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徒生,故事的影子

包邮安徒生,故事的影子

1星价 ¥50.0 (7.2折)
2星价¥50.0 定价¥6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7684671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1-01
  • 条形码:9787807684671 ; 978-7-80768-467-1

本书特色

揭开童话的面纱。安徒生只是一位童话作家?这也许是个美丽的误会。身为一位真正的文学革命者,他创造了崭新的文学形式,让童话有了自己的声音。一个几乎身无分文、闯荡都市的穷苦孩子,何以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共鸣?

被拒绝者的胜利。安徒生的成就源于他的局外人视角。19世纪的评论家曾经嘲笑他的作品“轻率,孩子气,不够文雅”,却忽略了这正是他的革命力量。《丑小鸭》不仅是童话,更是他自己生命的投射。那些如今被我们熟知的故事,也是他表达内心世界的秘密书写。

真实的灵魂*为动人。深入安徒生的内心世界,在时代环境、社会交往、创作细节的蛛丝马迹之下,探索一颗天才的心灵。为什么他的作品能穿越时空感动无数人?答案或许就藏在他那复杂又敏感的灵魂深处。

与安徒生同行。如果你曾被安徒生笔下的故事感动,那么现在也可以近距离了解创造者本人了。重新认识安徒生,也意味着从全新的视角,重新领略人类感受与想象给予的重重震撼。一如他试图表明的——平凡的生活中,往往隐藏着*美的童话。

内容简介

安徒生带给这个世界的,不只是童话,也是人世间有声无声的灵魂共鸣。 安徒生的名篇故事之下,渗透着文学革新、社会变革、人性突围的重重维度。他的童话堪称文体革命,一如《海的女儿》等无冕经典,通过“隐秘叙事”,突破启蒙的理性框架。这些意象既是诗性载体,更是对市民社会规训的无声抵抗。本书以多维透视重构了安徒生作为“市民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打破他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单一标签,揭示安徒生作品何以映射着19世纪欧洲思想变革。 《安徒生,故事的影子》带领读者走进童话名篇的历史来处,以哥本哈根市民阶层的交流互动为透镜,解读安徒生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越界者”原型(如丑小鸭、人鱼)。重审了克尔凯郭尔对安徒生的批判,梳理了安徒生作品对托马斯?曼文学创作的影响,并通过精神分析与文化环境研究,还原了安徒生如何创造他独具魅力的跨文化乌托邦。安徒生童话的永恒魔力,恰恰源于其对现代文明悖论的凝视——当启蒙承诺的“进步”沦为机械重复,《皇帝的新衣》中孩童的呐喊,仍是这个时代一面犀利的镜子。 书中兼顾学术深度与叙事张力,既为文学研究者提供方法论范例(如童话诗学体系的构建),亦为大众读者开辟理解经典的新入口,在安徒生诞辰220周年之际,重新审视其人其作在科技革命时代的新价值。

目录

前 言

**章 进退两难的哥本哈根市民生活

哥本哈根市民:一座壁垒

憧憬和碰壁

夜莺和君主,宫廷和童话

第二章 变成孩子,我们才能进入天堂

不进教堂的“上帝宠儿”

从菲英岛到斯拉格尔斯:草木万物中的无私神爱

奥斯特和《自然中的精神》

天堂属于儿童

第三章 童话,远方和身旁

“童话”的封闭世界

安徒生的童话革新

从远方回归生活

第四章 童话中的人生和人生的神话

“我的生命是个美丽的童话”

“我看到那个美丽的姑娘——他爱她胜过于爱我”

第五章 在现代化浪潮之中

多元的“现代”

“我们是一个民族,我们叫作斯堪的纳维亚人”

上帝和物理

第六章 安徒生和托马斯· 曼:永恒欲念的重现

第七章 安徒生和后世

附录 I 书信与诗歌

附录II 安徒生生平大事记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章 进退两难的哥本哈根市民生活
(节选)
“1819年9月6日,周一早上,我从弗雷德里克山上**次看到了哥本哈根;我在那里从车上下来,拿着我的小包裹穿过公园、长长的大街和城郊,进了城。整个城市都在动着,条条街上都是熙熙攘攘的巨大人群;然而这一切嘈杂喧嚣并没有让我吃惊,这正符合了我之前的想象,哥本哈根这座对于我来说就是世界的城市,就得永远是这样的杂乱躁动。”
这个日子被欧登赛底层少年安徒生称作自己的第二个生日。他带着无限的才华和抱负只身来到丹麦王国的首都哥本哈根,身上只有13王国塔勒,交完房费后几乎一贫如洗。但此时的安徒生感觉梦想近在咫尺。他的梦想很单纯:成名。童年安徒生因歌唱和表演天赋在故乡菲英岛被视作奇才,希望凭借这份才华登上哥本哈根*大的舞台,在国王面前展现自己,得到赏识,或许因此而成为一名贵族。“当我成了贵族,你可要到我的城堡里来呀!”童年安徒生曾对自己童年玩伴这样说,天真又自傲。因此,丹麦国王和皇家剧院的所在地哥本哈根是少年安徒生奋斗的目标。
安徒生以为,国王和贵族的青睐是自己获得成功的唯一保障,但这个跟上层世界鲜有接触的懵懂少年并不知道,这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力量处于一个巨大、稳固又复杂的群体——市民群体手中。19世纪初的欧洲各国君主专制已日薄西山,国王正在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哥本哈根这座美丽城市的嘈杂喧嚣不是英明国王打造的盛世之景,而是市民社会本身的车马如龙。
哥本哈根市民:一座壁垒
19世纪初的哥本哈根有10万人口,和仅仅拥有6000人的欧登赛相比确实是一整个世界。这个世界属于市民,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是由市民塑造的。“市民”是18、19世纪的欧洲*重要的文化概念之一。丹麦语的“市民”(borger)来自低地德语,含义和德语中对应的Bürger 类似。这个概念的两个前身分别是古希腊罗马有政治权利和家庭权威的城邦/城市公民(古希腊的polis和古罗马的civitas),以及中世纪从事经济相关行业的城市居民(如商人和手工业者)。近代的“市民”概念融合了古典时代的政治诉求和中世纪的经济收入这两方面意义。但法语的“市民”概念被分成侧重于经济收入的bourgeois(布尔乔亚)和侧重政治诉求的citoyen(公民)两个词,德语/丹麦语则把两个方面归在一个词中,让Bürger/borger成为一个涵盖面甚广的概念。

**章 进退两难的哥本哈根市民生活
(节选)
“1819年9月6日,周一早上,我从弗雷德里克山上**次看到了哥本哈根;我在那里从车上下来,拿着我的小包裹穿过公园、长长的大街和城郊,进了城。整个城市都在动着,条条街上都是熙熙攘攘的巨大人群;然而这一切嘈杂喧嚣并没有让我吃惊,这正符合了我之前的想象,哥本哈根这座对于我来说就是世界的城市,就得永远是这样的杂乱躁动。”
这个日子被欧登赛底层少年安徒生称作自己的第二个生日。他带着无限的才华和抱负只身来到丹麦王国的首都哥本哈根,身上只有13王国塔勒,交完房费后几乎一贫如洗。但此时的安徒生感觉梦想近在咫尺。他的梦想很单纯:成名。童年安徒生因歌唱和表演天赋在故乡菲英岛被视作奇才,希望凭借这份才华登上哥本哈根*大的舞台,在国王面前展现自己,得到赏识,或许因此而成为一名贵族。“当我成了贵族,你可要到我的城堡里来呀!”童年安徒生曾对自己童年玩伴这样说,天真又自傲。因此,丹麦国王和皇家剧院的所在地哥本哈根是少年安徒生奋斗的目标。
安徒生以为,国王和贵族的青睐是自己获得成功的唯一保障,但这个跟上层世界鲜有接触的懵懂少年并不知道,这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力量处于一个巨大、稳固又复杂的群体——市民群体手中。19世纪初的欧洲各国君主专制已日薄西山,国王正在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哥本哈根这座美丽城市的嘈杂喧嚣不是英明国王打造的盛世之景,而是市民社会本身的车马如龙。
哥本哈根市民:一座壁垒
19世纪初的哥本哈根有10万人口,和仅仅拥有6000人的欧登赛相比确实是一整个世界。这个世界属于市民,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是由市民塑造的。“市民”是18、19世纪的欧洲*重要的文化概念之一。丹麦语的“市民”(borger)来自低地德语,含义和德语中对应的Bürger 类似。这个概念的两个前身分别是古希腊罗马有政治权利和家庭权威的城邦/城市公民(古希腊的polis和古罗马的civitas),以及中世纪从事经济相关行业的城市居民(如商人和手工业者)。近代的“市民”概念融合了古典时代的政治诉求和中世纪的经济收入这两方面意义。但法语的“市民”概念被分成侧重于经济收入的bourgeois(布尔乔亚)和侧重政治诉求的citoyen(公民)两个词,德语/丹麦语则把两个方面归在一个词中,让Bürger/borger成为一个涵盖面甚广的概念。
安徒生来到哥本哈根时,这座城市的市民掌控着大量经济资产和国家各级行政单位要职,却没有法国公民那样张扬叛逆的政治诉求。和曾经将君王推上断头台的巴黎市民相比,哥本哈根市民从17世纪中叶君主专制时代开启之际起就和国王保持着互助互利的友好关系。1660年的哥本哈根三级会议上,正是市民和僧侣们一同为国王提供了世袭制和新税收法等议案,帮助国王弗雷德里克三世推翻了封建贵族的寡头统治,成为专制君主。弗雷德里克三世也提供给市民购置和租赁地产以及有资格从政这两种权利以示报答。跟保守的封建贵族相比,接受过更多理性和实用主义思想教育的市民自然更有掌管政治和经济事务的能力,很快,一批出身市民和低等贵族的官员担任了政界要职,取代了旧时的封建贵族,成为地位仅次于国王的精英和新贵。

作者简介

杨稚梓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安徒生和托马斯·曼。在《外国文学动态研究》《读书》《世界文学》等刊物发表多篇文章,译有《陛下》《一个好地方》等作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