乏会有哪些危害?

近代日本为什么会流行脚气病?

人类是如何战胜脚气病的?

中国古代曾有脚气病流行吗?

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流行脚气病?

第四章 维生素B2

人体为什么需要维生素B2?

人体每天需要多少维生素B2?

哪些食物富含维生素B2?

维生素B2缺乏会有哪些危害?

哪些人容易缺乏维生素B2?

维生素B2是如何发现的?

第五章 烟酸(维生素B3)

人体为什么需要烟酸?

人体每天需要多少烟酸?

哪些食物富含烟酸?

哪些人容易缺乏烟酸?

烟酸缺乏和过量会有哪些危害?

烟酸是如何发现的?

第六章 胆碱(维生素B4)

人体为什么需要胆碱?

人体每天需要多少胆碱?

哪些食物富含胆碱?

哪些人容易缺乏胆碱?

胆碱缺乏会有哪些危害?

胆碱过量会有哪些危害?

胆碱是如何发现的?

卵磷脂有哪些保健作用?

第七章 泛酸(维生素B5)

人体为什么需要泛酸?

人体每天需要多少泛酸?

哪些食物富含泛酸?

哪些人容易缺乏泛酸?

泛酸缺乏会有哪些危害?

泛酸是如何发现的?


第八章 维生素B6

人体为什么需要维生素B6?

人体每天需要多少维生素B6?

哪些食物富含维生素B6?

哪些人容易缺乏维生素B6?

维生素B6缺乏会有哪些危害?

维生素B6是如何发现的?

第九章 生物素(维生素B7)

人体为什么需要生物素?

人体每天需要多少生物素?

哪些食物富含生物素?

哪些人容易缺乏生物素?

生物素缺乏会有哪些危害?

生物素是如何发现的?

第十章 叶酸(维生素B9)

人体为什么需要叶酸?

人体每天需要多少叶酸?

哪些食物富含叶酸?

哪些人容易缺乏叶酸?

叶酸缺乏会有哪些危害?

叶酸过量会有哪些危害?

叶酸可防治哪些慢性疾病?

叶酸是如何发现的?

为什么要实施全民叶酸添加计划?

第十一章 维生素B12

人体为什么需要维生素B12?

人体每天需要多少维生素B12?

哪些食物富含维生素B12?

哪些人容易缺乏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缺乏会有哪些危害?

维生素B12可防治哪些疾病?

维生素B12是如何发现的?

第十二章 维生素C

人体为什么需要维生素C?

维生素C如何吸收代谢?

人体每天需要多少维生素C?

哪些食物富含维生素C?

哪些人容易缺乏维生素C?

维生素C缺乏会有哪些危害?

维生素C过量会有哪些危害?

维生素C可防治哪些疾病?

如何选购维生素C补充剂?

维生素C有哪些美容作用?

人类是如何战胜坏血病的?

维生素C是如何发现的?

第十三章 维生素D

人体为什么需要维生素D?

人体每天需要多少维生素D?

哪些食物富含维生素D?

哪些因素会影响皮肤合成维生素D?

哪些人容易缺乏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会有哪些危害?

维生素D过量会有哪些危害?

维生素D可防治哪些疾病?

维生素D是如何发现的?

阳光维生素是如何发现的?

中医如何认识佝偻病?

第十四章 维生素E

人体为什么需要维生素E?

人体每天需要多少维生素E?

哪些食物富含维生素E?

哪些人容易缺乏维生素E?

维生素E缺乏会有哪些危害?

维生素E过量会有哪些危害?

维生素E可防治哪些疾病?

维生素E是如何发现的?

第十五章 维生素K

人体为什么需要维生素K?

人体每天需要多少维生素K?

哪些食物富含维生素K?

哪些人容易缺乏维生素K?

维生素K缺乏会有哪些危害?

维生素K是如何发现的?

声明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什么是维生素?
很多人都知道维生素的重要性,但究竟什么是维生素却不甚清楚。美国医学研究所(IOM)给维生素制定了四条标准:其一是外源性,维生素在体内不能合成,须经膳食持续补充;其二是微量性,维生素每日摄入量在微克到毫克之间;其三是辅助性,维生素既不参与人体组织构成,也不提供能量,但在生长、发育、代谢和功能运转中发挥调节作用;其四是特异性,维生素缺乏会导致特定疾病。
根据这四条标准,目前确定的人体维生素有13种:维生素A(视黄醇)、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3(烟酸)、维生素B5(泛酸)、维生素B6(吡哆素)、维生素B7(生物素)、维生素B9(叶酸)、维生素B12(钴胺素)、维生素C(抗坏血酸)、维生素D(钙化醇)、维生素E(生育酚)和维生素K(叶绿醌和甲萘醌)。微量元素、脂肪酸和氨基酸都不是维生素。
胆碱(维生素B4)参与神经递质合成和生物膜构成,人体可从头合成胆碱。根据标准,胆碱并非维生素,但人体合成的胆碱在多数情况下无法满足生理需求,尚须经膳食补充,孕妇缺乏胆碱会引起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因此,胆碱被称为类维生素或准维生素(quasivitamins)。
1912年,波兰生化学家冯克(Casimir Funk)将存在于米糠中的微量营养素命名为“vitamine”,字面意思是维持生命必需的胺类物质(vital amine),但其后的研究发现,这类微量营养素不都是胺类。1920年,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学者德拉蒙德爵士(Sir Jack Drummond)写信给《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建议将vitamine改为vitamin,这样既避免了歧义,又保持了学术名称的延续性。所以,vitamin(维生素)一词是由冯克和德拉蒙德两人共同打造的。
1913年,美国生化学家麦科勒姆(Elmer McCollum)和戴维斯(Marguerite Davis)发现鱼肝油中存在可防治干眼症的营养素,麦科勒姆将其命名为“脂溶性A物质”,而将米糠中的营养素命名为“水溶性B物质”。所以,用字母分类维生素始于麦科勒姆。
在维生素被逐个发现的过程中,学术界认识到体内存在一组水溶性维生素,它们共同参与能量代谢,其作用具有高度协同性,因此将之统称为B族维生素。因B族维生素成员众多,采用字母加数字进行命名,目前已确定了9种B族维生素(B1、B2、B3、B4、B5、B6、B7、B9、B12)。

什么是维生素?

很多人都知道维生素的重要性,但究竟什么是维生素却不甚清楚。美国医学研究所(IOM)给维生素制定了四条标准:其一是外源性,维生素在体内不能合成,须经膳食持续补充;其二是微量性,维生素每日摄入量在微克到毫克之间;其三是辅助性,维生素既不参与人体组织构成,也不提供能量,但在生长、发育、代谢和功能运转中发挥调节作用;其四是特异性,维生素缺乏会导致特定疾病。

根据这四条标准,目前确定的人体维生素有13种:维生素A(视黄醇)、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3(烟酸)、维生素B5(泛酸)、维生素B6(吡哆素)、维生素B7(生物素)、维生素B9(叶酸)、维生素B12(钴胺素)、维生素C(抗坏血酸)、维生素D(钙化醇)、维生素E(生育酚)和维生素K(叶绿醌和甲萘醌)。微量元素、脂肪酸和氨基酸都不是维生素。

胆碱(维生素B4)参与神经递质合成和生物膜构成,人体可从头合成胆碱。根据标准,胆碱并非维生素,但人体合成的胆碱在多数情况下无法满足生理需求,尚须经膳食补充,孕妇缺乏胆碱会引起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因此,胆碱被称为类维生素或准维生素(quasivitamins)。

1912年,波兰生化学家冯克(Casimir Funk)将存在于米糠中的微量营养素命名为“vitamine”,字面意思是维持生命必需的胺类物质(vital amine),但其后的研究发现,这类微量营养素不都是胺类。1920年,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学者德拉蒙德爵士(Sir Jack Drummond)写信给《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建议将vitamine改为vitamin,这样既避免了歧义,又保持了学术名称的延续性。所以,vitamin(维生素)一词是由冯克和德拉蒙德两人共同打造的。

1913年,美国生化学家麦科勒姆(Elmer McCollum)和戴维斯(Marguerite Davis)发现鱼肝油中存在可防治干眼症的营养素,麦科勒姆将其命名为“脂溶性A物质”,而将米糠中的营养素命名为“水溶性B物质”。所以,用字母分类维生素始于麦科勒姆。

在维生素被逐个发现的过程中,学术界认识到体内存在一组水溶性维生素,它们共同参与能量代谢,其作用具有高度协同性,因此将之统称为B族维生素。因B族维生素成员众多,采用字母加数字进行命名,目前已确定了9种B族维生素(B1、B2、B3、B4、B5、B6、B7、B9、B12)。

vitamin一词出现不久,英国传教士医生高似兰(Philip Cousland)在《高氏医学辞汇》中将其翻译为“维生素”。“维生素”的字面意思是,维持生命必需的营养素,这一翻译非常贴近冯克教授当初的本意。同一时期,畜牧学家陈宰均将vitamin翻译为“威达敏”,化学家郑贞文将vitamin翻译为“活力素”,还有学者将vitamin翻译为“维他命”。民国年间,“维生素”和“维他命”两种译法长期并存。在区分不同种类维生素时,有时用天干取代西文字母。例如,vitamin A被译为“甲种维生素”或“维生素甲”,vitamin B2被译为“二号乙种维生素”或“乙种维生素二”。

1950年,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决定将vitamin统一翻译为“维生素”,区分维生素的西文字母和数字保持不变。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有时仍沿用“维他命”这一旧时译法。

有些维生素以维生素原(provitamin)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维生素原没有或仅有部分生物活性,但在体内可转化为活性维生素。β-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原,在体内可转化为视黄醇(维生素A);色氨酸是维生素B3原,在体内可转化为烟酸(维生素B3);泛醇是维生素B5原,在体内可转化为泛酸(维生素B5);麦角固醇是维生素D2原,在体内可转化为麦角钙化醇(维生素D2)。7-脱氢胆固醇是维生素D3原,在体内可转化为胆钙化醇(维生素D3)。

膳食并非人体维生素的唯一来源,肠道细菌可合成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遗憾的是,肠道细菌合成维生素的部位在大肠,而大肠的吸收能力较弱,细菌合成的维生素仅有小部分可为人体利用。在日光照射下,皮肤深层细胞可合成维生素D。经常晒太阳的人,皮肤合成是其体内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

为了防治维生素缺乏症,有些国家和地区在面粉、大米、面包、牛奶或其他日常食品中添加维生素,这一公共卫生政策被称为食品强化。经常列入强化对象的有维生素A、B1、B2、B3、B9、B12和D。

维生素可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目前确认的14种维生素有10种为水溶性(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4种为脂溶性(维生素A、D、E、K)。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储存量小、代谢快,必须经膳食持续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储存量大、代谢慢,一般经膳食间断补充即可。脂溶性维生素会在体内蓄积,摄入过量容易引发毒副反应。

根据毒副反应发生情况,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为维生素设立了可耐受*高摄入量(UL)。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所含维生素不得超过可耐受*高摄入量。超过限量的维生素产品只能作为处方药销售,并将潜在毒副作用详细列于说明书中。

市场上销售的维生素类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往往是多种成分的混合剂,除了维生素,还可能含有微量元素、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甚至中草药成分。维生素类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对缺乏者有益,但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孕妇、乳母、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服用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前应咨询医生。多数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都依据成人的代谢能力设计,儿童服用应格外慎重。市场上也有专门针对儿童的维生素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

大多数国家将维生素补充剂归类为特殊食品,而不是药品。因此,就如同普通食品一样,上市前商家无须证明这类膳食补充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只监控膳食补充剂上市后的不良反应。

1994年,美国颁行《膳食补充剂健康和教育法》(Dietary Supplement Health and Education Act),该法对膳食补充剂(保健食品)的生产、储存、包装、标签等都做了详细规定。该法强调,相关政府部门负有教育消费者的责任,这一规定是为了让民众能够掌握基本的营养学知识,不至于因盲信商家宣传而危及自身健康。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农业部(USDA)和部分大学的网站上,有大量介绍维生素的科普文章和相关调查数据。

(**章,第3—7页)


作者简介

徐格林,1968年生,山东菏泽人。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担任深圳大学教授、深圳大学**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要从事脑血管病方面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